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员海内外闽商投身海西建设
李祖可
一是以项目带动为抓手,深化闽商大会成果,持续推动以省外闽商为主体的“回归工程”。 两届世界闽商大会宣传海西发展、扩大了海西影响,调动了广大闽商关心家乡、回闽创业的积极性。近年来,在省外创业的闽商不断在资本、资源、信息、人才、技术等方面实现回归,这已成为我省民营经济再跃台阶、再创辉煌的重要力量。今后要继续深化闽商大会成果,充分利用“6·18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一系列重大经贸活动平台,做好项目推介工作和项目配套工作,重点引导资源、人才、信息、技术等优质要素的回归。要形成专门力量和社会力量相结合,日常工作和重大活动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切实提高“回归工程”实效。各级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建立适应闽商回归的项目生成机制,以项目带动回归。工商联也要充分利用自身与闽籍异地商会联系紧密的优势,在“回归工程”中主动发挥积极作用,形成以真情诚意呼唤回归、以优势项目吸引回归、以优质服务感召回归、以优良环境承接回归的局面。
二是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和推动民营企业上市为重点,引导民营企业在建设科学发展先行区中发挥积极作用。引导民营企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争创品牌,大力培育品牌,增加我省品牌企业产品的数量,提高品牌效益,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同时,要积极推动民营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这也是适应和实现海西发展战略、提升民营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我省各级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成长性中小企业的辅导培育,建立拟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对上市后备企业进行分类指导,为民营企业的上市工作提供有效服务,使我省民营经济实现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三是以扩大海峡两岸工商界交流为途径,不断拓展闽台商会合作内容,为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做贡献。近年来,闽台商会组织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持续深入开展,在沟通、协调及推动两岸经贸交流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要进一步推动两岸工商界人士的民间往来,继续扩大两岸商会合作,积极与台湾有关同业商会建立稳定的交流合作机制,确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深化两岸商会合作内容,由联合办展、商务考察向推动产业对接、技术合作方面拓展,为把海峡西岸建设成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贡献。
四是以“海西春雨光彩行动”为平台,积极动员广大闽商承担社会责任,构建和谐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既是经济繁荣的海西,也是社会和谐的海西,这就离不开广大闽商对光彩事业、慈善事业和社会公益事业的积极参与。我们要把 “海西春雨光彩行动” 作为引导民营企业家承担社会责任,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品牌项目抓紧抓好,引导更多的省内民营企业家和省外闽籍企业家投身到我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使之成为构建和谐福建的重要参与者。
五是以充分发挥各级工商联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契机,大力提升全省各级工商联为闽商服务的水平。2007年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我国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行业协会、商会的改革发展,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走向成熟过程中的迫切要求。尽快转变行业协会、商会的行政管理模式,形成适应现代市场机制的运行模式,已经成为进一步规范和整合我省行业协会、商会组织,全面提升我省企业整体竞争力的迫切任务。政府部门要从我省产业发展方向出发,制定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我们将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充分发挥工商联在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的新要求,从自身做起,积极投入行业协会、商会的改革和发展工作,建立起运作高效的行业性服务平台,提升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水平。
让干部到外企挂职锻炼
林树哲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外向型经济是我省的特点,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把企业搞活了,把对外开放搞活了,就把我省经济搞活了。机关干部到这些企业挂职,不管对政府工作,对企业发展,还是对挂职干部本人的锻炼,都只有好处。
南益集团从1984年起,就有泉州市、南安市、莆田市和省直机关的多名干部到企业担任党务、行政或管理方面的重要工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这些经验归纳总结为三个“有利”,或者叫“三赢”:
1、有利于党委政府了解企业实际情况,更好地宣传贯彻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政府部门都有发展经济、服务企业的愿望,但由于不了解企业实际情况和运作规律,实际上往往难以做得到位。干部深入企业挂职,了解企业运作细节,有利于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2、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挂职干部素质一般较好,政策水准较高,许多人学有专长,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遵守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使企业经营管理更规范,制度更健全;可以帮助企业开展党团工会工作,推动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处理劳资关系,使企业内部更和谐;有些挂职干部还可以给企业带来专业的技术或管理知识,带来更广阔的视野和丰富的资讯,促进企业的发展。
3、有利于挂职干部的锻炼成长。和乡镇比较,企业更处在经济建设的第一线,在企业挂职,对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会更深刻,对投资环境的好坏和政府宏观政策的成败感受会更强烈,对全球范围的激烈竞争的体会会更真切,对经营管理的学习训练会更扎实,与广大职工的感情交流也会更充分,所有这些,是在企业以外的地方难于经历和体验的。
为什么现在机关干部难以到企业挂职?不外三个原因:一是观念上的。传统上认为农村比工厂企业更基层,更艰苦,更需要干部去支援,认为农村是个广阔天地,也更能锻炼人。二是制度上的。改革开放以后,政企已经分开,干部到企业去,与党政干部不得参加办企业的规定有抵触之嫌,另外工资、福利制度不同,操作也麻烦。三是担心企业不欢迎。
但这些问题都不应该成为干部到企业挂职的障碍。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工业化、资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正在深入发展,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等新经济组织作用日益重要,显然,培养锻炼干部的观念也应该与时俱进,不应该再仅仅局限于农村。况且,按照现行的公务员制度,企业管理人员到党政机关任职的机会微乎其微,党政机关干部到企业挂职,不失为一种增进互相了解沟通的好办法。至于挂职干部的行为如何规范、挂职期间他们的工资福利如何处理等具体问题,则可以通过制定规则来加以规范。企业是否欢迎挂职干部则更不必多虑,我所接触的企业,大家对能有干部到企业挂职都是羡慕的,对上述“三赢”都是认同的,对挂职干部都是欢迎的。
因此建议,每年有计划地选派一些机关干部到企业挂职。具体的做法可以是:先由组织部门征求企业意愿,然后选调干部到这些企业去;挂职干部在企业的基本任务有三:一是完成一定工作任务,可以是企业的某项管理工作,也可以是党建、工会建设等;二是调查研究;三是学习和锻炼提高自己;时间一年,期满后根据本人和企业意愿,允许延长,也允许留下;挂职期间,实行企业和原单位双重管理,企业应给予一定职位和相应待遇,以方便工作,干部本人也应服从企业的规章制度;挂职期间,在机关的工资福利不变,并允许企业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津贴;严格要求挂职期间不得利用原有的关系,为企业谋取不正当利益。
我省目前正处在一个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好时期,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在顺利进行。为了实现海西建设的宏伟目标,任何有利于加强党和政府执政能力,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办法都值得尝试。干部到企业挂职若能实行,必能有效提高党政干部队伍素质,进一步密切政府和企业的联系,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我省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发挥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积极作用。
加强知识产权工作
丁 瑜
一、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民知识产权意识
要充分借助各种媒体的优势,面向全社会,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多方位、多渠道宣传知识产权法律和法规政策,全面介绍我省保护知识产权所采取的对策、措施以及活动情况,客观地报道知识产权重大事件和典型案例,不断扩大知识产权宣传的受众面,努力拓展知识产权宣传普及的广度和深度,使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得以明显增强,使企事业单位申请专利的积极性得以明显提高。要多渠道、多途径地开展对党政领导干部、行政执法和司法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知识产权教育培训。如将知识产权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培训内容,列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努力提高教育培训效果和社会各界的知识产权意识。
二、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和工作队伍建设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努力形成责权明晰、规范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要根据知识产权工作需要,尽快在人员、资金及机构设置等方面加强设区市的知识产权局机构建设,适当增加编制,充实力量;同时,有条件的县(市)、区政府和科技园区、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要建立知识产权工作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充实力量,强化职能,暂时不具备条件的也应明确管理部门或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建立健全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省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作用,建立一支由科技、工商、文化、出版、公安、海关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伍,加强统筹协调,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
三、加大对知识产权创造和转化的资金投入
建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每年从科技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作为专利产业化资金,用于引导、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产业化;继续加大科技进步的导向作用,特别对我省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创意产业等急需发展的产业,提供引进含有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所需的资金资助。鼓励企业运用知识产权打造知名品牌,积极扶持、培育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企业要运用知识产权争创国际知名品牌,通过品牌经营,增强产品竞争力。
四、加快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切实加强队伍建设
在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等高等院校设立知识产权学科,开展专门人才培养。有条件的大中专院校要将知识产权相关课程作为选修课或开设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专业,坚持政府推动和企业主体相结合,重点培养知识产权创造人才、知识产权研究人才、知识产权管理人才、知识产权实务人才和涉外知识产权人才等五类人才;加快培养一批懂专业、懂外语、懂法律、熟悉国际规则的知识产权复合型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国际和地区间合作,特别是利用福建省有对台地缘优势,加强与台湾知识产权界的人才和学术交流合作。
五、构建知识产权基础信息平台,为社会提供专利信息服务
对各类知识产权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建设福建省知识产权基础信息平台,福州、厦门、泉州可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建立相应的信息实现知识产权信息资源的共享。建立以专利、商标、著作权和植物新品种、科技信息为主,面向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知识产权信息数据库和专利信息网站;逐步建立我省重点发展领域和主导产业的专利信息数据库,为经济、科技、产业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和科技发展战略,为企、事业单位技术创新,行政司法部门执法,提供知识产权信息服务。
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完善跨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加强行政执法部门和公安、司法机关工作的有机衔接。加强各设区市商标、文化、版权、专利、公安等部门及司法机关的基层力量,做到执法能力与承担任务相适应;通过推动行政立法、严格执法,加大对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力度,依法、及时、公正、有效地查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推动会展中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大力提升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侵权犯罪手段的科技含量,各执法和司法部门要相互配合,加强侵犯知识产权违法犯罪相关信息的收集、研判,对各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保持高压打击态势,树立福建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
向国家申办中国艺术节
郑兰荪
一、有利于扩大和增强海峡两岸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对于把我省建成海峡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将产生积极和有力的影响
由于“五缘”的优势和交通的便利,我省承办中国艺术节的文化盛举必定会在海峡对岸的台湾文化艺术界和广大民众中产生较大的影响,也会吸引较多的台湾文化艺术团体和民众前来交流演出和观摩。还可以把促进两岸文化艺术交流作为艺术节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可以增强海峡两岸文化艺术的交流互动,另一方面,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的精彩剧目和节目的演出,精美美术、工艺作品的展出,也有机会让较多的台湾同胞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增强中华文化对他们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这将对祖国统一大业产生积极和有力的影响。此外,艺术节期间可同时举行两岸经贸和旅游观光等活动,这对于加强两岸人民的交流合作也会产生积极作用。
二、有利于提升我省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开放度,扩大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影响力
一方面,由于中国艺术节是国内最高规格、最大规模的艺术文化活动,通常要聚集上百台国内外优秀舞台艺术作品的演出,演出周期长,会吸引众多的海内外文艺工作者和爱好者前来观摩,同时众多海内外的新闻媒体前来跟踪报道,使我省在一段时间内会成为中国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成为海内外媒体宣传报道的焦点地区之一,这无疑有助于提升我省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开放度,扩大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影响力。另一方面,承办如此高规格与大规模的艺术文化活动是一个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到一定水平,具备相当综合实力的表现。所以,如果我省能够承办中国艺术节,对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于体现我省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将会产生重要影响。
三、有利于我省丰富文化艺术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保护与传承
由于历史上大量中原人民南迁入闽带来的中原文化与闽文化、越文化以及外来文化的交融影响和哺育,我省拥有十分丰富和珍贵的文化艺术资源。如果由我省承办中国艺术节,便可以让这些丰富而珍贵的文化艺术资源向海内外观众尽情展示,既让人们充分领略福建文化艺术资源的丰富多彩、弥足珍贵,也有助于对这些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我省经济和文化的协调发展。
四、可推进我省文化设施建设,留下一批使我省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人民群众长期受惠的文化活动场馆
由于承办中国艺术节需要较多较好的剧场、音乐厅和美术展览馆等场所,而艺术节通常都是在省会城市和周边的几个重要城市同时举行,我省可以考虑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几个沿海城市同时举行。如果能举办艺术节,通过各级政府投入经费修建和改建一批剧场、音乐厅和展览馆,这既能弥补以往我省文化设施建设的不足,提升相关城市的文化品质,又能留下一批让我省文化事业可持续发展、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受惠的文化活动场馆,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发挥积极作用。
五、可促进我省文艺创作的繁荣与发展、提升文艺队伍的素质
由于承办方要拿出一批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作为艺术节的参赛与参演剧(节)目,国家文化部也会为承办方提供优惠条件,所以,这会促使我省各级文化主管部门更加努力去抓优秀剧(节)目等作品的创作,抓创作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我省的表演艺术院团和文艺创作人员也将更有积极性的投入优秀作品的创作,这无疑会促进我省文艺创作的繁荣与发展,促进我省艺术表演院团改革发展和业务水平的提升。国内外众多优秀剧(节)目在我省的集中演出,为我省文艺创作和表演人员提供一个极好的观摩学习机会,有利于他们创作与表演水平的提高。新时期以来,我省戏剧等舞台艺术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但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存在明显下降趋势,文艺队伍青黄不接、人才不继的情况颇为严重,通过承办中国艺术节的契机,对改变这一状况将发挥重要作用。
加快临港工业发展
柳 红
一、立足实际,建立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临港产业基地
我省重化工业产业这几年正逐渐向沿海地区转移,港口地区新的生产力布局正在形成。大力发展临海重化工业,可以降低能源耗量大的钢铁工业、水泥、制铝、发电和矿业原料、汽车原料等的成本,促进造船、机械、建筑以及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冶炼、石油化学、合成纤维、塑料制品、化学肥料等工业的发展。要以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带动一批石化产业项目建设,重点形成以湄洲湾沿岸、厦门海沧石化工业基地、莆田临港化工园区、福州江阴化工工业区为主的产业集群,建设以湄洲湾及厦门海沧为中心、扩展闽东南、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石化产业集群。以福州和厦门的汽车、修造船、工程机械为主体,带动一批机械制造产业项目发展,以福、厦高速公路沿线为重点发展区域,辐射内地山区,形成我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除了目前已在泉州斗尾港(湄洲湾)建设20—30万吨级的修造船厂之外,今后还要依托宁德三都澳港口岸线资源优势,集中布局,建设国际一流的修造船产业基地。引导大型船舶工业和上下游产业在环三都湾区域布局,用10年时间在宁德形成全国修造船业的领先地位,促进闽东革命老区和海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统筹兼顾,高起点规划临港工业布局
建议重化工业应重点布局在湄洲湾南北岸、罗源湾南北岸、江阴半岛、古雷半岛和三都澳沿岸,同时湄洲湾、兴化湾、罗源湾、东山湾、三都澳、沙埕湾等重点发展为工业服务的港口码头,充分利用港口周边区域降低物流成本的潜力发展临港产业,整合沿海各类临港产业园区,创造规模发展、链式发展、集群发展的新优势;充分利用各区域资源、经济结构特点,尽量实现港口资源共享,做到一港多用,构筑电力、石油和煤炭中转储备等能源基地,石化、冶金、建材等原材料基地,电子信息、生物制药、航空维修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汽车、造船、工程机械等先进制造业基地,食品、造纸、服装、制鞋等传统工业基地。一些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如果体积小重量轻,也可以在机场附近形成空港工业区。厦门、福州国际机场应积极发展货运,为空港工业区创造条件。
同时要认真做好港区、港口腹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积极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拓展临港工业发展空间。根据深水港址港口资源和土地资源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布局,为大型临港产业开发及上、下游产业聚集留足发展空间,为创建规模开发、设施配套的临港工业园区创造条件。并充分发挥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出口加工区、台商投资区的优势,扩大临港工业对外开放步伐。
三、加强管理,促进临港工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在加快临港工业发展的同时,应正确处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关系,使之并行不悖、互不偏废,防止资源衰退和环境破坏。应坚持以《海洋环境保护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海洋环境保护规划的实施为前提,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制度和“三同时”(新建、改建、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区域或自然资源开发项目,其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一要严格按照海洋功能区划要求,科学安排临港工业项目。要加强对港口、码头、围垦等海洋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监督管理,严格把好项目的选址、布局、环境评价、“三同时”和验收关,并坚持把海洋功能区划的实施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二要把临港工业项目节能减排工作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要强化对涉海工程建设项目的监督管理,认真落实国务院和省政府关于对节能减排的部署,对临港工业项目“三废”治理技术、排海工程技术及施工、竣工验收要严格审批,并制定专门的规章、制度,做到管理有法可依,审批有章可循。三要进一步做好海上倾废区的选点工作,本着科学、合理、安全的原则,划定海上倾废区,同时制定与之相配套的标准和管理制度,并加以认真实施。决不能因为临港工业的发展,给我省的滨海旅游区、海上养殖区以及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的沿海滩涂、湿地等造成损害,使全省海洋经济真正做到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郭振家
福建省委、省政府于2003年10月出台《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由于采取了简政放权、减少行政中间环节、建立起县级财政增长的激励机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我省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
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一是靠国家在制度和政策上提供和创造发展的条件,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民营经济,因地制宜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逐步改变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弱势地位,缩小“二元”差别。为此建议:
1、以建设和谐社会为目标,用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设计评价体系。
评价县域经济的发展程度,不仅要把GDP、财政收入、居民消费总量等静态指标作为评价标准,教育素质、文明程度、治安水平、社会风气、环境质量、环保力度、资源消耗等动态指标也应纳入考核体系,既要反映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又要体现经济品质和发展后劲,防止一些地方出现过分强调GDP、财政收入,而忽视生态环境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不良倾向。
2、对经济总量小、生产要素配置不全、发展困难的地区,实行撤并乡(镇)、村,减少财政供养人口。
我省沿海与山区县市人口数量、经济发展程度差别明显,但不论县域面积大小或经济实力强弱,县级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几乎相同,这是造成人口小县财政困难、发展乏力的重要原因。有的设区市地处山区,财政供养系数为4.04%,而有的经济发达的沿海设区市财政供养系数仅为1.61%,如果降低位于山区的设区市财政供养人口的2%,每年可减少财政支出12亿元。随着现代交通、通信条件的发展,历史上自然形成的县、乡、村完全可以根据高速公路、铁路走向适当调整。建议适度合并人口小县、撤乡并镇、合并自然村。试行将乡镇改为县派出机构,将乡镇“七所八站”归并转制成为社会中介服务组织。
3、科学规划区域经济分工,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建立工业区域反哺农业区域、沿海回馈山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山区县在发展县域经济时还额外承担全社会森林、水源等生态环境的保护职责,发展项目受到“环境评估”限制。在土地占补、生态保养等方面山区县付出巨大,却无法从生态保护受益地区获得经济补偿。例如,闽江70%的水域在南平,生态保护林面积占到全境的三分之二。大多数山林作为国家生态保护林不能开发,还要为保护下游的水源质量,建设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闽江下游的受益城市却没有为此支付补偿金。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助不够支付基本的管护费用,导致生态公益林管护工作难以真正到位。建议参照国际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购买排污权的做法,合理提高土地占补平衡补偿金和生态补偿金,建立“谁受益,谁买单”的生态补偿机制。
4、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建立政府对农民旧宅土地复耕补偿制度。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推进,新建房屋不断增加,而大量农村旧宅被空置废弃。与此同时,工业开发用地又受到耕地占补平衡的高压线限制,价格居高不下,大量项目因无地可用而错失发展机会。
《物权法》出台后,基层政府的行政手段弱化,因此建议采用市场经济手段,建立政府对农民旧宅土地复耕补偿制度,调动农民推倒旧宅复耕良田的积极性。对于不愿一次性领取补偿金的农户,可以采取异地置换土地指标,结合城镇规划集中建房使用;如果迁移城市居住的,可利用该指标获取购买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补偿旧宅基地复耕的做法,可以节约大量耕地,最终实现工业用地的占补平衡。此举还可以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城镇化进程。
要借鉴先进国家成功经验,引导农民更新居住观念,不占用、少占用耕地;推广在坡地、荒地、山地、林地上,依山依势建设环保节能型住房,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
5、试行企业家挂职制度,发挥企业家的优势。
企业家在驾驭市场、资源整合、经营管理、品牌塑造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是县域经济运营管理的难得人才。经济发达国家的政府各级领导许多都有从事企业经营管理的经历,不少还担任过知名企业的领导人、经理人。建议试行选派企业家或高层职业经理人到县域挂职或任职的制度,利用他们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丰富的市场经验,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
设立海西产业投资基金
刘 珂
一、设立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的意义
1、设立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具有产业导向作用,能够推动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目前,可以把农业、信息、机械、石化、海洋、物流、港口等产业作为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的重点。
2、设立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具有利益导向作用,能够为民间金融资本的疏导提供试验。通过设立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以国有资本为引导,吸收具有合格投资资格的民间金融资本参与,为福建省甚至我国民间金融资本的疏导提供有益的途径,这不仅有利于整体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解决近一段时间由于流动性过剩与投资渠道不畅所导致的资产价格泡沫问题也有重要作用。
3、设立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具有重大政治意义,能够吸引台湾企业参与投资,突破与台湾金融合作的限制,为与台湾金融合作提供样本。两岸今后可以通过建立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摆脱政治因素的干扰,吸引台湾企业参与投资基金,促进两岸的金融、贸易往来,对未来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设立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的建议
1、基本框架与资金来源
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可以采取集合投资的方式募集基金份额,即由政府、台湾地区和省内外的优质大中型企业(含国有和民营)、实力雄厚的国有金融企业和投资机构以及专业投资者共同发起和参与,各自以现金出资方式认购基金股份的一定份额。
2、投资方向
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重点,应选择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向大陆转移的项目和企业,向海峡西岸经济区域内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项目进行投资。重点要把握三个方向,一是投资建设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二是投资创办各类闽台科技园区。三是投资支持一批与台湾合作共建的研发教学设施、研发基地和重大研发项目,推动两岸科技界、教育界和产业界的密切联系与人员往来。就地域而言,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不仅投资于福建省内,还要鼓励延伸投资浙南、赣南、粤东等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相关地域。
3、基金规模与存续期
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采取私募方式设立。基金的规模结合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规划测算和确定,估计在150亿到200亿之间。考虑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需要、投资能力和规划长度,基金的存续期以10—15年为宜。基金的组织形式建议为契约型。
4、基金管理办法
基金委托具有国际经验的专业投资机构发起设立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基金管理公司暂名为“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设置面对不同投资行业的专业管理部门,面向全球招聘熟悉不同行业投资环境的专家,还要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明确的奖惩制度,与投资项目的绩效挂钩,实现管理创新。
5、基金托管
基金按照公开、公正的原则,通过市场化的招投标方式,选择符合条件的商业银行作为基金托管人(同等条件下兴业银行可以优先考虑)。
6、基金的收益和分配
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域经济定位,海峡西岸产业投资基金重点选择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市场前景好、投资回报率高、收益稳定的高科技产业项目作为投资重点,保障基金的合理收益。揭示投资风险,使投资人全面了解投资前景,分享投资收益,承担投资风险。根据基金契约,基金所获收益按照有关规定,及时、足额地分配给投资人。
7、退出机制
基金所投企业的股份将主要通过协议转让、产权市场交易、打包出售、公开拍卖、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以及开拓金融创新产品等多种方式实现退出。
8、基金监管
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办法的规定,接受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按照基金契约的要求,规范公司治理结构,建立严密的风险内控制度。
9、组织领导
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在十七大会议上第一次写入了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这充分说明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我们应当充分把握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合理运用海西“先行先试”和福建在各方面的人缘优势,积极申请获批。待国务院批准基金设立后,在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直接领导下,由省发改委和财政厅负责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郑家建
一、科学规划,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各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定位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提升城市功能提供了重要动力。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这种“软实力”,促使大规模的信息流、消费流、资金流、人才流向有利于中心城市自身发展的方向涌动,从而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的集聚与辐射功能。以福州、莆田、泉州、厦门、漳州为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应科学规划,区分这些城市产业发展的特点,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
二、制订并出台《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
建议尽早制订《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把文化创意产业的行业划分为允许、限制和禁止三种投资准入,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企事业单位和人员,利用一切符合文化创意产业生产软件的经营方式和组合发展海西文化创意产业。
三、发展产业集群,创新运营模式
优化和巩固发展强势行业,完善文化产业链,推进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形成优势文化创意产业集群,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方向。目前,我省的文化创意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要帮助这些中小企业抵御风险,共享信息,必须着力推进集群发展,吸引更多的文化创意从业人员,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创意产业,从而创造文化创意产业园聚集带来的增值价值。通过创新运营模式,突破传统文化体制的束缚,将先进的运营理念和运营模式与新技术相结合,焕发文化创意产业的生机与活力。
四、重视新科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与带动作用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新技术的带动。用新科技打造新媒体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其主要内容:一是3D技术,既可以让动画游戏更高端,设计更逼真,还可以与电影结合,为真人提供设计;二是网络视频内容;三是手机视频内容。技术创新与全新的运营模式是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文化创意产业的两翼。
五、加大力度打击盗版行为,保护知识产权
一是要研究制定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办法,保护知识产权,立法先行。建议优先研究制定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促进办法,细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与措施。二是成立文化创意产业知识产权保护联盟。一个好的“点子”,一个优秀的“创意”,都可能获得知识产权保护,并且受到专门的联盟保护。建议先在福州、厦门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先行先试,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加入知识产权保护联盟,营造和谐发展的氛围,消除文化创意企业的担忧和发展隐患。三是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执法保护队伍。各中心城市应成立知识产权局,各级人民法院应成立知识产权庭,进一步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执法保护队伍。
六、营造环境,促进海西文化创意产业大发展
一是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资金。对经过专家委员会和专业提交评估机构评定通过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予以一定比例的补贴。二是探索建立文化创意产业与风险投资基金。以财政资金为先导,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海西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文化创意产权的认定、评估和交易机构,建立社会资本进入和退出的机制。三是设立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创意企业改制上市,支持和引导担保机构为海西中心文化创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文化创意企业知识产权评估及质押融资试点。四是落实和鼓励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与交流机制。高度重视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支持高校、职业院校和文化创意企业联合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加快培养文化创意研发设计、经营管理、营销经纪人才。
七、加大力度,促进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与交流
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独特的对台地理位置和“五缘”优势,海西与台湾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共赢方面潜力很大。在定期举办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峰论坛的同时,建议适时成立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交流中心,定期进行文化创意产业信息交流,强化对两岸文化创意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台湾文化创意人员来海峡西岸经济区从事文化创意产业,并在产业准入、企业登记、子女上学、商标注册、专利申请方面提供优质服务。
贯彻“两个着力” 促进青年创业
赖 军
近年来,青年成为就业的劳动力主体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十一五”期间,我省城镇每年有60万左右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这其中主要是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富余青年劳动力。劳动保障部门的数据显示,若“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年均增长10%,则每年约净增31万个就业岗位,这与每年新增60万的劳动力供给相比,即使保持同样的发展速度,仅仅依靠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将继续存在。而同时,另一个数据表明,在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下,1个人的创业可以带动5个人实现就业。可见,促进青年创业,就是要促进青年群体从数量就业向素质就业转换,把就业从开发岗位以安排人员,转到鼓励和支持青年创业、不断提升创业团队的素质和能力,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
促进青年创业,建设创业型社会有利于传承闽商爱拚敢赢的创业文化,培养一批懂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青年人才,为海西建设增强后劲。当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更需要一批又一批青年人去创新、去突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区域竞争力。尽管初次创业的成功率普遍不高,但走出创业第一步的人再创业的比率却比较高。促进青年创业,建设创业型社会就是为海西建设造就一批敢想、敢闯、积极作为、努力进取的青年人才大军,就是为海西建设增添后劲,形成新优势。
近几年来,我省共青团、人事、教育、劳动保障等部门共同努力,紧紧把握青年创业就业的多样化需求,在促进青年创业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是青年创业仍受到一定制约。一是青年创业能力不足。二是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三是鼓励和支持青年创业的政策不落实。因此,只有建立起协调机制,整合资源,有效运作,才能取得明显成效。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形成有效工作机制。建议各级政府设立指导、鼓励青年创业的领导机构或协调机制,定期研究相关问题,形成相关政策和措施。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创业、就业服务。建议着手对鼓励青年创业、促进青年就业问题进行立法调研,并逐步建立起促进青年创业、维护青年就业权益的法律体系。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集源地,也是青年创业的主要阵地。建议有条件的城市在促进青年创业中先走一步,设立“青年创业试验区”,先行先试,摸索经验,树立就业优先的理念,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扩大的良性互动。
2、加大创业教育力度。开展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意识和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教育部统计表明,2005年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只占毕业生总数的0.4%。而我省2006年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人数为2115人,也仅占毕业生总数的2.3%。据2005年《中国青年群体创业状况分析》报告显示,59.4%的青年认为“独立创业前需要培训”,51%的青年认为“培训对创业起一定作用”,58.4%的青年最希望接受“一般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的培训”。建议中高等教育中增加创业教育的内容,帮助在校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创业培训,创新培训方式,努力提高创业培训的针对性和成功率。同时,建议政府带头出资建立面向全体青年劳动者的创业培训体系,提高青年劳动者的创业能力。
3、完善落实相关政策。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在适当时候联合进行促进青年创业政策的调查研究,完善和落实一系列鼓励青年创业的政策,从税费征收、小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经营场地、工商管理等方面给青年创业者提供更多的方便,降低创业门槛,减少创业成本和风险,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比如,将扶持青年创业所需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推动金融机构向青年创业者提供便捷的小额贷款;发展面向企业的权益融资机构、债务融资机构和工具;将关心支持青年创业就业服务组织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地方劳动力市场建设的整体格局;通过政府支持和社会资助设立各类青年创业基金,依靠社会力量推动青年创业教育、培训与实践;动员成功企业家为创业青年提供“一对一陪伴式”创业辅导;建立青年创业园、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为创业青年提供更为系统的服务等等。
积极应对新一轮卫生改革
赖应辉
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健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制度,夯实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基础。
建议我省各级政府把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应对新一轮医改的抓手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力度,补充和完善现有社区卫生服务资源的不足。省级政府应增加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扶持,根据需要安排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必要的改扩建或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给予支持。同时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力量依法参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按照总体规划,到2008年底,落实全省城镇每个街道有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设区市在完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基础上,促进乡镇卫生院的功能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化。
从保证群众能够获得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出发,建议积极推行医疗机构属地化全行业管理。所有医疗机构,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隶属关系和经营性质,均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医疗卫生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医疗机构准入、运行、服务质量的监管,整合现有卫生资源,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
二、合理界定我省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项目,完善补偿机制,保证群众卫生服务的可行性。
建议合理界定适合我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执行的公共卫生、准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和特需卫生服务范畴,并以社区家庭医生责任制为载体落实。
一是制定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照项目核算成本,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协议。在这样的政策框架下,政府为社区居民购买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并通过考核评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以此作为财政补助具体数额的依据。
二是合理界定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组织有关专业人员根据政府的财力、群众常见病发病率和有关药品供应情况及其价格,由有关部门统一采购配送。这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全科医生不再从医疗服务的药物上获利,但可按医生诊疗患者的次数给予工作量补贴,以激励其服务社区居民的积极性。
三、健全各类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减轻个人医疗服务经济负担,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
我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经运行多年,今后主要是探索提高这个制度的运行效率和促使这一制度覆盖所有城镇从业人员的工作模式;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覆盖各个市县,今后工作主要是增加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以提高其补偿水平和受益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三个先行试点市的基础上,做好全面推广工作。在完善上述三个我国特色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基础上,促使绝大部分城乡居民通过缴纳个人可支配收入的一小部分,至少参加一种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并结合其他商业医疗保险和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保障群众除了基本医疗服务以外,在各类上级专科或综合性医院就医时,其大部分医疗费用由相关的医疗保险基金承担,这样群众就医的经济负担才会减轻,“看病贵”问题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解决。
四、改革医院经济运行制度,控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提高社会卫生经济效率。
在新一轮医改中,我省应当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医院管理者的责权,建立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促进公立医院内部运行机制的完善,对公立医院采取增加财政补助,适当提高医疗服务价格,逐步消除以药补医的补偿机制和措施;采取医药收支分开管理,切断医院药品销售的利益关系,降低药品价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同时,利用市场行为的有效机制,促使各类医疗机构之间,通过相互制约、公平竞争,提高医疗机构运行效率,降低各类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从而降低医疗费用。同时可实行多家医院就诊的“一卡通”制度,通过就诊内容、药价的“公示”作用,促进药价的降低。
要通过建立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体系,实行招标定点生产、集中采购和直接配送等方式,确保基本药物的生产供应,规范基本药物的使用,降低基本药物的生产流通成本,通过降低医疗服务项目的总成本,从而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标。
整合闽文化 促进两岸合作交流
江尔雄
2007年11月,省委八届三次全会《决议》提出:“要进一步发挥福建在海西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构建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推动全国区域合作的平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平台,努力把海峡西岸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为全局作出更大的贡献。”
台湾岛内民众80%祖籍地在福建,这是由大陆移民迁播台湾的历史事实造成的。直到现在,闽南文化仍是台湾乡土文化的主要形态,客家文化在台湾社会中也占有一定比重。加强对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的保护、传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建议:
1、要做好家族谱牒的整理工作,注重与台湾宗亲的谱牒衔接。现在民间的族谱整理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但还需要专业的技术支持和规范的信息管理。要大力开发利用两岸现有档案馆馆藏族谱资料,建立馆藏族谱目录指南,建立海峡两岸寻根网站,进一步推进这方面的工作成效。目前,在台湾省福建民间社团最多,有福建同乡会167个,宗亲会126个,遍布21个县、市,有着广泛和密切的群众基础。应做好两岸谱牒对接、明确两岸明细的宗亲关系,再利用宗亲关系,借助两岸宗祠之间的民间往来,加大两岸民众的交往交流。支持扩大两岸谱牒文化交流,以族谱促寻根,以血缘促两岸基层民众(尤其台湾中南地区民众和青年人)的交流融合,在开展寻根谒祖、敦宗睦族的活动中,在注意该交往民间性的同时,对民间宗亲会中的关键人物加强涉台政策法规知识的教育,使之入心入理,以期使交往发挥更大的正面作用。定期轮流召开海峡两岸谱牒文化研讨会,并争取在闽台两地巡回展出谱牒资料,扩大其影响力。
2、弘扬中华民族崇拜祖先的传统。建议省有关部门可在清明节期间,会同有台胞祖籍地的其他省份,以民间出面、政府扶持的形式,组织“清明祭祖”专题活动,在宗祠、祖茔进行适当修葺的基础上,加强民众的交往,增强台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在使活动长期化、规范化的同时,力争让台湾未曾来过大陆的基层民众,特别是中南部的基层民众来大陆祭祖,更好地做他们的工作。
3、促进以民间信仰为载体的民间交流进一步发展。据考证,台湾目前各神庙中供奉的神祇有300余种,其中80%是福建先民开台时带往的。妈祖信仰是台湾最大的信仰,岛内妈祖的庙宇有1000多座,信众达1600万人,妈祖文化成为台湾民众共同的信仰文化。2001年,台湾相关观光部门将“妈祖观光文化节”定为每年4月份的代表性节庆观光活动。其实,农历三月廿三的妈祖诞辰之日,作为祖庙所在地的湄洲比台湾其他的分香庙宇有更巨大的磁吸作用,是信众心目中的圣地。福建完全可以借鉴台湾的做法,发挥自身优势,把妈祖节做大做好,成为两岸妈祖信众的一个盛会。90年代中期以后,单就妈祖信仰而言,每年就有逾10万的台湾香客到福建朝拜湄洲祖庙。据不完全统计,10余年其总人次已超过百万。此外,开漳圣王、保生大帝、临水陈夫人等都是祖庙在福建、在台湾拥有众多信众的民间信仰,这些民间信仰的台湾香客回福建祖庙进香拜谒的也为数不少。民间信仰中,根在福建的祖庙与分香在台湾的庙宇也可建立密切的联谊关系,不能只做简单的迎来送往工作,要建立起以神诞、得道升天之日活动为依托的、与台湾分香庙宇有经常性联系的、有互动的联谊机制。解放思想,下放权力,促进以民间信仰为载体的民间交往的进一步发展。
4、要加强对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的基础性研究,梳理台湾文化与福建文化的深层次的传播和嬗变关系。这方面不要让别有用心的“台独”理论者占有先机,先入为主。在理论工作上,不仅要在法缘层面上反驳他们的分裂谬论,更要在文化层面上树立理论,以正视听,给予“台独”理论鼓吹者予以重击。
5、文化是维系两岸人民的共同血脉。要扩大闽台两地的文化交流和两地的人员往来,让更多台湾同胞认识到血缘和文化的根都在大陆,进而自然产生血缘认同和文化认同,藉此基础上产生身份认同,这种身份的认同将一定程度上超脱于政治身份之外,是一种对祖国大陆的归属感。
推进节能减排 建设绿色海西
侯伟生
近年来,我省建设领域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节能减排工作的要求,紧紧围绕实现城乡建设方式的根本转变,以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为重点,稳步推进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成效,为确保完成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推动城镇发展模式转变,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我省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节能减排工作繁重,任务艰巨。目前,我省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与国家的总体要求还有差距,也与体制、机制发展不相适应。一是节能减排政策法律体系还不尽完善,省财政性资金对节能激励支持力度不足,科研投入力量和经费薄弱。二是建筑能耗仍偏高,相当多的大型公共建筑与政府办公建筑设备老化、能效比低、耗电大。三是产业化税收、电价优惠政策不够落实,运营价格调整不及时,污水厂进水水质超标,引起合同纠纷。四是多数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后,污水处理厂普遍“吃不饱”。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快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机构。从我省实际出发,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地方性管理法规,尽快出台《福建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编制建筑能耗统计制度实施细则,认真贯彻落实建设部和财政部有关文件,研究制定政府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运行节能监管制度,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改造财税激励政策。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管理机构,充实专职管理人员,配套工作经费。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把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考核体系,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考核内容。
2、加强监管,将建筑节能措施落实到工程建设各个环节。坚持把建筑节能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中,严格把关,着力抓好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标准的监管力度。建立和完善节能监督机制,加强建筑节能设计规范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完善施工图审查和备案制度。积极推广太阳能、地热、水热等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在建筑中的应用,加快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启动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示范项目。
3、增强污水、垃圾处理能力,促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强污水垃圾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发挥污水垃圾处理设施效益,确保污水、垃圾处理达标排放。针对产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研究新政策,规范产业化发展。理顺各地建设、环保部门在污水处理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中关系,按照节水型社会建设要求,加快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推进垃圾分类收集,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加快城乡生活垃圾统筹处理。
4、加强城市交通节能减排,改善市民出行条件。加快编制实施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使公共交通成为市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努力实现以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完善引导城市有序发展,促进城市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大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财政经济补偿政策扶持力度。指导各地科学设置公交优先车道(路)和优先通行信号系统,推进智能交通系统建设,实施交能精细化设计管理,努力挖掘道路通行能力。
5、加快节能减排科技开发,提高节能减排科技含量。建设“产学研”科技平台,进一步完善海峡两岸经常性的节能减排与绿色建筑学术交流机制,推进两岸及国际间的学者学术交流,提高我省节能减排的学术水平。组织对共性、关键和前沿节能减排技术科研开发,实施重大节能减排示范工程,促进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强节能减排“四新”成果推广应用。
6、探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节能减排新机制。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培育和建立较为完善的节能减排服务体系。建议省级财政加大对建设领域节能减排支持力度。努力探索和创新,推动全社会节能减排。一是建立节能减排信息发布制度,引导企业挖潜改造,提高能效;二是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制度,克服节能减排新技术推广市场障碍,促进节能减排产业化;三是实施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对节能材料、节能减排设备生产项目投入,引进国内外先进节能减排产品生产线,提高建设领域节能减排产业总体水平。
强化科普工作 提升科学素质
叶顺煌
一、我省科普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普经费投入不均衡。
按照省委文件要求,我省到2000年人均科普专项经费要达到0.5元,到2010年人均财政科普经费要达到1元以上。目前有的县(市、区)已经达到人均2元以上,但仍有许多县级科协科普经费短缺而未达标,至今达到人均0.5元这个目标的县(市、区)只占全省县(市、区)总数的23%。
2、科技场馆展教作用难以发挥
全省已建成的科技馆或科技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24座,大多因经费不足,展教设施短缺,未能充分发挥科技馆的展教作用。
3、科普手段形式内容单一
电视、互联网等先进传播手段未得到充分利用,平时科普宣传还是靠科普墙报、挂图、传单、报刊等传统形式,科普内容不够新颖,科普宣传效果不佳。
4、科普工作队伍难以稳定
科普是社会公益事业,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工作条件较差,生活福利、待遇相对较低,科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不完善,科普志愿者队伍难以组织。
5、科普社会化进程缓慢
我省科普社会化程度还比较低,宣传媒体拥有雄厚的科普阵地资源,未能有效发挥科普阵地作用;高校科研院所拥有科普人才资源,未能发挥这些人才资源的科普作用;一些实验室、标本陈列室、高新技术生产线等场所未向公众开放。参与科普工作的企业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等不仅数量不多、投入的资金有限,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不高。
二、加强我省科普工作的几点建议
科普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强化科普工作,才能涨全民科学素质之水,扬科学精神之帆,行科技创新之船。要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方针,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发挥优势,有所作为。
1、建立健全领导机构。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将科普工作列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列入各级党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各设区市、各县(市、区)都要建立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加强对《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的领导。
2、加大科普经费投入力度。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科普法》、《福建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以及《全民科学素质纲要》中的有关规定,按照国家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科普经费,不断加大科普投入力度。省级财政部门要对涉及全省科普事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和活动予以重点支持,尤其要专项支持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工程建设。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支持设区市和县(市、区)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技活动场馆。在2010年以前,全省科普场馆人均占有率要达到1个/80万人(即80万人口要有1个科普场馆),并保障使其正常运转的人员和经费。
4、制定配套政策。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制定激励专兼职科普工作者的配套政策、制度和措施,为科普工作者在科普研究、科普创作、学术交流、出国考察、技术培训、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申请科普项目经费和奖励等方面提供政策引导与服务,对在科普工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组织应该予以表彰和奖励。
5、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科技传播载体作用,各地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大众媒体,要加大宣传科普工作的力度,开设专栏或转播科普专题节目。
6、实施科普惠农工程。省委、省政府已将科普惠农工程列入《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五年规划纲要》之中。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支持农村“一站一栏一员”建设(每个行政村建一所科普惠农服务站、建一座科普惠农宣传栏、配备一名科普宣传员)、“科普工作老区行”、农村科普刊物发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大力支持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科普带头人队伍建设。
7、加强科普资源整合。要建立健全协作机制,把分散在各个部门内的科普资源整合起来,并实现共享,为社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尤其是有条件开放的实验室、标本陈列室、高新技术企业等都要积极对外开放,努力营造社会办科普的浓厚氛围。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