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历史渊源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中原文化的积淀和地方艺术特色在这里交相辉映,使得永安的特色文化异彩纷呈、民俗风情瑰丽多姿。近年来,永安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整合优势文化资源,培育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特色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城市文化内涵得到发掘,城市文化特质得到彰显,城市文化活力得到激发,城市的文化魅力得到提升。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1、找准文化定位,优先发展特色文化。永安市委、市政府历来重视特色文化建设,在文化建设上优先发展特色文化。一是政策上予以倾斜,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和市十一五发展规划对特色文化建设提出具体的要求。制定出台了《永安市文体事业和文体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全市文艺调演、民俗展示、体育比赛“三项活动”的方案》、《永安市创建省级文化先进市实施意见》、《永安市文体特色村评选指标体系及评分标准》等有关特色文化建设系列配套文件,促进特色文化的快速发展。二是资金上给予保障,2002年至2007年,市财政用于文化建设的经费达3100多万元,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占据相当大的比重,其中,2005年永安抗战文化遗址保护投入专项资金150元。2006年,虎形山文体公园投入专项资金300万元,2007年 “浮流宫”(市民间艺术馆)建设投入专项资金50万元,复兴堡修缮60万元。2002~2007年共投入“三项活动”专项经费155万元。三是拓展发展思路。在多年探索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理顺了永安特色文化发展脉络,提出了建设“一山”(虎形山文体公园)、“二堡”(安贞堡、复兴堡)、“三院”(西峰琴院、文川书画院、燕江棋院)、“四馆”(抗战文化纪念馆、笋竹文化陈列馆、儒家文化陈列馆、民间艺术馆)、“五个古村落”(贡川、吉山、耸翠山庄、沧海村、张坑村)、“六艺”(大腔戏、安贞鼓、打黑狮、朱氏龙、永安山歌、西峰琴歌)等特色文化建设的思路,形成完整的特色文化建设体系。四是创设活动载体。结合生动的社会生活实践,精心设计一批文化活动载体,打造特色文化新亮点。从2002年开始,在全市开展文艺调演、民俗展示、体育比赛“三项活动”,通过采取政府发动、舆论推动,形成自下而上、热在基层、乐在群众、上下联动的良好局面。推出文化建设“十个一”工程,即创作一首市歌、拍摄一部电影、拍摄一部电视连续剧、组建一个艺术团、建好一批展馆、办好一批农村图书室、兴建一批城市雕塑、办好一本乡土文学期刊、建好一支文艺家队伍和一批文体设施,进一步构筑和凸显地方特色文化。
2、整合特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先进文化。2002年以来,在全市开展文艺调演、民俗展示、体育比赛“三项活动”和“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特色文化创建活动中,文化部门对全市的特色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细致加工、分类整理、加强保护,建立详细的特色文化保护目录,落实抢救保护工作,使我市对地方特色文化的掌握、研究和利用达到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在民俗民间文化方面,加大对较有特色的小陶朱氏九节龙、二十八宿灯、走马灯、迎铁枝;罗坊的梦江龙、稻草龙;槐南的安贞鼓,青水畲族乡的傩面舞、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大腔戏、菜花灯以及迎烛桥灯、四方灯等的挖掘、保护、提高。全面普查、整理民俗、民间工艺、口承文艺等方面的内容,并以录像、摄影、录音等手段记录保存民俗文化,组织出版《永安市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永安风景名胜传说》、《安贞堡》、《贡川古韵》、《竹乡风情》、《永安姓氏来源》等书籍,系统地收集永安的民俗民间文化。在遗址保护工作方面,深入开展资源调查,落实抢救保护措施,加强对永安现有国家级文保单位槐南安贞堡,省级文保单位贡川古城墙、会清桥、笋帮公栈、青水古戏台、吉山萃园、文庙大成殿等保护和修复。尤其是开展了抗战文化遗址的保护修复。对当年的省政府办公所在地――永安文庙进行了大规模重修,展出了大量的抗战实物。2005年对抗战遗址保存最为完整、最为集中的吉山进行保护性开发,建设了吉山门楼、沿河游路,重建了渡口大榕树下的榕荫亭,整修了22座抗战遗址及古民居,精修了萃园、挹秀楼,新开设了抗战名人馆。2007年,对“复兴堡”进行第一期抢救性修复,初步恢复了土堡的整体轮廓。在历史文化名人挖掘上,近年来集中宣传推介陈瑾、陈渊、邓肃以及我国第一架飞机的研制者、航空先驱李宝俊、刘佐成,著有《琴谱大全》的我国古代著名音乐家杨表正等杰出人物。同时深入挖掘抗战时期在永工作生活过的文化名人,摸清抗战时期曾在永安工作、生活过的国民党高级军政要人基本情况,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档案。
3、加强特色文化阵地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特色文化阵地建设方面,积极开展创建特色文化村(居)、示范文体中心、示范文体小区活动,共评出19个文体特色村,6个示范文体中心,5个示范文体小区。主要做好“山、场、园、堡、馆、院”六篇文章。山:即虎形山、阳顶山等;场:即林业要素市场、文体休闲广场,园:即萃园、现代竹子科技园,堡:即安贞堡、复兴堡;馆:即“三馆一院”(即文化馆、图书馆、健身馆、影剧院)和抗战名人陈列馆、民间艺术馆、竹艺雕刻馆、福建(永安)笋竹文化展览馆等十多个特色文化展馆;院:即文川书画院、西峰山琴院,建设了一批体现地方特色、具有城市标志性的文化阵地。同时,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还实施“3+1”百村文体建设工程,在一百个村有重点、分批次地建设一个文化活动室、一支民俗队、一套健身路径和一个体育活动场或活动室,进一步夯实特色文化阵地。贡川镇被省政府认定为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青水畲族乡、小陶镇2个乡镇被省文化厅评为“福建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4、培养特色文化人才,壮大特色文化队伍。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特色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抓了“五个一”建设,即建好“一村、一队、一站、一室、一团”,进一步壮大特色文化工作网络。一村,即推出一批有文化基础、百姓热心的“特色村”,使之成为我市示范性的文体阵地村。一站,即推出若干个有基础、有作为的乡镇文化站,加强其硬、软件建设,使之成为农村文化工作的示范点。一队,即建立一批生命力强、市场空间大、百姓参与热情高、有着地方特色的民俗表演队伍。一室,即建立文化艺术创作辅导室,走专业与社会相结合的路子。一团,即在建立全市文艺人才档案的基础上,联络和扶持一批业务艺术团体及“文化艺术家庭”,通过举办专场活动等形式,让其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方面起辐射和示范作用。通过“五个一”工程以及“三项活动”,一大批特色文化人才脱颖而出,成为活跃城乡文化生活的中坚力量和骨干分子。228个村都配齐了村级文化协管员,并进行了上岗培训。一些民间的老艺人从幕后重新走到前台,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大腔傀儡戏的王华、贡席制作工艺的邓丽娣、安贞旌鼓的罗立根三位民间艺人入选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同时,成立了永安市民间艺术团,吸纳全市35个民间艺术表演队,其中小陶朱氏九节龙、青水打黑狮、槐南安贞旌鼓三支民俗表演队还成为福建民间艺术团的首批成员单位。
5、培育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的综合竞争力。近年来,永安市十分注重品牌的培育工作,采取活动创建、文艺创作、媒体宣传等形式塑造提升特色文化品牌。一是组织开展“三项活动”和“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特色文化创建活动,进一步挖掘整合特色文化资源。二是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节、旅游节、艺术节,如举办福建永安笋竹文化旅游节,参加“海峡情•闽台缘”、“厦门水手节”、“第四届中国(深圳)文博会”等国内大型展会,推介永安的特色文化。三是通过文学艺术形式,通过组织创作文学作品、编排文艺节目、举办专题文艺晚会、拍摄高清电影《竹乡鼓声》以及电视专题片彰显特色文化魅力。四是利用高端媒体,扩大品牌宣传。如在申报CCTV2006年中国魅力城市活动中,通过央视向全国观众展示了永安山歌、安贞旌鼓、打黑狮等永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同年,央视音乐频道“民歌•中国”栏目还专程来到永安青水乡,拍摄大腔戏专题片。通过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培植,打造一批永安文化标志的“品牌符号”,不仅有声震东南的抗战文化、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独具特色笋竹文化,还有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古朴悠扬的古琴文化等。同时,“大腔戏”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腔傀儡戏”、“贡席制作工艺”、“安贞旌鼓”三项乡土文化艺术被列入省政府公布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录。
二、主要体会与思考
多年的特色文化建设实践,让我们感觉到文化建设围绕中心就有地位、抓住机遇就有作为、勇于创新就有进步、把握特色就有亮点。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立足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地方特色文化,才能在全国文化发展的大潮中独树一帜,争得一席,才能走出一条体现时代的要求、符合群众期盼,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发展之路。
1.机制是保障。一套健全的工作机制,是特色文化建设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永安特色文化近年来能够快速发展,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对特色文化建设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准确的定位、较为稳定的投入和一帮热心发展特色文化的有识之士。发展特色文化建设,应建立形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机制。一要建立领导机制,建立宣传、文化、旅游、林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定期讨论协商特色文化建设工作。有关职能部门要依照职责和规划,细化政策措施,密切协作、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要把政府、民间的力量结合起来,共同推动特色文化的发展,形成政府引导、部门参与、市场运作、基层联动的特色文化建设格局。二要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特色文化,以形成多渠道投入特色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三要建立考核机制,建立特色文化发展政策刚性指标,在投入、工作考评、发展等方面设定硬性指标,建立目标责任制,并把特色文化工作列入宣传文化工作、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村镇等相关考核评价体系之中,确保特色文化工作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要开展特色文化建设创建评选活动,每年表彰奖励一批文化先进乡镇、先进村居、先进个人、“民间艺术家”和农村文化辅导员、协管员等。四要制定扶持政策,对那些确有专长甚至有绝活的艺人进行奖励和扶持,特别是要鼓励那些既懂本土文化、又懂市场经济,在特色文化建设领域有所建树、有所影响的艺人,充分发挥他们的领军带头作用。
2.创新是灵魂。特色文化是一个创造、传承和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一个地方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动力。在发展特色文化的进程中,只有继承传统文化,才能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个性、光彩和活力,唯有创新才能使特色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才能提升特色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才能使特色文化成为精品文化。特色文化的创新,必须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同现代文明密切融合,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强化个性,创出特色。一要对文化遗迹、文物古迹、名人故居、民俗风情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整合、开发和创新,不断发掘和提炼历史文化的现实价值。经过不断整合与创新,实现从纵向上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衔接起来,从横向上把各乡镇的文化品种连贯起来,从布局上把分散的文化亮点汇聚起来。二要对特色文化进行恢复再现、嫁接浓缩、提炼升华,使地方特色文化个性更加鲜明,更加符合时代特征。如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腔戏”和木偶戏、汉剧、三角戏等民间戏剧,从艺术角度讲都比较原始,只有对其深度挖掘、整理、提炼、创新、包装,提升品位,才具更大的观赏性,才能适应观众的现代审美需求。三要加大对特色文化为题材的文艺创作力度,借助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电视剧、舞蹈、音乐、美术、书法等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来凸显特色文化魅力。
3.品牌是抓手。培育文化品牌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目标。一座城市的竞争力、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品牌效应。永安应发挥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坚持以文化品牌塑造文化特色,以文化特色彰显城市形象。永安目前可供塑造的文化品牌资源较多。树立什么样的文化品牌,要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就当前,永安应该重点打造五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这五个可以说是比较成熟的品牌,已有一定的基础。一是抗战文化品牌。抗战文化是永安最重要的的文化品牌之一。永安作为战时临时省会达七年半,曾是蜚声海内外的东南抗战文化名城。因此要组织专家学者将抗战文化资源作为国共合作抗战及民间抗战、台湾光复等专题予以深度开发研究;全面修复吉山抗战文化遗址和复兴堡,建设抗战纪念馆和中国国民党台湾直属党部及台湾省临时政府筹建处展览馆,重建永安“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要将抗战文化遗址与清代古民居和周边景点开发结合起来,设计推出精品抗战文化旅游线路,力争把永安建成全省乃至全国对台文化与党际交流基地,使抗战文化成为永安“两个先行区”建设的一张特色名片。二是民俗文化品牌。永安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民俗风情奇异多姿。这些民俗文化集地域性、历史性、艺术性、实用性于一体,极具个性与特色,展现了永安独特的地方魅力。应加强对本土地域文化的研究,收集整理以古代故事、传说、歌谣、农谚等为内容的民俗资料,编书立传,制作光盘,建立场馆,提升民俗文化影响。要继续依托笋竹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庆开展民乐演奏、龙狮表演、绝活展示、锣鼓大赛、民间曲艺汇演等民俗文化活动,进一步挖掘、整理、培育有广泛群众基础、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项目。三是旅游文化品牌。永安丰富的旅游资源孕育了内涵深厚、多姿多彩的旅游文化。发展旅游文化,就要充分利用著名的历史、典故和传奇传说,对永安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策划包装,充实景区(点)的文化内涵,提高景区(点)的文化品位,实现从单纯的“自然景观旅游”向“自然景观旅游与人文景观旅游相结合”的转变。要聘请专家、学者和著名文人、艺术家,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打造出一批文化内涵深、经济价值高的文化旅游项目。四是笋竹文化品牌。永安盛产毛竹,山当田耕,竹当菜种,孕育形成了独特的笋竹文化。可以通过举办笋竹文化旅游节、收集民间典故、组织创作文学作品、创作编排反映笋竹文化的文艺节目、举办专题文艺晚会、拍摄电影以及电视专题片来深入挖掘笋竹文化内涵,彰显笋竹品牌魅力,打响竹乡名片。同时,还可以将笋竹文化与饮食文化融会贯通,借助饮食文化形式扩大笋竹文化的影响。五是古琴文化品牌。永安古琴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明代琴宗杨表正诞生在永安贡川。可以通过办举办古琴文化节、举办古琴音乐会、古琴艺术讲座,邀请中国琴界名家到永安访问献艺、发展古琴文化产业等形式弘扬古琴文化,推动永安古琴艺术事业的发展。
4.产业是助力。产业化是推动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化产业作为日益强大的新兴产业,已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的、支柱性的产业,成为与科学发展相联系的、并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朝阳产业”。特别是在当前我市的经济总量仍不够大、发展步伐还不够快、产业结构仍不够优、质量效益还不够高,城乡发展仍不够协调的情况下,通过发展特色文化带动特色经济发展,是实现永安经济结构转型的有效途径。目前永安的文化产业体量不大、特色不特,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选择“旅游文化”、“笋竹文化”等有市场需求、有独特文化内涵、有商业价值、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文化做为切入点,进行先行先试。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逐一带动,全面开花。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上,应突出文化这一核心内容,让文化涵养旅游,让旅游承载文化。要充分利用名人、名居、名镇、名街、名园和各种特色文化资源,把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文化景观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市场手段,精心设计包装,推出抗战文化游、古民居观赏游、畲族风情游、生态休闲游、民俗风情游等一批精品旅游线路,作为旅游市场的主要卖点和新的亮点。要积极打造“永安历史文化带”,将贡川古镇游-吉山抗战文化、自然山水、古民居游-西洋耸翠山庄文化游--槐南安贞堡文化游连成一线,形成“一线串珠”,进一步做大永安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笋竹文化产业,除了继续发展竹胶合板、竹工艺品、生活用品、食品菜肴等传统产品外,还应大力加大竹木雕刻产业、竹木手工艺品、竹玩具、古琴、笛箫等新兴的竹制装饰品、旅游产品的开发生产。要着手建立生态竹林景观体系,抓好“森林人家”、“农家乐”等生态旅游项目深度开发,促进竹生态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要充分利用我市笋竹产业发展的区域优势、市场优势与环境优势,尽快规划建设闽西北笋竹产品专业市场,兴建竹博园、竹艺馆、竹文化展览馆、竹文化广场,提升全市竹经济、竹文化品位,进一步做大竹文化产业。
党的十七大把文化建设摆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全面部署。永安必须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人文资源,深入挖掘特色文化内涵,整合优势文化资源,培育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推动经济的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刘建榕,永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