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加快三明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宁建老秘    时间: 2010-5-7 08:10
标题: 加快三明文化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文化产业作为一门新兴产业,正成为二十一世纪发展快、潜力大的新型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新余文化产业由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投入不足等原因,现阶段发展还很不充分,总量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实际文化消费吸纳力严重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条“短腿”。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是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新余发展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

1、发展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多数人仍然将文化看作是单纯的社会公益事业,对文化的多种功能和经济属性缺乏全面了解,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混为一谈。二是受传统经济发展思维及其观念的影响,对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确立起文化产业应有的战略地位,没有将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也缺乏一个具有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三是对政府管文化,社会多元化办文化的政策理解存在偏差。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进展缓慢,虽然转制为企业,但市场主体地位不突出,经营理念较差,管理不到位,仍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2、核心竞争力低下。一是产业规模小。我市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没有形成知名文化品牌,也缺乏大的龙头企业和项目,目前尚无经营规模过亿元的文化企业。2009年市直广电系统全年经营创收总额约3000万元,仅相当于长沙广电集团一个女性频道的广告收入水平。文化产业发展速度一直低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二是产业链条短。集约化程度较低,文化服务功能单一,文化产品有效供应不足;市场主体实力不强,主导产业优势不够突出,难以形成有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三是资源整合差。条块分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市场优势转化的能力较弱。四是要素市场弱。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不足,资本、产权、人才、信息、管理等文化要素市场发育相对滞后;社会资本未能大举进入文化领域,民营文化企业所占比重低。五是科技基础薄弱。文化之所以成为产业,关键在于一些科技手段被应用到文化领域,而目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主要还是以传统项目为主、数量扩张为多,高新技术的应用普遍较少。

3、总体投入不足。一是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入小。据统计,2008年新余市城镇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固定资产投资为3.64亿元,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03%。二是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目前全市尚没有综合性博物馆、美术馆;电影院、会议中心等主要演出场所的设施和设备不够先进,功能单一,缺乏像长沙田汉大剧院类型的大型现代歌舞演出场馆。三是发展资金奇缺。一方面,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主要靠财政吃饭,拿不出更多的钱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受金融危机影响,风险投资明显减少,加上新余作为中小城市在融资上本身缺乏优势,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捉襟见肘。

4、人力资源匮乏。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高文化相结合的产业,特别需要高素质人才来支撑。我市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严重滞后于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现有人才队伍层次偏低、结构不合理、趋于老化,缺少优秀的文艺策划、编导创意、网络技术等高端人才,懂经营、懂文化的优秀经营和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1983年复市时引进的一批人才不断流失,优秀人才又难以引进,造成了文艺创作队伍青黄不接的局面。

二、新余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的机遇

1、振兴文化产业政策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党的十七大更是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之后的又一重要举措,也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第一次对文化产业发展作出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上升为国家的战略产业。2009年底,在全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苏荣书记指出,要把发展文化产业、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文化产业作为我省战略性、支柱性产业来培育。这些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创造了有利环境。

2、国际金融危机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历史经验表明,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文化的心理抚慰、精神激励功能得以凸显,大众的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时期具有“反周期”的独特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文化产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认为,我国的文化产业将不仅仅是在短期内“逆势而上”,而是会以此为起点,进入一个更为健康的高速增长周期。对于尚处在起步阶段的新余文化产业来说,国际金融危机既是挑战,更是宝贵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抓住这一机遇,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出台积极的文化产业政策,采取更有力的助推措施,激活创新创意能力,培育更多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实现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3、文化需求的扩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国际国内发展经验表明,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就进入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并重时期;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居民的消费结构就会转向以文化消费为主的时期。2008年,我市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达到了文化产业加速发展的临界点。由于我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大量的、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没有得到充分释放。随着我市经济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消费将快速增长,文化市场将空前繁荣,文化产业的市场动力将不断增强,发展前景日益广阔。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迫在眉睫。

三、新余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措施

1、准确定位城市主题文化。城市主题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承载着城市的基本价值追求,孕育着城市的精神,有着特别的城市使命。拥有鲜明主题文化的城市,在国际国内很多地方早已出现,“音乐之都”维也纳、“水城”威尼斯、“东方神韵”西安、“浪漫之都”大连、“冰城”哈尔滨等,都因其拥有鲜明的城市主题而久负盛名。新余要发展文化产业,就必须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底蕴,并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确定城市主题文化。根据新余实际,我市的城市主题文化可定位为“仙女下凡地、世界光伏城”,主要基于以下理由:一是《搜神记》中有毛衣女下凡豫章新喻的古老传说,境内又有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仙女湖;二是新余新能源产业,特别是光伏产业近年来快速崛起,拥有世界最大的硅料和硅片生产企业,在国内外光伏行业中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城市主题文化的确立,不仅能形成城市的鲜明个性,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还能加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科学制定发展规划。新余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文化产业资本的积累目前还处在一种初级状态。基于这种现实,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找准发展文化产业的“切入点”非常关键。一是要合理确定文化产业的发展重点和总体布局。我们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因地制宜地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要以地区比较优势为基础,突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如打造天工文化、仙女文化、抱石文化三张名片,实现文化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利用《天工开物》这一无形资产,建设好天工开物科技博览城、江西自然科学博物馆,力争使天工文化成为新余叫响全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利用毛衣女下凡传说,组织创作一本主题文学作品,一部主题影视剧,一首主题歌曲,做活做大做强仙女文化;利用现代国画大师傅抱石先生的名人效应,高品位打造抱石文化艺术节,开发与傅抱石相关的文化、旅游产品,铸造文化强势品牌。二是要瞄准高科技、高附加值行业。我市在确定规划重点,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布局时,要依托优势而不拘泥于优势,有选择性地培育和发展现代传媒、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网络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要以现代科技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来创造新的文化资源,突破传统运作模式,推动新兴文化产业发展。

3、合理配置文化资源。一是培育文化市场主体。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通过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鼓励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实行联合、重组等措施,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二是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依托优势资源,集中有限力量,精心运作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示范效应强、发展潜力大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通过大项目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三是打造优势文化品牌。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通过提高品牌意识、加强品牌策划、明确品牌定位、实施品质控制、保护品牌知识产权等措施,努力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形成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城市影响力的优势文化品牌。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加大文化产业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支持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文化项目产业化,支持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支持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二是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通过财政扶持和土地、税收、投融资等优惠政策,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三是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引导和支持各类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向文化领域转移,鼓励企业、个人、境外资金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多渠道投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

5、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大力培养人才。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挖掘、保护和利用好优秀民间文化艺人。二是大力引进人才。建立健全引得进、留得住、用得活的人才引进机制,吸引国内外文化名人和优秀文化经营人才前来创业。三是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建立公平竞争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实现文化人才的优化配置。探索艺术、学术、技术、管理等各类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办法,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人才予以重奖,积极创造有利于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为文化产业的发展积蓄人力资本。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