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重点县之一,1931年――1934年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33年成立了领导建宁、黎川、泰宁三县的中共建宁中心县委,并成立了建黎泰军分区和独立师,1933年――1934年为闽赣省苏维埃政府驻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度过了一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在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中,建宁是第二次反“围剿”的完胜地,是第三次反“围剿”的战略准备和策划地,是第四次反“围剿”的后方基地,是第五次反“围剿”中央苏区东北部的重要屏障和东部战线的重要战场。党在苏区建宁领导的革命实践,是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的重要环节,孕育出建宁熠熠生辉的苏区文化。这些苏区文化,在岁月的洗礼中与时俱进,形成了新的文化积淀,凝聚着建宁人民对苏区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厚积着建宁人民对苏区的精神追求和理想寄托。
建宁苏区文化主要表现
苏区政权文化。1931年夏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建宁就建立红色政权——县人民革命委员会和5个区、72个乡苏维埃政权。1932年10月红军第二次解放建宁后,成立了中共建宁县委员会、县苏维埃政府和10个中共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及覆盖全县的乡级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各级地方武装。1933年1月,成立了领导建宁、黎川、泰宁三县的中共建宁中心县委,隶属江西省委领导。全县农村成立了贫农团、农协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工作。1933年11月,闽赣省党政军机关迁驻建宁县城。12月12日,闽赣省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在建宁县文庙召开。1934年5月,建宁县城失陷,闽赣省直机关迁驻建宁县都上村,7月迁出建宁。苏区建宁的政权建设,是我县苏区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苏区经济文化。1933年,建宁是红一方面军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又是中央苏区联系闽北苏区和闽浙赣苏区的交通中枢。全县完成了土地分配,苏维埃政府鼓励开荒扩大生产,并组织各种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信贷和各种帮助,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解放了农业生产力,粮食生产获得增产二成的大丰收,农副产品也大量增加。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各地能工巧匠云集建宁办厂经商,全县经济繁荣活跃,社会安定有序。苏区的经济建设,有力地保障和支援了革命斗争,形成了苏区经济文化。
苏区文物文化。我县现有革命文物及照片资料970件、历史文物356件,这些文物,充分反映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在建宁如火如荼的革命实践和建宁儿女踊跃参军、支援前线、保家卫国的光荣历史。如:少共中央局出版的《青年实话》副刊画报——创建“少共国际师”宣传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红军宣传队向广大群众宣传创建少共国际师意义、开展宣传活动、建宁群众送儿女参加“少共国际师”的生动场景。1994年10月,该画被确认为国家一级革命文物。
苏区史学文化。多年来,我县高度重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宁党史资料的搜集和编撰工作。初步统计,我县现已编辑成册的各种党史资料书刊有:《建宁革命史》、《中共建宁党史大事年表》、《建宁党史资料汇编》、《建宁英烈》、《潘峰回忆录》、《赣水苍茫闽山碧》等。另外,我县于2003年编辑了《莲乡风范》一书,总结提炼出建宁“四种精神”,其首要的就是红军革命斗争精神,选登了建宁苏区革命斗争简况等研究性、纪事体、回忆录文章13篇。2006年,我县组织力量编写了《建宁乡土》(分3个版本),其间涉及党史内容的占30%。近年来,我县在各级报刊、画册和网络发表了大量的革命回忆录和专题研究文章,其数量在百篇以上。
苏区文学文化。土地革命时期,苏区建宁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军民思想异常活跃,文学事业蓬勃发展,红军指战员和当地群众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传奇作品和红军歌谣。其中最著名的是毛泽东在第二次反“围剿”胜利后建宁写下的光辉诗篇《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在民间,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作品有《百口莲塘吐清香》、《毛泽东:劳动所得理当照收》、《周恩来夜访贫农》、《神被》等等,而《毛委员来了咱穷人翻了身》、《剪掉髻子当红军》、《送郎当红军》等红军歌谣的数量就不胜枚举了。这些文学作品,不仅真实地记录了苏区建宁的革命活动和社会风貌,而且处处闪烁着朴素而深邃的真理之光。
苏区遗址文化。具有重大保护价值的革命遗址有城区的红军楼、小白楼、丁家屋、南门渡口、万安桥(2002年洪灾中损毁)、文庙、青云阁、东山战场、西门战壕,乡下的有红军医院、银行、兵工厂、被服厂等等。最有价值的遗址当属红军楼(毛泽东居住四十四天)、小白楼(周恩来居住十四个月),是红一方面军总司令部、总前委和总政治部驻地。在红色岁月里,建宁人民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建立了县、区、乡三级红色政权,在县境内设10个区72个乡204个基点村,已囊括了今天建宁的所有乡镇村。因此,苏区遗址在建宁随处都有。如今,我县斥资建设了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
苏区精神文化。在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杨尚昆、刘伯承、叶剑英、陈毅、聂荣臻、罗荣桓、林彪等先后在建宁领导革命和指挥作战。当时,仅4万人口的建宁就有7000多人参加红军游击队,有4000多名苏区干部、红军战士、游击队员捐躯沙场。当年,红军战士以无数生命代价开创了建宁的新天地,而建宁群众在十分困难中省吃俭用,筹集大量物资支援革命斗争,为土地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孕育出伟大的苏区精神,就是:坚定信念、求真务实、廉洁奉公、勤政为民、艰苦奋斗。
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我们将大力发展苏区文化,弘扬苏区精神,以苏区文化造就建宁特色文化。
大力弘扬苏区文化
多渠道宣传教育。精心构筑以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为龙头,以各中小学、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基层党校为重点,以农村红色遗址为基础的三级宣传阵地网,建立由专职讲解员、“五老”人员、农村文化协管员组成的宣讲队,利用节庆日、纪念日和传统节日组织开展形式各异受众面广的宣传教育活动,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宣传苏区文化,增强广大干群对红色历史的认知和感受,激发社会各界对苏区文化的追崇和热爱,并加快壮大宣传教育队伍,形成“全民受教育、全民做宣传”的工作格局。
全方位宣传推介。依托报刊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络等宣传阵地,以图文并举、影像展播、网络文化和发放广宣品等形式,全方位开展宣传推介。组织开展经常性的专家论坛活动,挖掘红色资源,传播先进文化,提高宣传层次,增强苏区品味。进一步整合资源,组织摄制彰显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一方面军在建宁的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和建宁人民百折不挠、保家卫国的红色史实的影视剧片。
深层次创作生产。组织影视剧作家、文艺工作者、摄影家,深入发掘我县丰富的苏区文化资源,创作一批包括影视剧本、文学小说、诗歌、散文、童谣等体裁的苏区文化作品。从思想内涵、价值意义、思潮引领等方面着力,努力推出一批艺术水平高、凝聚力影响力广、可读性可视性强、知名度美誉度大的富有苏区建宁特色的先进作品,进一步浓厚苏区文化氛围。
全社会倡导精神。继续弘扬苏区精神,对融入海西“两个先行区”建设、发挥三明“前锋基地枢纽支撑”作用、推动建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各级各部门大力倡导苏区精神,牢固树立为建宁发展事业而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保持旺盛的革命意志和坚韧的革命品格,团结全县广大干群共建美好未来。以苏区精神为动力,增强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不进则退的竞争意识、敢闯敢试的创新意识和真抓实干的责任意识,形成加快发展的整体合力。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群众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不断健全完善工作制度,把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
加快红色之旅建设
打造红色精品景区和精品旅游线路。目前,我县革命纪念馆改扩建工程顺利竣工,陈列馆内部设施得到完善,民俗展示馆改建项目完成,红色精品景点――全国首座中央苏区反“围剿”纪念园建成。加强同泰宁世界地质公园、宁化客家祖地、江西旅游客源市场对接,吸引更多游客来县参观、接受教育,扩大影响力,提升知名度,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以我县列入省重点推介的5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为契机,加快“向莆铁路”、“建泰高速”、“建龙铁路”等交通大“动脉”建设,贯通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实现苏区建宁全面融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网目标。坚持走精品化和差异化发展之路,以红色之旅精品建设带动我县生态之旅、田园风光之旅快速发展。
加大文物保护开发力度。以“挖掘、盘整、弘扬、创新”为工作思路,在现有文物保护的基础上,继续做好我县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文物的调查和征集工作,全面掌握我县有关中央苏区各类文物的情况,继续公布一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积极向上申报南门渡口、东山公园、红军医院、红军银行、兵工厂、被服厂为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发动社会各界,深入开展苏区建宁斗争期间的图文资料、生产用具、生活用品的保护和征集工作。
用足用活用好苏区政策。发挥中央、省、市对我苏区县在项目和经费安排上的政策优势,强化项目生成,精心策划项目,加大申报力度,争取上级更大支持,进一步把政策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以市场运作、项目投资和广纳民资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进苏区文化阵地建设,在推进“红色项目”建设的同时,纵深发展和全面弘扬苏区文化。
努力造就建宁特色文化
加快组织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不断深化对发展文化产业,尤其是发展苏区文化产业战略意义的认识,切实把文化产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保护和抢救我县民间文化遗产,挖掘弘扬溪源上坪古村古建筑文化,丰富厚重莲花灯、宜黄戏、傩舞、龙灯等传统民俗文化,使民间传统文化和苏区文化有机并存、共同发展,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全面发展群众文化、社区文化、村镇文化、广场文化、校园文化和家庭文化,提高文化原创能力和居民文化素质。
与建莲文化、闽江源文化相结合。我县是“中国建莲之乡”,莲种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建莲是历代贡品和皇家御品。文学巨著《红楼梦》第十回、第五十二回两处提及“建莲”。如今,建莲的种植、生产、加工工艺已形成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莲文化在我县得到不断的积淀和厚重。我县还是福建母亲河――千里闽江的正源头,近年来,随着我县科考、探险、溯源等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闽江源文化快速形成发展,成为新的特色文化现象。在弘扬苏区文化的同时,将进一步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以独具特色、充满魅力的文化形式,大力发掘传播建莲文化、闽江源文化,丰富厚实苏区建宁的特色文化内涵内容。
打响建宁特色文化品牌。积极探索、加快建立科学管理、灵活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发挥苏区文化品牌作用,突出苏区建宁,围绕一批重要主题,推动电影、电视、文学、戏剧、新闻、出版、旅游等领域的联动策划、系统开发和系列发展。鼓励以市场为纽带,按照文化产业的自身规律,发展文化企业集团。鼓励文化机构走出市门、省门和国门,拓展生产和服务空间。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