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关于三明经济发展及地方税源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打印本页]

作者: 不得不说    时间: 2009-7-6 11:22
标题: 关于三明经济发展及地方税源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三明经济发展

及地方税源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三明市地方税务局局长  黄小平

 

一、三明近五年地方财力增长及地方税源的基本情况

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深入建设和逐步完善,税收收入已成为各级政府财力的主要来源。作为地方政府最主要、最直接收入来源的地方税收,其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三明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003-2007年三明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96.64亿元,年均增长15.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101.4亿元,年均增长15.1%,比“九五”期间GDP增速高出5个百分点,比“十五”期间GDP增速高出6个百分点,其中地税部门征收54.8亿元(含教育费附加),占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54%

2003-2007年全市地税累计组织各项收入99.9亿元,年均增长18.6%,其中:税收收入69.9亿元,年均增长20.8%。分级次看:中央级收入14.4亿元,年均增长27.9%;省级收入4.1亿元,年均增长21.3%;地方级收入51.4亿元、年均增长19.1%。地税部门组织的地方级财政收入占全市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从2003年的49.6%上升到2007年的57%

(一)地方税收构成对三明财力贡献的分析

从分税种看,主体税种全面发展,其他税种增势强劲。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这三大主体税种在2003-2007这五年间累计收入32.7亿元(地方级部分),占全部地方级收入的63.6%,占地方财力的32.2%。其中营业税收入23.1亿元(地方级部分),年均增长18%,占地方财力的22.8%,是地方财力的主要来源;企业所得税收入4.2亿元(地方级部分),年均增长27.4%,是主体税种中增幅最快的,占地方财力的4.1%;个人所得税收入5.4亿元(地方级部分),年均增长20.7%,占地方财力的5.3%。由于近几年政策调整因素及加强管征双重效应的影响,土地使用税等其他地方税种增势强劲,占税收比重由2003年的25.4%上升到2007年的27.4%,占地方财力比重也由2003年的15.7%上升到2007年的20.3%

(二)三大产业对三明财力贡献的分析

第一产业税收收入贡献极小,二、三产业几乎涵盖全部税收收入。第二产业税收收入占总税收收入比重由2003年的42.5%上升到2007年的44.6%,提高了2.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税收占比由2003年的25.8%上升到2007年的29.8%,上升了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税收收入比重由2003年的55.3%下降到2007年的55.1%。第二产业的税收占比虽略低于第三产业,但呈上升发展态势。

(三)各主要经济类型企业对三明财力贡献的分析

各种经济性质的企业协调发展,为税收收入的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有、股份经济比重不断提高, 20032007年国有企业税收高速增长,比重由21%上升到31.6%,股份企业稳中有升,且比重每年均达到三成以上,两种经济类型占总税收比重达57.7%,是税收增长的主要来源;集体性质的企业改制后数量下降,税源逐渐萎缩,比重由10.4%下降为6.1%;私营经济逐年攀升,比重由3.9%上升为10.2%;其他经济规模日益缩小,比重由34.6%下降为20.9%

 2003-2007年我市地税收入分经济类型入库情况表

单位:万元

经济类型

2003

比重

2004

比重

2005

比重

2006

比重

2007

比重

国有

19615

21%

26370

23.3%

26637

20.7%

43576

27.2%

64392

31.6%

集体

9734

10.4%

9547

8.4%

11788

9.2%

12825

8%

12518

6.1%

股份

28087

30.1%

36968

32.6%

46413

36.1%

55353

34.6%

63557

31.2%

私营

3653

3.9%

5007

4.4%

7673

6%

10612

6.6%

20827

10.2%

其他

32250

34.6%

35424

31.3%

35929

28%

37656

23.5%

42702

20.9%

 

二、近五年三明地方税收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经济因素

1、地方经济增长带动税收收入的增长。税收的高速增长归根结底来源于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只有经济活跃、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才能不断壮大税源税基,促使地税收入稳步增长。近五年我市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GDP2003年的295.21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551.32亿元(按现价),年均增长15.7%,为税收收入增长奠定了坚实的税源基础。

2、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的质量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3年的26.135.638.3调整为2007年的22.742.834.5,第一、三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提高了7.2个百分点。2003-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6.4%,五年来工业企业效益提升,相应带动了工业税收以年均24.5%的速度增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直接拉动了相关税收收入的增长。2003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完成100.52亿元,增长37.9%2006年越过第二个百亿关口,达241.29亿元,增长46.6%2007年,完成投资363.14亿元,增长50.5%,增速稳定在全省第二、三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直接拉动了相关的税收收入大幅增长,五年间全市房地产行业共入库地方税收收入8.1亿元,年均增长29.8%;建筑行业共入库地方各税收入12.3亿元,年均增长23.3%,房地产行业和建筑行业税收占全市地方税收收入总额的近三成。

(二)管理因素

我市地税收入大幅度增长在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得力于各级地税部门强化征管而转化出来的物质力量。市地税局于2005年提出“着眼于壮大地方税收收入总量和着力于增强地方可支配财力”的组织收入工作方针,并不懈努力付之实施。五年间通过加强税收征管共计增收税款6.8亿元,占税收总增收额的61%,取得了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支持地方社会发展的积极成效。主要措施有:一是规范行业税收征管。2005年制定了房地产业地方税收征管暂行办法,三年来累计增收税款1.74亿元。2007年制定了《三明市区二手房交易地方税收管理办法》,在全市推广后,当年征收地方税收4750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01.53%。二是加强“七小”税源管理。通过制定落实单项税种管征办法,指导基层管征,减少管征漏洞,增加地方税收收入。三是加大财源培植力度、拓宽聚财思路。通过《三明地税调研》这个平台充分调动税务干部深入调查、加强管理、培植税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推行“四位一体”税源管理体系,对税源的征收、管理、检查,包括税源分析等全过程的强化管理,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全面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五是加强纳税评估工作,对地方税源实现多项预指标动态监督管理,做到“重点税源逐户评估,一般税源分行业评估,零散税源按区域评估”。注重计算机评估与人工评估相结合、预警指标与管理经验评估相结合、纳税评估与日常检查相结合。

(三)政策因素

近几年,我市地税部门充分履行税收职责,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抓住经济发展热点,善于利用税收政策挖掘税源,筹集地方财税收入,促进了我市地方税收快速增长。在认真执行国家税收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市地税局积极拓展税收政策作为空间,对政府出台相关涉税政策出谋献策。2005年,我局向省局建议提高煤炭资源税税额标准,由原来的0.5/吨提高到2/吨,经省局转报总局予以采纳,仅2006年我市资源税就增收了1200万元;2006年针对三明市区建设发展和规划的实际情况,向市政府提请建议重新统一调整土地使用税土地等级,将城乡结合部的小蕉、洋溪等7个“工业园区”纳入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征税范围,得到市政府支持,2006-2007年增收土地使用税2700万元;同时建议市政府取消个人联建房用地审批,当年房地产税收同比增长近三成。这些税收政策调整措施,充分发挥了促进税收增长的作用。

三、制约三明地方税源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三明作为福建省的一个重要的工业城市,近年来经济取得了明显的发展,地方财力也大幅提高,但与我省其他一些经济发达地区比较仍有差距,剖析其原因:

(一)地方经济运行质量的影响

近年来三明经济虽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从全省来看仍低于平均水平。“十五”期间,我市GDP年平均增长幅度为9.1%,低全省平均增幅1.6个百分点,我市二、三产业年平均增幅分别为12.3%9.7%,分别低全省二、三产业平均增幅1.2个百分点和0.6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增长速度及效益与沿海和周边快速发展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使得地方财力的增长受到一定限制。三明作为福建的老工业基地,多数企业生产水平和效率相对落后,影响了工商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为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三明的流动资金本来就较少,投入产出率低和投入产出周期较长更影响资金使用效率,进而影响经济效益和地方财力的发展。

(二)对重点企业过于倚重的影响

三明规模以上工业实现税利很重要的是依靠三钢闽光、三钢集团、三明烟草等企业,而其他大部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普遍不高,个别企业年纳税额只有近万元。2007年,市本级的48户企业形成地方财力虽仍保持增长态势,但出现减收的企业有22户,其中4户减收额均在100万元以上,税收为零和已经注销企业有4户,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三明地方财力尤其是市本级财力的发展。

(三)区域局限制约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发区、中西部地区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区域优惠政策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经济迅速崛起最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 而三明作为一个内地山区,没有上述政策优惠,相对偏远区域受限制约了我市经济发展及地方财力的快速增长。2007年我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1.32亿元,全省排名第六,而同期全省排名前三的泉州、福州、厦门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86.6亿元、1974.59亿元和1375.26亿元,再加上与省会城市、沿海地区相比处于“被剥削”地位,进一步拉大了我市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

(四)产业链相对较短的影响

我市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矿产业、林业等主导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大大增加了地方经济总量,但大项目、好项目不多,带动力强的企业不多,主导产业集群尚未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有待增强。矿产品、林产品大部分属于初级产品、粗加工产品,初加工企业较多,产品附加值较低,市场竞争力有限,产业链短,产业、产品结构不够合理。同一行业间的企业多为小规模企业,且各自为战,存在重复建设、雷同开发,低层次竞争。众多企业尚无法在产业链条的延伸上下功夫,彼此之间内在联系较少,缺乏应有的专业化分工协作,而且其生产的产品品种单一,没有较高知名度的商标品牌和知名产品,不能结成有效集群共赴市场提高竞争力。

四、关于支持经济持续发展和加强地方税源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2007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风波演化而成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在持续,一方面银行倒闭、股指下跌,另一方面原油等原材料价格非理性涨跌、各类产品产量下降,虚拟经济的泡沫已经拖累了实体经济的健康运行。世界经济结束了连续多年的上涨势头,将可能步入下行轨道。受国际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我国面临着国民经济减速和通货紧缩的压力。据有关部门预测,2008年全国GDP增速将由上年12.9%下降到10%左右,这种严俊形势在可能延续到2009上半年。在这种宏观背景下,要坚定信心,积极落实市委提出“强化主轴、壮大两翼、‘块状’推进、连片发展”的区域发展布局,和“突出工业、提升工业,加强农业、做特农业,培育三产、搞活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依从三明经济发展规律与地方税源的条件出发,想方设法地支持三明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想方设法地加强地方税源建设,想方设法地提高地方税收对地方财力贡献率。

(一)突出工业、提升工业,提高工业税收贡献

1、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巩固支柱、主轴税源。工业不仅是经济的支柱,就业的主渠道,更是财源的支柱。2007年,我市工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率高达27.8%,在各行业中位居第一。当前,一要立足特色进行产业聚集,支持以三钢为龙头的“4+1产业集群产品升级、技术进步、持续增效,在已形成一定规模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主导产业税收贡献。二要做大做强重点税源经济总量。对大中型、骨干企业实行产业带动,拓展市场空间。借助三钢集团、三重集团、双轮化机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企业向优势高效行业集聚,延伸开发区的产业产品链条,培植出一批具有科学技术优势、产业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良好的企业,让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三是充分发挥“永安-三明-沙县”的区位优势(三个县、市、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人口分别占全市53.7%54.1%66.9%31.5%),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和强化主轴的财税实力。

2、加快工业园区发展,推进工业化进程。苏州等先进地区的实践表明,工业项目的园区化发展是工业化的基础,具有较高水平软硬环境的工业园区,已成为新一轮先进技术、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工业载体园区化,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是产业资源合理配置和产生聚集效应的必然前提。当前,要加快永安埔岭汽车工业园、尼葛工业园及沙县金沙园的发展,并以此带动其他省级工业开发区发展。以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专业园区“块状”推进加快工业化进程,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建设,是一条适合三明市情和现状的发展道路,更是一条适合最大限度提高工业对地方税收贡献率的有效途径。

3、围绕矿产资源,发展矿产品深加工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利用大田、尤溪等地的资源优势发展矿产深加工产业,实施“四大整合”即资源整合、行业整合、产业整合、资本整合,实现“三大转变”,即由浅入深,完成初级产品向深加工转变;由小到大,完成由零散、小规模开发向整合资源、大规模开发转变;由初至高,完成由初级、简单的产品经营向产品经营和资本经营并举的转变。

三明矿藏资源丰富,有福建的“矿产金三角”之称。已发现金属和非金属矿种79个,已探明储量的矿种49个,其中:尤溪铅锌矿金属储量在200多万吨以上,居华东地区首位;铁矿石主要分布大田、永安等市县,仅大田县储量1.5亿吨,是省内五大铁矿区之一;无烟煤主要分布在永安、大田、清流等市县,储量4.72亿吨,占全省的42%;石灰矿全市普遍分布,石灰石储量16.64亿吨,占全省的47%;重晶石为全国富矿之一,钨、锰、蓝宝石等在全国、全省矿产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

当前,要主动对接国家扩大内需的“十大政策”,积极发挥三明矿产资源优势,建成一批新的地方矿产深加工龙头企业,培植一批地方新税源增长极。重点抓好煤、铁、锰、钨、稀土、铅、锌、萤石、石灰岩等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和矿产深加工产业,着力培育七条产业链,力求尽快取得突破。 

七条矿产深加工产业链建成后地方税收贡献测算表

 

产业链

主要产品

2010

2015

产值

(亿元)

地方税收(万元)

产值

(亿元)

地方税收(万元)

煤矿产业链

四氢呋喃、甲醇、二甲醚、合成氨

20

2720

40

5440

铅锌矿产业链

锌、铅、铅蓄电池、铅基合金

10

1360

20

2720

铁矿产业链

硫酸、生铁

10

1360

20

2720

钨矿、稀土产业链

钨特种钢、硬质合金、耐磨合金

10

1360

20

2720

萤石矿产业链

氟化氢

8

1088

20

2720

石英石产业链

高纯硅、太阳电池

4

544

10

1360

石灰石产业链

纳米碳酸钙、食品与药用碳酸钙

38

5168

70

9520

合计

 

100

13600

200

27200

 

4、提高规模以上工业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利用现有企业的扩张改造来做大做强经济,通过退城入园、技术创新增强三重、双轮化机等企业的发展后劲,同时大力支持新兴产业、电子产业的发展,促进工业提速增效,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此同时,依托规模工业带动相关生产性服务产业发展。如围绕冶金和机械两大产业,加快三明海西金属材料制品市场的建设,形成以钢材及其他金属材料制品交易为主,集加工、配送、物流、仓储、废旧材料回收、信息发布、银行金融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市场,促进相关服务业的税收增长,进一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地方税收对三明财力的贡献率。

5、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发挥产业经济效应。产业聚集区的发展成为近年来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产业聚集区形成相关产业的聚集,可以发挥产业自我发展的功能和辐射功能,形成强力支撑县域发展的高速增长区域。如加快永安埔岭汽车工业园发展,永安作为我省发展载货汽车及零部件的生产基地,已列入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汽车工业作为集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力密集型为一体的制造行业,其协作加工、装配和创造的岗位就业机会以及税收贡献率较高于一般行业。2007年,园区全年生产载货车12030辆,实现产值10.87亿元、税收2765万元。到2010年,永安埔岭汽车工业园区载货车和专用车的生产能力总规模将达到5.5万辆,产值达到60亿元,税收将达8000万元。

6、加速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集结。深化国企改革,积极探索国有企业新分类的管理机制,比如可以将全市国有企业划分为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公共资源及一般竞争等若干板块,依托“4+1产业国有龙头企业,以板块重组为手段,加速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构建地方大型企业集团并加速上市。当前要大力支持并引导社会资源向产业集群的龙头大企业集聚,提高龙头企业的竞争力、凝聚力和带动力,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并购、参股、参与技术改造等方式,对其上下游企业进行改造,促进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之间的相互依靠和协调发展。如支持三钢与鞍钢联合重组,组建钢铁联合企业,力争钢产能达到800万吨以上,继续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开发下游产品,建设金古、小蕉专业园区,打造冶金及金属材料制品产业集聚地。通过进一步增强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为地方财政提供源源不断国有资本增值财源。

(二)提升三明城市价值,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未来的竞争是城市与城市的竞争。通过经营城市,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价值,建设有特色、有影响力、有文化内涵、有竞争力的三明城市群,促进城市经济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带动地方税收的持续增长,从而提高地方税收对地方财力的贡献。要通过名山、秀水、名校、名医、名人、名企,弘扬三明厚重的历史资源、广博的人文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引进聚集人才,提升城市的品位。

(三)建立政策激励机制,培植壮大地方税源

1、调动市县共享企业财税管理积极性。认真落实市县共建园区和飞地项目地方税收管征及财税分成试行办法,包括金沙园和永安埔岭汽车工业园地方税收管理机构问题、市级重大项目财税分成问题、市区搬迁企业税收管理问题,进一步完善收益分配机制,促进多赢共惠、共同发展,壮大市本级财政收入,增强区域经济实力。

2、发挥财政宏观调控功能。针对新出现的通货紧缩、经济增长放缓、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消费不足等状况,我市财政应充分落实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建立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机制;清理和减少对企业和生产经营领域的行政收费;综合运用财政补贴、贴息、转移支付等多种手段,建立多元化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资金投入及高效使用机制;建立合理的资源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落实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技术进步,鼓励企业加大环保、节能、安全设备投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集群。

3、努力探索资本运营空间。通过兼并、收购、重组等方式不断优化资本结构来盘活三化、重组三农,促进传统优势产业良性发展;加强分类指导,实行梯度推进,加快永安智胜化工等4家企业上市步伐,积极策划其它46家上市后备企业相关准备工作,提高资本运作效率,实现资本效益最大化,促进工业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4、完善总部经济扶持政策。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经济带来多种经济效应,是推动三明产业升级、品位提升的动力引擎。当前,在培育和保有在明企业总部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支持总部企业落地三明发展的政策体系,对营造环境、土地供应、财税返还、金融服务、户籍落地和子女入学等方面制定具体操作办法,从而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集团来明设立职能型总部,吸引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省内外民营企业来明设立总部,促进三明的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经济转型。

(四)加强数据分析处理,促进经济良性发展

基于目前地税系统信息化程度较高,具备分析、处理所掌握经济基础数据的能力,在全省全面推进“两个先行区”建设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加快建立并运行市局数字信息处理中心,充分运用税收数据分析处理结果,为党委、政府经济决策提供信息支持。首先,要加速推进税收信息化集中和整合。进一步加快征管系统、税源监控分析软件、一户式存储系统的数据集中和整合,从而促进各系统间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比对;其次,要建立区域、行业宏观税负参数指标体系。以GDP地方总税负率、社会零售总额地方税负率等平均值为基准,评估地区地税总体税源管理水平,对比分析本地区相关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情况;第三,要完善经济税源分析的税收负担、弹性、动态和关联等指标体系。既要有反映重要经济运行、税收管理基础性内容的常态指标,又要有反映经济运行热点、各阶段税收中心工作的动态指标。通过及时掌握了解各类经济指标异常变动情况,理性分析三明经济与税收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针对性强、有实用价值的意见和建议,提高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