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我市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迅速,成绩显著,“十五”末全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简称职校,下同)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达16685人和43097人,分别比“九五”末增长43.4%和56.5% 。全市现有高等职业技术学院3所,国家级和省级重点职校10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不断提高,为全面提高广大劳动者素质,推进三明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但是,在新形势下,对照《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下同),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认识不足,忽视职业技术教育的观念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全市职业教育发展不平衡,统筹规划职业教育发展措施还不够有力,有的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发展的差距有继续扩大的趋势,不能达到《决定》“大体相当”的要求。
——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地方存在“用工荒”,一些县(市)存在招工难,招专业技术工人更难的情况。就业形势严峻,农村富余劳动力尚未实现全面合理有序转移,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水平、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多元化的投资办学体制尚未形成,职校的办学条件和基础设施较差;师资结构和配置标准不合理,专业教师队伍相对薄弱,“双师型”教师偏少,从具有相应学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中招聘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政策不配套,企业、事业单位人员进入职业学校任教难。
——办学资源亟待进一步整合。对职校多头管理、条块分割,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混淆的情况,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专业设置重复,办学资源浪费的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在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过程中,有关部门和办学单位之间缺乏统筹协调,职校人才资源优势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有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初中学生过早滞留于社会,未能升入高中阶段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这也对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工作颇为不利。
——全社会劳动就业准入制度执行不严,一些企业和用工单位 “先培训、后就业”、“先持证、后上岗”的观念和意识淡薄。对持有职校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就业者,未给予相应的工资待遇,影响了学生和再就业人员参加培训和职业资格考核的积极性。
以上问题的存在,说明职业教育从总体上看,仍然是我市教育事业中相对薄弱的环节,必须高度重视,统筹解决。加快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既是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人才支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三明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加快崛起和更大跨越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认真贯彻《决定》,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
(一)统一思想认识,落实职业教育发展定位。中等职业教育是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教育。从全国情况看,即使到20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40%左右,仍有60%左右的学生需要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培训。因此,我们不可忽视中等职业教育对提高国民素质所具有的特殊的基础性的作用。中等职业教育规模扩大了,质量和效益提高了,就能减少滞留于社会的未成年人的数量,优化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合理结构,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宝贵的人才资源,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决定》要求,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全党全社会对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职教发展纳入“十一五”规划,摆上政府议事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职业教育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作用。
(二)强化政府统筹责任,落实职业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一是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决定》、《职业教育法》和《劳动法》,切实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条件保障、政策措施的统筹管理,为职业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公共服务和良好发展环境。要加强领导,健全完善职业教育工作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落实解决发展职业教育的重大问题,加强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和目标管理,切实形成“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继续以三明市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加强骨干示范职业院校的建设和管理,打破部门界限和学校类型界限,整合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积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多元化、教育模式多样化、人才培养优质化。二是要加强执法监督力度,严格就业准入制度。劳动、人事、教育等部门应紧密配合,采取有力措施,尽快建立完善职业技能的考核、培训、鉴定网络,通过推行“双证制”,使各级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培训和质量考核能够在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资格标准下统一起来。就业者,必须通过各级职业院校培养或培训,且持有相应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资格培训合格证书,方可上岗,并能享受相应的工资待遇。三是应按照《决定》要求,切实增加市、县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进一步落实城市教育费附加的30%用于职业教育的政策,尤其在重点专业建设、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县级职教中心建设和“双师型”师资培训方面予以扶持。同时,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扩大职校办学自主权,增强职校自主办学和自主发展的能力。
(三)实施人才培养战略,积极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要按照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规划中提出的重点发展电子、机械、石化、建材、服装等五大支柱产业和我市培育发展“3+1”产业集群、推进市县一体化和城市联盟进程、发展县域特色经济、提升民营经济、打响优势品牌、扩大对台合作等方面的要求,结合当地人才资源优势,重点扶持能够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相适应,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结构合理、资源共享的职业教育专业体系和实训基地。要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学生的诚信敬业教育和创业意识、就业能力的培养。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按照《决定》的有关要求,建立促进行业、企业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与教师实践、从企业选聘职校专业指导教师和奖励优秀技能人才的新机制。要充分利用我市“五缘”、“六求”优势,抓住两岸经贸交流合作日益紧密的良好机遇,不失时机地争取在职业教育领域加强明台的交流与合作,为台商投资企业和两岸农业合作(福建)实验区、现代林业(三明)合作实验区等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大力促进两岸教育、文化、经贸等方面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四)建设好县级职教中心(中等职业学校),促进职业教育为解决“三农”问题作贡献。一是加大政府统筹力度和县劳动、农业、教育、民政、科技等部门的综合协调,以当地中等职校为主,全面整合职教资源,争取经过几年努力,逐步完善各县职教中心(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使其成为当地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二是充分发挥县级职教中心(中等职校)的人才资源优势,以农科教结合为载体,以“三教统筹”为抓手,以农村基层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网络为辐射区域,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实际的“订单培养”、“公司+农户”等办学模式,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实用技术和进城务工技能培训,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三是加强统筹协调,积极开展城市对农村职业教育对口扶持,并与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扶贫、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要加大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力度,把农业科技教育引入初中,“绿色证书”培训纳入课程体系,采取勤工俭学、扶贫助学、半工半读等多种形式,帮助那些跟不上学业的学生完成学业,鼓励他们接受必要的职业教育和农村生产知识培训。
作者简介:朱康元,三明中华职业教育社副主任,福建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