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问题是新农村建设最基本的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技术水平,是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城镇化建设、缩小城乡工农差别的必由之路。本文以晋江市新农村建设实践为案例,总结晋江培育新农民的主要做法,寻求培育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
一、新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
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新农民有别于传统农民,新农民是综合各种要素的新生产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应当是新农民的具体内涵。
有文化。主要指拥有一定的知识,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文化素质是反映我国农民整体水平的基本素质,没有良好的基础教育和文化水平,就没有新农民。目前,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据统计,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4.8亿,其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37.3%,初中文化占50.3%,高中以上文化占12.4%。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比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10.2年低3年,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据农业部门统计,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左右,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只有0.13%,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缺乏“一技之长”。
懂技术。主要指农民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劳动经验、生产技能。比如,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民需要根据作物种类和土壤状况,掌握氮肥、磷肥、钾肥、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及配比等;果农需要准确掌握花芽和叶芽的区别及“重枝轻剪、轻枝重剪”等实用技术;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农民需要掌握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相关标准、安全生产等具体内容。在国外,每100名农民中就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而我国1200名农民才有一名农业技术人员。据有关组织对15个发达国家综合评估,由于科技贡献率和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每个农业劳动力每年生产谷物25吨,生产肉类3-4吨,分别相当于我国平均水平的20倍和14倍。可见,技术素质是农民素质的主体部分,在实现农村小康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会经营。主要指农民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信息接受与反馈能力、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与小农经济的影响,再加上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农民经营意识淡薄,市场营销知识缺乏,没有足够的经营能力,还没有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不能摆脱贫困的窘境。近年,从种粮热到种菜热,从种果热到种花热,从养鱼、虾、蟹、鳖、鳝到鹌鹑、驼蛋,农民们以自己辛勤的汗水和优秀的技能,使每一种市场需要的农产品迅速饱和,然而致富的路却越走越艰难,究其原因正是忽视了经营意识的培养和发挥。此外,长期以来对农民只重视生产技能的培训,缺乏经营、营销、管理知识的教育,是我国农业教育的一大失误。无论是送科技下乡,还是办农民培训班,甚至培养农业人才,过去都忽视了农民最需要和最基本的经营知识的普及。
二、晋江市以培育新农民促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晋江市各级各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把提高农民的素质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位置,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农民教育和培训,着力培养和建立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和扎根农村、立志务农的农民技术员队伍。
(一)健全农村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提高农民素质,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实施教育强市和教育现代化规划,高标准巩固“两基”教育,高质量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着力推进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逐步构建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农村教育体系,首批通过省“双高普九”评估验收,近三年人均教育经费支出为431.54元,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5.96%;2006年高考本科上线率43.4%。去年起,全面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学杂费,落实“两免一补”政策,组织4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兑现义务教育阶段免除杂费所需经费,全市包括外来子女在内19.36万名学生直接受惠。出台中等职业学校贫困生补助政策,给予就读晋江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困难家庭学生每名2000元学费补助。推行校务公开,实行“一费制”收费办法。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义务教育问题,向社会公布245所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定点学校,收费标准与本地学生相同。市、镇街两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扶持社会力量创办外来工子弟学校,妥善安置移民子女就学。全部完成D级危旧校舍改造。14所公办普通高中全部进入省级达标校行列。创办6所民办学校,晋江职校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半工半读试点学校,华侨职校被评为省级重点职校。同时,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举措。积极借鉴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拟创建的“泉州轻工职业学院”和“茄克大学”将推行“双元制”办学模式,将传统的“学徒”培训方式与现代职业教育相结合,并实行本地学生学费减免政策,引导农民就读职业学校,积极参与技能培训。
(二)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普及农民科技知识。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科技人员挂钩专业场户制度,推动形成以市农技中心为核心,镇农业服务中心为纽带,村农业科技示范户、农技员为带头人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实施了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如龙眼老果园改造、优质加工型马铃薯脱毒快繁与产业化、无公害蔬菜栽培、林果薯立体种养、木麻黄二代沿海防护林试验等。全市农村“六大员”选聘工作有序开展,六类1519名协管员已通过考核聘任持证上岗占全市应招聘3394名的45%。全市农村还建立46座科普画廊,现有科协基层组织236个,开通科普网站、科技馆网站,积极宣传普及科技知识。健全全市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现有市技术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纺织促进会以及纺织服装中心、鞋业检测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45家,有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泉州市级行业技术开发中心。通过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中介,为广大农村提供技术、信息、管理以及人才培训、产品研发等全方位的服务,全市科技服务能力得到提高。
8 [, T' N* G6 O$ ]$ |, m(三)健全农村道德建设体系,转变农民思想观念。倡导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人文精神,是建设现代化新农村的灵魂。积极推广“评星级文明户”做法,开展“立现代观念、建现代城市、做现代人”、“创文明新风户”等活动,创新载体,丰富内容,深化文明集镇竞赛、文明精品村创建,培育出85个宽裕型文明村。把移风易俗作为加强农民道德建设和减轻农民隐形负担的重要抓手,突出全面推进殡葬改革、反对封建迷信和倡导喜事新办简办等重点,引导村(社区)制定执行移风易俗村规民约,进一步破除陈规陋俗,树立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尚。重视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广泛开展法制宣传资料进乡村、法制信息进乡村、法律服务进农户,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公益性法制讲座、“以案说法”、案例评析等活动,扩大宣传教育覆盖范围,切实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引导农民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和诉求,依法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乡村法律机构,成立全省首家县级法律援助中心,依托工会、妇联、残联、老龄委、人武部及基层司法所建立24个法律援助站,形成以市级中心为主导,各维权部门共同参与,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投入到位、覆盖面广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给农民提供完善的法律服务。
(四)健全农村文体保障体系,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坚持把夯实文化基础设施放在先导性、基础性的重要地位来抓,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动员社会、集体、个人和华侨、港澳同胞等社会力量,运用各种形式投资、捐资文化建设,拓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形成了市、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网络。短短5年间,晋江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就超过了建国50多年的发展速度。据统计,近年来晋江市新建的文化活动中心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投资近亿元。目前,全市共有文化馆(国家一级馆)、图书馆(全国一级图书馆)、大剧院、博物馆各一座,纪念馆5座,3个县级专业艺术表演团体,22个民间职业剧团,15支乡镇电影放映队。全市19个镇(街道)都有文化站,80%以上的行政村建立了文化室或文化活动中心。通过举办农民书画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为农民群众提供了更多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吸引广大农民在参与中受教育、得提高,增强农村文化工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2 Z% Z- [1 x. X# O% e" W三、加强农民培训教育、培育新型农民的思考
[ j9 O1 a0 Z( T A5 `造就一代新农民,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把农村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把农村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具体来说,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帮助农民树立新观念。农民要有建设新农村的新思路、新方法,更要有全新的观念。要有进取精神,富而思进,不能小富即安,更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新农村建设要靠新农民,靠农民自己建设自己的家园。变“要你建”为“我要建”,农民都有了“我要建新农村”的强烈意识和进取精神,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要引导广大农民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从现代化建设和为子孙后代造福的高度,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之中。
1 \: q3 e* V7 b4 ]$ L(二)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大量低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直接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同时,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发达国家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1名农业技术员,农业从业人口中接受过正规高等农业教育的达45%—65%,而我国目前每百亩耕地平均拥有科技人员0.0491,每百名农业劳动者中只有科技人员0.023人。这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必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针对农技人员严重短缺的现状,实施和推行农村科技特派员驻村制度,使科技人员长期蹲点服务,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农民种、养技术,传授和普及科学知识。
(三)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当前广大农民对旨在致富和提高生产技能的教育培训具有强烈要求,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焦点还是在提高自身收入上,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所以,培养新农民,必须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通过教育和培训,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使现代化农业新技术迅速渗透和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还应使农民掌握1—2项相关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生活水平。
- p% p7 C! C' X( f+ [$ J: D(四)创新农村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新型农民的平台和主渠道。要充分考虑农民兼业性的特点,注重适应农民对工业、运输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主要兼业投向的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增加教学内容的宽度。课程内容要符合“三性”要求:一是适应性,即适应农业、农村发展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培训对象的实际要求;二是先进性,即课程内容要突出当代新的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管理方法、技术手段,使农民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满足其兴业致富的需要;三是实用性,即课程内容必须突出实用性、实效性。培训新农民的主要模式有企业带动模式、创业培训模式、学校教育模式、就业牵动模式、农业推广模式等。要实施城乡对接互动的支教工程,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服务制度,县城学校每校每年应派1-2名骨干教师轮流到农村学校支教,示范带动,指导教师提高教学水平。要建立一种长效机制,出台配套措施,在职评、进修、待遇等方面向支农教师倾斜,形成激励和制约机制,以缓解和改善农村职教老师尤其是优秀教师短缺的局面。
(五)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的主客观因素,农民小农意识浓厚,存在一定的道德缺陷,要通过多种宣传与学习形式,把勤劳、善良、讲修养等中华传统美德和民主、科学、讲公德等现代文明意识统一起来教育农民,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正确使用民主权力,懂得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