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工作探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 [打印本页]

作者: 量周沙界    时间: 2009-5-21 22:09
标题: 工作探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
返回上页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

陈丽娟

居民消费结构是社会再生产,特别是社会经济机体正常运转的枢纽点。社会保障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稳定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功能,对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政策等手段,引导和控制社会及成员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变化,从而促进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良性循环。社会保障正是通过对消费需求增长和需求变化这一环节的调节,以促进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最终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此,研究社会保障与居民消费结构的相互制约关系,对于确保社会保障制度顺利进行和消费结构合理化转变,进而带动整体经济结构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三明市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为促进三明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八十年代中后期在举步艰难的情况下(因为,当时旧的福利保障制度在人们心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初步启动了新的养老、失业保障工作,九十年代以来三明市在各级党政领导下,加快了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步伐,时至今日,各项新的保障体系已基本形成,并为三明的经济建设以及稳定人民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市于1985年启动养老保险工作,近二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参保的企事业单位有6442个,参保人数24.94万人,企业参保覆盖率达95%,机关事业70%,企业单位实现养老金100%社会化发放。1987年启动失业保险工作,到2002年全市参保单位4983个,参保人数22.8万人,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5%。2002年底我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统筹的单位3776个,参保人数240328人,参保率达73%。2002年末,我市共有18.6万职工建立了住房公积金个人帐户,占全市职工总数79.1%,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2.1亿元,比上年增长31%。

城市“低保”工作一直以来受到三明市各级党、政领导的充分重视。 2002年将城市低保扩面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七个项目之首,各级财政都不同程度增加了保障金的投入,全市共安排低保资金约456万元,比2001年翻了一翻。城乡低保工作的深入开展,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有企业改革顺利进行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对消费结构变化产生积极影响

1、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消费结构日趋优化。从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看,由于住房、养老、医疗、教育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消费结构中一向偏低的居住、医疗保健、教育、服务性消费支出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居民家庭医疗费用个人支出部分上升。我市于2001年初正式实施新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当年居民在医疗费方面的人均支出达230元,与有调查数据记载的1997年比人均医疗费支出增长了1.1倍, 2002年居民个人支出部分人均医疗费用增加到443元。

在取消福利教育和教育产业化进程加快的情况下,居民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消费已成为一项重要开支,2002年居民人均用于教育费用381元,比1997年增长66.2%,平均每年增长10.7%。

  我市从1993年开始各县(市)相继启动住房制度改革,居民的住房消费行为发生了重大变化。从1997年到2002年的六年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购建房消费累计2892元,购建房贷款累计人均571元,人均购建房还贷384元。据2002年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从住房产权看我市城镇居民82.6%家庭已经拥有私房,5.7%的居民拥有商品房,部分产权的私房仅占4.7%。居民住房产权私有率的提高以及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居民在居住方面的消费大幅增长,2002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装修率达56.1%,房屋的装修费支出户均15805元。居住消费比1997年增长了87.4%,平均每年增长13.4%。

城镇居民家庭服务性消费支出增幅高于消费总水平。服务性消费水平是反映居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随着传统福利制度的逐步取消,以及居民家庭收入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更加追求质量。2002年我市城镇居民家庭在服务性方面的消费支出人均1600元,比1997年增长了73.6%,五年来平均每年递增11.7%, 2002年居民服务性消费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消费总水平增幅5.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消费内部的结构调整,说明居民的服务消费需求正逐步上升。但是,居民消费内部投向的转移,并不完全是消费需求变化的自然结果,其中重要的原因是社会保障政策的调整在支配着这一比例关系的变化。

2、居民保险意识增强。花钱买放心的意识越来越被广大居民所接受。2002年居民人均储蓄性保险和非储蓄性保险支出240元,是1997年的2.6倍,保险范围也扩展到人身、养老、医疗、教育、姻嫁等多方面,种类日益增多。

3、居民消费向多层次消费结构转变。在各项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后,居民消费结构中福利性消费相继减少,由于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和消费领域扩大,居民消费结构向多层次、多样化发展,居民家庭在各种消费品的高、中、低档次之间消费差别扩大,特别是住房、医疗保健、服务、旅游、交通和通讯、高档家庭设备及文娱用品等方面出现高收入高消费的消费群体和消费特征。

4、居民消费向长期行为转变。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消了原有的社会福利制度,由国家或企业支付的保障项目变为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居民必将减少即期消费,以增强抵御未来风险的能力。2002年居民用于各种金融借贷支出2990元,其中,人均储蓄存款比97年增长了1.3倍,购买有价证券增长30.8%,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积累上升,预期消费增加,消费行为由过去的短期向长期转变。

三、居民消费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居民服务性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比重过低增长缓慢。2002年三明市城镇居民家庭在服务性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占总消费支出比重为16.9%,仅比1997年增加了3.5个百分点,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居民的服务性消费比重过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带来很多弊病。

2、金融资产积累上升、保障性储蓄比重过小。较多居民家庭都把收入结余的大部分转为储蓄存款,2002年居民的储蓄存款占居民家庭金融资产的72.6 %,而用于社会保障的住房储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支出比重偏小,仅占8.1 %,商业性保险和非储蓄性保险仅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2.7 %。

3、非商品化的福利消费影响居民消费行为。当今,居民消费中仍有一定数量的非市场化、非商品化的消费,如单位过年过节的实物发放,还有些企业用自产的产品以物换物,通过福利发给职工等。据全市610户居民家庭抽样调查,2002年居民家庭非现金性实物消费户均666元,其中,来自单位的实物消费占40.8%。

四、加速社会保障进程,引导消费结构的合理转变

1、增强改革的透明度,改善居民支出预期,增加即期消费。一要加大改革的宣传力度,让居民明白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二是要增强改革的透明度,要让居民明明白白了解各项改革要到什么程度,改革后的保障制度居民能够享受到什么程度,以便居民在统筹安排家庭资金的基础上增加即期消费。

2、疏导居民将积累转向社会保障,实现平衡消费。从国际上看,发达国家的居民用于交纳养老保险及养老储蓄等方面的支出,是作为消除个人后顾之忧而主动消费。要努力使保险费由单位代缴,转变为居民和职工的自觉缴纳行为,引导居民将积累转向更为长期可靠的社会保险的保障方式,这是居民取得一生的平衡消费、也是消除预期风险的最佳选择。同时,促使居民家庭消费领域的扩大,促进社会保障、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3、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满足居民教育需求。社会生存竞争促使城镇居民越来越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无论是子女教育还是自身教育,不管是技能培养还是职业培训,居民家庭都将支付更多教育费用。国家应通过深化对旧的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资力度,进一步调整教育结构,建立多层次、多专业、多形式的教育体系。教育部门应转变学校传统的运作方式,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扩大招生规模,最大限度地占领国内的教育市场,满足居民教育消费需求。

4、深入推动住房商品化,把住房消费纳入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住宅商品化改革要加快政策配套步伐,采取措施尽量降低城市商品房的售价,降低城市商品房交易的各种税费,实行低利率贷款的优惠政策。地方政府应坚决抵制利用国家政策的不完善或者政策的空隙进行带有福利性的建房或购房的办法,引导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完全步入市场商品化轨道,促进城镇居民在住房方面的消费。

5、发展社会化服务,拓宽服务消费领域。应在社会保障改革的基础上,以服务业为突破点带动消费,进一步扩大居民的消费选择空间,挖掘、培育和快速发展包括家政服务在内的多种服务性消费,适时进行引导,并以此来推动城镇居民消费的持续增长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作者单位:三明市城市社会经济调查队

责任编辑:温 毅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