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关于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流清秘书    时间: 2010-12-13 08:01
标题: 关于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的调研报告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而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是劳动力就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是破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也是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应有之义。为了进一步做好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区政协社会法制和港澳台侨委员会根据市政协的“促就业、保民生”调研活动的统一部署,在方加明副主席的带领下,于今年6-8月份,到良渚、余杭、径山镇等镇乡及村,就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供决策参考。
  一、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现状
    我区自2005年统筹城乡劳动就业以来,按照就业工作重点从城镇逐步转移到农村的工作思路,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制度保障、搭建服务平台、提供就业服务、实施重点帮扶等措施和手段,保障城乡公共就业服务的均等化,随着我区城市化、工业化推进速度的加快,充分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至2008年末,全区农村44.71万劳动力中,从事一、二、三产业的人员分别达10.01万人、21.73万和12.97万人。分别占22.4%、48.6%和29.0%,农村劳动力在二三产业就业的比例达到了77.6%,就业情况普遍较好,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二、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存在的问题
    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从统筹城乡就业的要求出发,从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高要求出发,还存在着以下不足。
    1、就业能力不高。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我区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偏低,劳动力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为主,而且绝大多数缺乏职业技能培训。根据我区475份农村劳动力抽样调查统计看,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难度65.4%,(全区是86.2%)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占31.6%,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4.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23.8%(全区是8.2%),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11.2%,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45.7%,其中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46.2%,没有接受过任何培训的54.3%。由于农民在劳动就业素质整体较低,从事的职业普遍较差,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就业的稳定性相对较弱,工作的流动性较大。尤其在当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农村劳动力面临下岗失业的机会大大增加,今年1-5月份,全区共有3645名农村劳动力退出非农就业,其中1336人重新务农,1424人从事有零星收入的其他劳动,886人闲赋在家。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强。
    2、就业意识不强。由于我区农村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农村经济较为发达的特点。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存在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要求普遍较高。他们的就业要求工资在1800元以上,工作较为轻松,劳动纪律约束少,尤其是80、90后的新生劳动力,随着我区城市化、工业化推进速度的不断加快,征地拆迁工作的有效推进,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农村经济收入的多元化,劳动就业意识不强,“啃老族”、“啃房族”日益增多,因此他们面对工作较为辛苦、工资水平不高的工作往往不屑一顾。而且又不积极参加提高劳动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又感到就业压力较大。企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企业对于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掌握熟练技术或者是一定营销渠道的人才给予很高的薪水,对于普通的职工,工资水平普遍较低,同时工作强度较大。同时,外来务工人员的增加,尤其是珠江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技术熟练务工人员的大量流入,企业招工倾向有所改变。外来务工人员管理成本相对低于本地务工人员,因此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本地农村劳力的就业。
    3、就业政策不统一。相对城镇来讲,农村劳动力在就业信息获取、企业用工安排、就业指导服务,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城镇劳动力就业是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硬任务,有较强的刚性,各级党委政府比较重视。而农村劳动力就业工作还未纳入整个考核体系中,劳动力就业工作情况的好坏,不影响对当地政府的考核,有较大的弹性。因此,目前在我区在就业政策上,城乡还有一定的差别。如:企业在招收城镇职工时,城镇劳动力可以凭借《就业援助证》,可以享受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补贴,无形中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使两者在相同的条件下,农村劳动力就无法和城镇劳动力竞争。还有城乡退伍军人安置的问题,城镇退伍军人的补助幅度、就业安置的力度也是农村退伍军人所无法比拟的。
    4、就业培训不到位。一方面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有时候满足于应付上级相关部置的培训任务有的重复培训,有的一次都没有参加过培训。从我们在调研中反映的情况来看,教育培训不能顾全当地农民生产、生活长远发展的需要,短期农民素质培训多,长期劳动技能培训少。同时,教育培训的针对性不强,培训与实际需要脱节,不能很好地做到学以致用。针对农民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就业本领的技术培训不多。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知识所限,农民还没有认识到教育培训对自身长远利益的影响,加之培训的课程和技能不受农民欢迎,少数培训机构的办学形式、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以及农民培训后就业的不确定性,因而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三、几点建议
    1提高素质,稳定就业。有针对性的职业培训是稳定和促进就业的有效举措。要把提升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提高自身素质作为稳定就业及促进其转移就业的重要手段,大力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一是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建立劳保、教育、农业等部门密切配合的培训体系。提高培训的覆盖面。二是开展订单式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培训就业率,做到培训和就业相对接。三是调整培训方式,由纯粹的“授课”式的培训方式转变为“专家门诊”和“上门探视”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做到定期培训与不定期指导相结合,切实提高其技能水平,提高自身素质。同时,要加大就业的宣传教育,促进就业人员对自身进行正确的估价,降低过高的就业要求,从而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增强就业愿望。
    2.挖掘潜力,扩大就业。开发更多的就业岗位是促进就业的重要渠道。根据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的方针,建立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与用人单位的信息共享机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市场的辐射作用,以人力资源市场不断向镇乡、街道延伸和人力资源招聘会下行政村活动为契机,努力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搭建交流平台,让劳动者及时掌握企业的用工信息。以农村工业园区为依托,结合目前我区在来料加工方面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创新“农户+公司”的模式,在有效补充企业生产能力和保障农民持续增收的前提下,根据我区的产业布局情况和行业特点,适时适度在我区农村全面推广。同时,要充分挖掘一产的就业和增收潜力,要结合各村不同的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因村制宜,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村特色种养殖业,并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使土地逐步向种植和养殖大户集中,以不断提高土地效益。
    3扶持创业,带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是促进就业的主攻方向,要鼓励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自谋职业。要加强对创业的宣传,增强创业意识,营造创业的氛围;要继续通过农民信箱、专家指导等方式加大对其在生产、销售过程中的帮扶。不断完善小额担保贷款的融资平台,发挥金融在农业集约化、产业化道路上的作用,鼓励做大做强;要充分利用现有自然资源,整合自然要素,积极培育“农家乐”和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
    4、完善政策,促进就业。积极的就业政策是促进就业的基础。要不断完善就业政策,使新的促进就业政策在提高补贴标准、降低享受门槛的同时,更要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纳入政策扶持范围。重点做好对申领《农村劳动力求职登记证》的农村低保家庭劳动力、低收入农户、部队复员专业人员、有一定劳动能力并有就业愿望的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群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工作。对成功转移就业的,要给予用人单位用工补助和社会保险补贴;鼓励开发农村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等。同时,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地宣传,确保政策家喻户晓,以发挥政策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
    5提升服务,推动就业。完善的服务体系是促进就业的根本保障。要按照“场地、人员、经费、网络、工作”五到位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推进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加快新撤村建居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室的建设步伐,村级劳动保障服务平台要在目前兼职劳动保障联络员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专门的劳动保障服务室,以不断完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平台,并不断组织各级劳动保障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为农村劳动力真正提供多形式、多层次的就业服务,推动就业。
    6、推进城市化,增加就业。《城市论》指出:城市化是生产要素向城市集聚、城市生产方式取代农村生产方式的过程。城市化不仅是一个人口集聚、财富集聚、技术集聚、服务集聚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国民意识转变的过程。城市化推进速度越快,它吸纳聚集的人口也就越多,围绕制造业而展开的生产型服务业以及围绕城市人口需求的生活服务业也就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就会增加就业。我国从1978-2000年,城市为农民提供了1亿个工作机会,大量农民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活位置。因此,必须加快推进城市化,在城市化进程中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在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中增加就业岗位,解决劳动力包括农村劳动力在内的就业问题。一是科学规划农村劳动力就业。各级政府都要从宏观经济决策角度,制定农村劳动力就业增长的目标规划,把农民的就业率作为各级政府工作业绩的考核指标,进一步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在政府工作中的地位,强化政府责任,在经济和城市发展战略上构建农村劳动力就业可持续增长的政策框架和运行机制;二是实施产业积聚。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不断吸引和推进农村工业从分散的状态向产业基地转移集聚,把产业链做大做强,形成群体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民进入城镇创业或进入工厂企业务工;是加大中心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组团中心城镇的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设施的建设,完善中心城镇的功能,做大做强中心城镇,发挥组团中心城镇吸纳和集聚周边农村人口的作用,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民迁居中心镇,从事商贸、建筑、运输、加工、餐馆、信息等行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