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对加强宁化畲族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明老秘    时间: 2009-12-3 08:09
标题: 对加强宁化畲族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畲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畲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一枝独秀的奇葩。宁化畲族文化也是客家祖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我们组织了部分县政协委员围绕如何加强宁化畲族文化建设课题,深入到治平畲族乡进行了认真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通过“挖掘资源、建设载体、做大品牌、加大投入”四项对策措施来凸显畲族文化特色。
  一、 基本现状
  宁化县现有民族乡1个,民族村18个,以雷、蓝两姓为主的畲族人口10063人。其中治平畲族乡现有9个畲族村,812户4033个畲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30﹒5%。据调查,近年来,我县各项民族政策得到落实,少数民族经济、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畲族乡村面貌得到较大改变。但畲族文化建设还不尽人意,存在许多薄弱之处,主要是:文化载体少,畲族特色少,资源搜集少,资金投入少,创新活动少。针对这“五少”现状,究其原因既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我们认为因畲、汉通婚、混居等造成畲族的语言、服饰、文艺、风俗、饮食等等都渐渐被汉族、客家同化,许多畲族特色文化已融入客家文化中,其畲族特色也渐渐淡化了。面对现状,要加强宁化畲族文化建设,笔者认为必须采取以下四条对策措施:
  二、 对策措施
  1、挖掘资源 ,强化宣传。畲族文化就广义而言,也就是畲民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改造畲族人自身中,生产、工作和生活中长期创造形成的被畲族人所认同和接受的成果的总和。如语言、风俗、宗教、生产生活习惯、性格、气质和心态,畲族人的建筑物、装饰品、服饰品等的特点,及与众不同的畲族妇女的特点和美德等等。史料显示,宁化不仅是畲族定居较早的地区,而且人口数量远远大于现在的几十倍。早在唐初畲族人口在宁化地区就占绝大多数,而且在725年建县之前,就是当地土著。如今宁化带“畲”字的村庄,大小30多处,这是古代畲民曾经刀耕火种,生产、生活的地方。也是畲族祖先给我们留下的“纪念物”。在此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畲族文化资源。按理,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体现畲族文化的实物,可是据调查我县能体现畲族文化的硬件东西廖廖无几。就治平畲族乡调查的情况来看,畲语已被客语同化,没有通畲语的人;畲族服饰无处可寻;畲族民歌几乎绝耳;畲族民俗难以见到;“玉扣纸”畲族手工生产技艺濒临失传……总之,畲族文化特色难以体现。这种现实呼唤我们亟待加强对畲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收集和整合。虽然治平畲族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一定成效,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要发动全县的力量,动员民族、文化、文物等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可以组建县畲族文化资源调查队,深入畲族乡、村进行认真调查、摸底,广泛收集后,组织专家整理、撰写,编出我县畲族民风、民俗、文艺、宗教、历史等畲族文化读物及制作通俗易懂的音像制品。有了第一手资料,就为发展畲族文化提供了依据,打好了基础。在此基础上还要强化畲族文化的宣传,可通过各级报刊、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各种媒体,广泛宣传,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人知道宁化客家祖地不仅有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还有独树一帜的畲族文化。让广大民众知晓这两种文化软实力同样可以转化为发展宁化经济的硬实力。
  2、借鉴经验,建设载体。古人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做大做强畲族文化方面,外地有许多畲族乡村积累了成功丰富的经验,对我们有很多启示。因此,我们要在坚持自己特色,立足本土畲族实际的前提下,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来加强我县畲族文化建设。调查中发现我县畲族文化建设最大的不足就是缺乏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畲族文化载体,无法凸现畲族文化特色。为此,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抓好畲族文化载体建设。通过具体的、有形的,感受得到的硬件载体来体现畲族文化。我想主要应抓好三个方面:一是保护、修复好雷鋐古墓。雷鋐是宁化历史名人之一,也是畲族先人杰出的代表。是清代理学家,他主张穷理致知,躬行实践,被赞为“天下第一流人物”。官至提督学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他为官清廉,敢于劝谏,举贤下士,体恤民情。撰文能于简要平稳中表现深刻的主题。他所著的《读书偶记》被收入《四库全书》。他的墓地位于中沙鱼潭村周公潭。朱仕琇撰志铭。这位值得宁化畲族人民骄傲的名人古墓,我们要尽快进行抢救性保护和修复,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建立“畲族文化”展览馆。馆址可放在宁化城区或治平畲族乡。这是集畲族历史、民俗、风情、艺术、宗教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展馆。有关展出的实物可向民间广泛征集,也可仿制一些外地畲族民俗文物。建设资金可采取“上面争取一点,政府投资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的方法筹措。有了一个综合性的展览馆,有了物化的畲族文化载体,就能吸引海内外客人感受到独特的畲族文化,愿意到宁化投资兴业,从而拉动畲族乡村的经济发展。三是组建“畲族山歌队”,定期举办“畲族歌会”。畲歌是畲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在畲族文艺史上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因此我们要组织一支精良的畲族山歌队。建议从我县畲族乡村挑选能歌善舞的男女青年10余个组成山歌队。组织他们到外地的畲族乡村参观学习,比如福鼎市硖门畲族乡、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等等。同时选派骨干到民族、艺术院校进修深造,提高演唱水平。山歌队员要求能唱畲歌、穿畲衣、讲畲语。畲族民歌主要是收集我县畲族乡村流传的正宗畲歌,也可从现有客家民歌中挑选一些进行改造、再创作,还可从外地畲歌中借用。畲族服饰可借鉴外地畲衣进行改制、仿制,尽量体现色彩艳丽的畲族特色。以“畲族山歌队”为骨干力量,可在每年农历“三月三”或“四月八”举办“畲族歌会”,以此展示多姿多彩的畲族风情,浓厚畲族文化氛围,让人从畲歌中体验畲文化的韵味。
  3、做大品牌,凸显特色。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有每个地方的品牌。同理每个民族也有每个民族的特色和品牌。我们宁化既是客家祖地、苏区,也是少数民族地区。不仅有客家品牌,还有畲族品牌。我们要把畲族品牌做大做强,凸显特色,就要紧紧抓住治平畲族乡这个重点,挖掘做大品牌。一是“玉扣纸”手工生产技艺。勤劳的治平畲民自古以来主要从事造纸、种田、打猎,做香菇、养禽畜,采草药等多种经营。而畲民大都居住深山密林,漫山遍野都有青青毛竹,这就为造纸创造了先决条件。造纸也成了畲民主要生活来源之一。治平手工造纸起于南宋,历时700多年。以纸质光滑细嫩,色泽洁白,誉称为“玉扣纸”。是书写文献、奏章和印刷线装书的上品,曾用以印刷《毛泽东选集》线装本,上调国家出版局和远销东南亚。但因近年毛竹加工业的发展和动力机械的使用等因素,这种历史悠久的玉扣纸手工生产技艺正濒临失传,人工纸作坊几近消失,只剩1家。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出台重点扶持政策,抢救“玉扣纸”手工生产技艺。做大“玉扣纸”品牌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政府应从资金、政策、销路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让有条件的人工纸作坊恢复生产;另一方面采取奖励办法,积极调动“玉扣纸”手工生产者的积极性,扩大生产规模,鼓励以老带新,让一批年轻人掌握手工生产技艺。使具有畲族特色的手工生产技艺得以传承和展现。二是以高地“文武灯”为主的民间灯会。治平畲族乡民间文艺较活跃,尤其是春节、元宵期间的各种灯会颇为壮观。如邓屋的龙灯、田畲的马灯、高地的文武灯(也叫关刀斧头灯)等引人注目。特别是高地村池家岽自然村“文武灯”风采独具。这种灯共16盏,主要有华盖灯、朱笔灯、令旗灯、令箭灯、关刀灯、月斧灯、铜锤灯等。制作工艺精巧,立体感颇强。它是祭祀祖先的舞蹈,模仿古代作战的各种阵式舞灯,场面紧张,表演趣味横生。象这些畲族文化特征明显的灯会要大力提倡,重点扶持,每年定期举办灯会。高地的“文武灯”还可大量制作,推向市场,也可派到外地参加灯会,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三是以“竹笋”为主的饮食文化。我们要充分利用治平畲族乡竹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具有畲族特色的美食。我认为可把治平的“冬笋”、“春笋”、“明笋干”、“咸笋干”及“腊狐狸”、“黄焖鸭”等美食作为品牌推向市场。治平山高林密,气候宜人,自然生长的毛竹笋风味特佳,这种山珍与众不同,冬笋又香又甜,春笋清脆可口,咸笋、明笋干芳香嫩脆,这些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笋食品加上与畲民狩猎习俗密切相关的香气袭人的野味“腊狐狸”以及治平特有的鲜嫩醇香的“黄焖鸭”等等这些具有畲乡风味的美食作为品牌系列加工,精美包装,申请商标后可开专卖店。让外来客商能品尝到畲乡的独特风味,从而拉动畲乡的经济发展。
  4、加大投入,夯实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任何文化建设都离不开资金的支撑,畲族文化建设也不例外。畲族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各种文化载体的建设、人才的培养、品牌的开发,各种活动的开展等等每一项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没有资金投入,加强宁化畲族文化建设是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夯实畲族文化基础。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要努力克服急功近利的短视观念,树立长远观念,因为畲族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了畲族文化建设,也就是加强了客家文化建设。除了努力向上争取资金外,政府要在经济发展条件下,舍得逐年加大对畲族文化事业的投入,不断加强畲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做强做大畲族文化夯实基础,并努力把这种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经济的硬实力,从而推动我县少数民族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作者单位:宁化县文联)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