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从“第三地”的流行看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国老秘
时间:
2010-7-29 09:22
标题:
从“第三地”的流行看城市公共空间的拓展
到过法国巴黎旅游的人,想必对这样的一句流行语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不在家里,就在咖啡馆;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法国巴黎的咖啡馆无疑是这座欧洲名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大街小巷无处不有,男女老少人人喜欢,它充分诠释出这座城市的美好与闲适。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大力推进、城市居住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们对城市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一个与法国巴黎“咖啡馆”含义相类似的新名词已被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所熟悉和所运用,一种代表着未来城市居民高质量的生活方式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所喜欢,这就是我们常常看到或听到的“第三地”。
“第三地”完全是一个舶来词,其含义是指居住在城市中的人们除家庭和工作场所之外的第三个经常光顾的地方,比如图书馆、博物馆,比如文化广场、街心公园,比如茶馆、咖啡吧,比如棋牌室、健身俱乐部等等。用专业性的语言来表述的话,“第三地”其实也就是供城市居住者在工作之余和家庭生活之外与他人互相沟通、交流或个人独自享用的一个公共空间。
在当今的城市尤其是在大都市,据说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开始热衷于寻找并寄情于自己的“第三地”。这种社会现象的出现并逐渐流行,显然是与现代都市居民的生活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第三地”的迅速流行和被人们所广泛接受或许正是现代都市人生活状态“三分式”的一个对应和需要:现代都市人的时间主要分为工作、休息、生活三大部分,现代都市人的关系主要分为亲人、同事、朋友三大类别,所以现代都市人相对应的主要活动场所也就分为了家庭、工作场所和“第三地”三大空间。
在都市居民尤其是年轻一代人的眼里,“第三地”常常就像家庭和工作场所一样显得是那么重要而不可或缺。一位网友就曾在博客中这样写到:“我有个女友,结婚数年,她就是‘第三地’的忠实拥趸。她最常去的是一家茶馆,她说那里气氛好,茶的味道也好,在那不仅让心情放松,而且喝茶可以养生,对身体也好,一举多得。她甚至还帮自己的爱人寻觅了一个‘第三地’的好去处——一家健身俱乐部。在她看来,男人在步入中年以后,更要注意身体健康和心情愉快,而健身无疑可以达到这样的目的。她还告诉我,结婚多年的夫妻,难免彼此有看厌的时候,适当地给自己一个空间,也给对方一个自由的天空,还能为爱情保鲜呢!”
更绝的是我的一个朋友,他的“第三地”不在咖啡馆、酒吧、茶馆等地方,而是网上的各种BBS论坛。他说那虽然是一个虚拟的“第三地”,但同样可以对着网络另一端的朋友、同事甚至陌生人相互交流与倾诉,他说自己常常能得到一些热情的回馈和真诚的安慰,在网络里他不需要任何的掩饰与担忧,他的喜怒哀乐可以得到尽情的宣泄,他的想法和观点可以得到充分的表达,并由此化解了很多工作和生活中的苦恼和郁闷。
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看,“第三地”无疑是现代都市居民在忙碌的工作与琐碎的家庭生活之外心理与情感的一个缓冲地带,其实也是保证人们精神生活多样化的一个加油站。人们在这里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交活动,既可以与朋友同事叙叙旧、聊聊天,增加彼此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也可以独自一个人看看书、听听音乐,让自己绷紧的神经得以放松,让自己难以排遣的愁闷得以消解。对于人生来说,也许事业和家庭不会让我们与别人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倒是各种各样的业余生活和形色各异的“第三地”的选择,可以让我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使我们各自的人生充满了独具特色的魅力。
其实,在高度竞争、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一个人除了紧张的工作和生活,除了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之外,都需要有一个“地方”来释放自己的压力,调节自己的情绪,安抚自己的心灵,这或许才更能体现出个人努力工作和生活的价值,同时也代表了一个人对生命和生活的尊重和热爱。而有没有这样一批可供市民选择的“第三地”,能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城市居住者对公共空间的需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们城市建设的水平与档次,显示出我们城市生活质量的高低与好坏。
众所周知,城市既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家园,而且应该是幸福的家园。现在我们不少的城市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考虑的更多的是城市的政治功能、商业功能、教育功能,而很少考虑城市居民所需要的交往功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1996年召开的联合国第二届世界人居大会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的倡议。所谓的“宜居城市”就是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良好自然生态环境、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并与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和结构相关联。2000年广州市在国内率先编制了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其中明确提出将21世纪的广州建设成为“适宜创业发展又适宜居住生活的国际性区域中心城市、山水型生态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2005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明确北京未来城市发展的目标为“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自此,全国各地许多城市都将“宜居城市”作为未来城市的建设发展目标。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城市规划者和建设者在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上的一大进步。
但是,一座城市宜居不宜居,政府与市民的要求和感受有时是不一样的。政府为了发展经济、改变城市面貌,所以往往更多地追求通过塑造“形象工程”来实现城市的发展,却很少站在民众的语境下,考虑居民的全面发展和身心愉悦。因此就常常出现高楼大厦四处林立,公共厕所却遍寻不着;家庭住宅越建越大,社区活动场所却越变越小;交通大道宽敞无比,人行走道却越来越窄;以致著名作家肖复兴发出了“今天我们去哪里散步”的感叹。
城市是人类聚居的空间,也是人类交往的空间。人们之所以要离开世代居住的农村而向城市聚集,除了改善生存环境、享受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享受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文明。因此城市空间不仅仅要注意提供物理意义上的固定空间,更重要的还要提供心理意义上的交流空间。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或者说是政治化的动物,城市正是因为能更好地满足并发挥人的这种聚群与交往的愿望而发展起来的。简而言之,城市正在日益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主要的空间。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城市建设与发展同样也始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的城市规划者与城市建设者要始终以方便人、服务人、发展人、塑造人为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充分满足市民物质生活空间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满足市民心理与情感生活的空间,从而打造一个优美宜人的生存环境。可以说,建设“宜居城市”应该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和一个最终目标,同时也是对我们城市的规划与建设者所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和一个严峻的考验。
今年5月,举世瞩目的世界博览会即将在上海拉开帷幕。这次上海世博会确立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美好的城市生活肯定离不开人们更多交往的渠道和更多聚集的空间。笔者真诚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生活在中国绝大多数城市中的居民都能把那句在法国巴黎广为传播的流行语更新为:我不在家里和工作场所的时候,就在“第三地”;我不在“第三地”,就在去“第三地”的路上。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