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三明市特色规模经济的现状及建议(2006年第1期)
[打印本页]
作者:
择善而从
时间:
2009-5-26 17:14
标题:
三明市特色规模经济的现状及建议(2006年第1期)
特色规模经济是一个区域发挥比较优势、资源优势,具备特有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优势经济,是一种以特色资源、特色工艺为基础,以特色产品、特色产业为核心,以高市场容量、高附加值和产业化运作为特征的独特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三明市委、市政府认真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立足三明实际,确定“经济发展腹地、重要工业基地、绿色产业高地、生态旅游胜地”功能定位,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特色规模经济”,“构筑特色经济圈”的战略举措,三明市特色规模经济发展已具雏形。
一、三明市特色规模经济发展现状
1. 以老工业基地为基础,形成了若干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主要集中在冶金及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配件、林产加工、纺织工业等四大产业集群上。截止2004年9月,冶金及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配件、林产加工、纺织工业、化工工业、水泥制造业等六大产业共有工业企业494家(规模以上企业,下同),占全部工业企业数的75.1%,共累计实现产值177.34亿元,占全市产值的83.3%,可比增长13.6%。冶金工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51家,行业涉及有色、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和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04年该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100.67亿元,比增51.3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3.7%,拉动工业增长3.01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4.6亿元,占全市的49.4%。机械及汽车零配件产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65家,实现销售收入19.25亿元,实现利税1.78亿元,拉动工业增长1个百分点。林产工业产业现有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林产品380多种,2004年完成总产值110.72亿元,拉动工业增长2.17个百分点。纺织工业现有规模以上企业97家,2004年实现工业总产值(现价)36.62亿元。此外,沙县竹业、建宁莲业等农产品加工业近来也有了长足的进展。
2. 以丰富的农业资源为依托,培育了一批具有发展后劲的农业特色产业。经过多年努力,农业特色规模产业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蓬勃发展起来,一批有发展前景的龙头企业正在迅速崛起,成为三明市农业产业化的中流砥柱,并逐步形成了“一烟(烤烟)二竹(笋竹、竹凉席)板(刨花板、竹胶板、金刚板、中密度纤维板等)领先,牛羊加工(引进畜牧加工企业生产高品质产品)药(紫杉醇、雷公藤生物制药)为尖”的走在全省前头的特色农业产业经营格局。2004年,全市种植特色农产品的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7.8%,但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10.7%。在种粮比较效益增长、播种面积扩大5万亩的情况下,烤烟增产17%、笋竹增长18.5%、肉牛增长39.5%、肉羊增长18.5%、莲子增产31.6%,红豆杉种植扩种了1万亩,苗木花卉增加了5千亩。三和食品(三明)有限公司、沙县青竹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业的增效和农民的增收。
3. 以自然绿色为主体,生态特色旅游业发展迅速。近年来,以打造生态旅游胜地为主抓手,加快旅游发展步伐,完善旅游设施,旅游产业素质明显增强。特别是三明市、永安市荣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泰宁县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成功并且成为我省第一个优秀旅游县,三福高速公路贯通为发展生态旅游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全市建成旅游区(点)60余处,星级饭店33家,其中四星级旅游饭店1家,高星级饭店实现“零”突破,旅行社43家,旅游接待能力进一步提高。2004年全市接待游客3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8亿元。2005年一季度接待游客81.52万人次,同比增长25%,旅游总收入2.57亿元,同比增长24.8%,将乐、宁化、沙县、梅列、三元、清流等县市也都把旅游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及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特色生态旅游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4. 以特色经济为主导,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特色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县域经济的造血功能。2004年经济增长创七年来最好水平,全市GDP达到376.58亿元(按公报数),比上年增加54.94亿元,增长10.6%。人均GDP达14319元,比上年增加2101元,增长17.2%。经济的增长为社会发展的资金投入提供了可能。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29.48亿元,比上年增加28.98亿元,增长28.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7.17亿元,比上年增加10.07亿元,增长9.4%;社会劳动生产率年人均达33293元,比上年增加4501元,增长15.6%;人均地方财政收入662元,比上年增加82.12元,增长14.2%;对外贸易跨越发展,全市进出口总额累计完成3.21亿美元,居全省山区市第一位,比上年增长52%,其中出口总额达2.49亿美元,比上年增加1.04亿美元,增长72.1%,县域经济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5. 以品牌经济为抓手,三明特色产品在市场的占有份额不断提高。市场是特色规模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各地在发展特色规模经济中,重视品牌的塑造和培育,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拥有一批在省内外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骨干企业和产业。目前,全市拥有50个省级名牌产品(其中农产品13个),87个农产品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6个农产品获绿色食品标识使用权。三明重机有限公司生产的省名牌产品“福重牌”振动压路机产销量全国第三,垃圾压实机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70%。三和食品公司2004年生产水煮笋系列产品4.5万吨,实现产值1.87亿元,占日本市场26%份额。
二、三明市特色规模经济发展的困难与问题
1. 特色产业规模偏小。特色产业发展虽脉络明晰,但规模明显偏小,产业规模效应小。如三钢(集团)有限公司具备年产300万吨钢的能力,纵向比较成效高,但横向对比则规模不大;农业产业仍然走劳动密集型耕作方式,农产品深加工不够;旅游业没有规模,相关旅游产品开发仍然属于空白,这些都影响了特色规模经济的发展。
2. 资源优势相对弱化。特色经济要有资源依托,但各县(市、区)在资源利用效率上尚存在缺陷:一是资源分布不均匀,如莲子目前只在建宁县比较有规模;二是资源综合配套程度低,如明溪发展肉牛养殖,但种源和饲料供应环节成问题;三是资源深加工、深挖掘功夫做得不够,资源效能发挥不出来。
3. 特色产品市场竞争乏力。产业要有特色,特色要成规模,就要在市场上表现强劲的竞争力。目前三明市特色产品,由于营销手段落后、科技含量不足或其他因素影响,竞争力比较低。工业方面除几个品牌有一定高占有率外,普通产品横向对比中在量、质上都差距不小,农业、第三产业这方面差距更明显。
4. 特色产业链尚未形成。一是产业配套环节联系薄弱,如养殖业中的公司、基地与农户间的利益协调;二是产业联动态势尚未形成,资源整合不够,各地普通存在“小而全”布局现状;三是产业幅射能力弱,目前还没有一个产业能有带动相关下游产业发展的“蝴蝶效应”。
5. 政策支持有限。各地虽普通重视发展特色规模经济,但受制财政能力等限制,实质性的政策扶持及优惠其实有限。比如各地普遍反映的基础设施老化、资金缺乏,目前并没有很好的得到解决,对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立项、审批等手续办理上,政府服务也还没有完全到位。
三、大力发展特色规模经济对三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
1.区域特色规模经济是促进三明市工业化进程的一种新的资本组织形式。区域特色经济是由众多中小企业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按照专业化协作的原则集聚形成的一种“柔性生产综合体”。所谓柔性,就是区内企业之间表面上比较松散,而本质上存在内在联系,竞争与合作兼容,中小企业之间互补。传统经济学认为,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的主要形式是企业的兼并,区域特色经济的实践又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柔性合作的新形式。这种“柔性生产综合体”背后的经济学原理是: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这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的交易成本大大低于分散的传统小企业,也低于“托拉斯”式的大企业形式。
2.区域特色规模经济是三明市企业“二次创业”的重要载体。三明市企业初次创业的道路是一条以外延扩张为主的发展之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日益暴露出组织化水平低、空间集聚程度低、技术层次低等缺陷,迫切需要寻求更合理的资源配置和更优的制度安排。区域特色规模经济为实现这一新的飞跃提供了现实的载体。它广泛适用于农业、轻工业和新经济领域,广泛适用于中小企业,成为中小企业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实现形式。单个中小企业力量弱小,很难在市场经济的大风大浪中生存发展,当它们组织成区域特色规模经济时,就形成了群体的力量,变成了一支强大的经济“联合舰队”。
3.区域特色规模经济是加速农村城市化的推动力量。区域特色规模经济这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顺应了农村城市化的内在要求,在集聚众多的乡镇企业的同时,带动和促进了农村人口的历史性迁移,特别是随着特色工业园区或工贸园区的建设和扩展,各种要素迅速向城镇集聚,又极大地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4.区域特色规模经济是三明市应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战略选择。我国加入WTO后,国民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的进程大大加快,在这种新形势下,提高企业效率,把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降低到世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甚至以下,显得格外重要。区域特色规模经济一方面从根本上增强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又能够以此提高特色经济区的商誉,进一步吸引外商外资,甚至到国外去“克隆”新的特色企业和专业市场。
四、发展壮大三明市特色规模经济的几点建议
发展壮大三明市特色规模经济,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一机遇,充分利用三明老工业基地改革与发展、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和泰宁世界地质公园等三明特有的发展平台,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发展、壮大一批区域特色明显、科技含量高、关联度强、产品品牌响、市场容量大的特色规模产业。对此,建议如下:
1.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动态地确定和培育特色产业。培育、发展和壮大特色规模经济,应根据自然禀赋、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目前,三明市特色经济在农业方面是“星星点灯”,工业方面是“月亮不明”,旅游业方面是“捆绑不够”。为此,要在特色产业培育中,既主动融入全省发展格局,又突出三明特色,因时因地、实事求是地大胆扬弃,科学动态地确定和培育特色产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扶持冶金压延、机械汽配、林竹苗木、生物医药、优质烤烟和生态旅游的发展。同时,对一些易受自然条件制约和在全市较难实现规模经营的产业,如莲子、肉牛等可作为区域特色或农业产业化项目加以扶持。经过筛选确定的特色产业项目,要制定好具体发展规划,出台配套的扶持政策措施,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争取更多的特色产业大项目、好项目挤入国家、省“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盘子,以获得更大的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2. 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不断拓展特色产业发展空间。在发展特色规模经济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有战略眼光,充分剖析本地的比较优势,准确定位,自觉遵循社会化大生产分工与协作原理和经济发展规律,优化产业布局。随着京福高速公路的开通和交通枢纽的逐步构架,三明市发展潜能将得到进一步释放,承接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和市场转移已成可能。为此,建议在制定“十一五”规划和特色规模经济发展中,根据区域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规模化、规模经济品牌化、品牌经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合理准确地定位,齐心协力地优化产业布局,及时认真地处理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
3. 开放兴业,拓展平台,不断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发展壮大特色规模产业,必须打破“一县一域”的认识误区,既要立足资源,又要跳出资源,创新项目生成机制,走市场化发展路子。当前,一方面,应改进投资促进方式,强化产业链招商。认真研究产业链开发不足和相关产业发展乏力等问题,把三钢集团带钢、彩涂板、镀锌板等下游产品的开发,作为近期重点突破项目来抓。闽台农业和闽台(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的设立,拓宽了明台合作的空间和领域,应在构筑交流、消化和创新“三大平台”,建成物流集散、吸纳转移、再创业和农产品加工“四大基地”,提高综合生产、联拓市场和可持续发展“三项能力”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应筛选和扶持有发展前景的龙头核心企业发展,增强其带动能力,打造产业集聚平台,延伸产业链,形成有地方特色的专业市场。省政府已将永安汽车厂载重汽车项目列入省重点项目,永安汽车厂计划投资2.6亿元在永安埔岭建设年产3.5万辆汽车工业园,但企业建设资金严重不足,绝大部分建设项目要靠招商引资加以解决。建议三明和永安市政府帮助企业克服困难和创造引资平台,吸引更多业主参与投资;同时积极扶持现有10多家汽车零配件企业的发展,引导它们加强与汽车产业对接、调整产品结构,尽快把生产能力搞上去。此外,还应注重现代物流配送业的建设,鼓励和支持商会、行业协会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参与发展,为产业集聚和规模经济的发展壮大构建平台。
4. 加大投入,精心培育,不断增强特色规模产业科技创新能力。针对特色产业做不大、规模产业做不强的问题,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形成多元投入体系,在增加财政对科技投入的同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三明市是传统农业和老工业生产基地,不论工业品,还是农产品,多数属于传统产品。要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用高新和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使传统产业焕发出青春和活力。要加强对中小企业新上项目的引导,既要重视大型企业主导产业的下游产品开发,又要避免重复建设,力促项目高起点、高科技含量和向“专、新、特、精”方向发展,逐步扭转多数中小企业产品雷同、竞争无序、相互杀价的被动局面。农业方面,继续组织实施“良种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提高土地产出率和产品优质率,切实做好种苗(源)基础性工作和动植物的防疫服务,依靠龙头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一批专业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科技普及,引导生产者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5. 打造品牌,提升档次,着力提高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产品之争、质量之争和品牌之争。品牌是企业的招牌、产品的名片,是构筑特色产业、产品的基础。要加强推进品牌战略的组织领导,加强宏观指导、政策扶持,努力形成“协会服务,企业实施,全社会共同推进”的格局。要引导企业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努力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打造强势产品,并加大宣传力度,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政府要进一步引导企业整合资源、扩展名牌群体和加强管理,开展重质量、创品牌活动,密切关注和支持铙山纸业、雪津啤酒申报驰名商标工作。要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育名牌创名牌响名牌实施意见》,对已获得国家、省、市名牌产品和驰(著)名商标称号的企业,各级政府都要加大扶持力度,并给予优先列入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计划。要引导和鼓励企业创新管理机制,积极推行ISO质量体系认证工作,打造品牌,打响品牌,拓展市场,以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提高三明地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充分发挥已获“笋竹之乡”等7个特色之乡的品牌效应,推动更多的农产品进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行列,真正打响“生态牌”、“绿色牌”和“特色牌”。
6. 创新机制,开发人才,为做大做强特色规模经济提供智力支持。三明市地处山区,人才短缺问题一直困扰着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也困扰着特色规模产业的做大做强。发展特色规模经济,必须把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放在重要地位。首先要从实施特色战略的高度,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不断完善人才培育、使用的体制与机制。根据三明现状,应借助三明学院、三明职业技术学院的力量,加快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和高级技工的培养。建议政府财政科目中设立人才培养一级科目,明确其在政府投入中的地位。二是处理好“自然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关系,推动人才队伍与经济统筹发展。重视加强与国内名牌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主动与“6.18”平台对接,为三明提供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持。三是处理好“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的关系,实现人才效益的最大化。企业是使用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主体,要鼓励和引导企业以好项目、新项目,特别是特色规模产业的项目为平台,营造用事业、感情、待遇、期权和提高补贴等有效留人方式,使人才为我所有、为我所用。同时把目光放在借地“生才”上,充分发挥“三明籍”人才的作用,完善人才引进“柔性”机制,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发达城市设立研发中心招引人才或采用课题招标等方法,以契约的形式巧借外脑。四是处理好“本土人才”与“外来人才”的关系,积极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环境。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择优育人、选人、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具有特色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企业,推进科技力量进入市场创新创业、转化科技成果。
7. 改善环境,优化服务,促进特色规模经济健康发展。发展特色规模经济,当前一个主要障碍在于受传统体制的束缚。许多业主希望职能部门在市场经济洪流中要找准自己的位置,努力在产业规划和产业指导、维护市场秩序和环境、捍卫法规和打击犯罪、创造环境和提供公共产品上,当好指导员、裁判员、监管员和服务员。建议各级各部门从创新政策扶持机制、引导管理机制和融资机制入手,大力营造宽松透明、各类市场主体平等竞争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为各类创业者提供充足的“阳光”和“雨露”。
(2005年6月中旬,笔者参加三明市政协组织的关于发展特色规模经济的专题调研活动,吸收了三明市政协领导和专家的很多意见,在此深表感谢。)
作者简介:李应春,三明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副教授。
本文为2005年福建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百项课题调研成果。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