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石激起千层浪”。“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福建代表团和在闽全国政协委员议论最多的一大热点和亮点。
寻找福建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北界浙江,西邻江西,西南与广东相接,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相望。当记者提出“福建在哪里?”这个问题,显然并不想获得一个地理意义上的答案,想要知道的是,福建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究竟处于何种位置。
建国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海峡两岸一段时期处于对峙状态,福建地处海防前线,国家投入、重点工程建设都比较少。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后,海峡两岸局势趋于缓和。1979年,中央批准福建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利用地处沿海和海外华侨多的优势,扩大对外经济交往与合作,加快改革和建设步伐,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得较快。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福建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的龙头、窗口和前沿阵地,无论是体制改革和创新还是在开放搞活等方面都已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已连续多年GDP总量位居全国第11位,人均GDP居全国第7位。2003年福建GDP达5229亿,增长11.4%,比全国平均速度高出约3个百分点,出口210.6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然而,随着全国开放大格局的形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更加明显。珠江三角洲先行一步,长江三角洲奋起直追,环渤海经济区后发制人,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区域经济为特色的经济竞争正在加剧,中国从此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根据《2004中国可持续发展报告》最新披露: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已从城市“点状拉动”转变到城市群“组团式发展”,未来2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要有2/3的财富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环渤海三大城市群集聚。而目前三大城市群对中国的经济整体贡献率为35%。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群相比,中国经济增长的制高点和主力军尚未形成,三大城市群的巨大潜力远未释放,组团式发展的强力拉动有待开掘,空间整合的优化能力还须提升。研究表明,三大城市群不仅将对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产生战略性的作用,而且会成长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空间。
根据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区域空间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区域协作是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区域经济发展新背景下,福建原有的区位优势在变化,原有的政策优势在弱化。从福建经济发展在全国及周边省市的地位来看,也发生了许多变化。统计显示,改革开放初至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省经济实力在全国的位次大约每3年上升2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约每年上升1位。随后福建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国内生产总值约4—5年上升1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约2—3年上升1位。
让我们再次审视福建的区域。福建毗邻浙江、广东,也就是说,既可以融入长江三角洲的发展,又不妨参与珠江三角洲的分工。更与中部地区江西省接壤。也就是说,前有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等先进地区角逐挤压,后有中西部省份竞相赶超,福建处于一个“不南不北”、“不东不西”,处于“南北夹击”,“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困难境地。
福建下一步怎么办?
福建区位发展的目标定位是什么?
福建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周期中,如何继续保持领先的地位?
福建新定位
2003年年底的一天,省委宣传部的会议室。按照惯例,在全省“两会”召开之前,都要举行一次新闻单位的通报会。
会上,省委宣传部的一位负责同志特别强调,在今年“两会”报道上,希望记者们能开动脑筋,为福建未来发展定位献计献策。因为据他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一直牵挂着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心。
思路决定出路。战略定位对于福建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福建的决策层根据福建的实际,在区域经济发展上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战略: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念好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以及后来的“发展外向型经济”战略;20世纪90年代初期提出了“沿海、山区一盘棋”和“南北拓展,中部开花,连片开发,山海协作,共同发展”战略;1995年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了“加快闽东南开放与开发,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战略;进入新世纪,2001年省第七次党代会提出了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的战略构想,对省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出了新的战略部署,即九个设区市的发展按三个层面同时推进。
但是,目标定位是什么,似乎尚不明确。
经过深入的调研,科学的论证,缜密的审视,省长卢展工在今年1月8日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构建三条战略通道,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和中心城市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巩固农业基础地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努力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卢省长还在政府报告中作了进一步阐述:“充分发挥福建作为两岸三地和两个三角洲联结点的区位优势,拓宽山海协作,对内联接和对外开放通道,通过项目带动,着力推进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基础设施对接,吸引和畅通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拓展经济腹地,加快建设海峡西岸制造业基地;着力提升与台港澳合作水平,使我省成为两岸三地经贸合作,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进一步提高我省各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
“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目标一经提出,立即得到参加省“两会”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响应和认同,也得到了全省人民的赞同与支持,并在台湾同胞和海外华人中引起积极反响。普遍认为:这个目标定位,饱含着对现状的不满足和寻求突破、力争上游的急切心情。富有开拓性、创意性。符合中央的要求,符合科学发展观,符合福建的发展实际。是20多年来福建改革发展进程的延续,是福建发展战略的丰富与完善,是承前启后、与时俱进的重要成果。
“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先前“海峡西岸繁荣带”有何不同呢?省政协委员、福建社科院院长严正认为,这已不是名词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内涵的发展。体现了福建决策者对区域定位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发挥对台优势,强化与两大三角洲分工协作意识的深化。不仅如此,更有专家提出,“繁荣带”过于强调闽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而“经济区”更能体现沿海与山区的协调发展,更好体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区域发展”和“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的精神。
怎样认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意义呢?首先,有利于发展两岸关系,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地理位置、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同音共俗的传统文化,使福建成为扩大两岸合作交流的前沿。福建与台湾经济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投资与贸易良性互动态势日趋明显。台湾是福建仅次于日本、美国之后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截至2003年底,福建累计利用台资项目7664个,合同台资135.17亿美元,实际到资99亿美元。福建设立了海沧、杏林、集美、马尾台商投资区,建立了漳州与福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开通了福建、厦门、漳州、泉州与湄洲湾5个两岸定点直航的口岸。福建沿海地区同金门、马祖、澎湖的海上直接往来日益频繁。加快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将对海峡东岸的台湾发挥交流、合作、牵引的作用,推动中央“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和“以经济促政治”的对台工作方针的落实,加快两岸统一步伐。
其次,有利于海峡西岸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区联动发展。福建的区域位置处于东南沿海的中间地带,是重要出海口。福建从北到南分布着三沙湾、三都澳、罗源湾、湄洲湾、厦门湾以及东山湾等6大天然良港,其中厦门港、福州港已进入全国十大集装港行列。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既可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的产业对接、市场对接、基础设施对接,有利于在区域协作与竞争中优势互补,拓展腹地,增强实力,使三个经济区连片发展,促进东南沿海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又可通过港口对外开放优势,加强沿海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更好地在全国经济增长中发挥联动作用,更好地将福建融入到全国发展大格局中去。
第三,有利于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挑战中参与合作与竞争。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彰显,东亚加快区域经济合作步伐,福建作为两岸三地的联结区域,与港澳地区的经贸合作已有了很好的基础。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不仅可以推动海峡区域经济整合,促进闽台港澳经济合作,而且将提升中国东南沿海的整体经济实力,增强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能力,进而促进“环海峡经济圈”的构想应运而生。一旦海峡两岸合作的“环海峡经济圈”形成,其GDP总量超过长三角和珠三角,将大大提升福建与台湾同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竞争力。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目标的提出,是省委、省政府更高站位和更宽视野的科学抉择,是全省上下紧紧盯住发展、谋划发展、致力发展,全面分析形势,深刻体察省情,科学把握规律,坚持开拓创新,集中集体智慧,为福建的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确定的一个个性化的战略目标。这一新思路大大打开了福建发展的视野,拓宽了发展空间,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到了福建的位置。
福建在行动
“一石激起千层浪”。“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福建代表团和在闽全国政协委员议论最多的一大热点和亮点。
据了解,我省与会的41名全国政协委员高度关注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问题,通过联名提交提案、大会发言材料、联组会议和小组讨论会上发言等形式,积极建议中央和有关部门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纳入全国区域协调的战略布局,并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布局、政策等方面予以重点规划,重点扶持。参加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福建代表团代表黄小晶、陈慧珠分别牵头与几十名代表联名,也先后提出两份建议,建议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福建的特殊区位和历史使命,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虽然福建具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定物质基础,但总体上整体实力比较弱,在中国东南部地区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所以,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除了靠福建人民艰苦奋斗外,也迫切需要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代表、委员们的声音已引起中央领导的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看望福建代表团代表时强调:福建在密切与台湾的联系与交往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福建要运用好这个优势,进一步挖掘潜力,不断推进闽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促进直接“三通”,为实现祖国统一作出应有的贡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罗干日前在会议期间参加福建代表团讨论时表示,这个目标定位很有创意,会对全国的发展大局作出新的贡献,也有利于促进中央对台工作方针政策的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周永康也认为,海峡两岸经济发展是大势所趋,福建省提出了设想很好,希望能进一步研究和推进,为海峡两岸经济的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进一步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参加了全国“两会”回榕后的陈明义主席,3月18日主持召开了省政协第15次主席会议,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坚持把推动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并作出决定,今年第二季度,将召开九届省政协第6次常委会议,就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规划、重点、举措等开展的系列调研成果进行汇报交流。会议要求,省政协各专委会、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设区市政协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精心选择调研课题,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缜密思考,多出精品,为开好这次常委会议做好充分准备。
陈明义主席强调指出,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要充分发挥各界委员的优势和特点,支持和鼓励委员在本职岗位上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多做贡献,努力使政协的意见和建议更多地进入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和决策层面。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全省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一定能够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做出应有的贡献。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有理论依据,有共识基础,有现实条件的福建发展战略。可以预期,只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一齐努力,开拓进取,福建必将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又一重要增长极,福建必将成为镶嵌在两大三角洲中的一个独具活力的全面繁荣的经济区。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