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合作发展问题 [打印本页]

作者: 宁建老秘    时间: 2009-10-24 08:44
标题: 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合作发展问题
根据中央关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围绕这次会议“对接、互动、共赢”的主题,我就推进东北区域农业产业化合作发展问题,谈点认识和看法。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振兴东北的战略选择

  东北三省一区农业资源丰富,优势明显,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2004年粮食播种面积约占全国1/6,粮食产量占全国1/5,其中玉米总产量约占全国1/3、大豆总产量占全国1/2,人均占有粮食是全国人均的1.87倍,肉类产量占全国1/7,奶类产量占全国2/5,蛋类产量占全国1/6,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790户,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841.8万户,占东北区域农户的43%。东北资源这么丰富,农产品产出量这么大,是国内其他经济区不可比的。比较利益学说认为,生产力发达的地区选择优势最大的产业,生产力落后的地区选择劣势最小的产业。东北三省包括内蒙古东部盟市,要加快经济发展,必须把农业产业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是服务全国大局和振兴东北的客观需要,也是必然的选择。中央、国务院在《若干意见》中指出,东北要立足于整合现有资源,集中力量使重点优势产业得到振兴和发展。这里强调的整合资源,就是要统筹规划;集中力量,就是要加强协调、下大力气;重点产业,就是要重点突破、带动全局。这应成为我们加强农业产业化合作的思想基础和指导方针。

  农业产业化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发展环境和条件已经发生变化,呈现许多新的特点。

  第一,农业产业化正由单纯的农畜产品生产向农业工业化延伸。农村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必然形成农产品买方市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这是规律。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大体3:1,工业生产的食品约占饮食消费的9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快速成长,农业已从单纯提供种植业、养殖业产品和工业基础性原料,转为不断向工业和服务业延伸,突破纯粹的农业领域,同其他产业形成了有机关联。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用工业化的思维来谋划农业,核心是增强工业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尽管我国现在农业工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仅为0.5:1,工业生产的食品仅占饮食消费的25%左右,但是随着农产品短缺时代结束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将会越来越快。

  第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处于规模扩张阶段,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放大。就东北来说,农业产业化经过十几年发展,特别是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通过项目投资和环境改善,促进了生产要素加快集聚,形成了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强的龙头企业。如长春基本形成了玉米、大豆、畜牧、特产、绿色食品五大类龙头企业群。通过龙头企业将先进的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物质装备、生产技术等要素导入农业领域,提高了农业整体素质。同时,由于龙头企业辐射半径不断扩大,逐步突破了原有的区域范围,形成了较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基地和区域性支柱产业,发挥了较强的带动作用。龙头企业规模发展,也对建筑业、机械制造业、运输业、材料业、生物医药业、轻工业、信息业、餐饮业、职业教育、文化产业等诸多部门和行业起到直接或间接拉动作用。它在整个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三,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业正面临着国内外两个市场的严峻挑战。伴随我国加入WTO、经济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同时,还要直面国际市场农产品竞争的挑战。客观上要求农业产业化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顺应国际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新潮流,按照WTO的准入原则和国际标准经营,才能使农产品抢占国际市场。这就使我们在新形势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难度加大了,一方面我们农业自身存在规模小、成本高、品质差、标准化程度低等诸多问题,国际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贸易国不断提高入市“门槛”,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层层设立贸易壁垒,挤压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入世以来,针对我国反倾销案件持续上升,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构成了巨大障碍。有些发达国家还利用原本旨在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的绿色壁垒作为另一种贸易保护手段,其深远的战略意图在于达到对别国农业操纵和控制的目的。由此可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已经超出经济范畴,上升为关系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性、全局性问题。

  第四,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由单体的低水平合作向整体联动、多领域合作发展。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盟市气候相近,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构成了相互间合作的基础。过去东北各地区农业合作从未间断过,近年来这种合作又有新的发展,一些龙头企业进行了跨地区重组和扩张,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加强了技术交流和合作,部分加工企业原料采购实现了区域内配置。但由于财税体制和地方利益等各种因素制约,总体上说,整个区域农业产业化合作还处于较低水平,对涉及区域内的资源整合、重大项目协调、联合开发等还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现在,国内各个经济区域竞相发展,市场竞争不仅是单个企业的竞争,更是产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区域之间的竞争。所以要提高东北农业整体竞争力,必须加强区域合作,这既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未来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

  第五,农业产业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社会进步作用凸显。农业产业化发展,给地方经济带来活力,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支柱产业,增加了税收,壮大了地方综合经济实力。同时,农业产业化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农民从农业产业化中得到实惠。伴随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促进了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素质,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使农民生活质量逐步提升,日益成为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
东北地区是国家区域总体战略布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东北振兴的战略目标,必须抓住农业产业化的新特点,加强区域间的分工与合作,形成合力,共同发展。这是新时期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突出重点,积极探索,推进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

  东北三省一区由于地理位置相连,客观上存在着资源关联性、产业互补性、市场同购性和历史渊源性,因此,加强农业产业化区域合作,必须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积极探索,找准切入点。当前,应着重研究这样几个问题:

  1、产业整体规划。农业产业化合作的重点是资源整合,协调发展。现在各地竞相上农产品加工项目,这是好事,但前提是要对资源供给和市场容量做出正确判断。比如玉米深加工,据有关专家预测,玉米食用消费、饲料消费、工业消费、种子消费将不断增加,2006年饲用玉米可达8950万吨,工业消费2100万吨,主要是燃料乙醇和玉米深加工消费增长迅速。现在玉米产量增长已小于需求增长速度,资源瓶颈开始显现。一旦出现玉米资源紧缺,损失将是很重的。所以,应重视整个区域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一是建议在国务院振兴东北办的指导下,三省一区编制好中长期东北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各地可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形成的产业分工关系,在内部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加强的情况下,共同培育若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及合理分工和梯度互补的产业体系。同时,要在明确整个东北区域发展重点产业的前提下,做好省区分工,加强产业融合和协作,努力把东北建设成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基地、绿色农产品加工基地、粮食深加工基地、优质畜产品基地和生态林业基地。二是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跨区域扩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寻求优势资源和市场空间是龙头企业跨区域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各地对跨区域发展的龙头企业应一视同仁,积极探索跨区域强强联合,共同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母舰”。三是加强沿边开放带的协作开发。东北地区应借助与俄、蒙、日、韩、朝等国家开发国际贸易的地理位置优势,积极拓展外向型农业发展的空间和资源供给空间,发展在国际市场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和绿色产品。

  2、基地整体布局。农产品加工业是“树型”经济,延长产业链的空间很大。由于各地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建设应各具特色。产业基地是区域内生产要素的集聚点和孵化器,是加强区域合作的有效载体。建议国家农业部会同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等有关部委,按照国家建设生物、光电信息产业基地的模式,在东北三省一区批准设立若干专项农业产业化基地,这样有利于使优势产业发挥集聚效应和极化效应,形成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域,成为区域性的要素配置中心、产业扩散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信息转换中心,从而成为区域合作的载体,推动农业产业化在更高层次上加快发展。

  3、技术整体协作。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靠科技创新做支撑。东北三省一区要通过大联合、大协作,实行科技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建立起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的开放型科技创新体系。因此我们建议:一是依托东北区域某些领域较为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人才优势,利用信息化手段,协同开展若干科研项目攻关。比如在玉米转基因工程、良种抗逆基因培育、畜牧业生物疫苗研发、玉米深加工链条延伸等高新技术项目研发上,通过联合攻关,力争有所突破,尽快拥有大量技术专利,掌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二是开展产学研一体化的区域合作。大学、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研发机构应进行资源整合,建立研发联合体,这样有利于共享技术优势和转让技术成果,促进农业产业化技术创新。建议农业部和科技部适时在东北地区建立国家级重点农产品加工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2004年吉林省政府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合作,依托吉林省农科院,联合辽、吉、黑等省部分高校和吉林德大等龙头企业,成立了中国东北农业创新中心,它将为东北农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平台。三是联合营造高科技风险投资的良好环境。应当加大地方公共财政支持龙头企业的力度。判断公共财政的标准是公共利益,实际上扶持龙头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就是扶持农业,就是扶持农民。同时,地方政府应设立技术创新基金,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的研发力度。鉴于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作用,建议国家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鼓励科研机构与有实力、有能力的龙头企业联合开发重点项目,提高东北地区农产品加工业的自主创新水平。四是建立东北人才培训基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应成立农业产业化专门人才培训中心,加强对龙头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培训。

  4、机制整体创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是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动力。当前,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现在的“公司+农户”,实际上只是解决了农民“卖难”问题,很难做到利益共享。应通过共建协会、实行股份制、“期货+订单”等运作模式,积极探索适合不同产业、不同产品内在发展要求的利益联结方式,建立农户与企业稳定的合作关系,真正做到以农民为本,逐步形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二是要建立和完善风险保障机制。探索依托龙头企业设立风险基金,带动农户投保,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保险制度。三是要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尤其是重点龙头企业的动态监测,保障标准化生产和食品安全。四是要建立和完善规模经营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以明确土地所有权、稳定土地承包权、搞活土地经营权为目标,积极探索土地使用权多种流转方式,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东北部分地区土地肥沃、平坦,农业机械化较为普及,建议国家在东北有条件的县(市)大面积试行土地规模经营,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5、环境整体治理。农业产业化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处理发展与资源、发展与环境、发展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协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一是东北区要联手运作,有计划地建设无规定疫病区。近几年,一些国家和地区时常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疯牛病、尼帕病毒感染等人畜共患病,一地发生,贻害四方,造成人身和财产的巨大损失。实践证明,疫病防范不是哪一个地区和城市所能单独做到的,而防范区域越大越安全,因此,加强无规定疫病区建设,是区域合作的一个战略问题。二是要联合开发农业生态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东北地区水资源紧缺,要加强对松花江、嫩江、辽河等流域的治理和保护,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增加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充分利用云水资源。要有效防治土壤荒漠化,重视植被恢复,保护黑土资源,提倡先进的农牧业方式。三是有规划、有重点地保护三省一区的区域景观。东北是满、蒙、朝、鄂伦春等少数民族聚居地,而且大都分布在农村,对少数民族民居建筑、重点文物等,要借鉴日本等国家农村建设的经验,保持完整的有区域历史文化特点的农村景观,使之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协调。

  三、建立和完善协调机制,推动东北区域农业产业化合作升级

  加强东北区域农业产业化方面的合作,是一个新课题,也是一个复杂问题。在合作中,既有全局利益,也有各自利益,并且交织在一起;经济活动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和企业自主权,又要合理确定政府的角色;环境保护需要大量投入,而各地经济实力又有差异,很难步调一致等等。因此,需要建立起必要的协调机制,扎扎实实推进区域合作。建议,一是建立“1+4”的政府高层联席会议制度。由国务院东北振兴办牵头,由辽、吉、黑和内蒙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沟通情况,就产业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环境保护工程等有关问题进行总体协调。二是三省一区农业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组成农业产业化合作协调小组,负责衔接和落实联席会议决定的事项,及时解决合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提出进一步合作的方案,总结合作的新经验。三是不定期召开有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参加的研讨会,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农业产业化合作的新领域、新模式和新载体,以合作促发展。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