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加快三明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宁建老秘
时间:
2010-11-10 11:29
标题:
加快三明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的思考
建设三明区域中心城市,就是要把主轴区域发展摆在建设海西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战略高度来谋划,按照中心城市规划、交通、项目布局和运作一体化的要求,着眼未来三明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方向,进一步体现中心城市在“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格局中的功能和地位,进一步凸显三明在海西城市群建设中的特色和优势,努力把三明建成产业发达、交通便捷、生态优越、和谐文明的海西绿色工贸、山水宜居城市。
突出比较优势,优化产业结构
产业是中心城市迅速发展的经济基础和重要依托。我们认为,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要素的投入,而且取决于通过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所反映的资源配置状况。加快三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必须符合三明市作为我省重要工业城市、目前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的实际,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目标,以集聚产业优势为基础,加大对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与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新型产业。
(一)在空间布局上,实施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在推进“大三明”经济一体化过程中,注意把空间布局的调整、产业发展重点的选择和中心城市发展趋势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各自特色、扩大辐射半径、增强带动功能、避免重复建设。三明市区继续坚持“退城入园、退二进三”战略不动摇,现有工业逐步向郊区的小蕉、荆东和三元黄砂化工园以及永安、沙县转移,积极拓展第三产业发展的空间,盘活用好城市土地资源,促进市区房地产业、商贸流通、总部经济、现代商务及酒店服务业的协调发展,以此聚集人气,增强第三产业对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强化三明区域中心城市政治、经济、文化、金融和商业中心之定位。永安市打好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和 “4(纺织、林竹、旅游、汽车及零部件)+2(建材、化工及化纤)”产业品牌,建成全省工业用纺织品生产基地、林竹集成板生产基地、载货车及专用车生产基地、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基地、化工及化纤生产基地。沙县依托金沙园、金古园和三明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在打响小吃品牌、做大小吃产业的同时,围绕发展壮大厦工三重、双轮化机等龙头企业,建设海西机械加工与铸锻中心;以三明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三明“无水港”项目开发为契机,打造海西中部交通、物流枢纽;以青山纸业、大亚木业和三和食品等龙头企业为基地,把沙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林产加工中心。
(二)在产业导向上,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加快第二产业发展,带动一、三产业发展,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的内部结构,做强、做优中心城市产业体系,推进“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格局。第一产业应充分考虑城乡产业融合,围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农村工业化进程,推进农业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重点要按照市场需求,稳定粮食生产,加快中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做大笋竹、烟叶、水产、畜牧、花卉、果蔬和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优质高效农业。第二产业应从更高层次上培育壮大产业集群来考虑发展,这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一个关键性措施和重要抓手。重点是围绕发展壮大金属材料及深加工,汽车、机械装备及零部件,矿产深加工、林产加工、生物医药等“4+1”主导产业,同时改造提升化工、纺织和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不断提高产业集聚效应。第三产业具有投资少、资源约束小、劳动容量大、见效快等特点,要顺应三明新型工业化进程,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突破口,加快以商贸流通、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科技研发为重点的旅游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现代物流业、会展业、中介服务业、信息咨询业和科教文化事业等能够形成消费热点的新兴产业发展,吸引各种资源要素向中心城市聚集。
坚持生态立市,美化城市环境
近年来,三明市委、市政府积极探索一条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并实施了“生态立市”发展战略。我们认为,建设海西中部最具活力、最佳生态、最宜人居中心城市的定位,体现了环境建设高点定位的总体要求,以山水宜居园林城市为目标,以提高幸福指数为落点,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美化城市环境,全方位塑造中心城市环境竞争优势。
(一)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发展绿色经济,就是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改变粗放型、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工业化模式,构建以绿色产业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一是变“招商引资”为“择商选资”,禁止重污染企业来三明“安家落户”;二是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对时机成熟的现有排污企业进行搬迁安置;三是强化沙溪河流域综合治理,调整流域的产业结构;四是营造生态市建设的良好氛围,在全社会树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信念。
(二)美化城市生态景观
三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山水城交相辉映,是一座生态优越、特色鲜明的城市。充分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突出“绿色宝库”特色,加强外围绿色屏障建设,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断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巧借山峦、河流、森林等自然景观,美化沙溪河城市休闲旅游带,打造山青、水秀、天蓝、地绿的优美城市环境。
统筹区域发展,硬化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项目是推进海西建设、加快三明发展的有力支撑。随着海西发展战略逐步实施和三明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三明交通建设也出现了历史性的飞跃,目前已被确定为国家公路运输枢纽、海峡西岸经济区综合交通枢纽。未来5-10年,三明市境内将形成“一纵两横”高速公路干线和“两纵两横”快速铁路干线,构成“井”字型、立体化交通网络,通往福、厦、泉三大中心城市和内陆省份的通道即将全面打通,使三明由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地理中心”变为“交通中心”,大大提升了三明的城市区位价值以及三明作为海西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我们认为,随着城市容量的扩张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建设应不断适应发展的需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是切实为人民办实事的体现,也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主轴区域能否加速打造区域中心城市,能否在三明地区发挥龙头作用,加速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起着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事关三明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为此,还需要在三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充分发挥统筹的杠杆作用,整合和撬动庞大的社会资源,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接和整合三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交通同环、电力同网、金融同城、信息同享、环保同治的区域协调发展目标。
完善功能定位,深化同城效应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市场、资源及各类要素等在广阔的范围内实现了互联、共享,城市之间相对距离缩短,发挥比较优势,协作程度加深,对城市分工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三明区域中心城市要实现最优发展,必须结合国内外发展环境和趋势以及海西其他中心城市的发展情况,在《加快三明中心城市发展行动计划》准确定位中心城市5项功能基础上,加快三明区域中心城市快速通道建设,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市内公共交通职能,按照“大三明”的思路把市区、永安、沙县连为一体,形成中心城市“半小时交通圈与经济圈”,是深化三明区域中心城市同城效应的重要途径之一。
同城效应是指对在相邻地区或更大范围内发生重要的作用和联动效应。同城效应,意思与“同城化”相近,既是城市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局势下城市间互相交流合作发展的必然产物。据了解,全长75公里、投资50亿元的三明中心城市快速通道已经规划立项,市区至沙县段将于今年10月份动工。可以预见,中心城市快速通道就像一条“金丝带”,通道沿线各地将进入“同城时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时空观念和置业理念,生活在此地、工作在异地成为可能,对工作、对住房的选择余地也将更大,完善对接“退城入园、退二进三”发展布局,加速市区和永安、沙县产业经济的整合、优化与集聚。
对接全省格局,弱化同业竞争
竞争是一个从大到小、逐渐同质化的过程,相同点越多,竞争越激烈,越趋近于完全竞争。加快三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就要设法规避同业完全竞争,提高中心城市发展质量和效率。从对接全省发展格局看,今年1月30日福建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对九个设区市的发展按三个层面同时推进:强化福州省会中心城市重心辐射作用,推动与长江三角洲的对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龙头示范作用,推动与珠江三角洲的对接。发挥泉州创业型城市支撑带动作用和漳州、莆田、宁德拓展一线的骨干作用,促进全省沿海的全面繁荣。发挥三明、南平、龙岩纵深推进的前锋作用,不断向纵深拓展发展空间。因此,建设与发展三明区域中心城市就需要异化,营造与其他中心城市不同的方面,这需要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加强资源整合,优化要素配置,在发挥比较优势、拓展发展空间中实现新提升。从三明中心城市内部看,目前主轴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行政区经济”特征,这种“ 板块经济”模式使得经济发展备受现行行政管理体制的制约和束缚。由于各级行政区划层次较多、分割繁细(涉及4个县市区),各行政区缺乏整体规划与协调,出现了争资源、争项目、争投资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重复建设、产业同构。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要打破主轴区域三地的行政界限,加快实现经济一体化,弱化同城同业竞争,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优势互补,强者做强,促进经济局部优势向规模优势转变,由地域分割向区域联合转变,由资源粗放型向集约化、高科技、高效益转变。
探索特色之路,强化中心城市
特色是城市的底蕴和灵魂。城市特色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建设和发展的过程。就其途径而言,可以归纳为:尊重自然,突出自然之美;保护文脉,延续历史风貌;精工打造,整体规划城市。建设三明区域中心城市的关键,就要致力于探索彰显三明特色之路,挖掘和传承地域独特魅力,务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以不断增强市民的归属感、自豪感、幸福感和使命感,进而促进三明区域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一)弘扬三明特色文化
三明市作为全国闻名的文明城市,精神文明已成为三明市独具特色的城市文化,“文明、开明、清明”的三明精神是三明特色城市文化的高度概括。在建设三明区域中心城市软环境中,弘扬三明的特色城市文化、发挥三明特色城市文化的作用是重中之重。从三明的发展历程上看,精神文明对三明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要进一步把精神文明这种三明的政治优势和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用精神文明服务经济发展、推进经济发展。
(二)做强三明特色产业
以改革和发展老工业基地为基础,认真实施“工业立市、退城入园、退二进三”战略,不断拓展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大力培育特色规模经济,做大做强冶金及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配件、林产加工等规模产业。特别是三钢作为我省最大的钢铁龙头企业,目前面临着生产用地和物流配送等因素的制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产能和市场占有份额的进一步扩张。对于三钢今后的发展,从有效拓展市区土地资源发展以城市现代服务为主业的第三产业,最大限度减少市区污染源打造生态宜居城市,充分利用沙县广阔土地空间与综合交通枢纽优势等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大胆设想将三钢比照三重也列入“退城入园、退二进三”序列,进而做大做强金属材料及深加工产业集群。
(三)打响特色品牌经济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来之不易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地市等国家级荣誉,提高三明的知名度与吸引力,促进对外交流合作,吸引客商投资兴业。另一方面,要重视三明特色产品的品牌塑造与培育,进一步提高三明特色产品产业的经济效益。目前,全市拥有50多个省级名牌产品,其中:三钢集团产量占全省总产量之首,省内钢材市场占有率达30%;厦工三重“福重牌”振动压路机产销量全国第三;三和食品生产的水煮笋系列产品占日本市场26%份额;等等。
深化区域中心城市财税体制改革
财税体制是资源和收入在各级政府机构之间进行配置和再配置的制度安排。随着三明区域中心城市“整合”的推进,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亟待分阶段稳步推进财税体制的改革,加快建立“明确主体、理顺关系、稳定税基、收入分成”财政管理体制,调动各级各方面发展经济壮大财政实力的积极性,进而推进三明区域中心城市一体化建设进程。
(一)推动行政管理体制一体化
随着“退城入园、退二进三”发展布局的深入实施,市区企业逐步搬入永安、沙县工业园区,带来了原市本级存量税收减少,永安、沙县税源增量逐步增加,市本级财源缺乏后劲,势必影响三明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协调能力。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财权、一级预算、一级税基”的基本原则,一定行政区域的财税管理体制,必须有完善的行政管理体制作保障。建议从“明确体制、财政先行、税务配套”的原则出发,建立健全以三明区域中心城市为主体的一体化行政领导管理体制,为地方财税的可持续发展和规范运行创造一个稳定、有效兼具激励和自律机制的体制保障环境。
(二)建立财税收入共享机制
共享与分享的基本要义都是共同享受、使用、行使。但是二者所蕴含的主体关系不同,前者几个主体的关系是平等的,后者主体间存在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加快三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可以将原三地各自分享的地方财力进行整合,致力变分享为共享,建立紧密型合作体系,做大三明区域中心城市财政实力。同时,对三地的存量企业实现的税收实行属地管理,既保持当地存量财税收入的相对稳定性,也充分调动当地政府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对增量企业税收、市属搬迁企业税收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税收,实行属地管理与专业管理相结合的办法,企业生产经营产生的主体税收(除财产性税收与城建税外)归属市本级财政,企业缴纳的财产性税收及城建税等归所在行政区财政。
(三)进一步完善财政利益结算分配体系
加快三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与发展,应按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均等化的目标,尽快构建以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纵横交错的财政利益结算分配体系。从纵向看,三明区域中心城市市级财政应通过预算,采取税收增量返还、财政专项补助和定额补助等措施,集中各渠道的转移支付资金,加大对制约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柱产业培育的支持,为中心城市经济增长和县域经济相对均衡发展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从横向看,为解决中心城市公共服务差距和实现财力横向均衡分配目标,应尽快建立县际间的横向财政利益结算分配体系,促进区域内经济利益相互协调,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共享区域经济联动成果。建议县际之间的财政利益结算分配由市本级财政根据均等化原则,在科学测算基础上通过预算组织实施。
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税收征管模式
随着三明区域中心城市的建设与发展,财税体制相应发生了变化,而区域内税收征管模式也将作出调整和创新。依托信息技术手段,本着统筹协调和集约管理的原则,在三明区域中心城市范围内推行“同城通办”办税运作模式,实现中心城市区域内地税人力资源、征管资源、资产装备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工作效率最优、绩效最大化的工作目标。
(一)服务资源方面
通过有效整合,建立专业化、综合性办税服务中心,统一服务设施、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在服务质量和空间分布上做到“无差别服务”。
(二)征管基础方面
简化办税程序,减轻纳税人负担,提高办税效率。同时,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拓展网上办税功能,逐步建立起以网上申报为主体、上门申报方式为补充的纳税申报管理模式。
(三)税源管理方面
根据中心城市区域内的人员结构、税源状况,分别实行一般税源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管理;小额零散税源属地分片管事制管理;重点税源和行业管理的专业化管户制管理。
(四)部门协作方面
财税库的联动是保证涉税业务“同城通办”的技术支撑。应将目前三明市区财税库技术支持扩大至中心城市大区域范围内,按区域中心城市财政共享体制自动划缴入库。
作者:
王振亚
时间:
2018-12-9 10:46
小区整治。分布实施老旧小区三年整治计划,重点整治排水不通畅、绿化不覆盖、停车位不足、智能化不灵的“四不小区”,牵头制定老旧小区整治实施方案,以街道为主体,全面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打造群众满意民心工程。#在这里快速回复#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