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大县做成强县”奠定道德基础
黄中博
所谓诚信,即诚实与守信,她是一种美德、一种品质,为我们中华民族世代所信奉。诚信是立身处世的准则, 是人格的体现,是衡量个人品行优劣的道德标准之一。它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塑造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诚信不仅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更是当前尤溪实践“大县做成强县,优势转为实力”战略的精神基础与思想保障。
一、朱熹诚信思想的丰富内涵
朱熹从理论上对诚信作出了最深刻的分析,把诚信纳入理学范畴,纳入完善人格,纳入治国安邦之策。朱熹认为,“诚”即诚实、诚恳。他说,“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朱子语类》卷119)。“诚者,实有此理”,“诚,天然之本然也”,“诚只是实”,“诚是理”(《朱子语类》卷6)。朱熹认为,“诚”有四个方面的涵义。首先,指真实不欺的品德。它要求人有真心、真言、真行,真诚地待人处事,反对欺骗、虚伪。它包含着忠诚于自己和诚实地对待别人的双重内涵。其次,认为“诚”是本然存在的,是对客观必然性的概括。“诚”是“天理”的组成部分。第三,认为“诚”是道德本体。“诚在道,为实有之理,在人为实然之心” 。“诚意者,自修之首也”。“欲自修者,知为善以为其志,则当实用其力,而禁止其自欺。”(《四书集注》)第四,把“诚”作为区分人品的标准。“诚”是“仁、义、礼、智、信”的根本,是各种善行的伦理道德的源头。“诚意”,是区
朱熹认为,诚信是做人立德的根基,是人格修炼的起点。诚与信互为因果、互为表里。诚是信的本体,信是诚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品质;诚是信的依据和标准。诚与信之间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诚是基础,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信是理性实践精神的外在表现。诚信是人“近德向善”的追求,是人的自我身心的统一。诚信归根到底是对人性价值的认知和肯定。朱熹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并吸收佛、道思想精华,把诚信与自己创立的理学体系结合起来,从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运行规律的角度,论述了诚信的本质,论述了诚信作为社会人立身处世和社会正常运行的决定性意义。
二、当前诚信失缺的危害及原因
我们必须看到,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信用缺失问题日益突出,制假售劣、欠债赖账、商业欺诈、偷税漏税、走私骗汇、合同欺诈等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损害了各方面的经济利益,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地干扰了市场发展的正常秩序,激发其他社会矛盾。其危害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经济领域。经济秩序混乱,虚假广告随处可见,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企业间的三角债现象时有发生。合同得不到履行,借款人赖账,经理人缺乏诚信,企业和个人失信现象也普遍存在。诚信危机还导致信贷消费难以启动,不少银行因为企业信用失缺,贷款不还,银行不敢轻易放贷。同时,由于信用失缺,各种市场信号失真,企业不敢轻易投资,严重阻碍了经济快速发展。
在政治领域。由于少数党员和干部,经不起物质利益的诱惑,放弃真理追求,践踏“为人民服务”宗旨。这些行为直接损害了我们党的形象,破坏了政府与人民的信任关系,致使国家的政策不能上行下达,出现“虽令不行”局面,政府“信用”度下降。
在个人生活领域。个人交往的不诚信损害了人际关系和谐。一些人为了谋取暴利,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的一时利益,进行坑蒙拐骗、以邻为壑、相互欺骗、投机取巧,言而无信。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度低,形成防范多于信任,对他人和社会的戒备心增强,对社会的不安全感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系被扭曲,造成人们怀疑多于信任。例如到商场购物,得当心买到伪劣商品;与陌生人接触,得小心上当受骗。甚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潜意识地形成了真当假、假当真的错误判断。
在家庭关系领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结构中最基本单位,是社会关系的基础。一个家庭的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影响着家庭关系的发展,二者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然而诚信危机也涉及到了家庭领域,一些家庭由于双方不信任而导致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家庭内人伦亲情开始淡化,这一变化如果发展到社会道德中,势必会构成社会“信用不足”的起点。
诚信失缺,客观上是因为制度层面上的信用体系问题,本质上却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人的道德问题,即道德演变的历史链条出现某种断裂而带来的问题。诚信失缺的主要原因有:
1、社会信用意识淡薄,缺乏信用道德规范。由于市场经济和信用经济发育较晚,又由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几乎没有也不需要真正的契约信用关系,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消费者个人,都普遍缺乏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用意识和信用道德观念。企业由于缺乏使用信用产品的意识,因此社会和企业、社会和其他主体不能利用信用产品来保护自己的利益。加上目前信用管理体系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失信惩罚机制还不够健全,导致社会上诚信大量缺失,使得很多企业对于奉行诚信道德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2、传统道德根深蒂固,缺乏信用道德实践。市场经济需要自由、平等、信用和契约等社会条件。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要求也就包括:人格自由、平等、尊重人权、社会公德、依法守法、诚实守信等等。但人们受自然道德的影响,人本主义、本位主义、等级主义、三纲五常传统道德的长期束缚,使人们在市场经济伦理思想的冲击下,传统道德与市场经济道德脱轨,人本主义与经济主义冲突,官本位主义与民主主义冲突,小家经济与市场经济冲突,从伦理的角度构成了当前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3、道德主体缺乏自律,信用道德监督不够。人类的自律意识对信用道德起着重要作用。行业自律意识不强,多数企业往往在“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错误思想的诱导下,忽视“自律”,只盲目地追求市场经济的表层利益,而忽视了信用道德的社会效应。同时,由于市场经济道德的不完善,缺乏信用道德的监督,结果出现了竞争与合作的失衡、义与利的失衡、公平与效率的失衡,进而出现“信用”道德混乱。
三、弘扬朱熹诚信思想建设诚信尤溪的对策
弘扬朱熹诚信思想,建设诚信尤溪就是要以打造诚信政府为龙头,以诚信企业创建为主体,以诚信公民培育为根本,以打造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信用文化为重点,广泛开展创建文明诚信机关、文明诚信企业、文明诚信行业、文明诚信窗口和文明诚信个体工商户等活动,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信用机制,构建稳定可靠的社会信用体系。鉴于上述分析,我们必须对症下药,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综合治理,尽快提高社会诚信水平,形成人人讲诚信,事事讲诚信的信用环境。
1、塑造诚信经济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建构明理诚信的信用尤溪,关键在于全面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诚信是人的素质高低的重要体现。“信”是调节调整各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一种度,它要求各利益主体之间互相尊重,互相爱护、和谐共处,必须履行一定的社会义务。以诚信原则为基础,建构起新的和谐的社会关系、社会信用体系、经济伦理关系是塑造诚信经济人格的根本。要大力倡“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不断加强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导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积极作用,不断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意识,大力加强依法经营、文明经营、诚信经营建设,反对只讲金钱、不讲道德的错误倾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帮助人们正确把握自己,张扬人的积极、善良的方面,塑造健康、完整的经济人格,形成普遍的信用自觉,为诚信文化建设奠定人格基础。
2、发挥政治导向作用,营造浓厚诚信氛围。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正确的政治导向。诚信文化受着上层建筑的调节、引导和规范。经济越发展,就越应重视发挥诚信道德的规范和导向的功能,使个人的经济行为既符合社会普遍认同的经济行为,又符合社会普遍认同的经济发展目标。特别是,诚实守信是党员干部最起码的道德要求,他们的道德情操与人格力量对全社会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领导干部讲诚信,会增强群众对社会的信心、安全感以及对社会规则的认同、对社会进步的追求。要让“诚信”的观念深入到每个共产党员的内心,使其成为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操守,在全社会营造出“诚实守信光荣、背信失约可耻”的氛围,并以此带动和促进整个社会风气的健康发展。
3、创新制度伦理,规范道德精神和道德理念。诚信是立国富民之本。无论就个人、企业乃至国家,诚信都是最重要的资源,是社会构成和社会正常运行的胶合剂。制度伦理是体现在社会经济、政治、法律、行政等基本制度中的道德精神和道德理念,强调社会基本制度的道德合理性。社会基本制度的创新离不开社会主义的道德精神和伦理原则。目前,“诚信”大多数建立在个人与个人的了解与信用上,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趋势,就该逐渐走向制度化,通过制度的完善,将诚信的基础上升到企业、社会的平台上,树立好政府、企业、个人的信用。当前尤其要按照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的要求推动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形成。
4、建立诚信赏罚机制,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对失信行为缺乏惩罚机制,守信者得不到应有的信用收益,是当前信用体系不健全,导致经济运行效率不高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要以法治为基础,建立失信惩治机制,建立完善的个人、企业的征信体系,充分利用社会利益尤其是社会荣誉以及政府的政策诱导能力,褒贬分明,奖惩分明。把诚信道德与契约的法律形式结合起来,用法律约束、制裁领域的各种不法行为。同时,要广泛进行诚信道德教育,建立起自觉有效的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的调控机制,精心打造“人人爱护诚信,人人尊重诚信,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环境,使一部分问题能够依靠人们的良心自责和道德责任自动加以解决。(作者为县委文明办主任、县城信促进会常务副会长)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