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 @; {4 Z. l- Y: W8 C7 r+ j0 u
叶家松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造成人员重大伤亡、财产巨大损失,灾难震惊国人、震惊世界。中华民族在集体记忆这一灾难的同时,更应当集体记忆战胜这一灾难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
以人为本彰显执政理念。
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快速反应,各级政府、全国人民紧急行动,解放军、武警部队和公安民警冲锋在前,共同一个理念:救人第一。震后18分钟媒体就报道了国家地震局发布的消息,信息透明,凝聚人心。国务院总理2个小时内赶到灾区,当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召开紧急会议进行部署,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一线指挥,这种视民如子的实际行动,令世界各国汗颜。在最短的时间内十多万救援大军奔赴灾区,在第一时间坦然接受国际救援和捐赠。面对灾区群众生命的呼唤,救援人员将生死安危置之度外,不畏艰险,不顾疲劳,为生命抗争,与死神赛跑,有一分希望,就付出百倍努力。国务院决定5月19日—21日为全国哀悼日,为遇难者下半旗志哀,世界为中国的人道主义光芒感到意外,也为之动容。在地震灾难面前,人们再次感受到“民为贵”、生命至上的精神力量。这既是对个体生命的重视,更是对生命理解的升华。史无前例的全国性哀悼,展示出中国5000年来对个体生命的最高敬意,既是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世界普世价值的对接,又体现出一种文化的自觉与自信。
7 l' A7 U) [$ |1 n. T3 r# {大情大爱托起生命方舟。
强震大灾面前,我们民族的大善大爱、大情大义、大智大勇瞬间得以集合。不论你我在什么岗位,与灾区是否远隔千山万水,大家每时每刻对灾区都牵肠挂肚。每天翻开报纸看到灾区的一条新闻,听到电视播音员一句动情的话语,晚会上一首挺直白的诗,都会让许多人潸然泪下。地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成为中国人刻骨铭心的哀伤。所有中国人都站在了党的身边。从那一刻开始,我们的民族是那么的柔情似水,那么的有情有义,那么的坚强勇敢,那么的团结无比。从国家领导人到平民百姓,从商家巨富到那个将6天乞讨所得捐给灾区的六旬老人,从白发苍苍的老大爷到幼儿园小朋友,大家都慷慨相助,献一份爱心;不管是港澳同胞、台湾同胞,还是远离祖国的海外赤子,都表现出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成都群众争相排队献血,竟堵塞了城市交通;当年唐山地震留下的孤儿,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自发到灾区救援……救济危难,方显爱心无价。我们的国家许多年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如此之多的人被感动。正是这种感动,让我们看到了许久以来似乎渐行渐远的人间真情。面对灾难,人们不再冷漠,不再争执,都在默默地祈祷和祝福,都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一份真情。这种感动和真情可以告慰亡灵,可以抚慰受难者的精神创伤,可以净化所有人的心灵,可以镕铸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9 h, F2 _( \* Y1 H$ Q9 m万众一心挺起不屈脊梁。
& x6 M6 w& ~( r8 v汶川大地震,震度之强,涉及地域之广,救援难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在巨大灾难袭来时,中国人在挑战面前所表现的力量、韧性和勇气也是前所未有的。我们的民族在大苦大悲中历经剧痛,亦在大灾大难中浴火重生。国殇日,神州悲悼;重生时,众志成城。中华民族在告诉世界:中国悲伤与信心同在。一夜之间,人民共和国的公民们人人都成了志愿者,万众一心铸起了意志长城。“绿军装、红十字,白衣天使蓝帐篷,橙色队伍迷彩服,谱写抗震进行曲。”——这是一位网友在博客里描绘的感人场景。在抗震一线,救援队伍在残垣断壁上,在悬崖绝路前,汇成了一道道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的色彩。人们既感动于救援者不放弃救援的努力,也感动于被困者不放弃活的努力。正是这两种力量的结合,才能产生出这么多人间生命的奇迹。新加坡《新明日报》称赞这是“中国人集体书写的生命之歌。”中华民族在这次地震灾害中所表现出的生命力,正反映出我们这个民族对苦难的承受力。政府的表现没有让人民失望,人民的表现更是让政府动容。当13亿中国人民在这场灾难面前显示出共同的坚定信念、坚强意志时,不仅给灾区的人民群众带来生的希望,不仅彰显了一种人性与博爱的力量,更昭示着一种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升华。西班牙《世界报》以“一个摧不垮的民族”为题如此评价。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就是这种敢于挺起不屈脊梁的民族精神。大难兴邦,是中华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
灾难是考验,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执政能力和凝聚力,考验着一个民族的精神与信念。灾难又是一本教科书,教我们知道有一种悲痛叫力量,有一种倒下叫站起。灾难给人类带来悲伤和不幸,同时,灾难也印证着人类不屈的意志和精神。这次地震长高了喜马拉雅山峰,更长高了我们国家、人民和民族精神。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