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调研”课题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全局,是我国现代化进程重大的历史任务。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资源,本课题通过对我省4个特色县域经济县(市)人才及其环境的实地调查和思考,提出加强我省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我省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调查显示,“十五”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服务三农的政策措施,全社会初步形成了关心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基层人才的良好氛围,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稳定,呈现出人和业兴的可喜局面,农村人才成为推进人才强省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
1、党委政府加强农村人才工作成效显著。调查证明,随着党和国家一系列农村政策的实施,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下发后,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了人才工作的领导,农村人才工作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例如,安溪县委实施了“茶师摇篮”培训计划,鼓励80万茶农“增收致富”,实现“茶农向茶商”、“熟练工人向企业管理者”转变,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2005年全县40万亩茶园产量4.2万吨,产值45.5亿元,农民可支配收入5156元。德化县委制定了《加快发展非公经济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一大批优秀人才在争创“中国瓷都”、“中国民间陶瓷艺术之乡”、“ 国家最大的工艺瓷生产和出口基地”品牌中建功立业;武夷山成立了市委农村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引进了政府高级旅游管理专家,建立了互动联动的人才支撑体系,旅游兴市发展战略成效显现;古田县委建立了专家咨询机制,制定了《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优秀和乡土人才的制度》,选拔了1092名乡土领军人才,“中国食用菌之都”处处呈现出一派繁忙景象。
2、乡土人才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力军。调查证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我省庞大的农村乡土人才是一支具有伟大创造力的人才大军,支撑着县域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新农村发展进程。如地处山区的古田县,2005年形成了具有35年积累、32万从业人员(1.9万外雇工人)、30万吨产量、9.6亿元产值、占农民年收入1/3的食用菌经济。在这条产业连上,连接着2个制药厂,13家规模企业,32家农民研究所,23家南南合作组织培训机构,200个制菌户,以及3万名经销大军。农民食用菌研究所戴维浩所长,因其开创的“棉籽替代木屑”、“袋装替代瓶装”技术,取得了白木耳种植的巨大效益,2006年参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北戴河农业专家休假团、接受了人民日报专访。
3、农村六大员制度加强了政府对农村的管理服务。如何建立服务三农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我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推行了村级农民技术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计划生育协管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乡村医生、文化协管员等农村“六大员”制度。截至2006年5月全省选聘“六大员”10.87万人,每人每月享受了50-2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共11431万元,其中省财政下拨9893万元。在交通闭塞的武夷山北边的岚谷乡山坳村,村民认为“六大员”制度,是政府花钱给这个散居在15个自然村的1036位村民购买的便利服务。更重要的是“县管、乡聘、村用”机制,形成了村支书+村委会+农村能人的组合,完善了党对农村的领导。
4、科技特派员制度挖掘了欠发达地区的人才资源。“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南平机制”,是南平市委、政府服务农民的一大举措,也是我省欠发达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制度。7年来南平、宁德、龙岩共选派的10357人(次)科技特派员、金融助理员、流通助理员、龙头企业助理员,为农民提供了贴身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南平市农科所则以团队服务形式,与武夷山种田大户共建了1200亩黄土水稻制种基地和种子公司,27万公斤良种畅销10多个省市,产值达到2000万元。通过科技服务,农科所把农民培养成为科技大户,也把自己带上了科研体制改革的新路。在德化县,政府鼓励农技人员带项目、资金和技术领办、创办农业实体。284名农技人员分别在8个“一师一项目”,22个“一乡一园示范区”,对口服务1-3个项目,其中德化早熟梨参加全国评比荣获第一。
5、专家服务团架起山海协作的产学研之桥。从1989年开始我省实施了科技副县长制度,2001年后“团队选派、专业互补、以点带面、发展县域、服务项目、联通山海”的方法在全省推广。据统计,“十五”期间,来自省内外的145名多学科专家,借助选派单位的强大优势,转化新技术421项,引进新品种814项,组织参与交通、水利、港口工程224项投,培训19.6万人次,增加农民收入20.亿元,救治患者4630人。履职武夷山的华侨大学2位旅游博士副市长,在旅游开发、旅游管理、旅游促销、旅游培训、口岸建设中展示了专业才华。履职德化的工艺美术专家粘秋生,先后承担了筹建德化陶瓷学院、德化工艺产业基地和检测中心和推进15个产业化项目工作。据介绍德化县“国际竞争力”大企业、大集团战略,促进农村荣凯就地转移,城镇人口聚集度达到55%。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及主要原因
调查证实,我省积极的新农村政策给农村带来了巨大变化,很多农民盖起了新房、添置了农械设备,许多农民还雇工成为企业家或小业主,生活得美满幸福,仅古田县的居民存款就达到32亿元。但我们也强烈感觉到农村在给予城市巨大的支持之后,人才发展的条件十分薄弱,人才队伍建设不容乐观。
1、农村成为培养城市人才的摇篮。建国以后,一批批经过农民兄弟姐妹培养成才的大学生,毕业后跳出“农门”选择了出国、出省和我省的沿海城市,许多人成为各条战线的优秀人才。如古田县2005年教育支出1.2亿元,占预算内财政支出的100%。而2005-2006年该县录取大学生4750人,接收大学毕业生154人。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实施的城市化政策,又形成了新一轮农村支援城市的浪潮。数亿接受过义务教育的中青年农民进城务工,满足了城市和城里人的需求。与此同时,城乡医疗、卫生、教育、交通、文化的差异不断扩大。
2、现行分配制度影响了农村人才切身利益。调研证明,近年来中央和省级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政策,有效改变了山区的突出问题,但是与城市相比,山区干部、教师、专业人才依然过着穷日子,他们面对出行、就医、就业、培训、保障等诸多困难。如有一位工龄30年的县教育局长,月收入仅为1200元,安溪、德化、武夷山、古田4县(市)的乡镇长月收入均在1100--1300元之间。面对城乡巨大差别,山区干部和专业人才一边默默奉献,一边鼓励孩子读大学、留城市,以此改变个人命运和父辈现状。突出表现在近年来我省大学生回县就业的比例持续下降。
3、人才评价制度不够尊重农村人才的贡献。对于农村人才问题,近年来,我省出台了一系列鼓励人才到基层工作、支持欠发达地区人才发展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城乡客观存在的差异,我省绝大部分高层次人才集中在城市。此外,由于国家现行的技术职务晋升、科技成果评选、优秀人才的选拔,依然比较重视学历、理论、论文等次和作者的排名,对基层人才的实际贡献不太重视,因此欠发达地区人才获奖难、晋升难。据2项省级人才评选情况分析,县以下人员入选率仅为3%,表彰活动难以在基层产生影响。
4、人才严重不足成为农村发展的瓶颈。在农村源源不断地向城市输出人才的同时,城乡差异不断扩大,农村人才队伍面临着补充少和流失大的双重制约,总量不足、学科不全、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青黄不接。
调查显示目前县级青年公务员不足,以至于部分县感到选拔团县委书记难。而作为占农业产业47.3%的食用菌大县,古田全县仅有一名微生物专业人才。几位古田科研、制种、加工的带头人也告诉我们,他们的子女都没有子承父业,而选择了向沿海城市发展。由于县域人才特别是高技术人才不足,我省许多县域经济工业化、产业化、品牌化、国际化程度不高,每天大量交易的是初级产品,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影响着县域竞争力,影响着政府投入能力。与此同时,由于产学研脱节,我省科研成果转换率仅占5%。而由于城乡条件制约,我省人才不足与人才就业难并存。
三、完善我省反哺农村的人才工作对策建议
调查证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基础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潜力在农村。为此,我们要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推进区域人才事业的协调发展,增强城市反哺农村的人才工作合力。
1、加强对新农村人才建设的规划管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所在。为此,一要进一步建立在党委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机制,统筹城乡人才发展,推进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二要制定《福建省新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整体推进农村人才事业发展。三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坚持“不惟学历、不惟职称、不惟资历、不惟身份”评价人才,让农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动。
2、加大财政投入以项目带动发展。一是完善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分成办法,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加快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投入,改善人才生存环境,吸引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二是设立省级县域经济工程中心,促进人才、产业、科技、资本、管理向优势县域经济积聚。三是建立“省欠发达地区拔尖人才津贴”制度,稳定和激励基层优秀人才。四是加强农村人才能力培养。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加强各类人才培训。依托“一县一业”、“一镇一品”基地培养,增强农业科技能人、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的创新能力、拓展能力和致富能力。
3、加强政权建设,加强县乡公务员和事业人才发展。加强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宏观规划。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扩大中央和地方、山区和沿海,机关和基层干部定期交流制度。建立国家相对统一的公务员薪酬体系,提高欠发达地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收入。县以上党政机关原则上不直接在毕业生中录用公务员,省和设区市从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中补充公务员,对有编制但青年公务员严重不足的县由省统一组织考试补充。
4、坚持产业引智和产学研聚才。随着城市化发展,人才向经济发达、服务完善的沿海城市积聚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快。基于农村人才缺失和城市科研成果转化不足情况,一是立足重点项目带动,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产业聚才、待遇留才中的主体作用;二是根据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需求,继续选派科技副市、县长,教育和医疗专家服务团;三是建立高等院校专任教师实践制度,突破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技术和管理壁垒,提高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对农业经济的关注度、适应度和贡献度。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