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先驱,他长期致力于倡导、研究、实验和推广职业教育,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至今仍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特别是他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探索总结的“社会化”、“平民化”的职业教育方针,对于加快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社会化”、“平民化”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孙起孟、孙运仁在《黄炎培教育文集序言》中指出:“怎样实施职业教育,办好职业学校和其他职教事业?黄先生提出了明确的方针,主要是社会化、科学化和平民化。”[1] “社会化”、“平民化”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社会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就办某种学校;同时又要力求取得社会各方面的协作,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他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中说:“以我八九年的经验,很想武断的提出三句话,就是:(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积极说来,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2] 他在《职业教育机关惟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生动形象地指出:“就吾最近几年间的经验,用吾最近几个月的思考,觉得职业学校有最要紧的一点,譬如人身中的灵魂,‘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是什么东西呢?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3] 因此,他把社会化当作职业教育的惟一生命。黄炎培倡导的“社会化”涵盖了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他强调职业学校的基础完全筑在社会的需要上,办什么样的学校,设什么科,怎样确定修业年限,设置怎样的课程等问题,都要调查了解当地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然后作决定,不可“拘系统而忽供求”。“设什么科,要看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4]黄炎培强调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显然是因为他认识到了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与社会生活有着更紧密的社会联系,更严格地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
“平民化”是指办职业教育必须为大多数劳动人民服务。服务社会,服务平民,是黄炎培倡导、研究和推行职业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他认为职业教育本身是为解决平民生计而产生出来的,“凡平民教育性质之职业学校,最合现今社会所需要”。他在《办职业教育须下三大决心》中将“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摆在第一位,强调“如果办职业教育而不知着眼在大多数平民身上,他的教育,无有是处,即办职业教育,也无有是处。”[5] 黄炎培的这种职业教育思想,一方面体现了他爱国爱民的民主主义思想,一方面说明他把职业教育的对象关注到广大平民的身上,已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只有提高全民的职业素质,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
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反映了我们对“社会化”、“平民化”重视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提出了一系列发展职业教育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特别是2002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以来,各地加强了对职业教育的领导和支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成为社会共识,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明显增强。但从总体上看,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05年10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实际上,这个目标并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早在1985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明确提出了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力争在5年左右,使大多数地区的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扭转目前中等教育结构不合理的状况。”20多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呈现波浪式发展态势。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已经指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生和在校学生人数占高中阶段学生人数的比例,均已超过50%,改变了中等教育结构单一化的局面”。可是,较好的发展形势持续了一段时间以后,又出现了持续“滑坡”的局面。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相关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波浪式发展的态势。从附表一看,1991年至2000年的10年间,多数年份(1993—2000)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超过高中阶段在校生总人数的一半。从2000年开始,普通高中招生人数超过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从2001年开始,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超过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人数;2001—2005年,历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在校生人数只占到高中阶段总人数的40%左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错综复杂的,而不太重视“社会化”、“平民化”,不能不说是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
首先,高等学校连年大幅度扩招,使中等职业教育生源减少。从附表二看,全国高校招收本专科学生数,从1991年至1998年的8年间,除了1992、1993两年增长较大而1994年负增长外,其余多数年份的招生数都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与此相关联的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均衡发展;1999年以来,高等学校招生数呈现连年大幅度增长的态势,多数年份增长50万人以上。升学“门槛”降低,引起普通高中招生持续“升温”,而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却相对萎缩。实际上,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中职学校为了抢夺生源,也只好迎合“普高热”,开办了很大比例的“综合课程班”,基本上照搬普通高中课程,为升学做准备,如果把这一部分学生数也归入普通教育的话,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所占比例就更低了。对于“普高热”持续高烧不退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正确引导不够,反而在许多方面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各地不惜投入大量资金扩大高等学校的规模,大肆圈地建“大学城”,办学层次层层拔高,中专升格为大专,大专升格为本科,本科学院升格为综合性大学;相应的,各地也投入大量资金积极发展“优质高中”,而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却重视不够、措施不力、投入不足。高等教育“大跃进”引发了许多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部门的重视,从2006年开始,高校招生规模已有所控制,2006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开始有较大增长,占到了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6%。
第二,职业教育收费太高,大批农村学生上不起学。按福建省物价部门核定的每生每学年学费标准:高等学校普通本专科一般专业3000元,高职班5000元;普通中专一般专业2400元,职业中专、成人中专一般专业2000元,各校还可按以上标准上浮20%,而城市普通高中学费只需1200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收费“倒挂”,职业教育学费等于或接近普通教育的两倍。在20世纪90年代相当长一段时间,中专学校招生非常红火,读中专能早就业、少花钱(统招生不缴学费,还有助学金),成为众多农村学生升学的首选志愿,山区县中专录取分数线普遍高于重点高中,有些地方为了保证高中生源而不得不制定一些“土政策”限制学生报考中专。当时中专毕业生国家包分配,享受干部待遇,农村户口可转为城镇户口,即使“委培生”要缴培养费六七千元,“捐资生”要交捐资款二三万元,照样热门得很。因为投资很快就有回报,花上二三万元就能一辈子端“铁饭碗”,当然值得。可是90年代后期改革招生、就业制度以后,中专不包分配了;随着户籍制度改革,也不存在转户口的问题了。对于农村大部分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当然就得掂量掂量花高学费送子女去读中专值不值的问题了;与其花了好几万元钱多读了三年书还是进工厂打工,还不如初中毕业就去打工,早点赚钱。收费太高,不搞“平民化”而大搞“产业化”,已经严重地制约了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第三,中等职业教育质量不高,缺乏吸引力。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较差。首先是校数减少,一些部属、省属的老牌中专学校升格办大专,减掉的是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而留下的相对来说是办学条件较差的学校。从专业设置情况来看,各种类型的学校特色不明显,不管有没有条件,都大量开办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电子商务、商务英语等“热门”专业;原本不同类型的学校,专业设置趋于雷同,原本面向农村的农、林、水学校也改弦易辙。从师资力量来看,各地拼命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尤其是沿海城市发展更快,高中阶段教师供不应求,发达地区的普通高中高薪吸引教师,造成山区学校特别是山区职业学校的教学骨干不断流失,有实践经验的专业课教师更加难得。从生源素质来看,成绩稍好的学生都上普通高中了,接受职业教育只是上不了普高的无可奈何的选择。学生本来基础差,又缺乏学习积极性,加上师资不足,实验设备、实习场所受限制,相当多的中职学生没有学到什么技能,对用人单位缺乏吸引力。又由于现阶段人才供大于求,用人成本比较低,用人单位片面追求高学历人才,中职毕业生就业难度大也就不足为奇了。一方面是相当多的中职毕业生甚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而另一方面却是众多企事业单位招不到合适的技能型人才,已经严重地暴露出当前职业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
三、 推进社会化、平民化,推动职业教育加速发展
为了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需要,必须推进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平民化,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首先,必须大力提倡“社会化”,使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社会化”,以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作为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积极实施“四个工程”: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服务,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服务,实施“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为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职业能力服务,实施“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二是教学改革“社会化”,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强化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加强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三是师资队伍建设“社会化”,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训工作。要建立职业技术教育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制定和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兼职教师聘用政策,支持职业技术院校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技术能手、能工巧匠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四是实训基地建设“社会化”,以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为重点,加快建成一批专业门类齐全、装备水平较高、优质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同时,要从各地实际出发制定优惠政策,建立企业接收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实习的制度。
其次,必须大力提倡“平民化”,使更多的平民子弟特别是广大农民子弟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一是收费“平民化”,必须以降低收费为重点,多渠道解决平民子弟上学难的问题。当前,我国教育高收费、乱收费的问题已经引起很大的社会反响,特别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收费“倒挂”现象已经引起严重关注。我国农村人均收入还比较低,城市也还有相当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子女教育费用是压在他们肩上的沉重负担。目前国家已经免除农村学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学费和杂费,建议进一步考虑免除农村学生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费,即使暂时还做不到免除全部学费,也应该大幅度降低学费标准,使职业教育收费低于普通教育收费。这样做,从学校来看,对单个学生收费减少了,但是能多招学生,就能更好地发挥办学的规模效益;从国家大局来看,充分利用了教育资源,培养了更多人才,获得了社会效益,即使因为学校收费减少而需要政府增加投资,也是合算的。在减免或降低职业教育学费的同时,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从2007年秋季开始,在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农村学生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得到每年1500元、连续两年共3000元的国家助学金资助,可以解决在学期间的基本生活需要,福建省已决定将助学金覆盖面扩大到所有中职学生,这项惠民政策将会给中等职业教育带来新的转机。二是发展规划“平民化”,必须以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近几年高等教育高速发展,并进而引起了普通高中教育的高速发展,教育经费也大量投向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今后应该适当地调控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速度,在师资、设备、经费等方面,也应该相应地由对高等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的“锦上添花”转向对中等职业教育的“雪中送炭”。目前各级政府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还要进一步加大力度,狠抓落实。三是专业设置“平民化”,必须以调整专业结构为重点,大力发展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的专业。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应该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工厂,面向城市社区,面向服务行业,面向个体私营企业,而不应该贪大求洋,盲目追求“高、精、尖”。四是教学要求“平民化”,必须以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使学生学有所得。计划经济时期,上中专的是一流水平的初中毕业生,而现在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是被普通高中挑剩下的学生,还有相当一部分则是连初中毕业考试都没有参加的初三“分流生”。生源素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可是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的改革却相对滞后。必须加快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允许学校从实际出发,自主调整教学计划和教材内容,精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降低教学要求,加强职业技能训练。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学生经过努力能够接受什么内容就学什么内容,能够接受到什么程度就讲到什么程度。要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逐步推行学分制和选修制。要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作为考核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有别于普通教育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选拔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
(附表一、二)
参考文献:
[1]《黄炎培教育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第一卷第7页。
[2] [3] [4] [5]《黄炎培教育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年3月第一版,第二卷第431-432页、第488页、第432页、第446页。
作者简介:罗朝良,男,三明市社科联副主席、副研究员。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