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小学生习作“五无”现象及扭转策略 [打印本页]

作者: 文秘114    时间: 2009-8-23 15:03
标题: 小学生习作“五无”现象及扭转策略
 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感受作文教学难的过程中,发现了小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着五个大问题。正是这些问题像一道道难以逾越的栅栏一样严重阻碍了孩子们在习作道路上的前进步伐。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作一简要阐述。

    一、“五无”现象

    (一)下笔无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习作中首先遇到的拦路虎就是“无米”。每到作文的时候,同学们总是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寻找可供落笔的材料。但是,不是材料老套,就是东拼西凑,应付了事。比如,写母亲的作文,同学们动不动就是写生病住院,妈妈如何精心照顾自己之类,写叙事的记叙文,常常就是钓鱼、游泳、打球、炒菜之类,从三年级起步作文,一直到六年级,仍然是这些旧材料翻来覆去地“炒”。这种“无米下锅”的感觉直接影响到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信心,并在恶性循环中影响到了习作能力的提高。

    (二)素材无提炼

    而对于所找到的习作材料,同学们在作文中却又往往不知取舍,没能对素材进行提炼。眉毛胡子一把抓,流水账一样的习作比比皆是。比如写《春游》,往往从早晨起床刷牙洗脸开始写,然后伙伴相邀,父母叮咛……一直写到落日回家,差不多把一天的行踪完完整整地记录了下来,却没有重点,没有详略,读起来有如嚼蜡。像这种对于习作素材不知提炼的现象在小学生习作中极其普遍。

    (三)文思无活力

    有些同学有了很好的习作素材,但行文的时候往往举步维艰,无法展开充分的叙述,从而使得写出来的作文有如干枯的树枝,没有一点灵性。这就是文思缺少活力的表现。这样的学生,他们在习作中只会照搬材料,不会加工,不会润色,不能透过材料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像。由此,他们的习作能力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内容无主题

    在批改学生习作的过程中,常常感到头痛的问题是面对那些文字却不知其所云。好多同学在习作中就是想到什么写什么,像一个迷路的孩子一样漫无目的,不知道自己的习作要表达什么,而是任由思绪东奔西窜。比如写《有趣的活动》,有些同学从头到尾把活动过程写下来,但可能没有一个地方能让人感受到“有趣”。有些同学的习作内容杂乱无章,甚至是为了拼凑字数而东拉西扯。这些同学的习作,连他自己都不明白自己要表达什么,其习作就是一堆散沙一般的文字。

    (五)表达无情感

    习作是为了表达,那么,在习作中原本应该看到孩子们喜怒爱憎等情感的自然流露,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的作文要么没有明确的情感倾向,要么情感表达牵强附会。如在他们习作结尾常见的口号“啊,我爱……”“这件事真……”,完全是为了附和题意而硬套上的一种模式化的表达方式,而没能在行文中让真情实感自然流露出来。这样的习作,不仅偏离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且使得习作过程变得被动而枯燥,进而影响了同学们对于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扭转策略

    上述所列的“五无”现象是多年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的较为普遍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在教学中摸索着,并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扭转这些现象。

    (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很多老师认为,小学生缺乏习作材料是因为他们年龄小,生活积累不够,因此难以解决他们“无米下锅”的难题。其实不然。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中也并不缺少可供习作的材料,只是缺少发现这些材料的眼睛罢了。再就写母亲的习作来说,她早晨的一声叮嘱,劳动时的一个习惯动作,望着你时的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都是习作的好材料,即使是一根白发或一道皱纹,也可以引发联想,把一个操劳的母亲表现出来。但是,很多同学对这些司空见惯的材料往往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因此习作时就要挖空心思地找,甚至还要抄袭别人的事例。如何让孩子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呢?其一,要学会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尽量让周围的人、事、物更多、更深地留在自己的记忆里。其二,要学会细致入微地观察。在留心周围事物的时候,不仅要抓住重点和关键,还要学会细致入微地观察,发现事物的细节,在寻常中洞察出更加丰富多彩的内容。其三,要学会敏锐地感悟生活。要想在寻常的生活中发现美,发现可供习作的材料,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比如,对于地上的一片落叶,很多人毫不经意地踩过去了,而有的人却能够对着它发出秋的感慨,这就是生活感悟的不同。同样的经历,后者显然多了一份生活的收获。我们就是要引导孩子们形成像感受秋叶一样感悟生活的能力。这样,生活中每一个寻常的事物也可能点石成金,成为习作的生动素材。

    (二)明确自己的表达意向

    要想解决学生习作无主题、素材无提炼的毛病,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要让他们在动笔前明确自己的表达意向。这相当于我们在文艺创作中通常提倡的“主题先行论”。这个表达意向或者说主题,它就像一个航标,会引领你朝着应走的航道前行而不至迷失方向。文艺创作如此,小学生习作更是应该这样。当孩子们明确了自己要表达的主题后,就可以围绕着这个主题取舍材料,规划详略,最终水到渠成,主题自然表现出来了。好比上文提到的《春游》,如果小作者确立了自己要表达春游的乐趣,那么,就可以选择在春游过程中充满乐趣的事物来写;如果确立的是要表现大自然的美丽,那么,就可以选择在春游中领略到的大自然的美丽风光进行描绘;而如果确立的是要表达春游中一个异乎寻常的收获,如“保护环境”、“帮助他人”等,那么,就要选择春游中发生的相应事例写具体……由此可见,只要让学生先明确了自己此次习作要表达什么,那么,对于那些杂乱无章的材料就知道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了。所以在习作指导中,教师一定要不吝工夫,引导学生先确立自己的表达意向。

    (三)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

    学生在行文过程中文思迟滞,笔力艰涩的现像,其实是习作中缺乏联想和想像的表现。我们讲“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小学生习作也一样,它来源于生活,也必须对生活有所加工,有所提炼。虽然对此我们不能有过高的要求,但完完全全地照搬生活材料,显然不是习作的目的。那么,要对生活材料加工、提炼、润色,就必须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联想和想像能力。首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比如,看到清澈的流水,可以联想到在其间玩耍嬉戏的美妙;听到鸟叫声,可以联想到它们是呼朋唤友亦或是心情欢畅等等,围绕着自己所要表达的意向,就可以通过这样那样的联想使得原本干瘪的素材充实并且生动起来。其次,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揣测和想像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是写人或叙事习作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但很多学生不会应用,所以对人物的活动事例无法展开更详尽更生动的叙述。因此,在习作指导,就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想像去揣摩人物心理,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也使习作内容更加丰润。第三,引导学生多使用一些修辞手法。当然,修辞手法的使用离不开联想和想像。特别是写景状物的习作,更要通过联想和想像,充分利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客观的事物描绘成生动的富有主观魅力的形象。通过这些引导和训练,不仅能使一些简单的习作材料有了拓展的空间,也使得孩子们的联想和想像能力在习作中有了施展的阵地。长此以往,文思就会灵动起来,行文过程就会因此变得更加顺畅。

    (四)学会“我手写我心”

    学生的习作缺乏情感,往往在于他们是被动的习作,是“挤”出来的习作。对于这一现象,首先应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改变对习作的认识,知道习作是自我心灵的表达,要让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也即“我手写我心”。同时,要通过平时的习作训练让孩子们学会用文字自然地表达情感。其一,可以让同学们多写写日记,记录自己生活中的真实见闻和感受。其二,可以出一些比较容易表达心声的题目进行训练。比如《我想……》、《我最喜欢的……》等,让孩子们习作的时候有内容可写,有情感可表达。其三,可以让学生多进行一些自由习作的训练,把自己生活中比较有感触的事物以习作的形式表达出来。学会了“我手写我心”,不仅能使孩子们在习作中自由地表达情感,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们的习作兴趣,使习作成为一个自觉的行为。

    总之,小学生处在习作的起步阶段,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正是向我们昭示了习作教学的努力方向。对于上述问题的探讨,只是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粗浅认识,希望它能够以源引流,带来更多的收获。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