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建设中
发挥三明平台作用的研究
中共三明市委办公室课题组
省委八届三次全会与时俱进地提出“进一步深化闽台交流合作,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维护两岸共同家园、联系两岸同胞命运共同体、促进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三明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中肩负着重要历史使命,必须抢抓机遇,构建平台,主动作为,为全面推进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省、市关于组织开展2008年重点课题调研的通知精神,我们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在深入调查了解,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对在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建设中如何发挥三明平台作用这个课题进行了认真研究,总结了主要做法及成效,分析了存在困难及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及建议。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明台农业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2005年,海峡两岸(福建)农业合作试验区正式设立以来,我市以此为契机,强化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促进了我市现代农业健康发展。一是有效改善了农业投资环境。认真落实国家和省里各项优惠政策,并配套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积极鼓励台商到三明投资兴业,对进入我市试验区的台资农业项目,除执行省、市现行的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规定外,还在产业化经营、税费、用地、信贷等方面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支持,不断优化投资软环境。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每年实施一批农业合作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强交通、通讯、供水、供电和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硬环境。到2007年底,全市累计批办台资农业企业119家,总投资6505万美元,利用台资4176万美元。二是有效拓宽了交流合作渠道。通过积极组团参加“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到沿海台商投资集中区举办项目推介会等形式,开展对台招商引资活动。充分发挥商会、协会等中介组织作用,加强与台湾农业企业和商会、协会的沟通联系,吸引台湾有关社团和各专业商会、协会组团来明参观、考察、交流或投资,促进明台农业交流合作。截至目前,已邀请了84个团组1508人次的台湾农业界客商来明考察农业项目,促成12个团组166人次的我市农业界专家、技术人员赴台交流考察、招商引资,进一步密切了明台两地农业界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三是有效引进了新品种新技术。积极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先进技术、管理模式,通过引进一个品种、消化一项技术、推广一种模式、带动一方农户、建成一片基地,进而形成一个新的出口品牌。至目前共引进台湾毛豆、台湾蜜雪梨等169个农业新品种,推广面积达10.05万亩;共引进台湾农业新技术48项,推广面积达2.48万亩。
2、明台林业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2005年6月,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以来,我市以林业合作实验区的林产品加工合作区、生物医药开发合作区、森林食品加工合作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合作区、森林生态休闲观光合作区、林业科技开发园区及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等“六区一园一会”为平台,稳步推进明台林业交流与合作。一是扎实推进林产品加工合作区建设。累计已有21家台资林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其中实验区设立以来新引进9家。台资企业的生产领域从原来单一的人造板加工向木工机械、木竹家具、体育运动器械、木竹工艺品、小木屋等多方向发展。二是扎实推进生物医药开发合作区建设。累计引进7家台资生物医药企业,其中实验区设立以来新引进益茹生物、新联葛业、金宝树等6家台资企业。重点从事珍贵药材培育基地建设,并有银杏、红豆杉萃取等台资项目正在对接深化。全市已建有红豆杉、厚朴、雷公藤、铁皮石槲等药材基地20万亩,并有泰宁雷公藤、九节茶和明溪红豆杉、建宁莲子列入福建省地道药材GAP示范基地建设。三是扎实推进森林食品加工合作区建设。累计已有26家台资企业落户,其中实验区设立以来新引进10家。台资企业投资经营领域涉及果蔬、茶叶、鲜笋以及其他优质农作物、绿色植物的种植、加工和市场营销。四是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育合作区建设。实验区设立以来新引进清流富贸生物科技、清流阳光花卉等2家台资企业,开展苗木花卉种植培育。海峡西岸沙县林木种苗繁育中心已完成选址确认,规划建设面积1800亩,相关合作事宜与台商进行了深入洽谈对接。五是扎实推进森林生态休闲观光合作区建设。积极推进泰宁大金湖与台湾日月潭、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与台湾野柳地质公园的互动合作,实现“两水”、“两园”对接,打造“台湾—香港—厦门—泰宁—武夷山—福州”等3条旅游精品线路,先后接待来访观光的台湾客人1.2万多人次。台商杨文华先生拟投资750万美元的“清流大丰山森林公园”综合开发项目,已于2007年10月批办注册,正在加紧景观改造、娱乐服务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六是扎实推进林业科技开发园区建设。新引进嘉农农林发展有限公司、八晁林业科技有限公司等4家台资企业。成立闽台林业研究所、闽台林业科技交流培训中心,并与台湾原住民族产业发展协会、台湾嘉义大学校友会、台湾嘉农农业发展基金会等社团组织签订海峡两岸农林科技系列合作协议,重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推广和台湾产销班、森林旅游开发的对接培训与定点帮扶。三年来,累计引进台湾新品种、新技术174个,推广面积13.8万亩。七是扎实推进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2006年7月,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设立,2008年1月升格为三明台湾农民创业园,通过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有序运作,金星加工区、花卉苗木产业区、名优茶果种植区、特色养殖区、生态休闲旅游区、台商联谊会等“五区一会”建设取得了有效突破。目前,共引进青龙果蔬、嘉德农业、阳光花卉、大丰山旅游等14家台资企业,总投资6000万美元;已从台湾引进良种29个,推广辐射面积1.5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3%以上。八是扎实办好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按照“以林为桥、沟通两岸、加强合作、共同发展”的思路,精心策划组织,成功举办了三届林博会,在推进两岸林业交流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平台作用。林博会从第三届起成功升格为国家级专业会展,由国家林业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国台办、商务部为支持单位。第三届林博会有海峡两岸四地和美国、法国等13个国家的1680名嘉宾和客商参会参展,其中台商42个团组486人。新党主席郁慕明、全国台企联会长张汉文等一批台湾知名人士出席林博会。共签约项目223个,总投资185.5亿元,利用外资和市外资金149.3亿元,分别是上届林博会的8.5倍和8.4倍,其中林业合同项目92项,总投资29.1亿元;台外资项目26项,总投资2.44亿美元。
3、明台旅游交流合作迈出新步伐。我市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生态旅游胜地,加快推进明台旅游交流合作,促进了我市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一是注重搞好旅游规划。高站位、高标准编制《三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将发展对台旅游作为《三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新时期明台旅游交流合作的战略目标和任务措施,着力解决我市针对台湾客源市场的产品开发、项目建设和宣传促销等问题。二是注重开发旅游产品。主打“两山两水”旅游产品,依托“武夷山—阿里山”、“大金湖—日月潭”旅游对接平台,以“两山两水两岸情”为品牌,组合“山海湖”精品旅游线路,推出三条对台旅游线路,借助厦门、武夷山两个航空口岸,延伸台湾入境游市场。开发宗教朝圣旅游产品,开发了一批在台湾有较多信众的朝圣旅游项目,重点推进泰宁峨嵋峰慈航祖庭旅游开发,以佛为主题吸引台胞前来观光旅游。做大寻根祭祖旅游产品,重点建设宁化客家文化风情园、清流灵台山客家祖山等项目,加快开发闽籍台胞寻根、客家台胞认祖、寻亲团圆等旅游产品,办好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海内外巫氏文化节和邹应龙诞辰系列纪念活动等,吸引台湾游客来明探亲旅游。培育科普休闲旅游产品,推进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两园”交流,共同打造两岸地学科普旅游产品。三是注重搞活旅游促销。通过参加国际旅游交易会、海峡旅游博览会、海峡两岸旅游行业联谊会、香港“福建节”、澳门妈祖文化旅游节、旅游推介会等活动,大力宣传推介三明旅游,吸引了不少台湾同胞前来三明观光旅游。2006年以来,我市累计接待台湾游客20000余人次。
4、明台文化交流合作取得新成效。我市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明台文化交流合作,推动了我市特色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一是突出客家文化、宗亲文化交流。积极挖掘和利用客家文化资源,发挥市、县客家联谊会的主体作用,搭建明台客家联络桥梁,邀请台湾客家同胞前来寻根谒祖,参加“世界客家祭祖大典”、客家文化研讨、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活动。据不完全统计,至2007年,已有台湾90多个团组3000余人次到三明故乡寻根谒祖。1995年石壁客家公祠落成后,三明市连续举行了十二届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已有世界五大洲25个国家和地区的27万多名客家人前来寻根谒祖、旅游观光、考察交流。二是突出朱子文化交流合作。我市尤溪、泰宁、将乐等地以朱子文化研究为平台,通过组团参加“闽台笔会”、“海峡诗会”、“闽台教育讲坛”和“海峡医学论坛”等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朱子文化学术交流,尤溪县每年都举办朱子文化周系列活动,邀请周边省、市及台湾有关人士参加,推动了朱子文化的广泛交流和深入研讨。三是突出抗战文化交流合作。利用永安曾作为福建省抗战时期的省会的抗战文化资源,着手建设永安对台文化交流基地,积极联络、邀请国民党知名人士及其后人故地重游、观光考察。2007年10月,我市与省文化厅、省台办、台盟福建省委共同举办“福建省战时省会永安:国共合作与闽台关系学术报告会”,邀请中国国民党党史馆馆长、台湾师范大学兼职教授邵铭煌和台湾成功大学教授林德政以及抗战时期曾在永安工作过的相关人士后代、重要台商代表、新闻媒体记者共计110余人参会,促进了抗战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扬。
二、存在困难及问题
1、明台交流合作的制约因素有待破解。一是政治因素。受政治因素影响,两岸交流合作仍处于台湾来大陆交流合作多,而大陆进入台湾交流合作少的 “民间、间接、单向为主”的局面,制约了交流合作的空间。二是政策因素。随着两岸交流合作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在政策研究和制定方面有些滞后,制约了交流合作的深化。三是资金因素。由于三明市、县两级财政比较困难,难以安排更多资金扶持明台合作项目建设。同时,台资企业融资比较困难,台资企业的地面物、厂房、设备等很难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贷款,申请生产经营性资金无法实现,影响了部分台资企业的发展。
2、明台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有待完善。一是交流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前几年台湾当局的限制,明台交流渠道较少,交流领域不宽,交流层次不高,影响明台交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二是合作机制不够健全。明台合作的规模小,合作层次较低,合作领域不宽,尤其是在科技、信息、人才、营销等高层次领域的合作尚未有大的突破。三是对接机制不够健全。尚未建立合理分工、互补互利、务实有效的产业对接机制,无法实现产业全面深入的对接。
3、明台交流合作的软硬环境有待优化。一方面是软环境改善还需努力。有的地方和部门的同志注重引进台资合作项目,但对台资合作项目落地后却轻于关心和扶持,不能及时有效地帮助解决台资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影响了台资合作项目的加快发展。另一方面是硬环境建设还需加快。近年来,我市加大投资力度,使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明台交流合作的硬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三明境内西北部大多数县还未通高速公路,制约了明台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
三、若干对策及建议
1、全力打造明台交流合作的有效平台。一方面要完善现有交流合作平台。在办好林博会上求突破,着眼于扩大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这个国家级会展品牌的影响力,创新会展承办机制、办会形式、联办模式,将交流合作领域从林业拓展到其他产业和领域,努力把林博会办成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的综合性平台。在林业合作实验区建设上求突破,加快推进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林产品加工合作区、生物医药开发合作区、森林食品加工合作区、生物多样性保育合作区、森林生态休闲观光合作区、林业科技开发合作区等“六个合作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在重点园区建设、重大台资项目引入、重点台湾企业引进上下功夫,努力把林业合作实验区建成海峡西岸林业对台交流合作的示范窗口。在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上求突破,全力推进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的道路、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吸引和支持台湾农民带着资金、良种、技术和管理经验来明投资创业,推进花卉苗木、特色养殖、名优茶果种植等产业区发展,努力把创业园建成台湾先进农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基地、台湾农民的再创业基地。在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上求突破,按照“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特色突出”的思路,加快推进各县(市、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努力把农业示范园区建成明台农业交流合作的示范基地、新品种的引进基地、新技术的示范基地、现代管理经验的试验基地。另一方面要构建新的交流合作平台。积极规划建设台商投资集中区,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政企联动、市场运作”的原则,抓紧规划和建设若干个台商投资集中区,使台商投资集中区成为吸引台商投资的集散地、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的主阵地、明台经贸交流合作的新平台。积极延伸对台招商引资平台,通过充分利用“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9.8”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赴台举办推介会等形式、到沿海台商投资集中区举行招商推介会等形式,不断拓展跨区域的明台交流合作平台。
2、全力构建明台交流合作的长效机制。一要健全交流沟通机制。通过积极邀请台湾专家、学者、企业家等来明参观考察和组织三明的专家、学者、企业家等赴台考察交流等交流活动,进一步密切明台两地之间的人员交往和沟通交流,推动形成“以民对民、以地对地、以明对台”的双向互动沟通交流局面。充分利用宁化客家祖地这一资源,办好世界客家祖地祭祖大典、世界客属恳亲大会等活动,加强与台湾客属的联系和沟通,联络感情,增进了解,融洽关系。二要健全互惠合作机制。加强明台两地民间组织、行业协会、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探索建立对口合作机构和业务协商机制,形成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长期合作机制。三要健全产业对接机制。探索建立行业对行业、产业对产业、园区对园区等方面的对接渠道,促进我市冶金及压延、机械与汽车、林产加工、矿产品深加工和生物医药“4+1”产业集群中的产业及农业、旅游业等产业与台湾相关产业的深入对接,重点引进与产业关联度大、配套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和项目,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产业对接新格局。
3、全力拓展明台交流合作的宽阔领域。一要拓宽机械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合作领域。围绕建设海峡西岸机械装备制造业集聚地和载重汽车产业基地,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引进重大台资项目为重点,着力推进以沙县金沙园、三元汇华工业园为龙头的明台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对接、以永安埔岭汽车工业集中区为龙头的明台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对接,以三明现代林业合作试验区为龙头的明台板式家具制造及木工机械制造产业对接,提升机械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二要拓宽农业合作领域。围绕建设明台农业合作示范区,主动承接台湾农业向岛外转移,积极引进台湾农业资金、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加快推进以清流为重点区域的明台花卉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以永安、尤溪、三元、梅列、沙县和将乐为重点区域的明台柑桔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以尤溪、将乐、永安、宁化、大田、建宁、沙县和泰宁为重点区域的明台食用菌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以永安、泰宁、明溪、清流、三元、梅列为重点区域的明台畜牧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以永安、沙县、尤溪为重点区域的明台高优林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以明溪、泰宁、三元为重点区域的明台生物医药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以尤溪、大田、永安、沙县和宁化为重点区域的明台茶叶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建设,使明台农业交流合作向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更大规模方向发展。三要拓宽旅游合作领域。扩大明台旅游业在旅游项目、旅游线路、景区对接、旅游促销等方面的合作,着力推进泰宁大金湖与台湾日月潭“两水”对接,积极推动泰宁世界地质公园与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两园”交流,加快永安桃源洞—石林景区、三元格氏栲森林公园、清流温泉冷泉旅游、宁化客家文化风情园等一批旅游合作项目建设,联手打造“山海湖”精品线路,提升“两山两水两岸情”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四要拓宽文化合作领域。以推进两岸客家文化交流为重点,设立世界客属宁化石壁祭祖大典平台、姓氏祭祖平台和客家经济论坛,办好宁化世界客属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及其学术研讨会、客家民俗文化节,申办2012年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深化朱子文化研究;以海内外巫氏文化节、明台族谱对接、两岸邹氏后裔对接等活动为重点,着手姓氏源流和族谱研究,弘扬发展两岸族亲宗亲文化;以永安对台文化交流基地建设为重点,挖掘提升两岸抗战文化;以泰宁峨嵋峰慈航祖庭开发为重点,推动两岸宗教文化交流;以万寿岩遗址保护开发为重点,推动明台史前文化渊源研究,从而使三明成为台湾同胞来闽寻根谒祖、民俗信仰拜谒、探亲访友的重要区域。
4、全力改善明台交流合作的软硬环境。一要着力营造交流合作的舆论环境。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市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电台、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区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具体措施,及时报道两岸交流合作的新动态、新成效,形成有利于明台交流合作的良好舆论氛围。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台湾新闻媒体的作用,通过开设专题、专板等形式,对三明进行全方位的深入宣传报道,让台湾民众对三明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提高三明在台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要着力营造交流合作的服务环境。按照“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用好中央和省上的一系列惠台政策,并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和实施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为台湾投资创业者创造宽松透明的政策环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简化审批手续,减少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为台湾投资创业者创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加强诚信建设,强化监督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为台湾投资创业者创造公平守信的市场环境。加大各级财政对明台合作项目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创新金融信贷服务项目和信贷品种,为台湾投资创业者创造便利互惠的金融环境。三要着力营造交流合作的设施环境。加快构建区域大交通,加速推进泉(州)三(明)高速公路、永(安)武(平)高速公路、永(安)宁(化)高速公路、向(塘)莆(田)铁路、三明机场建设,推进杭(州)广(州)等快速铁路和建(宁)泰(宁)、三(明)厦(门)、永(安)漳(平)等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努力构建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逐步形成东出西进、南联北接的海峡西岸重要综合交通枢纽,为明台交流合作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加快构建区域大电网,新扩建一批高压变电站,抓紧推进煤电、核电、风电等一批重大电力项目前期工作,为明台交流合作提供坚强的电力保障。加快构建区域大物流,深入推进加快流通产业发展试点城市工作,抓紧建设海峡西岸金属材料制品市场,推进闽西北物流园区、城市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加速实施海峡两岸(三明)农林产品物流中心项目建设,逐步建成连接沿海,联动周边的现代物流繁荣带,为明台交流合作提供有力的物流支撑。
课题指导:程立双、洪明德
课题负责人:余迭荣
课题组成员:黄茂升、陈 锋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