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最重要的是要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不断探索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沙县建立农村“流动党校”,是顺应时代要求,联系实际创出的一条新路;是改进农村工作方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需要;是创新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手段,建立保持共产党员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沙县农村党员教育活动现状
从党员队伍来看:一是务农党员教育难。农民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不像过去搞大集体时那么紧密,党员教育出现了人员难集中、教育难开展的问题。一些党员党性意识淡化,对教育活动不重视,个别党员甚至担心开展活动占用自己的时间,影响自己的工作,找借口少参与或者不参与。二是流动党员教育难。不少乡镇的流动党员占40%-50%左右,对他们的教育出现了盲点,即“管得着看不见,看得见又管不着”,造成参加组织生活不正常,谈不上经常性教育。三是老党员教育难。各乡镇普遍存在着党员年龄老化的问题,一些老党员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陈旧,有的生活艰难,党员的先进性根本无法体现。
从教育模式来看:党员教育难以覆盖农村所有党员。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深刻的变革,而农村党员教育的模式未作多大改革,一般乡村还是沿袭计划经济年代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党员教育很难得到预期效果。旧的教育模式使党员教育出现了断层,教育手段也多半停留在传统方式,我教你听、填鸭式、单向灌输为主,远远不能适应农村基层党员的实际需要。
从教育阵地来看:乡镇党校尽管建校时间长,但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破旧落后,各村党员活动室的建设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有的村没有适宜的活动场所和活动载体,有些经济薄弱村甚至连最基本的学习材料都没钱购买。农村党员教育活动经费普遍短缺,影响了教育活动的开展。
从教育内容来看:针对性不强,教育效果不明显。当前农村党员存在的思想问题比较多,突出表现在有的党员干部党的意识不强,不能积极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引导农民奔小康;有的党员创新意识不强,观念保守落后,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明确,办法不多;有的党员致富本领不强,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能力有限,发挥不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有的党员宗旨意识不强,不愿做服务群众的工作,怕肥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有的党员法制观念不强,以至于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凡此种种,迫切需要加强对他们的教育。但在实际工作中,教育的针对性不强,与党员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相脱节,教育与经济建设两张皮。在学习形式上,以会代训多,读报纸、念文件的多,你说我听的多,枯燥无味,缺乏新意和农村特色。
从教育力量来看:一方面是师资学科不齐,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是师资利用不足,造成人才资源浪费和闲置。
二、探索新形势下农村党员培训新途径
为了解决农村党员难集中、老弱党员难到会、教育管理难到位等问题,沙县县委党校大胆创新,创设“流动党校”,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培训农村党员的新路子。农村“流动党校”,以“1+X” 的方式巡回到村授课,“1”就是一堂党课,“X”即专业技术知识,由党员点题,有关部门组织专家、技术人员根据群众需求开展菜单式培训。
在培训内容上,破解长期以来农村党员学用脱节的难题。流动党校通过深入乡村调研和发放“培训需求摸底表”,了解培训对象的需求,拟定培训内容,作好教学安排,解决过去学用脱节的现象。实行按需“点题”与定期巡讲相结合,基层党组织依据选学菜单“点题”,也可以根据需要点一些菜单上没有的课题。“流动党校”根据基层党组织的“点题”,及时调整充实培训内容,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必修课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政治素质教育。包括宣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进一步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并具体落实到带领群众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和谐社会上来。二是综合能力培训。包括党性党纪教育、法律法规教育,“八荣八耻”和八个方面良好风气教育,以及其他理论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组织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开展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财政金融、计算机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点题课的主要内容是实用技术指导。优化配置县小吃办、三明农校、县职专、农广校、农函大等各种教育资源,把教育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积极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理清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保证农民增产增收。加大实用技术的培训力度,帮助党员干部和群众掌握致富信息技术,支持科技示范户的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在培训方法上,破解长期以来农村党员干部不愿参加培训的难题。流动党校改变过去单一教育培训方法,大胆探索适合农村党员特点的教育培训方式。一是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推进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和研究式等现代教学方式,提高学员参与程度,使学员与教员,学员与学员进行互动交流,有针对性地学习、探讨、研究、解决问题;二是充分运用电化教育传播快、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的优势,根据需求,随时提供电教片服务,使党员教育资源和科技致富成果在更大范围得到充分利用;三是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做到“五结合”:专家教授讲课与先进典型人物现身说法相结合,理论讲座与研讨答疑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电化教育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堂听讲与参观学习、亲身体验相结合。把课堂放在基层、放在生产工作一线,延伸到村组院落、田间地头和外出创业人员中,使党员学习阵地动态化,不出家门便能受到别开生面的良好教育。
在师资队伍上,破解长期以来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师资薄弱的难题。流动党校坚持“能者为师”,实行“小实体,大弹性”体制。一是依靠社会力量,从市委党校、市直有关部门以及先进地区聘请客座教授,建立有偿授课、定期授课制度,来带动和拔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二是组建讲师队伍,由县纪委、组织部、宣传部、政法委、农办、党校、科协、小吃办、民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司法局、科技局、文体局、卫生局、计生局、国土资源局、劳动保障局等成员单位抽调业务骨干,组成讲师队伍。三是充分挖掘基层实际工作中和党员身边的智力资源,如致富能手、协会负责人、先进党员典型和各方面的乡土人才。由于他们长期在基层工作生活,对当地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熟悉,都有一技之长,多数是致富带头人,通过他们现身说法、传经授艺,提高培训质量。
在培训机制上,破解长期以来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缺乏长效机制的难题。传统的党员教育活动,多以搞运动、抓突击的形式开展,这种指导思想导致了党员教育的阶段性,而将党员教育的“经常性”搁置一旁。“流动党校”制度健全,能够形成党员教育长效机制。一是有组织领导。 “流动党校”由县委组织部长任校长,组织部副部长、宣传部副部长、党校常务副校长任副校长,学校下设办公室在县委党校。组织部、宣传部负责校务活动的协调工作,县委党校承担流动党校教研教学日常工作,县委组织部负责督促检查各成员单位和乡镇(街道)教育培训的开展情况,各镇乡办事处党委明确分管党务的副书记主抓此项工作,组织农村党员积极参加学习培训。二是有检查指导。每季度对“流动党校”的工作情况进行一次检查通报,促进各乡(镇)党委、街道党工委和成员单位按照分工认真履行职责。三是加强督查。县委把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作为党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不定期地检查通报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作者简介:徐柳珠,中共沙县县委党校高级讲师。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