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思考
王子齐 吴敬才
为破解“三农”难题,1999年南平市首创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借鉴南平经验,结合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建设,宁德市自2001年开始在屏南县试点,2002年在全市9县(市、区)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漳州市于2002年,开始选派科技特派员;龙岩市新罗区实施以下派“小康建设指导员”为重点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目前我省已在南平、宁德、漳州、龙岩等4个设区市的31个县(区)推广了这一制度,累计派出10357人次。各地做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紧紧围绕着当地经济发展目标,以项目开发为载体,以言传身教、典型示范和合作互动为主要方式和手段,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服务。
在总结现有经验的基础上,如何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以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服务是个值得探讨的新课题。
一、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创新点及其成效
科技特派员制度,是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产物。1999年在乡镇机构改革过程中,南平市将原有的农业技术推广站、经管站、农机站、水利站、畜牧兽医站,整合成乡镇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优化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辖区内农民群众对科技服务的需求。此外,还把科技特派员制度向上、下两头延伸:一是借助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机关的人才优势,从中选派科技特派员;二是从乡土人才中直接选聘村级农民技术员,组建村级服务站。通过体系创新、机制创新和方法创新,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取得了显著成效。
1、体系创新 长期以来,农技推广工作主要由各地政府
农技推广部门承担。以科技特派员为主体的科技服务新体系,完全打破了地区、部门、行业与专业的界限,有效整合了省、市、县、乡镇、村多级科技力量,在农村形成了一个开放、互动的科技服务体系,增强了农业科技服务的合力和实力;行业协会、行业服务组的成立,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科技服务的效率。
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南平市建立了19个市级、760个县乡级行业(产业)服务组,所有科技特派员都加入相关的服务组,开展跨区域服务。把乡镇原有的涉农部门整合成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并把市、县下派的科技特派员纳入统一管理,协调运作。鼓励、引导科技特派员牵头组建行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这类组织已有462个,会员达3万多人。
宁德市建立市级农村社会服务联动中心1个,县级农村社会服务联动中心9个,乡级农村社会服务联动中心125个,村级协会1596个,协会下设专业服务小组3287个,链接龙头企业362个,农业生产示范基地1272个,科技示范户5964个,形成了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网络。
2、机制创新 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入股、技术承包和科
技服务与流通服务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科技特派员与种养大户或龙头企业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利益共同体机制,实现了科技人员与农户、企业的直接对接,加快了科技与农业生产的结合,加快了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了互利共赢,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的动力和活力。
在南平市的6批科技特派员队伍中,主动要求参加两次以上的有783人,其中6次都参加的达74人。据统计,1999年以来南平市累计有1872名科技特派员与农户或基层经济组织建立了经济利益共同体,实施项目1125项,总投资1.89亿元,其中科技特派员个人投资2172万元,从中获利1048万元。
3、方法创新 如今广大农民已成为独立的生产经营者,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针对这一新情况,科技特派员采用的是自下而上,“以农民为中心”的科技传播方法。他们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根据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采取现场指导、培训教育和典型示范等方式、方法,传播新理念、推广新科技。
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施,推动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和科技干部工作作风的转变。县、乡政府的职能从过去的“大包大揽”、“包办代替”转到制订发展规划,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改善社会环境,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良好服务上来;工作方式上改变过去的催耕催种、发文作指示的生硬模式,转到引导和帮助,用典型和示范的办法推动工作上来,转到善于使用科技指导农村工作上来。干部作风由过去的只抓“中心工作”,催“三费”,完成“计生”、征兵、征购等硬任务,转到送科技下乡,送服务上门,带着基层群众的民意回来,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二、存在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1、科技特派员定位不明确问题
科技特派员的性质与特色不明确,在各地的实际运作过程中,科技特派员的工作已远远超出“科技”的范畴,基本涵盖了“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如何正确定位,以进一步发挥科技特派员的特殊作用值得探讨。
2、利益共同体活力不足问题
科技特派员通过技术、资金入股,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对调动双方积极性固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实施项目期间短(一般为1-2年),随着项目的结束,利益共同提也就解体了。即使个别“利益共同体”的存在时间较长,但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偏低,加上科技特派员和农民投入的资金也十分有限,所以大多数利益共同体的效益并不明显,利益共同体活力不足。
3、队伍稳定性问题
在实践中,各地基本上打散了原有的农技推广队伍,统一多个部门的人员组成科技特派员队伍,使这支队伍成为一支来自不同单位、不同层面的人员构成的松散型队伍。这种方式在短期内加速促成了农村科技推广力量的整合,但从长远来看,这也是一个长期性、法定性队伍与临时性、行政性队伍间的关系问题。队伍变动快与不稳定,将影响到农业科技推广的效率。
三、关于进一步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的思考
1、发挥科技特派员的纽带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农业部门的职能已由过去的全面管制与直接参与,转变为提供全方位服务。作为政府向农民提供服务的有效载体,科技特派员是在现有行政体制机制框架下,把部分政府公共资源应用于农村的一项扶持“三农”发展的强化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企业、农民组织、非政府组织和群团组织等在农业科技传播与推广工作中都扮演了新的重要角色,一个多元化的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已初见端倪。理论与实践证明,多方协作的效果往往要比单方努力好,系统集成的效果是系统有效。在统一协调之下,多元化的农技推广体系将充分发挥各个方面的优势。凡是能由市场机制调节和配置的领域,应该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作用。政府部门主要负责公益性农技推广工作;民营企业主要从事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农技推广工作;而非政府组织则主要解决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而出现的各种问题。
作为弱质产业, 农业市场化的程度依然很低,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的“特派”作用,执行政府的特殊使命。作为政府部门派出的联络员和协调员,与体制内、外各有关部门和方方面面建立联系,从而建立健全以国家力量为主导,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涉农企业、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开放的多元化科技服务新体系。
2、进一步完善利益共同体
2007年7月起将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通过专业化分工和生产要素的重新整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必将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成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应制订政策,鼓励科技特派员更多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建立起长期关系,通过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从而形成有效的利益关系,真正创造 “双赢”局面。
据统计,科技特派员在南平市共组建营销协会116个,流通队伍259支,还组建了一批科技协会、专业协会和同业公会等。以南平市葡萄协会为例,科技特派员利用这个平台,积极参与技术研讨和经验交流(如葡萄园套种蔬菜、加工葡萄酒、果汁和果醋等),举办一年一度的闽北葡萄节,使闽北葡萄产业化开发一直居全省领先水平。
3、建立稳定的乡土人才队伍
科技特派员在促进“三农”发展中虽然起到了“催化剂”和“酵母”作用,但是广大农民才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农村发展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人民的自我觉悟、自我意识、自我决策和自我组织与自助能力。乡土人才是农村中的“舆论领袖”,他们见多识广,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因此,他们的言行直接影响、带动着周边农民。必须通过教育、培训等手段,加速对乡土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农业科技传播的一个有效途径。
福建省现有农民技术员4万多名。他们是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乡土人才。要搞好农民技术员的培训,首先必须搞好农民职业教育。当前,农民教育培训面临三大任务:一是农业科技培训;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三是中、高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与三大任务相对应的有 “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等三大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 重点对象为专业农民,围绕发展“一村一品”,进村办班,培育骨干,整村推进,使广大专业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有较大提高;“阳光工程”重点对象为准备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重点鼓励农村知识青年参加中、高等职业教育,培育具有较高学历层次的高级农民。
应把培养乡土人才作为科技特派员的另一项重要使命,让他们全面介入农民培训工程,并且协同有关部门建立起一个层次分明、互相衔接、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高、中、初等三级农业职业教育培训新体系,满足广大农民多样化、多层次的科技文化需求。通过培养大量乡土人才,达到提高农业科技传播和技术推广效率的目的。
只要坚持以农村中的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组织为平台,培养乡土人才,带动广大群众参与现代农业和海峡西岸新农村建设,科技特派员制度必将产生新的更大活力。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