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关于加快三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打印本页]

作者: 福建老秘    时间: 2010-3-24 14:27
标题: 关于加快三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2009年9月下旬,国务院发布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将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抢抓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利时机,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轴两翼”区域发展思路和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思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对于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竞争力、增强经济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将三明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着力构建地方文化产业群,形成产业集群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形成投资导向与消费导向“双轮驱动”的经济增长模式,应当成为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
  一、三明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1、文化产业产值及其构成。据全市地税系统调查统计,2007年度三明市文化产业总产值为107531.64万元。从三个层次看,文化产业核心层产值27534.53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产值的25.61%;文化产业外围层产值51226.42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产值的47.64%;文化产业相关层产值28770.69万元,占全市文化产业产值的26.75%。
  2、文化产业单位分布情况。2007年三明市文化产业共有从业单位2802户。文化产业核心层有704户,占25.12%。其中: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627户,广播、电视、电影服务业45户,文化艺术服务业32户。文化产业外围层有972户,占34.69%。其中:旅游文化服务业116户,娱乐文化服务业286户,其他文化服务业570户。文化产业相关层有1126户,占40.19%。其中: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业237户,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业889户。
  3、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情况。2007年全市文化产业共有从业人员12249人。其中:文化产业核心层从业人员4057人,占33.12%;文化产业外围层从业人员6349人,占48.80%;文化产业相关层从业人员1843人,占14.17%。
  4、文化产业缴纳税收情况。2007年三明市文化产业共缴纳税收3752.27万元。其中:文化产业核心层缴纳税收1368.98万元,占36.49%;文化产业外围层缴纳税收1453.34万元,占38.73%;文化产业相关层有缴纳税收929.95万元,占24.78%。
  5、市属文化产业运行情况。据调查,2007年未市属文化产业包含文化与出版局下属16个单位、广电局下属8个单位和三明日报社等共计25家文化企事业单位,在编从业人员521人,市本级拨付财政资金4935万元(其中:基本经费支出4134万元、专项建设资金801万元)。25家文化企事业单位经营情况如下:资产总额16752.84万元,其中资产达1000万元以上的有4户;经营收入共计8215.83万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大于50%仅8户,其余17户主要依赖财政拨款和房租收入;经营利润合计309.33万元,其中20家单位赢利,5家单位亏损; 25家单位共上缴各项税费233.77万元。
  二、制约三明市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的问题
  根据上述文化产业发展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制约三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1、文化产业经济总量小。总体上我市文化产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文化单位经营总量小,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缺乏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事业单位。从产业规模看,产值金额上亿元只有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业21244.81万元,旅游文化服务业42463.91万元,以及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业26016.16万元。从平均产值看,去年平均一个经营单位产值只有38.38万元,平均每个从业人员创造产值也仅8.78万元,两项指标全部低于我市其它产业平均经济产能。经济规模小,单体实力弱,文化产业发展后劲,竞争能力明显不足。
  2、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明文化产业还集中在传统的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艺演出业、文化旅游业等方面,而在网络服务业、广告会展业、文化创意、动漫游戏业等新兴产业的企业不多。传统文化产业生存竞争状态欠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科技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具有特色优势文化项目少。
  3、文化产业受传统体制制约。现有文化事业单位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主体,如演出、群艺等文化单位人员工资、福利等费由财政拨款保障,它们缺乏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缺乏市场开发投资的勇气。传统的报社、广电单位具有一定资金、技术优势,但由于没有发展激励机制,经营重点停留在提供政府舆论导向的服务层面,产业扩张的冲劲不足,市场开拓意见不强。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仍在观望状态,人员的安置,人材使用,人力资源价值挖掘,这些因素的处理未有统筹规划,妥善解决的方案,将不利于文化产业的持续发展。
  4、文化产业投资机制欠佳。由于文化产业实行专业许可证制度,又具有投资期长、回报率少的特点,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并不高。印刷企业既有维持现有状态的意思,又有寻求扩张的想法,但受制于投资体制的限制,无法实行资本组合,形成集约化的龙头企业。当前社会资金参与投资的主要以进入书报刊零售业、印刷业、娱乐业、旅游业、艺术品制造业以及文化用品和设备销售等领域为主,还未涉足文化产业核心层。而居于全市核心层文化法人单位大都属事业性质,政府以财政拨款形式,用于文化事业单位的宣传经费、人员经费,并无开发文化产品的专项风险投入。这是造成地方文化产业投入不足的主要因素。
  5、文化消费市场发育较弱。近年三明城镇居民家庭消费有较快增长,但用于文化娱乐消费却一直滞后。根据国际经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 40%左右时,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会迅速增长。据统计,2006年三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35.8%,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8517.21元,但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仅占总消费性支出的6.8%,其中:人均文化娱乐用品消费支出占4.26%,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2.54%。说明目前人们没有主动花钱消费文化的观念,潜在的精神文化需求亟待唤醒后转化为现实购买力。
  6、文化产业人才相当紧缺。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支撑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关键。由于投资主体单一,市场机制弱化,缺乏对人们智力成果的评价标准,造成主创人员的著作权得不到保护,作品收益权无法合理实现,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从事经济效益低的文化文艺工作。新的吸引文化人才聚集机制尚未建立,全市文化专业人才已经出现断层。一方面,各类文化艺术生产人才短缺,如有影响的名作家、名编辑、名记者、名演员、名学者、名主持人,同时,随着现代传媒、动漫游戏、网络文化、会展博览等新兴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我市这方面人才尤其缺乏;另一方面,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也十分匮乏,特别是既懂专业艺术又懂经营管理的综合型人才更是青黄不接,致使文化资源优势迟迟不能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文化产业生产经营人才缺乏也是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三、加快三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三明文化资源及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抓住国家振兴文化产业的契机,就如何加快三明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以下几点想法和建议。
  1、加强规划,将文化产业作为创新型城市的支撑产业来培育。要尽快编制出台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三明市发展文化产业行动方案》,对未来几年我市文化产业的战略布局、产业重点、产业品牌、文化企业、文化园区建设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推进方法和实施步骤进行精心设计和科学规划,把各项文化发展指标列入科学发展评价考核体系,力争将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创新型城市的支撑产业。针对目前三明文化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为1.8%,较全省平均值低3.1%,规模偏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低等突出问题,《行动方案》在发展规模上要有一个比较好、比较快的预期目标,制定积极扶持三明文化产业发展的鼓励措施,力争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25%,并在未来五年内文化业产值占全市GDP比重要超过5%。
  项目是发展文化产业最基本的载体。要在对文化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组织建立文化产业发展项目库。要结合我市文化资源特点,认真梳理,精心策划,科学论证,形成以出版印刷、动漫创意、特色文化旅游为重点的三明文化产业体系。
要解决发挥地方文化特色、突出精品意识、改善政策环境、降低准入门槛等发展问题。要在培植市场主体、创建知名品牌,对企业投资文化产业、产品制定一些具体的、有效的扶持政策或者补助措施。
  积极引进文化产业投资。要积极选择、包装出一批市场前景好、具有高知识附加值、高文化增加值的文化产业项目,特别是动漫、影视、网络、休闲、创意文化等新兴文化产业形态的引进工作。要重视对大型高端文化企业的招商工作,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文化企业的发展实力。
  2、创新体制,拓展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分类实施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的改革,党报、广电、博物、群文、公园等公益性单位,维持原有事业体制,为社会提供公益性文化产品,发挥对人民群众的教育、引导作用。其他文化经营单位向企业转制,事业单位转制可以转为国有企业,也可以重组为股份公司形式,确立文化经营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国有经营文化单位转制进程,重点是做好人员身份转换和资产、债务处理。人员安置可以采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保留事业单位人员的身份,由政府托底过渡,化解改革阻力。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组改造演艺、影视团体,使之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形成公有、非公有、股份制等多种艺术表演经营组织形式并存竞争的格局。
  加快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文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加快人才市场、版权市场、产品市场建设,发展连锁经营、加盟经营等新兴业态,增强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实力,扩大地方文化产品市场空间。
公益性文化产品由政府投资,事业单位或者企业完成;经营性文化产品,由企业投资,企业承担投资风险和收益。
  3、整合资源,对文化基础设施和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改造、扩张和提升。目前,三明文化产业基础设施较为零星分散,客观上制约了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产业化进程。
一要整合印刷业。三明市区现有29家出版物印刷企业,熟练产业工人有1200多人,已经具备一定的印刷产业发展基础。但其中23家企业缺乏自己的生产经营场所,经营规模小、经营层次低,不利于进一步的发展。可以通过建立三明印刷业工业园区,引进大的印刷投资项目,加快整合现有的印刷企业,以大项目或较大规模的核心企业为主体,巩固出版物印刷业优势,发展包装印刷业,扩大经营范围,拓宽营销渠道,提高市场份额,使之发展壮大成为三明区域中心城市文化产业的基础产业。发展途径上,可以通过引导和鼓励有条件的小企业向“专、特、精、新”方向发展,积极为建设以“海西”为品牌的集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网络等出版和发行、印刷、复制行业的核心企业提供配套服务,整合资源、合理分工、密切协作,走专业化、集约化经营道路,提高整个出版、印刷、发行行业的竞争力,推动三明区域中心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整合艺术培训业。依托少年宫、文化艺术学校、文化馆、书画院、歌舞团等师资优势,建立三明市文化艺术培训中心或基地,做大文化艺术培训产业。要通过执业资格,提高艺术师资的业务素质,保证教学质量;通过文化产业政策引导,形成规范化、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培训体系。
  三要做好市区休闲娱乐场所布局的调整。区域中心城市首先应该是文化消费中心。要整合市区现有文化产业资源,规划设立文化街或文化走廊,构建区域文化产品集散地。培育一批上档次、上规模的娱乐文化企业,引进和开发现代时尚娱乐休闲项目。
四要做大我市文化网络业。树立品牌经营理念,支持建设数家有影响力的三明地方网站;鼓励强强联合,支持行业协会、地方商会、重点企业,建立商业网站,打造现代三明地方文化和地方产品的现代化形象宣传、产品推广平台。
  五要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各类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投资文化产业,兴办影视制作、放映、演艺等文化企业。
  4、建好基地,形成以重点项目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一要以三明学院为龙头积极打造数字动漫和创意设计产业基地。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在三明学院打造一条集创业、策划、生产、加工、销售、流通等于一体的动漫产业链,在学院周边形成包装设计、模型设计、服装设计等若干创意设计类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使之发展壮大成为三明区域中心城市文化产业的新兴支撑产业。
  二要以下洋商圈为中心打造会展经济平台。借鉴厦门承办国际马拉松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以会展业的发展为突破口,采取自办与引办、市场运作与政府推动、市场招商与办展促销相结合的办法,突出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完善会展必需的吃、住、行等配套服务,进一步转变展销会和定货会的传统模式,使会展业与物流业、餐饮业、旅游业、中介业、广告业等相关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重点培育中国丹霞(泰宁)文化旅游节、永安笋竹旅游节、沙县小吃节等专业展会品牌。以新建的三明科技会展中心为基地和窗口,大力举办市内外、省内外各类会议和展销活动。要鼓励发展专业会展公司,整合会展资源,促进会展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要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做强特色文化旅游业。进一步保持和发展朱子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其它特色地域文化,优先建设泰宁丹霞文化旅游节、“中国酒文化展示中心”等项目,彰显三明区域文化特色;加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打好古文化品牌;继续打造“休闲、安养、文化”三大主题旅游产品,文化主题产品重点开发保护宁化客家祖地、泰宁峨眉峰慈航祖庭、沙县淘金山、清流灵台山、三元万寿岩等项目;积极发展文化旅游观光项目,建设泰宁古城紫阳书院、“梦回泰宁”、4D多媒体剧场等项目,进一步引导发展果茶产业和建莲产业。
  四要发展与文化旅游相配套的艺术品产业。目前全市有相对成规模的特色民间工艺品生产企业十余家,产品有竹木系列工艺品、铜制工艺品、微雕、剪纸、仿古帆船、龙池砚、宝剑、根雕、木雕画、铜版画、花灯、珍珠包等,具备一定的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要推进艺术品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结合,建立艺术品行业的自律机制,规范艺术品交易行为。扶持建立艺术产业公司,促进艺术品产业化,通过艺术企业的运作,打造艺术品价值的链条,使艺术品从艺术家的作坊里、从民间工艺制作者的手里,走上艺术的殿堂,走上现代都市的舞台。
  五要以汽车商圈为基地积极发展汽车文化产业。目前,我市在永安、市区、沙县主轴区域已初步形成了4S店的聚集区,要依托这个优势,通过文化元素的注入,进一步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争取建成海西乃至我国东南地区的汽车销售、零配件和汽车维修业的集散中心。一方面,要以人为本,倡导汽车人的生活方式或生活文化,通过发布最新、最权威的新车资讯和汽车文化等增值服务,在销售汽车的同时,给客户一种全新的享受;另一方面,要以车为本,加快汽车服务产业延伸,立足现有优势,在新市北路--瑞云路汽车商圈,集聚一批汽车超市、二手车交易、汽车维修美容、汽车信贷保险、汽车上牌、汽车商务酒店等相关服务业态。
  六要以专业园区为依托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在现有的工业园区中,科学规划和兴办“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做到选址科学、功能超前,并出台与园区建设相配套的土地、信贷、人才等方面的优惠措施,突出特色和创意,吸引相关文化企业入园,发挥文化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
  5、引导扶持,推动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一方面,政府要建立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市、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采取贴息、补助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使用范围可以包括以下八项:一是动漫、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二是传统文化产业的技术改造升级,包括:广播电视、电影放映、新闻出版发行;文化娱乐、工艺美术、文艺演出、文化旅游、休闲;古旧文物修缮保护、博物馆、文化馆、会展中心。三是建立行业标准,制定集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公开平台建设项目、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器项目。四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项目。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红色文化及其产业等都应该是政府资助发展的重点项目。五是代表三明、福建文化水平、水准并可产业化运作的文化艺术。六是影视节目等内容的生产和品牌打造项目。七是富有三明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利用项目。八是引进培养文化创意产业领军人才。
另一方面,要鼓励民资进入文化产业。一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二是放宽市场准入领域。鼓励社会资本以股份制、民营等形式进入影视制作、动漫、放映、演艺、娱乐、发行、会展、中介(庆典)服务等文化领域。三是平等对待。在投资标准、土地使用、财税政策、融资服务等方面,让民营文化企业与国有文化企业享有同等的待遇,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五、落实优惠政策,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税务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精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
  1、推动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免征企业所得税;对财政部门拨付事业经费的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自转制注册之日起对其自用房产免征房产税;对党报、党刊将其发行、印刷业务及相应的经营性资产剥离组建的文化企业,自注册之日起所取得的党报、党刊发行收入和印刷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中资产评估增值涉及的企业所得税,以及资产划转或转让涉及的增值税、营业税、城建税等依法给予优惠。
  2、扶持文化企业发展。对符合政策规定的企业收入,如销售电影拷贝收入、转让电影版权收入、电影发行收入以及在农村取得的电影放映收入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2010年底前,广播电视运营服务企业按规定收取的有线数字电视基本收视维护费免征营业税;出版、发行企业库存呆滞出版物,根据不同介质不同年限,可以作为财产损失在税前据实扣除;为生产重点文化产品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自用设备及配套件、备件等,按现行税收政策有关规定,免征进口关税。
  3、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文化企业在境外演出从境外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出口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电影和电视完成片按规定享受增值税出口退税政策。建议国家制定鼓励出口文化产品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出口文化产品收入按照占企业总收入比例,减免企业所得税。
  4、鼓励技术创新。在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等领域内,依据相关规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文化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允许按税法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
  5、鼓励文化产品创作。文化产业又称创意产业,要确认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开发、作品的知识产权。税收上要建立一种鼓励文化创作的机制,建议总局明确对文化产品做作业人员的创作动漫软件、创意设计、文化作品等版权收入,比照著作权收入减征30%个人所得税。
  (作者为三明市地方税务局局长)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