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校长署名文章:高校党委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哲学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宁建老秘
时间:
2010-5-27 11:16
标题:
校长署名文章:高校党委推动和谐校园建设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指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要锻炼理论思维的能力,“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直到现在还没有别的手段”。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格局中,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地位举足轻重、内涵丰富深邃,作为核心领导层的高校党委必须相应有更强的哲学敏锐和更广的哲学视野,自觉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思考研究和谐校园建设,推动学校不断迈向和谐的新境界。
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统一观,切实把握和谐校园建设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总结东西方古代唯物主义多元论、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斗争成果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命题,强调物质范畴是从各种具体实物抽象概括出来的、反映其共性的普遍的哲学范畴;同时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多样性为前提,只有坚持物质的多样性的统一才能真正把握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世界的本来面貌。恩格斯关于“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抽象出来的“物质”是许多不同的、可以通过感官感知概括起来的事物的“简称”的论断,就是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统一观的深刻昭示。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观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奠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这就是: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校园,无疑首先是一个物质的、实在的社会单元;只有遵循物质所共有的基本属性和基本规律,创造相应的物质条件、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校园和谐才有现实的依托和基本的可能。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校园,还必然是一个多样性统一、差异性共存的社会单元。“和谐”本身就是一个体现物质多样性统一的哲学命题。单样事物本身无所谓“和谐”与否,只有多样事物的和合共存,即“和而不同”,才构成“和谐”。强调“和谐”,就意味着强调“包容多样,尊重差异”。
高校人才荟萃、精英麇集,各种学术思想、科学主张激烈碰撞,正是由此生发的真理之光不断照耀着科学、文明的历史进程。如果说中国的现代大学精神是随着现代大学制度的引进而萌生和发展的,那么“兼容并包,学术自由”当是其核心之所在。蔡元培当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即明确提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对于学说,仿世界各国大学通例,寻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有任何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由发展”。蔡元培这一办学思想,至今仍在北京大学以至很多高校传承,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大学的和谐校园有着深刻的启迪。高校党委在统揽全局、协调各方、驾驭和谐的过程中,必须深入研究、充分注意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差异性,切实做到:自觉遵循不同学科本身固有的规律,积极把握政治、管理、学术等系统独具的特点,统筹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基本的功能,善于欣赏各类别专门人才可见个性的风采,大力倡导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的理念,并对本校的文化底蕴、社会背景、发展现状等方面的特点即与其他高校的差异有着清醒正确的认识。这是引领学校不断跨上和谐境界新高度的基本前提之所在。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科学统揽和谐校园建设全局
恩格斯指出:“世界表现为一个统一的体系,即一个有联系的整体”,“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列宁说:“每个事物(现象、过程等等)是和其它的每个事物联系着的。”唯物辩证法的这些经典论述,深刻地揭示了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体,客观事物及其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特性。它要求我们认识、分析和处理问题必须时时注意、切切把握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
高校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且内部构成复杂的子系统,“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高等教育系统论的形成和发展,正是这种客观存在的反映。何况“和谐”所体现的多样性的统一,实则是多样事物达到某种平衡、协调的联系状态;没有事物的联系,同样也无所谓“和谐”。高校党委必须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多层面地去把握和谐校园建设的各种关系。
首先,要着力构建学校与社会大环境的和谐关系。追溯现代高等教育源头及其发展历史,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大学的社会性,每所大学都作为社会组织的一员而存在;且这一特点随着历史进程的演进愈加鲜明。面对改革发展的新形势,高校党委必须更加自觉地增强大局观念,增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意识。要通过正确把握学校的教学、科研、思政等重要环节,实现“社会服务”的内在要求和具体目标任务;通过积极推进教育、科研、产业之间的一体化关系,建立与企业、社会部门的利益共同体,使高校真正成为高新技术、高端文化的辐射源。
其次,要着力构建牵动学校发展全局的各要素的和谐关系。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正确认识和处理办学规模与教育教学质量、发展速度与整体效益、发展定位与办学模式、中长期目标与阶段性工作任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落实教学中心地位与推进校园文化和党的建设、谋求发展与提高教职工待遇,以及政治系统与学术系统、学校与系(院)等方面的关系,最大限度地促进校内各种资源协调配置、各种力量和谐凝聚。
第三,要着力构建校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每所高校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其中的每个人都要以他人为自己的外部环境,和谐的校园命运共同体必须靠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共同去营造、呵护。高校党委要下功夫从党内和谐抓起、从自身表率作用做起,以党内和谐促进校园和谐,以领导干部公正的人格、良好的作风、大度的形象、科学的思维、较强的能力引领师生员工的和谐。要积极顺应高校的特点,提高驾驭人际和谐的艺术,力求做到:善于营造相互欣赏的人文、学术氛围,克服文人相轻的旧知识分子的传统积习和狭隘心理;善于架构现代大学新型的师生关系,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代之以开明、民主、平等的教育教学风格;善于引领青年学生迈向协和健康的精神境界,更好地让学生学会尊重、体谅和宽容,涵养亲和、友善和爱心,锤炼坚忍、吃苦和刚强,增进教与学相长、学与学相融。
三、坚持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观,正确处理和谐校园建设矛盾关系
唯物辩证法集古代朴素辩证法思想之大成,充分展现出革命性和批判性的鲜明特质,在气象万千的哲学视域高高地举起“矛盾”的旗帜,深刻地揭示“对立统一”的规律。还在对黑格尔辩证法作出批判取舍、进行唯物辩证法架构时,马克思就明确指出:“两个相互矛盾方面的共存、斗争以及融合成一个新范畴,就是辩证运动。”恩格斯在批判杜林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过程中,列举大量事实深刻揭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规律,进一步指出:“运动本身就是矛盾”,矛盾是运动的本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源泉。列宁立足领导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实践,从更广的视角对唯物辩证法进行阐释:对立统一就是“承认(发现)自然界的(也包括精神的和社会的)一切现象和过程具有矛盾的,相互排斥的、对立的倾向。”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他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等一系列精辟论述,开启了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观和谐取向的先河。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以巨大的理论勇气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赋予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观全新的和谐内涵,使之成为一切“和谐”架构必须遵循的基本哲学路向。
建设和谐校园的过程,归根结蒂是一个不断化解矛盾的持续过程。发展就是矛盾、问题就是矛盾、关系就是矛盾,每一所高校面临的矛盾多种多样、因校因时因地而异,都要根据各自的情况逐一妥善处理;而从总体性的角度、战略性的高度作出正确处理以下三大矛盾的概括和选择,则是高校党委普遍都应有的哲学敏锐。
一是正确处理科学发展与资源制约的矛盾。无论哪一种层次、类型的高校,首先都必须致力于发展,都必须认真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推进科学发展,任何时候都是高校党委执政兴校、建设和谐校园的第一要务。要发展,就意味着要占有资源,要进行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历史旧欠太多,加之在“大众化”背景下加快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高校普遍都要面对资金、人才、硬件设施等办学资源不足的问题。高校党委首要的就是正视现实、化解矛盾,自觉以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观为指导,最大限度地争取发展需求与资源供给的协调。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次要的矛盾方面的关系,做到既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又“弹好钢琴”、统筹兼顾,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积极探寻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要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原理注重从存在矛盾关系的各方面寻求资源的补充,诸如与共处一个竞争环境的同行、与经济基础的具体单位的互利合作等,以增进发展与资源的相对和谐。
二是正确处理顺应时代与观念滞后的矛盾。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我国高等教育以“追赶式”、“跨越式”的发展,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从“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型,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高等教育消费需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之所以会有如此气势磅礴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从决策层到高等学校思想的大解放,在加快发展高等教育的问题上敢闯敢试、敢拼敢上。“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而思想和实际、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矛盾不断运动的过程。解放思想没有止境,不可能“一劳永逸”。现在我国高等教育已从扩大规模为主要特征逐渐进入以提高质量和管理水平为主要特征的时期,一系列新的挑战和考验接踵而至,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办学理念等主观上的种种不适应性随之显现。高校党委要驾驭学校顺应时代要求,实现和谐发展、科学发展,首要的就是继续解放思想,破除种种不合时宜的陈旧观念,在不断解放思想中推动学校与时代共进和谐。
三是正确处理推进改革与以人为本的矛盾。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建设和谐校园的首要目标是人的和谐。实现改革与人本的和谐统一,无疑是高校党委驾驭和谐的必然要求。总的原则就是各项改革的推进要充分体现对人的尊重和关怀;充分体现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具体要根据高校的特点,着力于:知识性取向,下功夫建立健全知识管理系统,塑造知识管理文化,更自然地把师生的注意力、积极性引导到知识的传承、创造和应用上来;学术性取向,遵从学术规律、崇尚学术开明、营造宽松学术环境,促进人的自主发展和自我完善;文化性取向,注重在管理中提升学校的文化力,促进师生员工共同理想信念、和谐精神氛围的形成。
前述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统一观、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和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观三个角度对高校党委推动和谐校园建设问题进行阐发,主要是立足当前探索表达之需要;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完整的、开放并不断发展着的体系,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观察、分析、处理和谐校园建设问题,还必须坚持融会贯通地运用其所包含的基本原理,坚持运用其基本原理和把握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有机统一。
(作者为三明学院评建办副主任、副研究员)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