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三明市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
[打印本页]
作者:
沙市秘书
时间:
2010-12-9 08:10
标题:
三明市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
长期以来,工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充分发挥了“挑大梁、打头阵、做贡献”的重要龙头作用,2009年工业增加值对全社会GDP的增长贡献率占近半壁江山。至2010年,我市规模工业实现产值将突破千亿元大关,其中将有六个产业的规模在百亿元以上。
当前,我市工业正处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交通、区位等条件不断改善,加上沿海产业逐步转移,以及国家对海西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大,我市工业发展既有良好的机遇,又面临着各种挑战。如何把握好发展机遇,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来做强做大工业,提升三明工业在全省的地位和作用,实现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值得探索。
一、三明工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困难
(一)企业人才缺乏
一是企业中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的人员少。从2008年经普数据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仅占年末从业人员数的12%,初级以上技术职称者仅占10%,中级工以上技术工人仅占13.2%,有11%的企业(152家)没有具备上述资格的人员。分行业来看,37个行业有15个行业上述各类人员比重均低于10%。其中有两大行业比重较低,一是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各类人员比重分别占6.2%、5.6%、3.2%,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重在37个行业中位居倒数第五;二是纺织业,各类人员比重分别占5%、4.1%、3.1%,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比重在37个行业中位居倒数第二。
二是高级人才极为匮乏,每千名从业人员中仅有不到2人有研究生学历、不到8人具备高级职称、3人是高级技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或高级技师的人员数仅有1791人,占年末从业人员数的1.1%,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力生产供应业,三行业合计拥有45.4%的高级职称或高级技师的人员。拥有上述人才的企业仅292家,占企业数的21.1%,也就是说有近五分之四的企业没有高级人才。
(二)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一是从事科技开发活动的企业少。2008年,仅有38家企业专设科研机构(全省777家),占全市规模企业数的2.7%,占比低于全省水平1.8个百分点;仅有106家企业开展科技活动(全省1518家),占全市规模企业数的7.7%,占比低于全省水平1.1个百分点;仅有82家企业开发新产品(全省1275家),占全市规模企业数的5.9%,占比低于全省水平1.5个百分点。
二是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少。从R&D经费内部支出来看,2008年仅有2.64亿元,占全省支出总额的3.1%,仅是规模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0.3%,低于全省0.6%的比例。
三是申请与拥有的发明专利少。2008年三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19件,仅好于宁德市,占全省数的2.1%;拥有发明专利数31件,仅占全省数的1.9%,位居全省倒数第一;平均45家企业才拥有一件发明专利。与2005年相比,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拥有数分别增加了12件和24件。目前,绝大部分企业主要还是采用国内外已有的生产工艺,安装新设备,应用外地的先进工艺和设备进行生产,自主研发极少。
(三)限制性行业发展快,新兴产业扩张慢
国家政策要求抑制的过剩传统产业首当其冲是钢铁和水泥,而这正是我市的主要产业。其中2009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产值172.55亿元,虽受市场影响,比2005年增长62.1%,是我市第一大行业,也是我市在我省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行业,对我市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以水泥制造为主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在我市也是一个具有一定区位优势的行业,近几年发展较快,全市在淘汰落后产能近200万吨的同时,新增了新型干法水泥产能600万吨,2009年实现产值70.96亿元,比2005年增长1.8倍。但从全国范围来看,2008年粗钢产能过剩就超过30%,近两年水泥新项目投产后的产能过剩超过50%。
2010年国家加快培育和扶持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中,我市微乎其微。在以绿色和低碳技术为标志的新能源开发运用上,我市水电开发利用程度已很高,而核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沼气发电,以及地热利用、煤的洁净利用等方面还很薄弱;在节能环保方面部分高耗能企业成绩突出,如三钢、智胜化工等,但还有很多企业在节能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进展缓慢;在医药方面开发生产的规模还很小,2009年医药制造业实现产值仅7.69亿元,主要还是一些常规药品和中成药的生产。全市仅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其中的新材料生产)、医药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等小部分与新兴产业沾边,专用及通用设备制造业的高端性有待努力。此外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新能源(光伏产业)有关的初端原料(粗冶炼的硅)生产也在发展壮大,但又被“点名”为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四)高耗能行业为主导,节能减排任务重
2009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48吨标煤/万元,位居全省首位,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16倍。其中实现产值排名前十位行业中高耗能行业占了四个,分别是钢铁、化工、建材和造纸行业。2009年这四大行业实现增加值90.6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30.1%;而综合能源消费量达到607.66万吨标煤,占全市规模工业的88%,给资源环境带来较大压力。
(五)企业创利能力整体偏低
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首要目标,也是企业增强竞争力保证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而2009年我市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仅为1.98%,比2005年下降了0.86个百分点,远远低于全省(6.86%)和全国(5.93%)的平均水平,整体创利能力偏低。其中仅有三个行业收入不到1.5亿元的小行业创利能力强于全省和全国的行业平均水平,分别是烟草制品业(利润率31.85%,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8.5个、18.72个百分点)、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利润率4.5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0.01个、0.06个百分点)和炼焦加工业(利润率45.98%,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41.6个、44.55个百分点)。
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十亿元以上的13个行业中,有6个行业收入利润率低于2005年(详见下表),且下降幅度较大,这些行业创利能力均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
二、对转变三明工业发展方式的探析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转变。这就必须通过推进科技与人的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减少项目重复建设,来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进一步转变。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粗放投入实现的,随着能源、资源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上升,我们所依赖的低成本比较优势将不复存在,这就要求未来经济发展要由粗放式转变到集约式发展方式,而其根本就在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自主创新既包括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更新,提高装备水平;也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要实现自主创新,一方面企业要有持续稳定的科技投入。可以每年提取一定比例(0.5%至1%的)的销售收入用于开展一些具有市场导向性的自主创新活动,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特别要重视对技术引进后的消化吸收投入,对引进的技术进行二次开发,变其为自有技术,避免长期支付高昂的技术引进费用和在技术环节上受制于人,使得整体技术水平得到实质性的提高。如三钢每年都投入不少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新产品产值率由2009年的10.4%上升到2010年的三分之一多,既实现了节能减排,又开拓了产品市场,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另方面政府要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调控,搭建企业与其他关联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技术创新的合作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促进合作方优势互补、互动发展;同时支持企业自主知识产权项目的实施,为其提供服务和指导,对于共性、基础性和原创性技术的研发工作,还要给予必要的财政投入,通过合理配置资源,有效整合优势,增强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
(二)创造人尽其才的发展氛围
人才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本条件,只有企业员工的素质提高了,才有意识和能力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建立起吸纳、留住、激励、培养和用好人才的新型用人机制,搞好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三支人才队伍的建设。
一是要依托三明现有的职业技术教育资源,联合国内其他高校,直接面向社会实际培养适应市场与企业的各类人才,并把人才培养与解决企业技术、管理问题紧密结合起来,以满足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需求。在把三明建设成全省集中高职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和就业服务为一体的职教培训基地的同时,培养和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二是要重视对现有人才的挖潜培养,大力开展职工继续教育,强化员工培训,特别是加大对高级工和技师的培训力度,提高高技能人才比重。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依托高校定向培养、委托培养、厂校联合培养和网上教育等多种形式,开展以新理论、新技术、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不断拓宽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构建企业员工多通道成长机制。
三是要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聚集三明。重点要在经济、福利待遇方面有所倾斜,并给企业员工创造学习、提升的机会,提供人才发挥的舞台。
(三)多措并举促进节能减排
重化工业在三明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占比近四分之三),一方面,三明工业增长主要在于重化工业领域的投资和发展,这与长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并不一致;另一方面,在重化工业的发展和实现节能减排之间长期存在着冲突。因此我们必须在做强传统产业的同时又实现节能减排。
要以工艺技术革新为抓手,加强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排放行业的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着力推进能源利用清洁化,从生产全过程控制污染排放水平。要引进和开发高效洁净煤技术,鼓励热电联产、低温余热发电、煤矸石及生物质能发电等,改变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同时提高高耗能产品精加工与深加工程度,推进这些行业的转型升级和节能减排。
一是要在钢铁、水泥企业中大力推广低温余热回收发电技术。通过回收向大气环境中排放的废气、废蒸汽、热水和固体物料所含的低品位热量来发电,实现“热电联供”,达到资源减量、节能环保和循环经济。目前我市三钢、将乐金牛水泥、永安万年水泥和清流红火水泥等企业已采用这一技术,形成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局面。
二是要提升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以减轻节能减排压力。从建材产业来看,水泥生产企业中熟料的能耗占到整个水泥生产的80%以上,如果本地生产熟料外销,意味着熟料至水泥的附加值没有了,而绝大部分能耗总量却留下了,不利于本地区的节能减排。据测算我市最大水泥企业生产的熟料仅有三分之一是自产自用,其余是销往本地区或外地区的水泥粉磨企业,而对于水泥粉磨企业来说生产水泥的能耗是极低的。
从冶金行业看,提高制品材比重,对接本地区的机械产业,既减轻了节能减排压力,也发展壮大了机械产业。2009年我市板材占钢材比重是15.5%,至今年8月份上升至21.6%,提高了6.1个百分点,实际上建筑用材如线材也可以拓展用途转为制品材,像三钢生产的线材主要是用于建筑,但作为制品材使用的比例就在逐步加大。
从纺织产业看,丰富、拓展产品线,延伸、拓展纺织-染整-服装(涂层)及附属产品产业链极为必要。我市纺织产业主要是棉、化纤纺织加工为主,占纺织产业的近六成半,其与印染精加工的比率是2.8:1。而下游服装业与纺织业的产值比率则仅为1:13.1,单位产值综合能耗比率是1:6.1。因此纺织产业要避免集中在纺织业的低端产品上,随着其规模增加节能减排压力也增加。
(四)加快培育新兴产业
要集中资源发展、培育新兴行业,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多元化。建立起政府管制、财税政策、市场手段、法律法规相结合的低碳化发展机制,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低碳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培育发展新兴行业来稀释原有的、传统的低档次或高耗能的产业,从产业结构上实现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发展目标。
其中采矿业是依托我市本地矿产资源发展起来的一个产业,近几年不断发展壮大,2009年实现产值近百亿元,占全省采矿业比重近四分之一,可以说是我市的优势产业。但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要提高采矿企业的资源开采利用率,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产品,对接我市的冶金产业和化工产业,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如稀土矿对接节能灯等稀土应用产品形成一系列产品链,铅锌矿对接环保型电池及合金材料产业,萤石矿对接氟化工产业等等。
林产加工业也是我市依托本地资源发展起来的大产业,在全省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传统的人造板、木竹制品及造纸,还有林产化工产品、森林食品。对于传统的人造板、木竹制品及造纸要做精、做深,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原则,重视新产品开发,增强产品的差异化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而林产化工和生物医药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要通过寻求产业内部或相互之间的衔接点、空白点,延伸、拓展产品链,做大做强两大产业;森林食品方面近几年发展较快,2009年我市农副食品及食品制造业产值达到45.48亿元,规模比2005年增长了2.7倍,森林食品企业的快速增长功不可没,成为我市的新兴行业,要充分利用科技力量,加强新品种开发,开拓新市场。特别要与旅游业对接,开拓旅游食品市场。
(作者单位:三明市统计局)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