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对新余市人才工作实践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明老秘    时间: 2009-12-12 19:57
标题: 对新余市人才工作实践的思考

新余,这个不靠边不临海的内陆小市,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却全省最高,在20072008年的全省综合考评中超过包括省会城市在内的其他10个地市、连续两年稳居全省第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新余产业结构的成功转型升级,特别是得益于新余有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高素质的干部和人才队伍。

一、新余人才工作的基本特点:

发展集聚人才,人才引领发展;人才成就事业,事业造就人才,这是新余人才工作的基本特点。正是人才工作的整体推进,为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全市人才总量快速上升,人才结构逐步优化,人才素质不断提升,“三支队伍六类人才”协调发展,全市上下呈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截止到200812月,全市(不含中央、省属单位)人才总量156650人。人才密度13.9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各类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1.8万人,其中博士33人。人才跨市流入与流出比由2000年的15上升到目前的10.52,人才集聚效应逐步显现。人才的产业分布也趋向合理,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高效农业、先进制造业和重点优势产业的人才不断增长,增长比例远高于传统教育、卫生系列人才的增长幅度,其中在光伏、新材料、钢铁三大产业工作的境外专家和管理人员已超过千人。人才和科技事业协调、健康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增强,达到61%

二、新余人才工作的主要特色

(一)党委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重视力度前所未有。重视人才工作,督促“一把手”抓好“第一资源”。同时将各成员单位和县区抓人才工作的情况纳入单位目标综合考核,考核不过关者不得提拔重用。在经费投入方面,市财政每年拿出300多万元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和高层次人才工作基金,为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提供比较充足的经费保障。在机构健全方面,早在2004年全国第一次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不久,我们就在全省较早设立了副县级的人才工作办事机构(市委人才办),专门配备了4名行政编制,县区也都相应成立了正科级的人才办。在文件制定、政策出台方面,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新余市“十一五”时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新余市高层次人才创业园管理办法》、《新余市进一步加强高层次人才工作的若干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等10多个文件,其中有许多人才政策不仅是新余首创,在全省兄弟地市中也是很超前的。

(二)创造的“引进一个人才,带来一个团队,办起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发展新模式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肯定。近年来,我市连续引进江西赛维、江锂科技、力德风电等新能源新材料高科技企业,同时引进了彭小峰、张芃等为代表的一批企业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高端人才。特别是江西赛维LDK公司, 20057月公司进驻新余,次年5月即成功生产出两块重达275公斤的亚洲最大的多晶硅铸锭,20076月在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成功上市,2008年多晶硅片产能超过1400MW,成为全球第一家进入“吉瓦俱乐部”的光伏企业。在赛维的带领下,新余的光伏产业形成了硅料-硅片-电池-组件-太阳能应用产品这一完整的产业链,去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28.9亿元,12家光伏企业吸纳2万人就业。正如省委书记苏荣2008年初第一次到新余调研时所指出的:“小市能办大产业,说到底是人才……引进一个人才,就能办起一个企业,兴起一个产业……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未来……新余有可能在未来三五年内,成为一个经济小巨人,其经济总量,会连续地超过人口在300万以上的设区市。”他高度赞扬了新余近年来的人才战略。

(三)强力打造事业发展平台,引才留人。引进留住人才,靠感情、靠待遇,更靠事业和发展。一是建设产业发展平台。以工业集群化发展为方向,以重点产业为特色,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全力打造了经济开发区、分宜工业园、渝水区良山、袁河、下村工业平台等5个功能齐全、配套完善、各具特色的产业平台。二是培植人才创业平台。分别以经济开发区和仰天岗管委会为依托,积极创建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着力实施“515工程”,即通过5年左右的滚动开发,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00名,创办高新企业50家,通过有效机制把人才创业的内在动力和政策扶持的外在推力结合起来,凝聚市内外各类高层次人才为新余建设新型工业主导型城市服务。三是打造技术创新平台。依托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大量吸聚一批高科技人才,促进人才洼地效应的形成。今年我们有望在江西赛维公司建立国家第一个光伏产业工程技术中心,着力提升我市光伏企业的研发水平。四是在招商引资中招才引智。出台了《关于在招商引资中大力推进招才引智工作的意见》,在101支驻外招商引资小分队中组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在市政府驻外办事处或联络处设立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站,各联络处(办事处)主任或副主任兼任站长。据统计,近两年,我市共引进博士、教授15人,其中赛维公司仅为硅料项目建设,就聘请了100多位外籍专家,送出40多名专业人才到国外培训。

(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注重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和人才自身的自我培养作用。据不完全统计,过去三年里市本级每年用于各级各类干部培训和继续教育、农民和农民工培训、公务员培训、技能人才培训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奖励等方面的资金高达1000多万元,约占地方财政收入的0.5%200811月,我们在全省率先成立社区大学,为全民学习、终生学习构建了一个崭新平台。到2010年将实现“市社区大学———县(区)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学校———社区教学站”四级办学网络,成为市民身边的大学。

(五)建立人才关爱机制,营造尊知重才氛围。建立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人才制度,高层次人才定期体检制度和高级专家疗养制度,定期开展科学进步奖、技术创新奖、青年科技奖、突出贡献人才、学科和技术带头人评选和“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征文等活动。在全市上下进一步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为体现组织部门“人才之家”的温暖,今年我们在全省组织系统率先开通人才咨询服务热线。主要受理人才工作政策的咨询并宣传;协调处理人才政策落实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帮助协调解决各类人才工作、生活当中的具体困难;倾听其对全市人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等等。同时,我们充分发挥专家联谊会的“智囊团”作用,通过举办专家论坛、学术讲座、医疗咨询、科普下乡等活动,在市委市政府和各类专家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三、几点启示

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江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弘强同志说:“人才是江西发展的脊梁!”近年来,新余市走出了一条靠产业、靠事业吸纳高层次人才,通过高层次人才带动和加快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正是这些“脊梁”给欠发达地区加快人才资源开发、加速经济跨越发展以无限的想象和无数的惊喜。(下转36页)   (上接34页)欣欣向荣的新余正朝着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率先、一个努力”、跻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第一梯队的目标,朝着世界级太阳能光伏基地、国家新能源城和江西亚中心城市的宏伟目标阔步迈进。

启示之一:由注重发挥物质资本的后发优势向突出发挥人才资本的先发优势转变。“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第一资本”,在所有的资本要素中人才资本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本。经验表明,物质投入可以短时期提升经济增长的水平,但人才资本投入却可以长久改善经济增长的效率,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欠发达地区的崛起,就必须依托高水平的人才资本,快速融入产业经济的价值创造链,充分发挥人才资本的先发优势和比较优势,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启示之二:由注重招商引资向突出招才引智转变。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是发展理念的提升,也是发展阶段的超越。要坚持项目建设和引进人才齐抓共举,加大对高科技项目和龙头企业项目引进力度,以此为载体招引各类专业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等人才,使引进的人才和智力服务于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以提高高新技术水平,更好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要积极探索各种服务方式,以灵活的机制开辟人才“柔性引进”绿色通道,做到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住、但求常来”,充分借用发达地区的智力和信息优势为我服务,促我发展。

启示之三:由注重经济利益吸引留住人才向突出成就事业吸引留住人才转变。事业是核心,是人才价值的根本体现。要想留住人才,需要靠感情、靠一定的物质待遇,更要靠事业和发展的平台。丰厚的待遇固然是留住人才的一个方面,但真正想干事的人并不全是冲着待遇来的,他们更希望的是能有一个大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一个利于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能够实现人生的理想和自身的价值。因此,要努力通过建立“三个一”的激励模式,即一个成就事业的创业平台、一套灵活的工作机制、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各类优秀人才各得其所、各展所长,发挥“第一资源”的支撑作用,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推力”。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