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号:101006)
一、情况
第三产业是除农业(第一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二产业)以外其它产业的统称。三明市委、市政府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提出了“培育三产、搞活三产”的产业发展新思路,对于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提升质量、促进发展,正逢其时,意义重大。“十五”期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为9.7%,“十一五”前三年年均增长11%,2001—2008年年均增速达两位数,为10.2%。2008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209.4亿元,比上年增长9%,占GDP的31.4%。今年1—9月份,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6261亿元,同比增长9.3%,对GDP贡献率27.1%,拉动GDP增长3.2个百分点。
二、分析
一是发展不快。第三产业增长滞后于GDP增长。2008年,我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幅度低于我市GDP增幅5.2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居全省末位。
二是比重偏低。2008年,我市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8.7和14.8个百分点,主要差距是新兴行业发育不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缓慢。
三是档次不高。长期以来,第三产业发展主要依赖于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的拉动,新兴行业发展层次偏低,特别是社区服务体系较为落后,直接服务于生产和科技发展的行业滞后。
四是后劲不足。我市第三产业新项目不多,大项目没有。在2009年150个省市级重点建设项目中,第三产业只有18个,约占12%。2008年全市年销售额上亿元的商业批发、零售企业共计62家,其中商业零售企业9家。
三、建议
(一)突出重点,项目带动。一要抓紧重点项目建设。抓好三产项目的策划开发,促进项目梯度建设,形成竣工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的发展格局,着力抓好一批在海峡西岸有影响力的第三产业项目。二要加强重点企业培育。要组织、筛选一批重点企业,从全市产业发展的高度进行评估和关注,予以扶持、加强,以促进三产加快发展。三要注重重点区域发展。突出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建设区域商贸、金融、信息和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形成带动全市第三产业发展的增长极。抓住中央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机遇,把小城镇作为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载体,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有效推动各种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
(二)块状推进,提升水平。一要发展强势板块。商贸流动业重点要积极引进新型业态、现代管理和营销方式,通过培育和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营销管理方式,完善和扩大市场营销网络。加快建设直接为生产服务的物流设施,积极支持大中型企业剥离物流业务,有步骤地发展和完善社会化物流企业。房地产业的产业链长,拉动效应大,通过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齐头并进。二要培育潜力板块。旅游业无疑是第三产业中发展潜力巨大的行业。要围绕市场,打品牌、抓要素、上项目。交通运输和仓储业要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策划建设一批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项目,增强区域经济的辐射力。三要扶持新兴板块。重点是鼓励支持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直接为生产提供服务的其它服务业,如研发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商务中心、商标、专利代理机构、会展业等。
(三)政策引导,多元投入。一是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财政资金要重点投向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和骨干项目,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第三产业。二是大力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入。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私营业主以资金、设备、技术等要素投入第三产业。三是设立发展引导资金和专项发展基金。运用补助、贴息等方式支持第三产业薄弱环节、关键领域和新兴行业发展。四是建议符合条件的第三产业重点项目、龙头企业能够享受市“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扶持政策。
(四)强化责任,建立机制。一是建立领导和协调机构。第三产业发展工作涉及面广,建议适时成立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第三产业规划、相关政策及重大项目的协调和指导。二是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责任。将第三产业发展工作纳入全市目标管理考核,明确部门责任。三是出台扶持政策。着重从体制机制、市场准入、财政投入、融资服务、审批提速、市场环境、用地保障、用电价格、智力支持等方面提出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关于后金融危机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
我市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提案号:101071)
民盟三明市委员会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我市提出了“突出工业、提升工业,加强农业、做特农业,培育三产、搞活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对于调整结构、扩大内需,提升质量、促进发展,意义重大。2009年,我市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经济呈现回升向好的态势,各项事业持续发展,全市生产总值734.24亿元,增长13.4%;地方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7.96亿元,增长15.2%。然而,金融危机对我市经济造成的冲击依然,生产原材料价格上涨、融资困难、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需求下降等等,对我市产业发展形成了不利影响,全市经济增幅步伐明显减慢。如何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实现我市经济发展新跨跃,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存在问题
1、一、二产业发展不充分。第一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化、组织化程度低,对第三产业影响有限。第二产业以重化工业为主,对资源依赖大,粗放经营,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不高,对生产性服务领域扩张的推动力有限。
2、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一是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发展不快,第三产业增加值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1-7月,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118.87亿元,均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居全省第八位,第三产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居全省末位。二是第三产业档次不高,后劲不足。主要依赖于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的发展,新兴服务业起步较慢,直接服务于生产和科技发展的行业相对滞后,缺乏高技术含量、高效益、高附加值的高端服务产业,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市区人口不多,外来人口较少,人气不足,消费需求不旺,这也是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的一个因素。
3、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一是扶持政策对企业限制多,政策不平等。一些行业和领域在准入政策上虽无公开限制,但实际进入条件则限制颇多,主要是对进入资格设置过高门槛。二是管理体制不顺,社会服务体系远未建立。政府部门对非公有制经济多头管理、各自为政。企业创业难、经营难、有了问题解决难,处于无助地位。三是科技创新意识不强,投入不足,创新能力亟待提高。科技创新投入强度仅0.44%,还不到全省的一半;科技活动经费投入仅占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的0.8%,远远低于3%的企业良性循环和5%有竞争力的标准。
4、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企业因自身条件限制和国有银行贷款限制条件较严的原因,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良好银企关系无法建立并且维持。企业贷款渠道单一,难以贷到款,不少企业出现资金紧张,甚至资金链断裂。企业贷款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有的企业无法在金融机构进行贷款,被迫高息吸收民间资金。
对策建议
一、加强政策引导,强化责任,努力营造经济发展氛围。
1、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提供良好服务。一是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树立“小企业大就业”的意识,增加公共服务的供给。二是建立企业风险预警机制。把有关信息和可能发生的风险及时地传递给广大企业,使其早作准备,制定应对措施,减少损失,以利稳健发展。三是对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和企业员工的培训,为经济发展培养和储备人才。
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用好用足政策。一是密切注意国家、省出台的各项有利于企业融资、信贷支持的政策,及时消化及时推进,将政策用好用足,推企业发展。二是迅速、切实有效、立竿见影地采取一些优惠政策与扶持措施,减轻企业负担,优化投资环境。三是设立科技型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创业投资企业设立初期,引导基金将以参股方式进入创业投资企业,吸引和带动社会资金流向创业投资领域。
3、清理各项税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一是降低社保缴纳基数。在幅度已定的幅度范围内,应当允许企业就低原则缴纳社保费用。二是降低企业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税额标准。三是在一定的时期内免征或减征内资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费及防洪费。对于我市就能解决的税费问题,我们建议尽快进行清理,能减则减,当免则免。对于我市不能解决的税费问题,也建议能向上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
4、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要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上下功夫努力提升企业的内涵,建立产品的品牌战略,创建一流的管理团队。夯实企业的硬件基础;其次要有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适应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需求;第三要吸收国际化的经验,实行人才战略,引进高端人才,并走出去开阔眼界,使企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用工业化理念指导农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1、立足农村、面向市场,走农业工业化道路。一通过机制创新和强势农业产业的培育,激发和增强自身的内在推动力,从整体上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竞争力。二采用工业化的手段来经营农业、发展农业,通过产业体系的运营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把周边县市资源要素聚集起来,使我市成为我市土特产外运和工业品进出的物流中心,促进农业产业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2、积极发展城郊型生态农业。发挥交通、生态、资源优势,抓好以农业园艺、农村景点为主的观赏、旅游和休闲的农业生态文化产业,使观光农业成为市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3、重点扶持和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生物资源优势,利用龙头企业的品牌优势,开展农业产业综合开发,带动农副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提升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以整体带动我市的工业化进程。
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为工业发展提供服务和配套保障
1、突出重点,项目带动。一是抓紧重点项目建设。抓好三产项目的策划开发,促进项目梯度建设,形成竣工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的发展格局,着力抓好一批在海峡西岸有影响力的第三产业项目。二是加强重点企业培育。组织、筛选一批重点企业,从全市产业发展的高度进行评估和关注,予以扶持、加强,以促进三产加快发展。三是注重重点区域发展。突出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建设区域商贸、金融、信息和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形成带动全市三产发展的增长极。抓住中央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机遇,把小城镇作为发展农村第三产业的重要载体,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有效推动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中。
2、块状推进强势板块发展,提升水平。一是调整各类消费品专业市场布局和规模,改造升级现有的批发市场,逐步实现生产资料批发市场向规范化、标准化交易转变。二是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实现连锁企业店铺数量的较大幅度增长,使其成为支撑全市流通业增长的主导力量。进一步扩大连锁经营的领域和范围,加快连锁经营向流通领域的更多行业延伸,发展多种类型的专业连锁。大力推广特许经营、自由连锁的新模式。鼓励跨行业、跨地区的联合重组,发展一批龙头连锁企业。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配送业,加快物流网络建设,加快发展大型专业化配送中心,大力发展制造业和农村小商品、农业生产资料的物流配送。逐步形成以金属材料市场为核心,专业性批发市场为节点的物流集散基地和高效物流体系。
3、培育潜力板块,围绕市场、打品牌、抓要素、上项目。一是大力开发旅游商品服务。以发展国家优秀旅游城市为契机,适应旅游消费增长和旅游人口增加的需求,大力开发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特色的旅游商品和服务。进一步开发休闲观光、度假疗养地,发展山区特产、林竹产品的森林型绿色生态旅游相关产业,延伸旅游产业链。二是努力开拓三产新领域。重点鼓励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要的、直接为生产服务的其它服务业。针对城市建设和市民消费需求的增长,加快建设大型多功能购物中心和商贸中心。规范发展耐用生活品、大型设施设备等租赁服务,重点发展汽车租赁业务。三是大力开发广告代理、营销策划、会议服务、科技服务、教育培训等新兴服务业,着重发展会展型商业,以科技会展中心为基地和窗口,大力举办各类会议和展销活动。
四、充分发挥各种社会资源作用,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1、发挥金融扶持作用,扶持企业发展。一是充分发挥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优化信贷资源配置,发挥信贷资金的有效配置。加强对信贷资金的跟踪、监测,防止信贷资金转变用途、盲目投资。二是打破对民间资本运作的偏见,制订规范民间借贷的管理办法,改变银行业长期垄断信贷市场的局面,让民间资本更好地与银行资本互动。让民间资本有序、合理地流动。三是加强探索,积极推行如浙江“小额贷款公司”之类的机构。工商联、行业商会、互助组织、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要抱团共同参与,把民企组织起来,让他们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
2、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和财政补贴。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加大资金扶持和财政补贴。建议设立专门支持企业的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由这些担保机构去综合分析企业的发展前景、经营情况等因素,给一些相对综合评价较好的企业提供一定的信用担保,从而增强银行发放贷款的信心。另外,政府相关部门可以直接给予企业一定的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
3、大力改善工业园区的社会配套。我市的园区离市区有一定距离,为了降低入住的企业的成本,政府需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园区的社会功能配套。除解决工人基本食宿外,还应引导和鼓励为企业生产经营、办公活动提供服务的各类人才中介、培训管理咨询、物资供应、金融物流服务、办公生活用品等机构向园区靠拢,鼓励餐饮娱乐等服务商向园区附近集结。解决园区企业的人才资源和商务配套、服务配套难题,推进园区经济发展。
提案答复
市民盟、市工商联:
你们提出的《关于促进三次产业协调推进的建议》(提案号101071、101006)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感谢你们对第三产业发展提出的宝贵意见。近年来,我市第三产业发展通过规划引导、政策启动、政府推动、项目拉动、市场联动、宣传发动等措施,逐步构筑起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联动性好、系统性强的新格局,实现了第三产业发展总量、质量协调提升。2009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九五”期末的2000年相比,取得了总量倍增、效益翻番的成果。2009年,服务业实现增加值231.88亿元,比“九五”期末2000年的83.56亿元增加了1.77倍,比“十五”期末2005年的144.73亿元增长了60.2%;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7.36亿元,比2000年的91.84亿元增长了136.7%,也比2005年的110.08亿元增长97.5%。传统流通业不断得到提升,金融、房地产增势明显,物流运输业蓄势待发,商务、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人均服务产品占有量和服务密度均有较大幅度提升。固定资产投资逐年放大。2005—2009年五年间,全市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676.84亿元。2009年,全社会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286.02亿元,较2005年的65.9亿元增长了3.34倍。有力推动了第三产业重大项目的建设,促进了区域布局和业态结构的合理调整,造就了列东三优街商圈、新市北路—瑞云路汽车商圈、永利钢材市场、海鑫金属市场、水果批发市场等一批有区域影响力的商业繁荣带。
虽然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与发达地区比较,在认识上、发展指标上、载体支撑上、投资运作上还存在不少差距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第三产业,提出了“培育三产、搞活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主要领导多次进行专题调研。去年9月1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工作专题会议,市委书记黄琪玉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了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明确了突出“育、活、聚、实”、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工作重点和突破方向。今年市政府调整重大项目工作组,专门成立了第三产业项目工作组。3月上旬,市政府组织有关单位负责赴省外服务业发展先进地区考察;4月19日,刘道崎市长主持召开推进服务业发展工作专题会议,研究推进我市推进服务业发展的有关工作。
下一步,我市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市区为基点,以“主轴”为主线,围绕全市服务业发展全局,突出制定规划、研究政策、策划项目、协调推进,力求在重点领域取得重点突破。具体措施如下:
一、提高认识抓机遇
抓住当前经济转型这一发展机遇,顺应“服务业的迅速崛起,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首要推动力”的发展大势,把发展服务业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重要抓手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适应全球产业由“制造转移”向“服务转移”转变的趋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三产活市,与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按照立足海西前锋,辐射沿海和中西部地区,把我市打造成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服务型城市的目标,采取有力措施,建立领导协调机制、健全考评激励办法、完善政策服务体系、科学编制规划、强化载体建设、实施产业集聚、培育市场主体、狠抓项目落实,促进我市第三产业突破性发展。
二、明确方向抓规划
一是研究分析我市第三产业发展及运行趋势,确定各个领域的推进梯次。壮大支柱产业,改造提升批发和零售贸易、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旅游、金融、文化教育等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社区服务、培训式教育、会展等具有市场潜力的服务业;重视发展软件、动漫及文化创意、绿色生态休闲、金色产业、银色产业等适应朝阳成长性服务业,并力争在培育特色上下功夫,力争培育一批知名企业,创出一批特色品牌。二是编制《三明市区服务业空间布局规划》。根据全市区域生产力和城市空间布局,突出以城市为载体,以园区为基地,以专业化、功能性集聚区为重点,高起点、高质量做好服务业集聚区规划,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和重点,拟定空间布局和发展路径,“一业一策”落实保障措施。以规划为催生项目建设的内动力,推进各类服务业协调发展。
三、立足优势抓项目
立足于优势发挥和潜力挖掘,围绕第三产业重点行业,积极谋划项目库建设,储备一批、规划一批、建设一批,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启动规划文化创意及软件产业园、服务外包园、2.5产业园等3个园区,策划推进30个重点项目建设,培育10个服务业品牌,扶持10大服务业龙头企业,每年举办10项经贸节庆活动。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通过组团招商、小分队招商、定向招商等多种渠道,争取吸引市内外各种社会资本投入我市第三产业项目建设,促进一大批第三产业项目落地生根。
四、制定政策抓环境
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围绕做大做强市区服务业,大力发展永安、沙县服务业,带动其它各县发展,制定出台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培育、扶持服务业加快发展。明确梅列区、三元区和市直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工作组作用,建立沟通、督促落实和考评激励机制。设立服务业发展业务机构,明确编制、职能配置等,促进服务业发展工作常态化开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开发本地人才,鼓励吸引更多外部人才,为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最后,衷心感谢你们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〇一〇年五月二十四日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