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长春生物经济发展的难点和突破点
[打印本页]
作者:
安永老秘
时间:
2009-12-17 08:26
标题:
长春生物经济发展的难点和突破点
新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催生新的产业革命和经济革命。近年来,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生物产业正在彻底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模式,生物经济将占据世界经济发展主导地位的趋势已经形成。
作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首批认定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长春是我国生物制药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生物产业蓬勃发展中的城市。经过多年建设,长春生物产业已成为长春市经济发展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已形成了一个以生物科研为依托,以生物医药为主要特色,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农业协调发展的新兴产业格局。全市生物产业呈现了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以上。
在此基础上,对比国内外生物经济现状和发展趋势,系统分析长春生物经济发展的基础优势、存在的难点问题和可能实现的突破点,对于确定长春生物经济的发展方向,探索促进长春生物产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制定推动长春生物经济增长的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生物经济发展趋势
(一)生物经济概述
早在上世纪60年代,诺贝尔奖得主、美国Rice大学化学系教授罗伯特?柯尔(R.Curl)博士就已预言??“21世纪必然是生物学世纪”。40多年过去了,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个预言已成为现实,一个新兴的生物技术世纪已走到我们面前。现代生物技术正在改变着人类生活,“生物经济”作为一种建立在生物技术及其产品和产业之上的新的经济形态已经形成。
“生物经济”的概念是由美国管理咨询专家斯坦?戴维斯(Stan Davis)和克里斯托弗?迈耶(Christopher Meyer),于2000年5月首先提出的。我国上海《经济展望》杂志也几乎同时提出了这一新概念。此后,生物经济的概念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共识,有关生物经济的论述日益增多。许多国家已将发展生物经济提高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和研究。近些年来,现代生物技术一项又一项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为最终解决人口与健康、粮食、环境、能源和生物安全等影响21世纪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提供了答案,以生物医药经济、生物制造经济、生物能源经济、生物农业经济和生物环保经济为主要内容的生物经济作为新生的经济形态,已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支柱。
1、生物医药经济
生物医药经济主要由制药产业经济和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经济两部分组成。制药产业包括以基因工程制药和生化制药为代表的生物制药产业,同时也包括化学药、中药和诊断试剂产业。生物医学工程产业包括生物医用材料、组织工程制品、人工器官、医疗仪器与设备等产业。
2、生物制造经济
生物制造经济是将生物科学和工程学的成果应用于工业制造领域,以可再生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生产人类所需工业产品的产业经济。
3、生物能源经济
生物能源经济是运用生物质能源转换技术,以农作物等植物及其残体、畜禽排泄物、有机废弃物等可再生或全循环的有机物质为原料,进行能源产品生产的产业经济。当前生物能源产业的产品主要包括生物制氢、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等。
4、生物农业经济
农业生物经济是指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成果经转化而进入规模化和商品化生产的产业经济。农业生物产业的内容主要包括现代生物技术育种农作物、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兽用疫苗等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5、生物环保经济
生物环保经济是将现代生物技术融入环保技术之中,开发和利用生物种群生态链的固有功能,开展保护环境、治理污染、抵御自然灾害、调节区域气候的相关产业经济。
现代生物产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2000年)为现代生物产业的起始阶段,其主要特点为70年代开始建立的各种现代生物技术得以不断完善,并逐步向实用化发展;第二阶段(2000~2020年)为现代生物产业的成长阶段,主要特点是大量现代生物技术产品投向市场,产业已初具规模;第三阶段(2020年~)为现代生物产业的成熟阶段,主要特点为现代生物技术产品渗透到我们每个人的具体生活中,现代生物产业成为支柱产业,人类步入生物经济时代。
世界生物产业发展趋势的表明,生物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经济竞争的焦点,竞争日趋激烈。生物经济正在成为网络经济之后的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大力发展生物高技术,使我国成为生物技术强国和生物产业大国,使生物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到2020年基本形成25000-30000亿元人民币的生物产业,占当时GDP的8%以上。以此大幅度加速经济发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国家安全保障能力,提高综合国力。
(二)发展生物经济的重大意义
1、生物经济的发展将最终解决影响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老年化社会的到来、生存环境的改变以及人类疑难病、难治病和烈性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不断发生,使2l世纪人类面临着人口与健康、粮食、环境、能源和生物安全等许多危及人类自身生存和安全的重大问题,而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生物经济的发展将使这些重大问题最终得以解决。
(1)人口与健康
自1953年Watson和Crick阐明了生物的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模型以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重组DNA技术和杂交瘤技术的应用,转基因动植物相继问世,克隆羊多莉的诞生,特别是人类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图谱的完成标志着解决长期困扰人类优生优育、健康等重大问题机遇的来临。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开发的单克隆抗体、重组蛋白质药物、反义药物、基因治疗药物和基因工程疫苗等,正用于心脑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肿瘤等重大疾病以及烈性传染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生物芯片、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帮助人类发明了更快、更准确的诊断工具,使得许多遗传病、疑难病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借助基因组技术及生物纳米技术研发的高效、副作用小的新型药物和治疗方法使得解决长期以来传统方法束手无策的医学难题成为可能。组织器官工程、干细胞技术以及动物克隆技术的发展和产业化,能从根本上治愈因疾病、创伤、衰老或遗传因素所造成的组织器官缺损和功能障碍等威胁人类生命的主要疾患。因此,只有发展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生物经济,才能最终解决世界人口和健康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从而延长人类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2)粮食问题
粮食问题是人类社会遇到的另一严重问题。人类生存离不开食物、房子、衣服和燃料,这些都依赖动物和植物来供给。1900年,全球人口只有16亿,2003年快速增长到60亿,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00亿。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人类对动植物资源的需求也不断上升。联合国粮食组织预计,到2030年,按照现有产量,土地必须增加两倍,才能满足人口增长对动植物资源的需求。然而,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况且随着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世界可耕作土地将会进一步减少。为此,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推进粮食作物种植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以期望培育出优质、高产、抗逆新品种,显著提高农作物产量,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潜在的粮食安全问题,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诱人的前景。1983年科学家培育出了第一批转基因作物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以农业生物技术为核心的第二次农业技术革命浪潮,而转基因技术培育动植物新品种成为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10多年来,转基因技术已使得水稻、棉花、大豆、玉米和油菜等农作物种植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它能改变原品种特性,使之具备原品种所不具备的优点。抗盐、抗旱、抗涝、抗虫等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使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良田,同时也降低了作物对化学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依赖性。现代育种技术的运用,不断开发出高产量,无污染的农业新品种,能大幅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帮助人类满足人口增多对资源的需求增加。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生物经济,才能使人类拥有更加健康的食物,从根本上保障人类食物安全。
(3)环境问题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由于人类活动自身造成的各种污染所致质量恶化已威胁到人类的健康乃至生存,是2l世纪制约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问题。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新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望从根本上治理环境污染,改善人类生活环境的质量。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无限的希望。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酶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进行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治理、有毒有害物质的降解,具有速度快、消耗低、效率高、成本低等显著优点。同时还可以生产出能取代化学农药、化石能源、人工合成物的生物制品,有助于把人类活动产生的环境污染降至最低程度,在环境污染防治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生物传感器技术的运用,提供了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环境生物监测技术。利用高效工程菌及微生物酶进行生物制浆与生物漂白,不但能治理污染行业的工业污染,还能显著提高工作效率。生物修复等环境生物技术的运用,可分解用其它方法难以治理的有毒有害物质,去除受污染的水资源及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得以重新利用,达到清除环境污染的目的,在环境净化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发展生物经济,才能有效地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4)能源问题
石油、天然气和煤炭是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但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能源。据日本权威机构专家测算,按目前世界已探明能源储量和可开采年限计算??石油资源的储量为10195亿桶,可供开采43年,高成本油田可供人类开采240年;天然气埋藏量为144万亿立方米,可开采63年,高成本气田可供开采452年;煤炭埋藏量10316亿吨,可开采231年。随着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不可避免的枯竭,能源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另一重大问题,开发新能源已成为人类发展中的紧迫课题,而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研发再生的生物能源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能源危机。生物能源主要包括生物电能和生物燃料两大类。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将谷物、纤维素、半纤维素等产品转化为生物酒精、沼气和生物氢气等生物燃料产品,降低人类对石油的依赖性。全球能源植物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如树脂泡桐、油棕、油桐、玉米、芥酸象草、桉树、黑洋槐、白杨、柳枝稷、高粱、甘蔗和埃及榕等,利用植物生物技术将现有能源植物改良为能快速生长的品种,并利用这些植物来燃烧发电,这不仅能够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能源危机,还能延伸农业产业范围,使农业和生物能源生产一体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产业。同时还对野生动物、生态系统、农田、水土保持和水质有着积极的影响,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运用生物技术还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产业,把工业产业那种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化成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经济可持续增长方式,也可间接地解决能源问题。因此,利用生物技术大力发展生物能源经济,是有可能最终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能源危机的最佳途径。
(5)生物安全
美国9?11恐怖事件和随后的炭疽菌案件,以及2003年春夏之交发生在我国并波及全世界10多个国家的SARS,2004年2月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出现的禽流感,给全人类敲响了生物安全的警钟。以致病微生物及其毒素构成的生物武器伤害人类、牲畜或毁坏农作物,大规模地直接或间接杀伤对方的有生力量,已成为现代战争中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于生物武器造价低、技术难度不大、隐秘性强,被视为廉价的原子弹,它甚至比核武器更危险。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一种不仅可以像细菌、微生物等常规生物武器一样攻击人和动物,还能侵蚀、破坏而导致飞机、舰艇、坦克、车辆、导弹乃至核武器系统失灵的纳米生物武器的使用,将对人类安全构成更大的威胁。同时,随着基因组技术的发展,人们对于不同种族或人群的异同性获得更多的理解,使得发展针对特定种族的生物武器成为可能。所以,生物反恐成为了世界各国国防的新领域。生物反恐的关键是需要对生物袭击的有关疾病进行快速检诊,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快速的基因检测,可以告诉人们某种传染病是自然产生的还是源于某种难以对付的转基因微生物,从而能加快生物袭击检测速度。另外,应用生物技术可以研制针对生物恐怖袭击的疫苗,对付化学药品和病原体的速效抗体,建立能有效地对抗各种生物战剂的生物反恐系统。因此,大力发展生物经济同样是人类社会和各国国家安全的迫切需要。
2、生物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支柱产业
21世纪将是生物学世纪,生命科学将成为带头学科,并将为其它学科的研究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因此生物产业将成为2l世纪支柱产业。如果说信息技术使世界变成了“地球村”,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的话,那么生物技术将使世界变得更精彩,并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活和生存条件。
生物技术起源于50年代初期的美国,随着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遗传图谱的绘制完成以及克隆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的重大突破,生物技术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技术革命,一个庞大的生物产业正在孕育和形成。美国是当今现代生物产业的龙头,但是欧洲与亚洲发展也十分迅速。2006年,全世界上市生物技术公司的毛收入达到734亿美元,首次超过700亿美元,在药物研发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预计在2010年以前,全球生物技术的毛收入可达1000亿美元。在众多生物技术企业中,最受关注的当属生物医药企业。数以百计的生物技术药物和疫苗,经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
1983年科学家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批转基因作物,1992年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早开始种植转基因烟草的国家,1994年世界上首家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农场出现在美国。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1995年为20万公顷,2003年仅转基因大豆种植总面积就达4000万公顷,其它如棉花、油菜、玉米等转基因作物也在迅速扩大,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达18个。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发布的《2007年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报告中指出,2007年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达到23个,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143亿公顷。
除了医药生物产业和农业产业外,生物技术还将在信息技术领域独树一帜。生物技术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相结合,将导致以生物芯片、生物计算机、生物传感器为标志的一场生物电子革命和生物电子工业产业革命,从而使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发生一次质的飞跃,推进信息社会的发展。生物计算机是后基因组时代生命学科与信息学科大融合、大碰撞的一个缩影。在不久的将来,生物计算机可被用来开发新一代的基因分型技术,处理基因组的信息,或置入到人体内进行基因治疗。无疑生物计算机的发展必将引发计算机领域、信息技术领域的一场重大革命,它将改变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模式、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将引发一场军事技术领域的革命。
3、生物经济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到2020年人类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就连信息经济时代的首富比尔?盖茨也曾预言,超越他的下一个首富一定出自基因领域。纵观世界已经历的经济时代,不难看出,每一个经济时代都存在一个经济中心,而每一次经济时代的变迁都伴随着经济中心的转移,美国正是抓住了从工业经济变为信息经济时代的时机取代英国而成为新时代的中心。专家预测,下一个时代??生物经济时代的世界经济中心将转移到美国以外的国家。正因如此,世界各国都在抢占生物技术的制高点,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努力使自己国家成为生物产业时代的世界经济中心。
目前,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正在向我们迎面走来??即2020年人类将进入生物经济时代。我国在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方面已具备了三方面的基础:①坚实的科学和技术基础;②大量优秀的人才基础;③初具规模的产业基础。由于生物技术是新技术,生物产业是朝阳产业,所以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差距不算太大,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这一经济时代变迁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中国的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将会极大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步伐,并将有可能用20年的时间实现原来需要50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达到的目标。美国经济趋势基金会(Foundation on Economic Trends)总裁杰里米?里夫金(Rifkin,J.)所著《生物技术世纪》书中写道:生物技术世纪也可能是中国人的世纪。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商界领军人物、学者和非政府组织,正越来越多地寄希望于中国,盼望中国能在世界历史的新纪元中发挥领导作用。
(三)生物经济发展态势分析
1、生物医药经济发展态势
(1)全球药品市场稳定增长
在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强劲及创新药物上市这“三驾马车”拉动下,2006年全球药品市场销售额达到6430亿美元,按恒定汇率计算,较上年增长7个百分点,略高于2005年6.8%的增长率。从1999~2006年的总体趋势看,虽然全球药品销售额逐年增长,2006年再创历史新高,但增速在1999年达到最高14.5%以后逐年减缓,2005年降至最低6.8%。
2006年全球药品市场的特点之一是虽然北美、欧、日仍是全球最主要的药品市场,但市场总增长中的27%来自人均国民收入低于2万美元的国家,而这一数字在2001年时仅为13%。北美地区一直是全球最大的药品市场。2006年,该地区药品销售额达到290l亿美元,占全球市场45.1%的份额,增长率为8.3%,增长率仅比全球市场的高1.3个百分点,但较上年5.4%的增长率已经高出2.9个百分点。美国在2006年首次实施联邦医疗保险处方药物计划,药品处方量因此大增,推动了美国市场的增长。此外加拿大市场也获得了7.6%的增长。欧洲的五大药品市场??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合计药品销售额为1232亿美元,仅较上年增长4.4个百分点,低于2005年4.8%的增幅,也低于全球市场的增长水平,这是该地区第3年呈现低速增长态势。占全球市场近10%份额的日本药品市场,受到政府两年一次的药品降价政策影响,2006年销售额下跌0.4个百分点,为640亿美元。2006年,拉丁美洲地区药品市场获得大幅增长,药品销售额达到336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2.7%,居各主要市场增幅首位。除日本外的亚太地区和非洲两个板块的药品销售额合计为66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5%,亦居增幅榜前列。中国市场2006年药品销售额为134亿美元,以12.3%的增长率成为全球药品市场的高增长地区,但与上年20.5%的增速相比,已经有所减缓。增速减缓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政府开展了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等市场整顿工作。此外,印度也是处于高增长态势的药品市场之一,2006年增幅到达17.5%,取得了73亿美元的销售额。印度自2005年起实施新专利法,这部和国际接轨的法律,新增了医药产品专利保护条款,强有力地刺激了印度国内外投资者的医药创新投资。此外,印度强劲的经济增长和正在萌发、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也推动了该国医药市场的快速发展。众多跨国制药公司为之吸引纷纷进人,印度正在从一个发展中的药品市场转变为一个日渐重要的市场。
(2)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增长强劲
在2006年全球药品市场的销售增量中,2001~2005年间上市产品的贡献部分达到135亿美元,占2006年增长总额的三成以上。2006年在全球主要药物市场首次上市的新分子实体(NME)药物共有31个。其中,全球首个宫颈癌疫苗??美国默克的Gardasil(HPV 6、11、16、18型四联重组疫苗)、新一代口服糖尿病治疗药物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中的首个产品??美国默克的磷酸西他列汀(sitagliptin phosphate,Januvia)以及辉瑞公司的肾癌治疗药物舒尼替尼(sunitinib malate,Sutent)3个产品所具有的增长潜力令人瞩目,被寄予厚望。
2006年,产品研发的增长势头保持强劲,尤其是I期和II期临床研究阶段的产品数量增长显著。至2006年底,处于开发中的分子达到2075个,较2005年上升7个百分点,较2003年末增加35%。此外,一系列开发价值大、成功概率高的产品现在已经达到Ⅲ期临床或上市前研究阶段,其中包括95个抗肿瘤药、40个抗病毒感染药物以及27个抗关节炎和疼痛药物。在整个研发线上,有27%的产品为生物技术药物。
(3)我国医药产业资产规模持续扩大
我国医药工业由化学原料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中药饮片加工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生物生化药品制造业、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和制药机械制造业8个子行业构成,2006年资产总计达6326.1亿元,化学药品制造业(包括化学原料药和化学药品制剂)占据了我国医药工业的半壁江山。2006年医约工业规模总体呈扩张态势,同比增长11.1%,但化学药品制造业的规模增速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06年医药工业企业的资产总额前20强的资产合计占行业资产总额的16.4%,前50强的资产合计占行业资产总额的25.5%。
(4)我国医药产品产销保持较快增长
我国医药工业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263亿元,同比增长19%;实现工业增加值1979.6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医疗器械、生物生化药品和中药制造业的增长好于全行业平均水平,而化学药品制造业的增速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2006年医药工业企业的总产值前20强的产值合计占行业总产值的13.6%,前50强的产值合计占行业总产值的22.1%。
我国医药工业2006年完成销售产值4978.2亿元,同比增长19.5%;产销率为94.6%,较上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医药工业2006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928.1亿元,同比增长17%。其中,医疗器械、生物生化药品和中药制造业的增长好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化学药品制造业的增速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2006年医药工业企业的主营业务收人前20强的收入合计占行业总收入的15.5%,前50强的收入合计占行业总收入的24.4%。
(5)我国医药新产品报批与产业化专项支持情况
2006年我国发放的新药批准文号共计1451件。在950个化学药品新药批准文号中,原料药批文222件,涉及94个品种,平均每种新品原料药的生产厂商2.4家。制剂批文728件,涉及302个品种,平均每种新品制剂的生产厂商2.4家,获准3家以上生产的制剂新品有61个。原料药与制剂的品种比例为1:3.2,即平均每种原料药有3种制剂。在治疗类别的分布上,批准数量最多的为抗感染药、杂类、心血管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血液和造血系统用药及神经系统用药。居首位的抗感染药所占份额由2005年的25.3%上升至32.2%,新药报批种类又有集中的倾向。79个生物药品新药批准文号涉及的多数为体外诊断试剂、试剂盒、药盒等检测用生物制品,生物药物批文仅3个,疫苗批文6个。
200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组织实施的“生物疫苗和诊断试剂高技术产业化专项”,重点支持新型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诊断试剂的产业化。在预防和治疗性疫苗领域,主要包括乙脑减毒活疫苗、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和年产780万支粉尘螨滴剂“畅迪”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3个项目。在诊断试剂领域,主要包括艾滋病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酶联免疫快速检测、化学发光诊断试剂、年产150t的X-CT造影剂碘海醇、BXTM肿瘤早期诊断试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8个项目。
2、生物农业经济发展态势
2006年,全球作物育种、动物疫苗、生物饲料和生物农药市场总量大约为259亿美元。我国作物育种、动物疫苗、生物饲料和生物农药市场总量大约为445亿元人民币。
(1)作物育种
2006年全球作物种子的销售额为203.4亿美元,其中转基因种子的销售额为60.5亿美元,传统种子的销售额为142.9亿美元。前十名企业占据了55%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孟山都(Monsanto)公司的种子业务已经高达40.28亿美元,若包括正在收购的Delta&Pine Land公司(4.18亿美元),则将达到44.46亿美元。孟山都公司的快速成长,得益于其在转基因作物技术的优势领先地位,并不断进行并购重组,近5年来已先后收购包括排名前十位的Seminis和Delta & Pine Land公司。2006年,转基因作物商业化进入第二个十年(2006~2015),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面积增长了13%,是连续第十年的增峰,从最初的12.0万公顷(3000万英亩)到现在的1.02亿公顷(2.52亿英亩),首次突破了1亿公顷。
2007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预估为2805万公顷(4.2亿亩),较2006年的2693万公顷增加112万公顷,增幅4.16%。稻谷的播种面积为2930万公顷(4.4亿亩),较2006年的2910万公顷增长20万公顷。油菜籽播种面积为660万公顷(9900万亩),较2006年减少29万公顷,减幅为4.18%。大豆的播种面积预估为860万公顷(1.3亿亩),较2006年的928万公顷降低68万公顷,降幅7.33%,主要原因是部分大豆改种玉米。2006年全国棉花播种面积为540万公顷(8095万亩),其中黄河流域播种面积260万公顷(3891万亩),长江流域播种面积138万公顷(2066万亩),西北内陆播种面积135万公顷(2029万亩),特早熟播种面积1.3万公顷(19万亩)。棉化播种面积继续增长,其中黄河流域增幅为2.6%,长江流域增幅为3.3%,西北内陆增幅为2%左右,按照总播种面积超过2006年2.5%计算,2007年棉花的总播种面积约为554万公顷(8310万亩)。
中国农作物种子常年用量已达125亿千克,从数量而言已居世界第一。每年国家审定通过的农作物新品种约150个,省级审定的品种也有近千个。随着种子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中国种业市场在快速升值,已从2000年的250亿元人民币增加到2004年的360亿元人民币,年增长率达7.5%,目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种子市场。中国种业市场潜在价值约为一年800亿元人民币。从2000年开始,种业企业改制上市的数量逐年增加,销售额逐年增长,在8家上市企业中,2006年有4家销售额超过5亿元人民币,8家上市企业的种子销售额总量达到31亿元人民币。为了推动中国种业的发展,扶持重点种子企业做大做强,经农业部同意,中国种子协会开展了2006年中国种业五十强企业认定工作。经过企业申报、省级初审、指标评价、行业互评、专家评议和媒体公示等程序,评选出了2006年种业前50强,其中有6家是上市企业。
由于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并不断加大了对育种科技与推广的投入力度,同时加快了种子企业的体制改革,各地政府兴办的种子企业正逐步转制,为种业市场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但在种子补贴政策方面,各地种子管理部门大多采用指定品种给予补贴,不利于农民自由选择良种。
(2)动物疫苗
2006年全球动物疫苗的销售额比上年增长8.6%,达到36.6亿美元,占全球动物保健品市场(161亿美元)的22.8%。随着全球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和发达国家宠物市场的日益扩大,动物保健品市场从1989年的64.9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161亿美元。动物疫苗是预防动物重大疾病,尤其是预防人畜共患病的重要产品之一,在动物保健品市场的份额一直保持在18%~23%左右。其中销售额排名前列的疫苗品种为口蹄疫疫苗和狂犬病疫苗。
随着我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需要预防和控制的疾病也不断增多,新的疾病(如高致病性蓝耳病),甚至重大人畜共患病(禽流感)的威胁也不断增加,动物用疫苗的市场逐年增大。根据国内最大的动物疫苗企业中牧实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的年度报告推算我国的禽用疫苗市场为428亿羽份,畜用疫苗为32亿头份,特种疫苗为50亿毫升。估计2006年我国动物疫苗的总销售额为(20~25)亿元人民币左右,销售额排名前列的疫苗品种为口蹄疫疫苗和禽流感疫苗。由于2007年农业部要求各地强制免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并已批准12家企业生产,估计新增疫苗市场(5~8)亿元人民币。动物疫苗上市企业销售额逐年增长,其增长主要靠口蹄疫疫苗和禽流感疫苗两大产品。
(3)生物饲料
生物饲料的核心是饲用微生物工程技术,是当前国内外饲料研究的重点和发展方向,涉及的主要产品是饲用L-赖氨酸、饲用酶制剂和饲用微生物等添加剂。
饲用L-赖氨酸是动物赖以生存的必需氨基酸,是饲料中重要的添加剂之一。赖氨酸是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经生物发酵、提取而成。近十多年来,全球赖氨酸的生产规模和产能不断扩大。1991年,全球赖氨酸产量为20万吨,2006年,全球产量达到70万吨,产值约8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饲用赖氨酸完全依赖进口,近几年我国赖氨酸生产能力以惊人速度增长,2001年还不足5万吨,2006年已达60万吨,完全超过国内需求。2006年我国累计出口赖氨酸14.29万吨,而进口量仅为2.49万吨,净出口数量11.80万吨,较2005年(1.03万吨)提高了近10倍,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其中,长春大成集团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赖氨酸生产企业,年生产能力30万吨,占据国内近70%的市场份额,2006年赖氨酸销售额达到20.75亿港元。
全球饲用酶制剂的销售额估计在13亿丹麦克朗(约2.2亿美元),其中植酸酶占60%~70%。全球最大的饲用酶制剂公司诺维信公司2006年饲用酶制剂的销售额约为7亿丹麦克朗(约1.2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50%~55%。我国饲用酶制剂的市场已经初步形成,并正在快速发展。其中饲用植酸酶产量由2001年的2万吨,增加到2002年的3.5万吨,而2003年就达到了5万吨,植酸酶的市场价格已经快速下降,5000单位/kg的产品价格已经低于7元人民币/kg,整个行业利润大幅下滑。
欧盟2006年全面禁止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用作促生长剂,饲用微生物制剂是一种较好的、更加安全和环保新选择,但整个产业还在起步阶段。2003年,饲用微生物制剂在欧洲的销售额占整个微生态制剂市场(0.43亿美元)的67%,为0.29亿美元。在欧洲和日本,不管是消费者还是政府立法均对饲用微生物制剂很重视,市场增长强劲。其次是北美地区,市场增长中等。南美地区因为产品出口的考虑,有一定市场。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国家,消费者在逐渐认可,但政府的法规尚不健全,市场增长较慢。目前国内饲用微生态产品年销售在15亿元人民币左右,其中畜禽约10亿元人民币,水产5亿元人民币。
我国是水产养殖的大国,微生态制剂在水产养殖上的应用已经比较普遍,主要用于调节养殖水质。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一定规模的水产养殖用微生态制剂生产企业100多家,主要集中在山西、江苏、湖北、广东、浙江、北京等地。所生产的单一菌种制剂及复合菌种制剂多达50余种,年销售量5万多吨,销售额达5亿多元人民币。微生态制剂在畜禽上的应用正在逐步扩大,尤其是在出口肉鸡、产蛋鸡、反刍动物上的应用在逐渐增加。
(4)生物农药
未来5年世界生物杀虫剂的需求量将以每年9.9%的速度强劲增长,将由2005年的6.7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1亿美元。而同期传统化学合成农药需求将以年均1.5%速度递减,预计将从目前的260亿美元降至2010年的242亿美元。北美和西欧仍将是生物杀虫剂最大的市场,大约占总需求的70%。据预测,未来欧洲将成为生物杀虫剂增长最强劲、商机最多的地区,市场需求将由2005年1.35亿美元增加至2010年时的2.7亿美元,年均增幅达15%。2010年亚洲生物杀虫剂需求将达到1.2亿美元,年均增速为12%。拉美地区需求增长最为缓慢,预计年增长速度仅为5%,由2005年的7000万美元增加至2010年时的8800万美元。目前,全世界生物农药产品已经超过100多种,其中生物技术产品有10余种。在生物农药中,90%以上是微生物杀虫剂。
我国生物农药的种类分为活体微生物农药、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天敌昆虫、植物生长调节剂。2005年,我国生物农药的销售额为25.14亿元人民币,农用抗生素占生物农药份额约80%。2010年我国生物农药的销售额将达到28.8亿元人民币。
3、生物能源经济发展态势
化石资源是现代工业和现代文明的物质基础,其日渐枯竭的现实与现代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形成剧烈冲突。2006年我国进口原油1.45亿吨,对外依存度达到41.9%。其中车用燃油消耗占我国石油消费总量的35%,并以每年15%~16%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5年,车用燃油消耗将达到全国石油消费量的65%。对化石资源、特别是石油资源的高依赖程度正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国家的战略安全。生物能源是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生产的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能源物质。发展生物能源产业有利于解决能源危机,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规定,今后1 5年内要提高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产业化发展。《规划》还提出了三个具体目标,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力争到2010年使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10%,2020年提高到15%。
生物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生物能源可以做到“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传统行业争利,不与发达国家争资源”,也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解决“农业、能源、环境”难题的最佳切入点。美国2005年生产40亿加仑(152 x 1010L)燃料乙醇,帮助产生了15.3万个工作岗位,使美国农业地区家庭收入增加了57亿美元。2007年1月10日公布的一份报告中,美国提出了2027年乙醇保证20%汽油市场的目标,实现这个日标将创造1100亿美元的经济增长,节约500亿美元的石油进口,创造240万个就业岗位。巴西每年生产的1500万吨乙醇全部源自甘蔗,用燃料乙醇替代石油份额达43%。20多年来,实施乙醇燃料计划给巴西带来了三大效益??一是形成了独立的经济能源运行系统;二是刺激了农业以及乙醇相关行业的发展,收益270亿美元,增加就业人数达1.5倍;三是促进了生态环境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0%。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必须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实现生物能源资源的工业转化,将极大地拓宽农林作物转化的渠道,十分有利于农林作物市场价格的稳定;同时利用农林废弃物,开发宜林荒地培育与生产生物能源作物,也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我国发展生物能源产业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生物能源主要指利用淀粉质生物,如粮食、薯类、作物秸秆等,加工成燃料乙醇、丁醇、生物柴油等,直接作为动力来源。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唤起了对生物燃料代替石油的研究,美国和巴西用玉米和甘蔗生产燃料乙醇获得成功。随着化石能源的渐趋枯竭以及减排温室气体保护环境的需要,发展生物能源产业成为各主要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我国的燃料乙醇、生物丁醇和生物柴油的产业化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燃料乙醇
我国燃料乙醇起步较晚,大规模产业化生产开始于2004年,但发展迅速。目前国内的燃料乙醇主要是以玉米淀粉或蔗糖为原料生产的。“十五”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先后批准建设了4套燃料乙醇生产装置,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10万吨/年,中粮全资控股),吉林乙醇(一期30万吨/年,中粮参股20%),安徽丰原生化(32万吨/年,中粮相对控股20.74%),河南天冠(30万吨/年),总计核准102万吨/年的产量,2006年实际产量达到132万吨。我国燃料乙醇产量在短短三年时问内超过了整个欧盟的总和,成为继巴西、美国之后世界第三大燃料乙醇生产国。
生物燃料乙醇工业的快速发展,无疑使得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粮食与能源的争夺战。燃料乙醇的发展对玉米的需求增加已经导致玉米价格上涨,如果继续以玉米等粮食作物为原料发展燃料乙醇产业,将有可能引发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因此在国家政策引导下,以纤维素为原料生产乙醇已经开始了产业化前期摸索。目前国内至少有6家以上企业建成了千吨级左右的试验装置,主要工艺是利用酶解纤维素生产乙醇。中粮集团依托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在黑龙江肇东建设500t/年纤维素乙醇试验装置,设计原料为玉米秸秆,年消耗量约3500t,2006年10月投料试车成功。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在山东泽生生物科技公司建立了秸秆酶解发酵年产3000t燃料乙醇的产业化示范工程,包括5m3汽爆系统、100m3纤维素酶固态发酵系统和110m3秸秆固相酶解、同步发酵吸附分离三重偶合反应装置,已完成了单机试车和工业装置试验。全流程运转结果表明,乙醇得率达到15%以上(6.7t秸秆生产1t乙醇),秸秆纤维素转化率70%以上,为秸秆酶解发酵万吨级乙醇工业化生产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河南天冠集团开发了多项用秸秆生产乙醇的关键技术,使原料转化率超过了18%(5.6t秸秆生产1t乙醇)。河南天冠集团在2007年8月底,其年产3000t的纤维素乙醇项目已奠基,这是国内首条千吨级纤维素乙醇产业化试验生产线。期望在“十一五”期间,通过放大研究使以秸秆生产乙醇的成本能与粮食生产乙醇基本持平。山东大学在山东禹城建立了纤维素酶生产乙醇发酵中试车间,正在进行木糖相关产品??乙醇联产的生产性试验。由于受规模及技术水平限制,目前纤维乙醇的生产成本高达6000~6500元/t,比淀粉为原料生产乙醇的成本高500~1000元,但随着试验成功,产能扩大后,成本有望降低。
(2)燃料丁醇
丁醇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主要用于制造增塑剂、溶剂、萃取剂等。丁醇又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新型生物燃料,其热值、辛烷值与汽油相当;含氧量与汽油中常用的甲基叔丁基醚相近;不会腐蚀管道,便于管道输送;蒸气压低,安全性高,且能与汽油以任意比混合。2004年丁醇的世界需求量为251.6万吨。2005年我国丁醇消费量超过50万吨,但产量仅30万吨左右,每年需要大量进口。现在工业规模的丁醇都是化学法生产的,但是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节节攀升,石油基产品包括丁醇的成本和价格随之快速上扬,目前世界丁醇售价基本在8000~10000元/t,而中国的丁醇售价更是上涨到18000元/t,仍然供不应求。1996年前后,发酵法生产的丁醇与化学合成法生产的丁醇价格处于同一水平。之后丙酮、丁醇价格一路走低,大部分溶剂厂亏损严重,纷纷停产或转产生产乙 醇,到2000年国内已经没有厂家采用发酵法生产丙酮丁醇。随着能源替代战略的实施,丁醇用作燃料替代汽油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热点。在英国,作为汽油生物组分首次在市场推出的产品将是丁醇。英国绿色生物制剂公司(Green Biologics)斥资320万美元进行下一代替代燃料的开发,并利用多种生物基废料进一步开发丁醇生产技术。2006年6月杜邦公司宣布将与英国石油公司、英国糖业公司合作开发燃料丁醇项目,协议计划于2007年将新一代生物燃料丁醇推向市场,掀起了丁醇研究的新一轮高潮。我国在生物丁醇的开发和国际基本同时进行。我国也在政策和资金上大力支持生物丁醇的开发,已有多家企业相继投入生物丁醇项目。2007年吉林凯赛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宣布采用生物法生产制造技术,拟建成年产20~30万吨的生物丁醇产业基地,一期3万吨。此外宣布进军生物丁醇的企业还包括华北制药集团、中粮、河南天冠、吉安生化等企业。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技术支持下,华北制药集团生物丁醇装置已经开车运行,这是目前国内仅有的生物丁醇产业化装置。
(3)生物柴油
我国现在的生物柴油生产能力50万吨/年,主要原料是废油、木本油料和麻疯树。生物柴油生产装置主要分布在河北、山东、福建、四川、海南等地。龙岩卓越新能源公司利用地沟油及废弃的动植物油脂加工生产生物柴油,是国内第一家生物柴油产业化工企业。该企业利用回收的地沟油、废弃油脂进行加工生产,每1.05吨废弃油脂可生产加工1t生物柴油,每年可以处理地沟油、酸化油2.1万吨,年产生物柴油2万吨。西安宝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生物柴油生产基地已经在陕西省铜川市建成投产。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这一生物柴油生产基地提供了以花椒籽油作为主要生产原料的技术。按照计划,这一生物柴油基地2007年将完成年产8万吨生物柴油的任务,2008年全面达产后年产量将达到10万吨。
近来生物柴油的投资日趋热化。青岛福瑞斯生物能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建成的10万吨生物柴油生产线在青岛莱西即将投产,生产的生物柴油质量将达到0号柴油的标准。生物柴油的主要原料是地沟油、废弃动物油脂和植物油下脚料。截至2007年10月,河南天冠生物发酵公司年产3万吨生物柴油项目主要设备、工艺管线及仪表、电器安装结束,原材料采购工作基本完成,单机试车和小范围联动试车已经开始。此外,南通碧路生物能源蛋白饲料有限公司计划上马25万吨生物柴油;天宏投资年产50万吨的生物柴油在内蒙古通辽进行建设;由中油上海企业集团公司投资1.25亿美元建设的年产50万吨生物柴油项目,2007年10月28日在大丰港经济区开工奠基,首期开工建设的是一个年产10万吨生物柴油生产线。还有河北福宽、大庆日月星和安徽国风等也纷纷涉足生物柴油领域。工厂普遍以地沟油、潲水油、酸化油等废弃油脂为原料,采用化学法生产,产品收率在70%~80%之间。由于我国兴起生物柴油概念热和建设热,导致原料价格不断上涨,加上后来国际植物油价格上涨的影响,导致利润倒挂,造成很多企业不能连续生产,有的甚至处于停产状态。
4、生物制造经济发展态势
生物制造产业是一种新型生产关系的组合,是一种工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的联盟,代表生物经济??碳水化合物经济发展的方向。生物制造产业将实行农工一体化,从而在源头上消灭工农差别,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生物制造产业的发展事关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人民健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家的战略安全。
传统的加工工业是以化石资源为原料和能源进行的,面临着化石资源的日益枯竭,世界正孕育着一场用生物质可再生资源代替化石资源的资源战略大转移。《今日美国》2001年2月1日的一篇文章说:“农作物有可能逐步取代石油成为获得从燃料到塑料的所有物质的来源。‘黑金’,也许会被‘绿金’所取代”。科学家们预测,当今高分子化工的碳氢化合物时代将逐步让位于碳水化合物时代。英国皇家壳牌石油公司估计,21世纪的前50年,生物质将提供世界化学晶和燃料的30%,其产值在世界市场的份额将达到1500亿美元,世界植物生物质的应用规模到2060年将超过石油。生命科学商业银行在2004年度生物技术产业报告中指出,按照目前的增长比例,到2010年,生物技术产品数量将占到原料和化学制品的12%;到2020年,有望达到18%;而2030年将突破25%。一个全球性的产业革命正在朝着以碳水化合物为基础的经济发展,这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资源加工消费占世界第一位。我国是石油基高分子材料的原料和产品的生产大国,我国部分石油基高分子材料的生产能力已达世界前列。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来对石油基高分子材料的需求旺盛,是世界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平均增长率在12%~19%。即使这样,我国石油基高分子材料的产量仍然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进口依存度过高,已经严重威胁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乙烯作为合成高分子材料的重要单体,其规模是一个国家化学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截止2005年底,我国乙烯的当量消费量达到1873万吨,对外进口依存度为47.2%,预计到2010年乙烯的需求量将达到2500万吨,2020年将达到4300万吨。其他高分子材料(如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截止2005年底,消费量分别达到3750万吨、258万吨、1560万吨,预计到20l0年将分别达到5500万吨、360万吨、2400万吨。我国高分子材料及其单体的市场需求缺口巨大。
由于世界石油市场供需矛盾严重失衡,造成石油价格飞涨,2005年国际油价一直在60美元/桶上下浮动,最高达到70美元/桶。2006年5月24日,国际油价达到了7l美元/桶,达到近年来的峰值。石油价格翻番,燃料油价格上涨约50%,苯、甲苯、乙烯、乙二醇等大宗化学品(高分子材料的原料)的价格大幅上涨,有的达2~3倍,使得下游制造业的成本负担大幅度增加。我国大批下游企业面临严重的运行危机,并且影响到人民生活。据2006年9月22日最新报价,乙烯为1200美元/吨、环氧乙烷为1700美元/吨、乙二醇为1125美元/吨、聚乙烯为1290美元/吨、聚氯乙烯为975美元/吨、醋酸乙烯为1000美元/吨、聚苯乙烯为1300美元/吨、ABS为1590美元/吨、聚丙烯为1290美元/吨。原油中50%~60%的成分用于生产燃料油,10%~20%用于生产化学品(基本化工原料)、30%左右用于生产沥青和胶质。进一步分析表明,当原油价格翻番时,由于考虑到政治因素和社会稳定,各国政府都严格控制燃料油价格的上涨幅度,或进行政府补贴。石油价格上涨所带来的经济压力不得不转嫁到大宗化学品(高分子材料的原料)的生产成本中,使得大宗化学品的价格飞涨,并使得大宗化学品的经济竞争力下降。因此发展生物基高分子材料成为石油替代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大力发展生物制造产业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摆脱国民经济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发展生物制造产业,已经成为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长期以来,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化学品和高分子材料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研发力量。20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生物质研发法案》,2002年提出了《发展和推进生物质基产品和生物能源》和《生物质技术路线图》的政策性报告,成立了生物质项目办公室和生物质技术咨询委员会,投资7.06亿美元启动了“生物质计划”,预计到2030年用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能源替代25%的有机化学品和20%的运输用石油燃料,每年减少碳排放量1亿吨。生物制造技术将在这个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2002年J?Stratham在《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重点综述了129个已工业化的生物催化和转化过程,这种工业化近年来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美国该行业的产值已达200亿美元,超过了生物医药行业。工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使现代生物技术已经渗透到包括医药、农化、能源、精细化工、环境保护等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生物塑料、生物橡胶、生物饲料、生物肥料、生物增塑(韧)剂、生物防腐剂、生物乳化剂、生物降解剂、生物化妆品、生物基化工平台化合物以及生物制药、生物采油、生物冶金、生物监测和生物降解等一系列新的产品和技术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物制造产业王国,其产值已经在全球总GDP中占据了近十分之一的份额,并且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世界各大公司相继调整发展战略,开展可再生资源的研究。2003年,BASF公司宣布,将以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作为化学品生产的主要原料。Dupont公司剥离石油资产,购买了生物技术公司和组织农业综合企业,并投资近1亿美元巨资开发生物质资源生成生物基化工产品,并将2010年销售额的25%定位于生物质产品,目前用玉米生产1,3-丙二醇(PDO)的成本已比化学法降低了25%。美国的森林工业已开始与电力、石油、化工公司合作,利用林木废弃物生产能源及化工产品。卡杰尔-道氏公司用玉米淀粉发酵生产了聚乳酸(PLA)和其它多种聚合物塑料。根据日本生物塑料研究会的资料,2002年,日本生物塑料的生产量约l万吨,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0万吨,丰田公司已用白薯淀粉基塑料制成了汽车配件,富士通公司用玉米淀粉基塑料替代了计算机的塑料外壳。2005年初,日本通产劳动省开始利用基因重组微生物制造塑料等工业原料,利用微生物的生物工厂生产塑料带来的优势是比利用石油生产消耗更少的能源。因此,通产劳动省确定的目标是,到2010年以后,化学制品30%的生产过程都要在生物工厂中进行。
在过去的20年,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高速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一个制造大国,我国传统制造业中的化学工业产值约9000亿元,食品工业产值10054亿元,医药工业3170亿元,其中微生物发酵工业的产值在1300亿元以上,生物制造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随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化石原料作为我国能源生产的主要原料之一,同时也是化学工业的主要原料,其需求量急剧增加。但是我国的储量和开采量已经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世界储量的11%,原油占2.4%,天然气仅占1.2%,人均煤炭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42.5%,人均石油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17.1%,人均天然气资源为世界平均值的13.2%,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能源和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05年,我国进口石油1.27亿吨,进口依存度超过40%,排名世界第三。预期到2020年,我国石油加工总量将增加到6.0亿吨,而石油产量只能维持目前1.8亿吨的水平,石油进口量将增加到4.2亿吨,占石油加工总量的比例提高到70%,我国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面临极大威胁。《全球矿产资源战略研究2001年报告》指出:“中国的许多资源不足,并将在二三十年内面临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在内的各种资源的短缺,同时还将增加矿产资源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大力发展生物制造产业,是减少石油依赖、维护生态平衡、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途径之一。
我国在进行国家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研究时,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的趋势,把生物高技术和绿色过程工业定为战略高技术和产业化的内容之一,其中工业生物技术是建议的重点发展项目之一。所拟订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若干重要化学品的生物制造,提供可与化石资源相竞争的生物能源,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新一代基础物质的绿色加工方式,降低化学工业的原料消耗、水资源消耗、能量消耗各30%以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和污染扩散30%,预期生物制造产业在国民经济GDP中的产值达到2.2万亿元/年。
目前,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国内生物质资源利用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基本上与世界同步,在有些领域上还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例如我国是世界上利用半纤维素水解生产糠醛和木糖产量最大的国家。近年来,我国的乙醇发酵、乳酸发酵、纤维素酶发酵等工业发展很快,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的生产基地,对于新菌种、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同时,我国一直是全球主要的有机酸和氨基酸生产国之一。柠檬酸产量一直雄居榜首,年产量已超过50万吨,2004年出口量接近45万吨,占全球总消费量的40%,对全球柠檬酸的贸易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以酶法和发酵法生产的氨基酸有近20种,其中产量最大的是谷氨酸和赖氨酸,谷氨酸年产量约120万吨(约占世界市场的70%左右),产值过百亿元。赖氨酸绝大部分用于饲料工业,目前我国的赖氨酸产能约30万吨,已成为赖氨酸出口大国。
我国有着相当丰富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首先,我国高能作物的农艺性状和工业性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以生产乙醇为例,甜高粱产乙醇能力为6106升/公顷,而甘蔗仅为4900升/公顷。在未来20年,根据能源作物生长条件以及不同作物的用途和社会需求,估算我国未来可以种植甜高粱的宜农荒地资源约有1300万公顷,种植木薯的土地资源约有500万公顷,种植甘蔗的土地资源约有400万公顷,种植菊芋的土地资源约有1500万公顷。估算其中20%~30%的宜农荒地可以用来种上述植能源作物,那么这些能源作物未来生产乙醇的潜力可达到5000万吨。
其次,我国粮食特别是木质纤维素产量巨大。粮食淀粉是最容易利用的可再生生物质资源,很容易水解成葡萄糖后用于发酵工业,工艺也已经比较成熟。现在我国以粮食为原料的发酵工业规模已经很大,用于生物制造原料的粮食约有900万吨,如果包括酿酒工业,每年的粮食消耗已经超过5000万吨。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粮食安全问题也是影响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无法像美国那样利用淀粉发酵工艺大规模生产平台化合物。我国现有1.07亿公顷(16亿亩)可耕地上年产近5亿吨粮食,以木质纤维素为主的秸秆产量是粮食产量的l~1.5倍,加上其他农作物秸杆及木材加工工业废弃物,我国可利用的木质纤维素资源将达到20亿吨/年以上,与我国的能源年消耗量有相同的数量级。目前这些农林废弃物主要是焚烧,利用效率低,而且造成了环境污染。
因此,生物制造产业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关键问题是木质纤维素资源的有效利用。木质纤维素的主要成分是半纤维素、纤维素及木质素。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水解产物分别是木糖和葡萄糖,它们都属于可发酵糖。特别是葡萄糖,可以采用现有的菌种和工艺发酵生产各种平台化合物。近年来,我国利用半纤维素生产木糖及木糖脱水环化产物糠醛的产业发展很快,已经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木糖(醇)和糠醛的生产和出口国,年产量都达到了10万吨以上,既利用了资源,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木糖发酵的研究和开发进展也很快,已经发现了很多能够代谢木糖的微生物,通过基因工程改造,使许多本来不能代谢木糖的微生物也具有了发酵木糖的能力。利用亚硫酸纸浆生产废液中的木糖发酵生产乙醇或单细胞蛋白的工业化试验已经获得成功。我国对木质素的利用研究也取得了多项成果,利用木质素生产香精香兰素、橡胶填料等都已经工业化。如果能够将木质纤维素资源的10%用于新型平台化合物的生产,就能够大大缓解我国能源和基本有机化工资源短缺的现状,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5、生物环保经济发展态势
目前,全球环境保护设备和服务市场以日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的发达国家为主体。据统计,2005年全球环境市场达到了5025亿美元。预计世界环保市场将以每年7.5%的速度增长,其中亚洲市场增长最快,预计每年将以16%左右的速度增长。现阶段国外生物环保产业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可持续生产使环保产业向经济领域渗透,可持续消费使环保产业向生活领域延伸,环境对贸易的制约推动环保产业向深度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推进环保产业进入高的层次。
我国生物环保产业的飞速发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现在已发展到一个相当的规模和水平,某些环保产品和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由于起步较晚,并受到相关产业技术水平的制约,总体来说我国的生物环保产业还是一个很不成熟的产业,但大力发展我国生物环保产业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现阶段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特点如下。
(1)环保产业已初具规模,且不断扩大
2005年,全国有18000多家企事业单位专营或兼营环保产业,其中专营单位近15000家,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3000多家,从业人员总数在350万以上。环保产业总产值近2000亿元,年增长率在17.5%左右。全国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也在不断提高。
(2)生物环保产品品种增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为满足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近几年环保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和技术推广的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各种技术和产品基本覆盖了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生物环保产品的开发与生产,预计今后生物环保产品将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
(3)环境服务业发展较快
近年来,随着环保执法力度的加大和群众环境意识的提高,以及城市环保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环境服务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服务的范围由过去的环保技术和咨询服务,拓展到环保工程总承包、环保设施专业化运营、投融资及风险评估等方面。
(四)“十一五”期间我国生物经济发展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1、生物医药经济发展目标和主要内容
(1)发展目标
把生物药物产业提升到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生物药物研制,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生物医药领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开发针对艾滋病、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狂犬病、流脑等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疫苗、病原体诊断试剂,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生物医学工程专利产品;扩大重点生物技术企业的规模,培育中药旗舰企业;建立若干个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与国际水平接近的产业化技术平台,国际互认的检验评价和产品标准研究中心,开拓和扩大生物医药市场,为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
(2)主要内容
“十一五”期间将大力发展针对呼吸道、消化道、血液和性传播传染病的疫苗研制和产业化,改进流感、麻疹、病毒性肝炎等传统疫苗的生产工艺,扩大生产能力;完成幽门螺杆菌、乳头瘤病毒和霍乱等疫苗的临床试验和规模化生产工艺研究,推动其产业化;开展结核病、肺炎和天花等传染病疫苗的升级换代,提高安全性和保护效果;创制艾滋病、病毒性肝炎、非典型肺炎等传染病的新型防治疫苗,提升创新能力;发展以新材料等为基础的病原体组合诊断试剂及新发传染病诊断试剂,扩大市场规模。此外,有针对性地发展人畜共患重大传染病防治的疫苗。
生物制药以发展创新药物及其产业化为核心内容,力争在我国基础较好的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针对常见病和多发病,重点开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产业化前景、良好经济及社会效益的生物技术药物、生物药物制剂及修饰,完成中试和临床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生物药物产品,建立研究、开发、产业化的关键性技术平台;加强对传统药物和重大非专利药品的剂型改造和二次提升,提高我国原创药物、仿创药物的研发生产能力;利用我国已有的积累和天然资源的优势,发展数个在国际领先的新药。
大力发展现代中医药,创新人才聚集,完善中医药国家创新体系;完善中药技术标准和安全用药保障体系;通过中药资源普查、资源动态监测体系和机制的建设、中药种植(养殖)工程、中药资源种质库建设工程,加强中医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中医药对重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艾滋病、肿瘤、肝病、糖尿病等)的防治能力;培育中药旗舰企业;发展中药农业示范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的重点是重大疾病的急救、诊疗、康复技术和装置,社区和家用医疗系统工程技术和装备,医学影像技术和装备,生物医学材料、器件及制备技术,组织工程化制品及人工器官等技术、材料及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
2、生物农业经济发展目标和主要内容
(1)发展目标
保障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加快生物农业发展,促进我国“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确保“三农”问题的解决。通过对重点产品、关键技术、关键设备的投资,提升整个生物农业技术水平,建立高新农业生物技术转化平台及体系,为产业化开发提供必要的载体和技术支持;建成若干现代化大型动植物良种繁育基地和研发中心,培植优势科技企业;培育和推广一批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动植物新品种,争取部分技术含量高、国外急需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2)主要内容
①强化基因工程技术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技术的结合,加快超级稻、功能性专用水稻、转基因抗病虫水稻、超级小麦、特用玉米、三系杂交抗虫棉、高油大豆新品种的培育及推广应用;建立良种畜禽繁育基地,加快高产奶牛、瘦肉型猪、节粮型蛋鸡、高产抗病水产品等良种的选育或引进;培育一批抗逆性防护林和速生用材林、经济林新品系。
②重点支持科研优势单位从事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研制和质量控制,为全面提高我国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③重点支持一批骨干企业,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产业化生产能力。使其生产的设备设施等硬件和生产技术人员的业务能力、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等软件均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④重点支持一批新技术产品和国内外有广泛市场的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走外向型经济之路,以此带动整个行业进入国际市场。
3、生物能源经济发展目标和主要内容
(1)发展目标
实现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生产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能源产品的产业化示范,大幅度提升我国生物能源的关键共性技术水平,在燃料乙醇、生物柴油和生物燃气制造等方面,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在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等主要生物能源品种上形成数个规模化示范基地,带动一批生物能源企业,减少我国石油进口,建立我国新的能源结构。
(2)主要内容
①能源植物培育
培育与选育适合能源林的杨树、柳树和桉树品种以及油脂植物 新品种(系),建立配套的栽培及经营措施;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育种手段培育含油量高的林木新品种(系),在木本燃料油植物树种的良种化和丰产栽培技术方面,以油桐、麻风树、黄连木、文冠果、柠条等主要木本燃料油植物为对象,大力进行良种化,解决现有低产低效林恢复技术;改进沙生灌木资源培育建设模式,提高沙柳、柠条等灌木资源利用率,建立沙生灌木资源培育示范区。
②燃料乙醇
围绕实现燃料乙醇原料多元化、原料前处理综合利用、发酵工艺技术水平的提高、清洁生产等开展研究,并注重技术集成,重点降低燃料乙醇的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针对淀粉质原料,通过提高原料前处理综合利用水平,改进酒精发酵工艺技术路线,使污染物COD总量削减达到60%以上。建立基于废糟液直接循环使用的万吨级规模燃料酒精产业化示范工程装置,废糟液直接全循环使用的比例达到75%以上,力争实现全循环清洁生产;以甜高粱、甘蔗、薯类等非粮食作物为主要原料生产乙醇及其下游产品。在纤维素原料生产酒精工艺技术方面解决植物纤维原料稀酸预处理技术,采用纤维素及木素残渣的真空干燥及水解的工艺及设备,使水解糖得率大于70%;以糠醛厂纤维素废渣为原料,建立植物纤维基燃料乙醇及高效利用中试线。
③生物柴油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过程清洁并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生物柴油生产新技术,克服传统工艺流程复杂、“三废”排放量大污染环境的缺陷,以具有广泛的原料适应性,充分利用各种生物质原料资源,生产符合相关质量标准的生物柴油。以棉籽油、桐油和间种油菜收获的菜籽油等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发展木本油料植物如油桐、麻风树、黄连木、乌桕等生物柴油原料基地;在生物酶法新工艺制备生物柴油方面,建立年产万吨级酶法生产生物柴油产业化示范装置。
④生物质气化发电、供热
充分利用秸秆、木屑等农林废弃物,研制大型高效生物质连续气化装置,开发生物质燃气高效净化技术,建立生物质气化发电厂;建设以灌木林和柳树为原料的示范发电工程。
4、生物制造经济发展目标和主要内容
(1)发展目标
提高我国生物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水平进入国际先进行列,特别是在主要产品的生物制造水平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化石原料的部分替代,逐步推动碳氢化合物经济向碳水化合物经济的转变;利用绿色微生物制造开发出一批环境友好型的产品和过程,减少能耗与污染物排放,显著提高工业制造的绿色指数;开发出可生物降解材料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和产品,并实现规模化生产。
(2)主要内容
加快生物乙烯、乳酸、微生物、聚羟基脂肪酸酯等生物基化学品的产业化进程;食品工业中的微生物制造重点发展使用广泛、效果优良的食品与饲料添加剂,利用生物技术过程,达到天然或近似天然的品质,实现规模化生产与应用;提高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的酶活水平和产量,使其更广泛地用于造纸与纺织工业中,建立示范性的生产线,将更多的酶制剂品种用在造纸与纺织工业中,加快生物制造技术在造纸、纺织、化工等传统工业的大规模应用。
生物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开发基于淀粉和木质纤维素的生物降解塑料,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供绿色产品,建立示范生产线;开发生产生物能源工程下游精细化工产品;利用农林废弃物,开发新型专用功能炭质吸附材料;以纤维素、半纤维素、甲壳素等生物质资源建立糖生物质工程技术平台,进行重要糖工程产品的应用开发及其产业化。
5、生物环保经济发展目标和主要内容
(1)发展目标
推动我国环保生物技术和设备的产业化发展,建立环保生物技术产业化体系,提高国际竞争力,创建国际一流的生物环保产业化基地(企业),使之成为环境生物修复和生态治理领域的技术创新基地、商业化开发基地与人才培训基地,为我国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培育具有明显技术优势的生物环保企业以及一大批中小型生物环保企业,创造大量就业岗位,使生物环保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并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主要内容
针对生活垃圾、城市污泥、造纸污泥和畜禽废弃物等有机废弃物的污染问题,重点解决限制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堆肥发酵自动监测控制系统和堆肥设备的成套化,堆肥高效微生物菌剂的规模化生产,提高堆肥产品质量和稳定性的生物强化技术,堆肥产品农林地利用的安全性与环境风险控制技术,堆肥技术标准化及设备和产品标准的研制。
完善城市和城郊水体污染生物修复的成套技术和设备,包括水体消除黑臭技术、水生植被重建技术、微生物削减污染技术、水生植物生产力控制防治水华技术、构建湿地改善水质技术、藻华和漂浮植物机械清除并资源化利用技术、饮用水源藻毒素去除技术、岸带污染削减和生态建设技术,完善以人工湿地、生态沟渠、生物浮岛等生态工程为主要处理途径的水质净化技术等产业化内容。开发新型一体化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与设备,生物处理反应器及固定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通过有毒有害污染物降解菌的筛选及新产品的应用,大幅度提高我国污水处理能力。
在重金属污染土地的修复和植物采矿方面,重点开展抗污染重金属污染品种的选育和超富集植物的工厂化快速繁育技术;开发具有高大基干、发达根系乔木树种的产业化繁殖与高效利用技术;提高植物富集重金属能力的多功能添加剂的制造技术;超富集植物收获、资源化利用和植物采矿技术与设备的产业化开发。在是由污染土地修复方面,重点开发并建立污染土壤修复的菌种库和基因种质资源库;应用于不同条件的环境修复菌剂生产工艺、材料与技术;菌剂和菌根的工厂化生产和推广应用;生物修复和植物采矿技术规范或标准的研制。
针对西部生态环境的需求,开发新型实用抗逆相关基因与育种技术平台,满足我国生态生物发展的主要林草基因工程育种和修复干旱盐碱荒漠土地的需求;建立抗逆林草新品种的细胞工程规模化繁殖与产业化应用技术平台;建立用于生态生物产业的重要针阔叶树种、草类、花卉等高效、稳定的基因转化、再生实验技术平台。
建立全程机械化多年生混播旱作人工草地建植技术体系的生态草、草坪草和牧草种植模式。建立一二年生人工草地和高产青贮饲料地与多年生人工草地互为补充的集约化建植技术示范区。建立草产品加工技术体系,提高我国草产品的营养品质和商品品质,使我国的生态草、草坪草和牧草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产品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
根据未来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需求,重点建设下述几个产业化中心??国家堆肥技术及堆肥产品应用产业化中心、国家污水生物处理和污染水体修复技术中心、国家环境生物修复技术产业化中心、国家生态生物治理抗逆乔灌草育种与产业化繁殖中心和国家抗重金属污染林草新品种定向培育及其商业化规模修复技术中心。
二、长春生物经济发展的优势与问题
(一)长春生物经济基本状况及发展特点
目前,长春有生物技术企业175户,总资产230亿元,年产值近400亿元,产业员工3万余人。尽管规模还不是很大,但近年来长春生物产业呈现了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
1、生物医药经济
目前,长春注册医药工业企业83户,其中生物制药企业36户,中药企业21户,化学制药企业22户,医用氧气生产企业和药用辅料生产企业4户。另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48户,纳入统计的28户。截止2006年底,全部制药企业注册资本49.8亿元,总资产82.2亿元,净资产62.3亿元。全部制药企业占地面积44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8万平方米,产业员工13300人。医药工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75户,占制药企业总数的90%。全市注册医药品种4036个,其中生物药品种120个,主导品种164个,主要剂型30个。
近年来,长春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呈现了比较好的发展态势,具体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① 医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呈现出良好的成长性
2002年,全市医药工业产值只有23.4亿元,2006年达到87.6亿元,年均增长超过25%。2002年医药工业实现利税1.5亿元,2006年达到6.7亿,年均增长超过30%。
② 初步形成企业集群,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我市医药企业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各有一个3平方公里的生物医药园。目前两个园区内集聚医药企业72家,占全市医药企业的86.7%,加上医疗器械生产厂家,总计 140户。这么密集的医药企业集群在全国也不多见。医药企业集群化,为我市加快医药产业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集聚效应逐渐显现。
③ 依托雄厚的研发基础,一批生物医药成果陆续产业化
我市集中了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应化所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近百家,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中试直至产业化的研发平台和创新体系。目前在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酶工程技术、组织工程技术以及血浆综合利用技术、生物发酵技术和中药二次开发等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已累计开发生物制品178项,各类药品近3000个。
④ 企业投资增加,技术装备水平得到提升
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全市医药企业开展了GMP改造, 2002~2005年医药工业企业累计投入改造资金20.4亿元。2006年又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26亿元。到目前,全市已有77户医药工业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占应认证企业的93%。改造后的企业装备水平明显提升,产业升级速度加快,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产品质量得到有效保证。
⑤生物制药发展迅速,形成了长春医药产业特色
近年来一大批新兴的生物医药企业和研究机构在长春崛起,逐渐形成了我市医药以生物药为主体的新特色。2006年,我市生物制药产值已占全市医药工业产值的70%;生物药实现利税占全市医药工业利税总额的81%。以生物制品所为代表的一批生物制药企业已经成为我市医药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主力。
2、生物农业经济
吉林省是个农业大省,推进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广泛推广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除吉林农大、省农科院等科研单位外,长春现有生物农业企业18户,开发生物农业项目近百个。玉米大豆基因育种、花木种苗繁育、畜禽良种培育、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防治病虫害、中草药种植等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环节得到广泛应用。省农科院的“杂交大豆”、东北师大遗传与细胞研究所的优质小麦??小冰麦,均为利用生物技术研发获得的生物农业重大成果。?
3、生物制造和生物能源经济
长春大成实业集团利用生物发酵技术开展粮食精深加工,已经形成年加工玉米180万吨产能,年产赖氨酸、谷氨酸、变性淀粉等50万吨,燃料乙醇20万吨,为世界最大的赖氨酸生产商。2008年规划产能将达到600万吨。在长春,像大成这样的生物工业企业还有华润集团、龙洋集团、吉发实业、皓月集团、德大公司、双阳鹿业、吉农高新等企业(集团)近百家。主要产品有蛋白、磷脂、歧化酶、硫酸软骨素、生物饲料、生物菌肥、燃料酒精、可降解材料等。吉林省为全国第一个实行封闭式使用乙醇汽油的省份。
(二)长春生物经济发展的优势
长春是我国生物医药的发源地之一,也是生物领域技术、人才聚集度较高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生物医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带动,特别是国家对长春生物产业的大力支持,促进了我市生物产业迅速发展。1986年,国家科委把我国第一个基因药物基因工程干扰素中试生产基地放在长春,迈出了我国基因药物产业化的第一步;1989年,国家计委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疫苗(CHO乙肝疫苗)的中试生产基地又放在了长春,使得长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大成玉米深加工为代表的一批生物工业企业和生物技术研究机构在长春迅速崛起,进一步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生物产业基础。
在生物技术方面,长春已经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新西兰、古巴等国的研发机构建立了良好的国际合作关系。
世界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全球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以及我国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高度重视,为长春市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
1、悠久的生物产业发展历史
长春的生物制药可以追溯到1934年,当时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前身??“伪满洲国厚生生物技术研究所”就开始进行疫苗的研究和生产,至今有70年历史。长春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前后。国家将当时东北地区的主要生物医药研究机构和企业合并,组建了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成为新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研究生产机构之一。
第二阶段,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到改革开放前。国家在生物医药学科布局上,对长春一直有所侧重,在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原解放军军需大学等高等院校,陆续建立了生物与医药相关学科和专业,生物医药的教学、科研占有很大比例,从而使长春成为生物医药领域技术、人才聚集度较高的地区,奠定了长春在生物医药部分领域的领先地位。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长春生物医药科研和产业迅速发展。1986年,国家科委把我国第一个基因药物基因工程干扰素中试生产基地设置在长春,迈出了我国基因药物产业化的第一步;1989年,国家计委将我国第一个基因工程疫苗(CHO乙肝疫苗)的中试生产基地也设在了长春,使长春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一批新兴的生物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在长春迅速崛起,逐渐形成了以科研为依托,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体,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生物农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多年来,长春为我国的疾病控制和预防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尤其在抗击非典时期,长春生物医药企业紧急生产抗非典药品5000余万支,有力地支援了全国抗击非典斗争。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过长春生物医药企业并题词鼓励。有人说长春不仅是中国汽车、电影、光学的摇篮,也是中国生物医药的摇篮。这种说法从一定角度反映了长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历史与现实。
2、坚实的研发基础?
具有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长春集中了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长春大学等全日制大专院校29所;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吉林省中医中药科学院等独立科研机构和企业技术开发机构357个,其中生物类研发机构81个;有吉林大学的“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教育部酶工程重点实验室”、东北师范大学的“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教育部农业与医药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第11研究所(原解放军军需大学)的“军队基因工程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4个;有符合国家要求的药物安全评价中心,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东北唯一的国家授权可检验生物制品的机构??吉林省药品检验所也设在长春。这批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具有雄厚的技术基础和研发能力,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小试研究、中试开发直至产业化的创新体系。?
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是我国六大生物制品所之一,是集研发、生产、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国有大型医药生物技术企业,是预防、治疗、诊断用生物制品和生物高技术产品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东北地区实验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研究中心。该所拥有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工作流动站。建所60多年来,累计开发生物制品131项,承担数十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包括国家七五、八五、九五、863、火炬计划等,建立研究课题百余项,承担国家计划免疫制品的研究和生产任务,获各项科研成果和科技进步奖142项,国家一类新药4项,二、三类新药19项。
吉林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的首批进入院校,合并了原白求恩医科大学等高等院校,设有生命科学院、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基础医学院、医学部和三个临床医院,以及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等15个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一批相关学科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在生物医药的基础研究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雄厚的研发实力。
东北师范大学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其中从事医药研究与开发工作的主要有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教育部农业与医药基因工程研究中心、遗传与细胞研究所、生命科学院院生物化学教研室和微生物学教研室等,在基因工程制药、基因疫苗、动物转基因、天然药物、植物转基因、药物筛选、中药现代化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3、充足的人才储备?
长春是全国智力密集型城市之一,在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拥有一批高层次的技术专家和归国的海外留学精英。长春有院士24人,其中生物医药及相关专业8人。在生物医药领域,享受国家和省级特殊津贴的专家116人,博士生导师180人,副教授以上的高级技术人员1700余人,海外学成归国的生物医药专家学者50多人。
拥有生物医药领域各类人才的培养能力。有15所高等院校和3所中专设有生物医药及其相关专业,专业设置涉及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生物制药、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发酵技术、酶工程等40多个,共有53个硕士学位点,18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在校本科生1万多人,形成完善的生物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每年可向社会输送各类生物技术专业人员2000多人。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被教育部指定为“国家级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多年来,长春为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南京等许多城市输送了大量生物医药技术人才。
长春拥有一支经验丰富、实力雄厚的生物医药产业员工队伍,人员总数达到2万余人,其中博士80多人,硕士150多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193人;有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队伍,保障了长春市生物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
4、健全的产业基础?
生物医药产业从“八五”以来一直被列为吉林省、长春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规划中,又被列为省、市发展的重中之重。
长春市的生物制药企业绝大多数集中在高新技术和经济技术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内,呈集群化发展,已经形成以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为龙头,长生科技、金赛药业、长生基因药业、亚泰生物、长春海王药业、长春三九药业、吉林修正药业、东北师大基因工程公司等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企业群。目前长春已有77家生物医药生产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占应认证企业的93%,综合生产能力居国内领先位置。
长春市94%的生物制药企业实现了产权制度改革,主推民营和股份制。有吉林修正药业等一批民营生物医药企业,有长高新、吉林亚泰、达兴药业、长源药业等一批以生物医药为主营业务的境内外上市公司,灵活的机制和体制促进了产业健康发展。
形成了亚洲最大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研发生产基地。产品种类涵盖菌苗、疫苗、类毒素、免疫血清、血液制品、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免疫学诊断试剂、生物中药、生化药品、动物用疫苗等诸多类型和剂型,产品品种占全国现有生产品种的63%。
长春生物医药产品销售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市场占有率较高。其中甲肝减毒活疫苗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5%;胸腺肽占70%;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占60%;流感疫苗和转移因子占全国市场的50%;森林脑炎疫苗为国内独家生产;狂犬病疫苗占65%;乙型肝炎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占15%;ABO血型单克隆抗体试剂系列产品占70%。长春先后有十几种产品出口韩国、日本、越南、印度、美国、巴基斯坦、加拿大、巴西等国家,其中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占韩国市场的35%。
疫苗制品是长春生物医药的传统产品,也是长春生物医药的比较优势之一。按照《中国生物制品规程》(2000版),全国35种疫苗产品,长春具备生产能力的有26种,占74%。其中甲肝减毒活疫苗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奖、国家新产品奖,是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制品(获国际专利)。乙型肝炎和流行性出血热疫苗为国家863课题。
在基因工程药物方面长春拥有产品种类全国第一。目前全国批准的23个基因工程产品,长春拥有10个,占43%。其中有5个基因工程产品(基因工程干扰素α2a、基因工程干扰素α1b、白细胞介素2、CHO基因工程乙肝疫苗、重组人生长激素)诞生于长春,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处于全国领先地位。长春生物制品所的细胞因子车间现为亚洲最大的基因工程药物生产基地。
5、丰富的原料资源?
长春有120万公顷的优质黑土地,是世界著名的大豆种植地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粮食年产量保持在130~150亿斤,粮食总产量、人均占有量、商品量、出口量始终位于同类城市之首。全国10个产粮大县中,长春有三个,其中两个分别位居第一、第二。长春畜禽养殖总量居同类城市前列,并且集约化程度高。2003年,全市肉鸡出栏1.7亿只,肉牛168万头,生猪750万头,肉鹅1500万只,肉类总产量150万吨。丰富多样的农牧业资源,为生物技术的广泛、深度开发利用,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资源条件。?
长春东靠长白山,地处松辽平原腹地,可利用的动植物药用资源1850种,占全国药物资源品种的三分之一。其中人参、鹿茸、五味子、北芪、柴胡等道地中药材居全国之首。长春双阳区是中国梅花鹿之乡,人工培育的优质鹿种“双阳梅花鹿”现存栏12万头,约占全国四分之一。全省年产鲜参1万吨,占全国产量的80%、世界产量的60%。人工养殖林蛙2.2亿只,占全国五分之三。有各种菌类500余种。丰富的药用资源为发展中药事业,开发生物中药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6、优越的发展与投资环境?
长春是一座现代化的科技文化城市,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备,空气质量常年为二级水平,非常适合生物医药行业对气候和环境的要求。经过布局调整与资源整合,在长春南部的高新技术和经济技术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内,已经分别形成了规划面积为3平方公里的两个生物医药集中发展区。目前,两个开发区共聚集医药企业72家,其中生物制药企业27家,占全市生物制药企业总数的75%以上。在2004年进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已经分别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扩大了发展空间,共为医药园区预留土地21.5平方公里。两个开发区已经建成较为完备的生活、生产、文化、商务等服务设施,并建立了分布合理的中介服务体系。?
长春于1993年就被国家7部委确定为组织实施全国首批生态农业试点地区。近三年来,生态省和生态市建设全面展开,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先后被国家评为园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
加快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逐年改善,早已进入国内投资环境优良城市之列。2003年12月16日世界银行公布的包括4个直辖市、9个副省级城市在内的23个大中城市投资环境综合排名中,长春列第7位,前6位均是南方沿海城市。
吉林省、长春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实施高层次和短缺人才开发战略的意见》(长办发〔2001〕3号)、《关于鼓励生物制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长府发〔2001〕38号)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这些文件在税收、土地使用、金融、中介服务和人才引进等各个方面对生物医药企业给予了扶持,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2000年,我市在市政府和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分别设立了政务服务大厅,建立了企业“直通车”服务窗口,通过联合审批,形成绿色通道。全面推行“首问责任制”、“首办责任制”、“服务承诺制”等各项服务措施,实现了“一站式”服务。出台了软环境建设相关政策,提出了“全国最优,东北第一”的服务口号,抓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市51个部门实行了网上政务公开,为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务环境。
(三)长春生物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长春生物产业虽然优势明显、发展较快,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生物产业要有一个大幅度的发展,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科技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人才优势、技术优势是长春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最大优势。长春市生物医药产业研发能力较强,但产业化规模不大。原因是多方面的,譬如研发力量分散,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尚未形成,技术创新合力不足等。
2、生物医药研发机构较多,但资源整合不够
长春市生物产业研发资源配置相对分散,专业化的科研平台建设仍显薄弱,联合创新能力不足。
3、生物产业虽然增速较快,但发展仍受资金制约
近几年,长春市生物医药产业年增长超过30%,势头很猛,但很多项目由于缺少资金迟迟上不去。长春市税源结构是大头国税,小头地税,财政难以对产业给予有力扶持。在招商引资方面,目前还没有吸引来大的跨国生物医药集团在长投资。
4、企业规模小,竞争能力弱
长春生物医药产业虽然初步形成了企业群,集中度较高,但规模效应不明显,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只有15户,过5亿元的只有2户。而国外大型制药企业,有时一个产品的销售额就超过10亿美元。生物产业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产业,企业规模过小,必然导致其创新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难以适应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
5、产业发展融资渠道狭窄,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形成
国际上,由于新药的研制开发可带来超额利润,生物制药已成为风险投资的热点,风险资本已成为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长春生物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还相当局限。另一方面,由于政出多门且没有形成联动机制,分散于政府各部门的有效资金尚未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效用。
6、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力度不够
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与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合作,对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像生物医药这样一个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来说,其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更是明显。目前排名世界25强的跨国制药公司已有20家在我国建立了合资企业,分布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地,而长春市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
7、高度注重前端研发,工程化能力严重不足
长春市从事生物技术开发的人员大多数是研究生物科学基础研究的科学家,缺乏生物技术产业化必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虽然有多项生物技术在实验室阶段与国际水平接近甚至某些技术领先国际水平,但生物工程的产业化水平却很低下。
8、低水平投资重复严重,市场秩序比较混乱
由于研发后期投入风险高、数额大,许多公司不愿在工业化的关键阶段加大投资,因而低水平重复投资非常严重,往往有多个单位同时在研究同一产品,造成市场过度竞争,甚至使一些企业严重亏损和破产。
9、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严重
到目前为止,中国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品只有3项。大多数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上市的很多产品存在侵犯知识产权问题,随时面临被起诉的威胁。这一问题在长春生物经济发展中也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问题。
三、关于实现长春生物经济发展战略性突破的思路和策略
(一)实现长春生物经济发展战略性突破的总体思路
1、两个战略目标
长春作为第一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现有的基础条件和产业规模还远不能适应发展要求,为此在基地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两个必须实现的战略目标??一是以能力建设为基础,逐步形成从基础研究到工程技术研究、生物技术产业化的多学科、多专业、综合性的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建成一批生物产品开发的核心技术平台及关键性工程中心。二是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逐步形成以生物技术为统领,多门类、多层次、多品种、规模化的大生物产业发展格局;培育一批名牌生物技术产品和大型骨干企业,实现经济运行的良性循环。
2、四项战略方针
在发展生物经济方面,需要坚持“超前规划、合理布局、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国际合作、重在创新”的原则,持续实行如下四项方针。
第一,坚持产业集聚发展道路。产业集聚化发展是现代工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共同趋势和规律。目前长春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各3平方公里的生物医药核心区建设用地已经布满,为适应产业基地发展需求,最近又规划在长春东部开辟80公里范围的生物产业集中发展区,其空间布局??东为泉眼生物产业核心区,侧重建设公共平台,引进大中型生物企业;南为双阳鹿业开发区,侧重鹿产业的综合开发;西为净月生物农业园,侧重生物农业的研发、示范、交流和推广;北为卡伦-兴隆山生物工业园,侧重玉米化工与生物能源项目建设。
第二、突出制度创新。建立有利于高新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制度,是推进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制定了《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促进生物产业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鼓励政策,建立良性驱动机制。设立每年1000万元的基地建设基金,通过政府投入引导资金或扶持资金,支持构筑优势集成、手段先进、机制灵活的创新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联盟,扶持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不断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为生物产业发展提供源动力。
第三,促进重点领域发展。在树立大生物产业发展观的同时,严格按照国家发改委《认定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通知》精神,坚持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主的发展思路,“十一五”期间重点在疫苗、基因工程药物、生物中药、生化医药中间体以及农作物良种资源繁育、玉米深加工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完善生物产业体系,扩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能级,促进生物产业迅速做大做强。
第四,加强政府服务职能。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和企业主体地位的同时,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增强服务意识,进一步优化生物产业发展环境,完善投融资和人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广泛吸引域外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长春集聚,引导企业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推动生物产业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为全市生物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二)促进长春生物经济发展战略性突破的主要策略和保障措施
1、主要发展策略
①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突破
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加强长春生物产业同国内国际生物产业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交流。未来5年内,要千方百计引进世界或国内医药大企业在我市建立独资、合资或合作等形式的外向型企业。
②实施集团支撑战略,在资产重组上实现新突破
企业集团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培育和组建长春生物企业集团,积极搞好生物产业的资源整合,推进企业间的联合重组,支持有条件的优势企业实施资本扩张,提高生物产业集中度。通过培育、组建企业集团或企业集群化发展,带动产业的更大发展。
③实施营销强化战略,在市场开发上实现新突破
生物产业是竞争性行业,只能靠充分的市场竞争来发展。要引导企业转变观念,注重市场开发,研究市场策划,完善现代化营销策略和手段,加强销售网络建设,强化产品的市场宣传,不断扩大长春生物产业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份额。
④实施科技兴业战略,在产品研发上实现新突破
进一步加强长春市生物科技要素的优化重组和投入,推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与企业联系与合作,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研制,提高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和档次,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
⑤实施重点扶持战略,在环境优化上实现新突破
继续坚持把生物产业培育成长春市经济发展主导产业的战略思想,借基地建设之机,制订新的扶持政策,加大宣传力度,营造生物产业发展氛围,打造生物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2、主要保障措施
(1)建立高效、协调的工作体系,优化产业发展软环境
①加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设。应根据人事变动及时调整领导小组成员,定期研究产业发展重大问题。目前产业办放在药监局的体制虽有不顺之处,但总体看利大于弊,产业办这些年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产业办同时作为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办公室,目前的工作职能还不够明确,与省市发改委的关系尚需理顺。总之,政府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应予高度重视,应有明确部署和要求,在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下,努力形成全市上下一盘棋,合力建设基地的良好局面。
②充分发挥长春生物医药专家顾问组作用。要科学制定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战略规划、开展产业发展定向、项目筛选、园区建设等课题研究,对产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科学咨询活动,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③加大制度创新力度,结合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认真探索促进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新机制和先进管理模式,根据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制定促进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现有条件下,用好、用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现有政策。
(2)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投入体系
基地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资金应采取以企业自筹为主,地方政府投入一块,社会融资一块,争取国家支持一块的办法解决。要充分运用资本市场的风险投资、金融信贷、吸引外资、政府财政支持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①创造投资环境吸引外部资金。政府牵线,企业为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区要继续对生物产业给予优惠政策,对重点企业一事一议,一企一策。
②设立政府的基地建设专项扶持基金。省、市政府应加大对生物产业基地建设资金的扶持,并随着财力的增加而逐步增加。
③利用项目积极争取国家专项扶持资金。
④建立风险投资机制。设立“生物医药创业投资基金”,探索建立规范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投资机制。政府投入种子资金,引导现有风险投资公司扩大资本规模,吸引国内外大型风险投资机构进入长春。
⑤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信贷的支持作用。尽快搭建我市的生物产业融资平台,以便更好地利用国家开行贷款。拓展担保方式,扩大对生物产业项目的信贷投入,地方银行能否建立重大新药产业化项目贷款贴息扶持制度。
⑥鼓励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在培训的基础上,每年争取推荐2-3户生物医药企业在境内、外的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力争5年内在证券市场形成一个长春生物医药板快,融资10-15亿元。
⑦引进一批生物产业战略投资人。发挥我市资源、人才、市场、信息和良好的城市配套条件等优势,吸引国外著名生物医药企业或财团,在国家政策允许条件下,以各种形式在长春设立生物制药研发、生产或总部基地。
(3)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
①重点培养、重用、引进懂技术、了解市场、会管理的生物医药产业领军人物,创造条件,确保特殊人才干成事业,各得其所。
②完善吸引人才的政策措施。营造尊重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环境。以多种形式吸引国内外生物医药人才来长创业或短期工作。
③为人才在长春创业提供援助。壮大归国人才创业园规模,扩充“海外留学人员创业风险基金”,为其创业提供有力资助,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
④鼓励各类人才以技术、管理、市场资源等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三)支撑长春生物经济发展实现战略性突破的技术体系
1、支撑生物产业源头创新的技术体系
我国新进组建的十个生物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中,有两个设立在长春??其一是设在东北师范大学的“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其二是设在吉林大学的“艾滋病疫苗国家工程实验室”。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启动了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工作。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家工程技术领域最高级别的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合产业创新资源、强化产业技术供给的重要保障,是衔接基础研究和产业开发的桥梁,是凝聚和培养工程技术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
这两个国家工程实验室构成了支撑长春生物产业技术与产品源头创新技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有力带动长春生物医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承担生物产业公共服务的技术体系
公共服务条件建设是长春生物产业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整合产业资源,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配套能力,改善产业发展软硬环境的重要举措。未来五年间,要通过超前规划、资金引导、政策扶持等手段,重点抓好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公共实验中心、实验动物繁育与实验中心、基因药物中试工程中心、疫苗研发工程中心、干细胞工程中心、生物反应器与药物开发中心、酶工程技术中心、中药与中药现代化工程研究中心、药物筛选中心、食品药品检验与信息咨询服务中心、中药前处理中心、辐照灭菌装置中心、医药包装彩印服务中心等公共平台建设,构成长春生物产业的公共服务技术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专业化服务。
(四)推进长春生物经济发展实现战略性突破的第一战役
生物产业重点建设工程是长春生物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未来五年期间,长春市将完成15项重点建设工程。这批重点工程建设是长春生物经济发展实现战略性突破的第一战役。
1、长春生物制品所重组人干扰素新剂型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2亿元,2008年建成,达产后年产干扰素软膏300万支,重组人干扰素口含片10亿片等。
2、长春长生科技股份公司的白百破疫苗产业化工程项目。总投资1.75亿元,2008年建成,达产后年产流感疫苗2000万支。
3、吉林修正药业集团长春高新生物医药科技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2009年建成,达产后年产生物发酵产品1万吨,海洋生物提取物溶栓素粉针250万支,年产值12亿元。
4、吉林亚泰制药有限公司的生物中药项目。总投资1.9亿元,扩建人参皂甙Rg3车间。2009年建成,达产后年产值6.8亿元。
5、长春海伯尔医药有限责任公司重组人干扰素α-2b注射液项目。总投资1.2亿元,2008年建成投产,达产年产1000万支。
6、长春金赛药业的基因工程药物扩产项目。总投资7000万元,2009年建成,达产后产值2.4亿元。
7、长春大明集团新宇药业北方药材市场建设项目。总投资9亿元,2010年建成投入运营。
8、长春大成集团玉米精深加工项目。总投资15亿元, 2009年建成,达产后年加工玉米600万吨,实现产值380亿元,其中生化药用中间体产值50亿元。
9、长春皓月集团生化药品项目。总投资5亿元,2009年建成,达产后生产超氧化物歧化酶、血红素、胆红素、细胞色素等73种生物制品500吨。
10、吉林新安药业公司扩建项目。总投资2.5亿元, 2010年建成。
11、北方金源新型可降解医用材料项目。总投资1.5亿元,2009年建成。
12、长春中明包装公司医用PVC包装材料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2009年建成。
13、长春健民医疗器械一次性注射器等建设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2008年建成。
14、吉林富春药业的固体制剂车间改造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2008年建成。
15、长春大正药业公司新建固体制剂车间项目。总投资1亿元,2011年建成。
对于长春市而言,这15个重点建设工程既是生物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突破点,也是实现生物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阶段性新起点。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