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殷切的期望 巨大的鼓舞 [打印本页]

作者: 福建老秘    时间: 2009-7-1 08:43
标题: 殷切的期望 巨大的鼓舞

殷切的期望  巨大的鼓舞

 

江平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作为当年小平同志在厦视察重要活动的亲历者之一,20多年来,每当想起这一往事,我心情就很不平静。回忆这段难忘的经历,可以永远铭记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志在创办经济特区时所起的关键作用和特殊贡献,从而激励自己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振兴中华民族而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经济特区是新事物。它是在小平同志的积极倡导、大力推动下,经党中央批准创办起来的。1984年春天小平同志在深圳、珠海、厦门等3个城市视察起步阶段的经济特区,继而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大潮。

  

厦门经济特区创办的背景

 

  小平同志在粉碎“四人帮”之后,重新回到中央领导岗位。在1978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要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从而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9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小平同志提出了建立特区的问题。

  根据小平同志的指示,广东省委、福建省委于当年6月分别向中央写了报告。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广东、福建省的两个报告,决定在深圳、珠海两个城市试办出口特区(后更名为经济特区),待取得经验后,再在汕头、厦门设置。因此可以说,特区是小平同志最早提出并倡导的。

  到了1980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中指出:一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央决定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是正确的。同意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0年,省委经过讨论,最后决定选择厦门的湖里搞经济特区并上报中央。中央在10月正式批准:在厦门市的湖里划出2.5平方公里为经济特区。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厦门成立了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这是在省政府领导下,与市委、市政府平行的行政管理机构。第一届主任是郭超(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同志,后来是王一士同志,再后来把邹尔均同志调来当主任,当时担任分管文教工作副市长的我也从市政府调来当第一副主任。由于我们在起步阶段就重视软硬件的建设,加上积极自筹资金、贷款,因此在不长的时间里,厦门就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能吸引大量外商投资的环境。

  万事开头难。当时进行经济特区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困难重重,而且精神压力很大。在小平同志开创性地提出搞经济特区之前,我们国家几十年一直在搞计划经济。因此,经济特区提出后,有的人一下子都接受不了,各种各样的怀疑、猜测、担心、甚至反对的意见纷纷迎面而来。比如经济特区究竟是姓“社”还是姓“资”?有的人说“经济特区就是资产阶级、资本主义的东西”;也有人以《租界的由来》为题目发表文章指责说:“你们这是在搞旧上海的租界。”在这种情况下,经济特区究竟还有没有前途、还要不要继续办下去?我们的国门到底是继续开放、还是马上关闭?中国是不是还要退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当时,全党、全国人民都在思考这个重大而又需要正确回答的问题。也就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转折关头,1984年初,迎着料峭的春寒,深思熟虑的小平同志开始了著名的南方之行。

  

小平同志视察厦门经济特区

 

  小平同志1984122,首先到了深圳,然后到了珠海,27到了厦门。他看了深圳的情况后,给深圳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个题词有很强的针对性。129小平同志在珠海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的题词。27,小平同志坐火车到达厦门(当时厦门机场还未建好),陪同的中央领导是王震同志,还有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省长胡平同志,厦门市领导有陆自奋同志、邹尔均同志。我当时在经济特区管委会恭候他老人家。

  小平同志到厦门后,不顾旅途疲惫,先后乘船从鹭江观看厦门风貌,视察了东渡港码头、高崎国际机场、厦门大学、集美学村和驻厦部队,还会见了我市各界知名人士。29那一天,小平同志专程来到厦门经济特区管委会大楼(现在的湖里区政府办公大楼),在二楼的会议室里,小平同志听取了关于厦门经济特区的情况汇报。我有幸成为见证人之一,当时的情景、特别是小平同志的音容笑貌,至今还历历在目,让我刻骨铭心。

  记得我们事先把准备好打算请小平同志题词的桌子放在靠窗的位置上,采光很好,上面摆放着文房四宝。当小平同志在各级领导同志陪同下进来时,大家都热烈鼓掌表示欢迎和致敬。首先,市长邹尔均同志向小平同志汇报(邹尔均同志和我分别坐在小平同志的左右边)。在谈到厦门的基本条件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时,我们向小平同志提出两个要求:第一是厦门经济特区仅有2.5平方公里,太小,建议把它扩大到全岛;第二是建议厦门搞自由港,即让人、货物和货币进出自由。小平同志专注地听着,脸上浮现出思考的表情,但没有马上表态。汇报结束以后,小平同志站起来给我们题词。我就站在小平同志左侧,邹尔均同志便站在小平同志右边。由于右边较为开阔,《厦门日报》摄影记者李开聪也站在邹尔均同志旁边。只见小平同志握笔沉思片刻,便俯身泼墨挥毫:“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13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跃然纸上。在大家的一片热烈掌声中,随着李开聪手中照相机的“咔嚓”声,刚题好词手中的毛笔还未放下、神采奕奕的小平同志站在还散发着墨汁芳香的题词前,周围簇拥着脸上挂满幸福微笑的各级领导同志的这一经典画面,就此定格。

  从画面看,应该说这张照片拍得很感人、很成功、很美,但有个遗憾,就是把邹尔均同志给漏掉了。当时小平同志在题词时,旁边还有中央和省市领导同志王震、项南、胡平、陆自奋,及省特区办主任林铭侃等人;因为邹尔均同志紧挨着李开聪,所以李开聪拍照时旁边自然形成一个“盲区”,因而没能把邹市长给拍进画面。

  当时,我们所有在现场的同志看到小平同志题词的内容后,心情都十分激动。因为这一题词不是单单对厦门经济特区,而且还是对全国所有的经济特区做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指明了发展方向,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联想小平同志此行的3次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把经济特区办得更快些更好些”,这些题词回答了当时社会上、特别是党内外一些人对经济特区的指责和非议,同时使我们的腰板挺直了、信心更坚定了。什么姓“社”姓“资”,什么《租界的由来》,只要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要广大人民群众高兴、满意、赞成的,只要小平同志赞许、肯定、支持的,这就是正确的,就要勇敢、坚定地向前闯,而且还要“办得更快些更好些”!

  果然,小平同志离开厦门不久,在1984年的2月下旬,国务院特区办专门派人来向我们传达有关小平同志的最新重要指示。那是小平同志回到北京后,在中央一次会议的讲话中,他明确地说:“我们搞对外开放、搞经济特区,不是要收,而是要放。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厦门经济特区地方划得太小,要把整个厦门搞成特区,施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我们听了以后无不激动万分、欢呼雀跃:我们当时向小平同志提的两条建议,中央和小平同志都同意了。好事成双。不久,1984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了文件,明确提出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并提出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岛,施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对外正式公布后,在党内外、国内外都产生了十分强烈而深远的影响,从此中国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记得小平同志来厦门经济特区视察之前,我们引进的项目大概只有二十几个;而19842月小平同志来厦以后,外资便大量涌入,当年签订的项目一下子就达到100多个,而且还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喜人势头。它使厦门在海内外的影响日益扩大,吸引外商源源不断地前来投资兴业,从而带动经济特区不断繁荣发展。

  好形势也带来好思路、好办法、好效果。在小平同志重要题词精神的鼓舞下,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市的招商引资工作,扩大厦门的影响,我们采取了两个办法,一是“请进来”,一是“走出去”。

  “请进来”,我们举办了“9·8”投资贸易洽谈会(当时还没有国际会展中心,只有富山展览城)。说起“9·8”投资贸易洽谈会,还有一段小小的故事。随着1984年小平同志来厦视察题词,“厦门”这个地方开始声名远扬。1985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看中了厦门,在这里成功举办了建国以来第一个外向型的投资贸易洽谈会。1986年,这个组织又在德国举办投资贸易洽谈会,我应邀率领一个代表团前往参加。会上,我介绍了厦门经济特区的情况,引起各国代表团的注意。回来以后的两年间,或者别人来,或者我们去,类似的活动我们参加了几次,渐渐地大家形成了共识,一致感到这种形式不错,而且我们也具备自己举办的条件。水到渠成,经过协商与筹备,由厦门经济特区主办、闽南三角洲(厦、漳、泉)加上一个龙岩参加的第一届厦门投资贸易洽谈会于1987年在我市成功举办。当时整个形势也十分有利。如何因势利导,把改革开放的面铺开?于是省里向中央建议并得到支持,利用厦门这种创新的好形式,举办福建省投资贸易洽谈会,几年下来,成效不错。接着,国家经贸部看到福建每年“9·8”搞得红红火火,便与省里商量,经中央批准同意,最后把象征地方局限性的“省”字去掉,正式改为“中国福建投资贸易洽谈会”,以扩大参加的范围、提升举办的规格、增强活动的效果;还可以把邻近的几个省都请来,达到“多赢互利、共同繁荣”的目的。由于效果好、受欢迎,举办几届后,最后它又去掉“福建”的“帽子”,正式成为“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当时享有这种“待遇”,全国除了广州的“广交会”是搞商品交易,只有一个厦门的“9·8”是搞投资贸易洽谈会的。所以说,现在我们的“9·8”的确是来之不易。

  除了“请进来”,我们还积极“走出去”。我们每年都要组织力量到外面招商。通过内、外招商这两种形式,把厦门的投资大门打开了,而且一年比一年好。不单是东南亚和海外国家,港澳地区、台湾地区,都是我们争取的目标。此外,根据厦门的地理、人文优势,我们后来每年4月还搞了台胞恳谈会,把大量台商都请来了。这其实也是一种投资贸易洽谈会,而且具有特殊的意义。

  随着外来投资的不断增加,厦门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比如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刚刚创办时规模很小,现在已经成为享誉海内外、规模完备的现代化国际航空港。厦门还吸引一大批国际知名的企业前来投资、创业和发展。比如香港的“太古”公司,也进来搞飞机维修工程。目前它的软硬件设施及维修能力居世界先进水平。

  小平同志视察厦门的20年来,厦门已经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不仅是工业总产值、进出口贸易额和财政收入,而且整个城市的面貌、整个国民经济收入和老百姓的人均收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这一切,既来自党的正确领导,来自人民群众的创造才能,更来自小平同志的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和深谋远虑。所以,我们要世世代代铭记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永远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奋勇前进!

 

新形势下厦门经济特区面临的新机遇和新任务

 

  厦门经济特区的实践充分说明,它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也雄辩证明,没有小平同志的远见卓识,就没有经济特区的存在和发展,也就没有厦门的今天。

  20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和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饮水思源,我们在成绩面前,不能忘记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不能忘记小平同志当年视察厦门经济特区时寄予我们的期望和重托。目前,省委、市委建设厦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重要城市的战略构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经济特区,在先行先试方面,我们理所当然必须走在全省的前面。我认为,厦门应该进一步抓好扩大引资(引进外资、引进内资)工作,加快发展进出口贸易,同时积极探索如何实施自由港的某些政策。记得当年我在政府工作时,曾经为此多次到北京争取过,碰到了一些难于解决的困难和问题。现在我们应该把它重新提出来并且努力做好。况且,中央赋予自由港某些政策并正式批准的地方只有厦门,其他经济特区如海南、上海浦东都没有提到“要实施自由港的某些政策”,因此,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并且充分利用起来。我们是否可以向中央提出把自由港、自由贸易区建立在厦门?这样我们可以跟台湾的高雄(自由贸易区)更好地联手,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厦门经济特区进入到一个更新的发展阶段。

  我相信,在小平同志杰出风范、伟大精神的鼓舞、激励和指引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只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与时俱进的精神,勇于实践,善于探索,小平同志当年设计的宏伟蓝图就一定、而且能够早日实现!

  

作者简介:

 

  邓小平视察厦门时,江平同志担任厦门经济特区管理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离休前为厦门市政协党组副书记、副主席。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