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中国文化迈向和谐文化的艰难历程(2007年第3期) [打印本页]

作者: 福建老秘    时间: 2009-5-26 19:21
标题: 中国文化迈向和谐文化的艰难历程(2007年第3期)


  一、近代中国三次大规模学习西方文化 
  西方文化对中国的渗透,早在利窦玛等传教士来华传教时就已经开始,但是大规模的中西文化碰撞是在鸦片战争以后。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把西方一切都看成是异端邪说,只有祖宗留下的典章文物才是好的、都是国粹,都要保存;把西方看成是化外之地、蛮夷之地,把西方人叫做“洋夷”,提出“夷夏之防”,把大门紧紧关闭,把中国与世界隔绝。鸦片战争不仅打破了中国闭锁了数百年的国门,也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人夜郎自大、唯我独尊的保守心理。作为对西方文化挑战的第一个回应,林则徐发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相比的确有其长处,应该学习。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从林则徐开始,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和技术,从而掀起了学习西方的第一次高潮——洋务运动(物质层面的变革)。洋务运动的宗旨很明确,认为西方人之所以能打败中国人,主要是由于西方人在器物方面优于中国,但道德文章仍比不上中国,所以要求学习西方的器物,但仍要以中国的道德文章为体。从恭亲王到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大办实业,开煤矿,建工厂,组建北洋水师,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的主张。然而,甲午海战,洋务派按照西方模式组建起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灭。进一步觉悟的中国人终于发现问题的结症不在于坚船利炮,不在于器物,而在于制度。于是出现了第二次变革——制度层面的变革,先是戊戌变法,后是辛亥革命。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目的都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宪政体制,进行政治体制的变革。戊戌变法百日而终,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满清封建统治,但是革命的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窃取,恢复了帝制。中国不仅没有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而且社会危机更加深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又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经过进一步的反思,认为中国最根本的问题,既不在器物,也不在于制度,而在于人的思想,在于人们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封建观念,在于国民性,要想富国强民,首先必须对国民性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于是又掀起了中国近代以来的第三次变革高潮——精神文化层面的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触及到了中国人最深层的精神文化根基。激进的中国知识分子高举“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的民主、科学精神以改变中国的封建专制思想。随着中国社会变革过程的逐渐深入,西方化的步子也迈得越来越大。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陈独秀、胡适等人认为中国人应该死心塌地地学习西方、义无反顾地向西走。陈独秀认为,若是决计要进行改革,就不要拿什么国情、国粹之类的鬼话来搪塞。胡适公开宣称:我们要怀着一种虚心认错的观点,要承认中国在各方面都不如西方,不仅器物不如人,制度不如人,而且道德也不如人。我们要在西方文化面前虚心认错,承认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是错误的。从而提出了彻底批判中国文化,全盘接受西方文化的主张。在新文化运动的高潮时期,“全盘西化”的主张达到了顶峰。“全盘西化”的思想带有矫枉过正的明显痕迹,但是在当时,它对于中国封建文化的冲击是非常猛烈的。
  二、从“全盘西化”到“全盘苏化”再到闭关锁国
  正当“五四”新文化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时,北方沦陷,中国的殖民化程度日益加深,特别是“九一八”事件爆发后,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救亡的主题取代了启蒙的主题,中国人不得不放弃文化上孰优孰劣的争论,同仇敌忾地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斗争中。在八年抗战和三年解放战争过程中,随着民族主义意识的日益高涨,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独立的呼声使得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对于西方文化的态度就由“全盘西化”的盲目崇拜转向了彻底的否定,转向了另一个极端——“全盘苏化”,那种被歪曲了的社会主义理论对中国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中国人意识到并加以肃清。回顾建国后17年和“文化大革命”的历史,中国从“全盘西化”转向“全盘苏化”,后来由于中苏关系僵化又再度陷入到闭关锁国、孤芳自赏的封闭状态,既反“美帝”又反“苏修”,既不与西方人来往,也不与苏联人来往。
  三、中国学习西方文化:时序倒置
    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这种自我封闭的状态才被打破。中国似乎又经历了一次近代所经历的三个过程:先学习西方的器物文化(经济体制改革,这是物质层面的改革);再学习西方的制度文化(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即制度层面的改革);最后学习西方的精神文化(在政治体制改革基础上,又出现文化讨论热,这是精神层面的改革)的过程。重复这三部曲的过程大约用了10年时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达到高潮。在文化领域,“全盘西化”的思想也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到了极致。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人才真正醒悟,完全按照西方的道路走是不现实的。我们发现,我们学习西方的过程是倒着的,我们先进行的是西方后进行的,我们后进行的是西方先进行的,我们将其称为“时序倒置”。西方在近代的变革首先是三场思想变革,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它们对于推动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按照马克斯.韦伯的观点,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在许多时代和许多国家都曾经存在过,为什么它们就不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呢?原因就是缺乏一种精神支柱。那么资本主义的精神支柱是从哪里来的呢?主要是从西方宗教改革中来的,即马克斯.韦伯所说的新教伦理,它后来在启蒙运动中进一步发扬光大。所以西欧的三场思想变革对于西欧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过渡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三场运动结束后或者进行期间,一些欧洲国家才开始进行第二阶段的变革,即政治制度的变革,才开始进行资产阶级革命。英国1640年革命在西方被称为清教徒革命,它与宗教改革有着直接的联系。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大都是在三场思想变革完成之后才开始的。然后,在政治体制变革的基础之上,才开始了欧洲经济体制的变革,即工业革命。经过工业革命之后,资本主义制度才真正得以确立。
  西方近代变革过程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而中国与其他非西方国家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正好相反。原因在于,我们是在落后挨打、饥不择食的情况下学习西方最实用的东西。当时坚船利炮最有用,我们首先学到了这些器物层面的东西,然后再进一步去学习其政治制度,最后才去学习西方的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到了这一步,我们才发现,西方那些根深蒂固的精神层面的东西我们是无法照搬的,因为他们的传统与我们存在着根本的区别。西方的器物层面甚至制度层面的东西都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予以引进,唯独精神层面的东西是不能简单照搬的。
  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
  毋庸置疑,中国要发达,要强盛,必须广泛吸收和学习包括西方先进文化在内的一切外来先进文化。但是我们通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经验,也得出一个教训,那就是如果我们亦步亦趋地跟在西方文化后面走,我们永远都只能是一个跑龙套的二流角色。一个民族要强盛,固然不可夜郎自大,但是同样也不可妄自菲薄,这两种极端都是应该避免的。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经过长期的文化反思,经过近代以来惨痛的经验教训,终于悟出了一条道理:在世界文化多元化的形势下,中西经济互补,中西文化交融,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道路,其发展必须首先以自已的优秀文化传统作为基本的思想资源,作为坚实的精神根基。在这个基础上,广泛地吸收包括西方先进文化在内的各种外来先进文化,吸取其精华,通过“和而不同”的文化互补和融合更新,以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转型;其次,这种传统的精神资源绝不能一成不变地从古代拿过来,而是要进行深刻的自我批判和自我更新,不能原封不动地把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根基。
  在经历了“全盘西化”、“全盘苏化”和儒学复兴这些相互对立的浪潮之后,中国人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化必须借鉴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一切先进文化因素,但是现代化并不等于西方化,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具有中国特色。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和曲折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文化如同其他具有悠久文明传统的古老文化一样,都曾经成功地进行过适应新时代环境的文化转型。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五六十年间,中国所面临的问题,说到底是整个民族生存方式的转变问题,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从整体上向现代化转型的问题。那么,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那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
  江泽民同志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增强感召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党和人民从五四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人类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我们都要积极继承和发展。我国几千年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同时,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之下。”(《江泽民文选》笫三卷p278一279)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大力宏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五四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存在对立和冲突,但又存在着许多相近甚至相通之处,其中积极优秀的成分,通过扬弃可以构成传统文化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转化的契合点。我们选择和汲取的一切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其目的都是为了给民族文化输送和提供养料,以使它发展得更快、更好、更优秀和更强大,而绝不是要取代民族文化。換言之,也就是用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和健康元素来为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提供营养、提供服务、提供力量。只有这种以民族精神和民族个性为底蕴的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才是最有生命力和历史感的。中国文化的同化能力特别强,比如马克思主义是西方的,社会主义也是西方文化的一种产物,还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人权等等,把它们变成有中国特色的东西,就是中国文化。
    文化,向来被认为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如何找准我国文化的发展方位,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要做好这一课题,一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既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既立足本国又大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体文化与客体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和谐相处,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和发展,开阔人们的文化视野,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提高人们的文化品位;二要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统一、支持精品文化与鼓励大众文化的统一、提高文化产品品位与提升文化鉴赏水平的统一,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三要根椐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推进文化体制和机制创新,切实加快文化公益事业的发展,努力探索群众文化活动的新途径新方式,不断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日益提高文化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四要正视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文化安全的现实威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坚决捍卫我们在文化发展方向、文化传统与文化体制上的选择权,在文化财富、文化资源上的拥有权,在文化立法、文化管理和文化传播上的主导权。
  和谐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体现。我们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使之在世界文化的总格局中独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展示与精神象征,有力地推动中华民族在改革与发展中实现和平崛起、伟大复兴。

    作者简介:林健成,中共明溪县委党校中学一级教师。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