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宁县黄坑乡推行“乡干部身份,村干部职能”做法的调查 |
●建宁县委课题组 新形势下如何转变干部作风,提高服务水平,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是当前农村各级组织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日,我们深入建宁县黄坊乡,对该乡深化“一线工作法”,推行“乡干部身份,村干部职能”的做法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调研,我们感到,黄坊乡的做法是新形势下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服务“三农”的有益探索,值得认真总结和推广。 一、推行“乡干部身份,村干部职能”做法的主要背景 1、客观上,形势逼人,不进则退。黄坊乡地处建宁县西部。改革开放以来,该乡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较显著的成绩,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农业基础条件差、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不合理,长期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民收入增幅下滑,部分村集体经济增长缓慢,乡村债务沉重,村一级集体平均负债46万元。加上历史上这里就较封闭落后,农民适应市场能力较差,农产品加工、转化、销售难,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该乡曾一度出现财政拮据,干部工资难以按月发放的状况。一些村级组织陷入“软、散、瘫”状态,村干部后继乏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新阶段,农村基层工作遇到的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客观上要求该镇干部必须有个良好的作风,更加注重联系群众,攻坚克难,用扎实有效的行动完成新时期赋予的新任务。 2、主观上,人浮于事,不抓则散。由于客观上存在的许多问题,使乡、村干部对发展的信心不足,目标不明,士气不旺,工作中不落实、不切实、不扎实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干部和基层组织忙于应付完成上级交办的收公粮、收统筹提留款和计划生育等突击性、阶段性任务,为群众办实事、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心思花得不多,一些干部作风不正、工作方式方法不当,党群、干群关系逐渐疏远。过去组织工作组下村,干部的责任心不强,难于取得实效,解决不了农村发展的根本问题。 基于这些考虑,黄坊乡党委、政府于2001年8月贯彻县委提出的“一线工作法”的要求,结合本乡实际,推出了“乡干部身份,村干部职能”这一做法。 二、推行“乡干部身份,村干部职能”的主要做法 1、明确对象,落实责任。为转变职能,夯实基层,实现工作高位嫁接,重心下移,进一步贯彻“一线工作法”,黄坊乡党委、政府根据年初工作计划和阶段性工作重点,研究制定了《关于开展“转变职能,夯实基层”,深化“一线工作法”活动的实施意见》,每年从全乡抽调一般干部28名、领导干部8名,向每个村派一名挂村领导、一个工作队长、2-3名工作队员,组成“一线工作小组”,实行常年驻村抓中心工作,并与原业务工作相对脱钩,做到“乡干部身份,村干部职能”。 2、创新机制,强化保障。为了消除干部职工对机构改革、奖金、待遇、岗位、提拔任用以及下村吃住等方面的思想顾虑,使“乡干部身份,村干部职能”落实到位,乡党委、政府明确规定下派干部保留其干部编制和原职级、福利待遇,对下派期间表现突出的,优先推荐提拔重用,在公务员年度考核中,优秀名额优先考虑。实行政策倾斜,派出的干部实行与业务工作相对脱钩,并在村里统一签到,一线工作队长职务上与村干部政治待遇一并考虑,通过一定组织程序,挂职任村支部书记或副书记、村主任助理,做到角色更加明确,乡政府以村为单位给予驻村干部每月150元的伙食补助。 3、加强领导,完善措施。一是领导负责制度。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一线工作法”领导小组,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负总责,人大主席具体抓,并设立专门办公室负责工作的督促、协调、落实。二是挂包帮扶制度。实行一个领导挂包一个村,一名干部包1-2个小组、联系5类农户(即种烟户、果竹大户、养殖户、贫困户、计生三结合户),同时推行干部挂包农户“三年目标经营”制度和“百名干部入千户”活动,要求干部针对农户实际,抓好农户三年增收计划的规划和落实工作。三是落实技术培训制度。以干部进村入户宣传讲解为主,依托民情观测点,辅以农时服务牌,印发宣传资料,邀请县、乡农技人员集中指导等方式,重点抓好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每半月一期信息、每月一期技术培训会、每月一期技术交流会、每季一次典型示范现场会,重点抓好农产品的市场营销服务,帮助农民把产品推向市场。四是驻村夜访制度。实行驻村人员每周至少三昼夜驻村访谈,面对面与农民群众交流,现场提供政策、信息、技术等咨询服务,为农民释疑解惑,拉近与农民之间的距离。五是落实督查制度。建立领导巡回督查制度、一月一评制度和奖惩制度,在量化考核上,建立健全考勤、考学、考绩、考评细则,实行千分制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职工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作为干部职工使用任职和年度各类补贴发放的主要依据,对于考核不合格者,严格按照《关于乡村两级干部实行诫免处理制度暂行规定》进行处理。六是典型培育和后备干部培养制度。要求在各村培育各具特色的典型2-3个,从社会优秀青年中确定村书记、主任后备干部各2名,村支部、村委副职后备干部各4名,确定专人负责,实行跟踪管理。 三、推行“乡干部身份,村干部职能”工作取得的初步成效 1、消除了农村工作的感情、工作、作风断层,干部的思想和工作作风得到新转变。过去在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学风不正、学习积极性不高或以干代学现象。通过在一线创业和服务,大家深感知识面不够宽,充分认识到加强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把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针对当前农村现状,深入调研,客观分析影响该乡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探索加快发展的思路对策,积极建言献策,撰写了一批调研文章和心得体会,为做好农村各项工作提供了决策参考。驻村干部以乡干部身份,履行村干部职能,较好地改变了往日滞留机关或下村后找村干部传达任务了事的不良习气,变身入为心入,带着责任、带着感情、带着任务,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入角色开展工作,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服务。围绕乡干部职能的转换,乡党委、政府精简了会议,取消了一切不必要的工作检查,让干部职工腾出时间进组入户,把办公场所移到山间、田头、农户家中,与群众交朋友,结对子,议发展,话增收,及时帮助解决最急、最难、最盼、最怨的事,既改变了干部作风,又凝聚了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一线工作组进村后,自觉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从抓好服务入手,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把为群众办好实事放在工作首要位置。如黄坊村杨家坊村民小组责任田和毛竹山承包方案,因大部分群众不满,推出3个多月,一直分不下去。“一线工作组”进村后,逐户上门征求意见,认真分析原因,最后根据群众的意见,重新调整分配方案,将这一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顺利地解决了。又如武调村、深溪、新村、横元组村民用电纠纷问题,长达5年之久,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下派干部进村后,深入群众召开座谈会,走访村民60余户,了解到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好农田被淹理赔问题,于是从这个关键着手,先后5次进行协调,终于使理赔问题得到圆满解决,也使长期拒交电费的农民高兴地补交了电费。据统计,“乡干部身份、村干部职能”实施以来,一线干部入户2213户,召开了268场座谈会,为群众解决了198个热点、难点问题。乡村干部在知民情中改进了作风,在解民忧中赢得了民心,在办实事中改善了党群关系。 2、进一步理清了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促进了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通过“一线工作法”的实施,有效地激发了全乡群众的创业热情,乡村服务经济和发展经济意识进一步增强,乡村抓好经济工作的力度不断加大,切实形成了“乡村围着群众转、上下围着中心转、不泡会场走山场、不伏案头跑田头”的良好氛围。乡下派干部发挥自己视野较宽、素质较强的优势,为所在村拓展发展方向,理清经济结构调整思路,初步扭转了农村经济发展盲目无序的状态。一些农业科技人员活跃在田间地头,以现场指导、集中培训、亲身示范等方式将农业科技传授给农民。如下派到陈岭村的农技干部赖仁仲,足迹踏遍了陈岭村的组组户户,组织动员和指导群众发展烟叶、毛竹等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今年各工作队围绕乡开展“三个年”(农业结构调整年、企业项目建设年、财源培育年)活动和“做强果竹产业、做大烟莲产业、做稳菌种产业”的工作任务要求,积极主动为农民做好烟叶种植田块的协调落实和烤房用材、用地的服务工作,千方百计帮助菇农抓好原料、技术、场所等服务工作,烟叶、食用菌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烟叶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700亩发展到现在的3600亩,食用菌规模从原来零星生产,发展到现在136万袋的规模。烟叶、食用菌生产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增长点。全乡果竹改造和冬种冬养的农业综合开发也得到逐步加强。同时,把一线工作与项目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认真做好一线项目的各种服务工作,全乡项目工作实现了“三个三”的目标,即:盘活了三个厂(养鳗场、武调罐头厂、横口罐头厂);新上了三个项目(武调电站、武调竹凉席厂、新建将上小学),做好了三个前期项目(安寅耕地开发、乡财政所新建、乡自来水工程),为该乡的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较好地完成财政目标任务,确保了干部工资的按月足额发放。 3、促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一线干部结合驻村夜访开展了“勤政为民,温暖农家;干群结对,政策到家;科技入户,致富百家;法律进村,稳定千家;新风到户,欢乐农家”活动,给农民带来了新的思想、新的观念、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以及新的生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悄悄地影响和改变着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开展“六提倡、六反对”移风易俗教育,大张旗鼓地抓好科普宣传,大力普及与农民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技术,把思想道德和民主法制建设结合起来,确保了矛盾纠纷在一线得到及时的排查和调处。两年来全乡共排查出24起不稳定因素,均得到妥善调处,有力地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利益和农村的安定稳定。为加大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力度,每个村一线工作组都配有一名乡计生干部,常年侧重抓计生工作。通过开展“三送三上门”(即:送政策,宣传访视上门;送技术,三生服务上门;送生育证,生殖保健服务上门)和干部“包组帮户”(即:乡村干部每人挂包1至2个村民小组,帮助“二女结扎户”解决困难、发展经济)活动,落实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乡村计生服务所室配套建设得到加强,群众的生育观念有较大转变,各项计生目标得到很好落实。 4、培养锻炼了一批干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下派干部按照乡党委提出的“找好一条路子、建好一个机制、带好一个班子、打好一个基础”的要求,加强了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建设,增强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在推行“一线工作法”中,进一步增强提高村级组织建设整体水平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牢固树立了“抓基层、打基础、带全局”的思想。通过一线工作组长到村任党支部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弥补了村级人才的不足,优化了村级班子结构,增强了整体班子的效能。通过建立健全支部、村委的各项制度,促进了党员自觉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做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下派干部在工作中,把管理农村、发展农村经济的经验传授给了村干部,并着眼长远,注重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一支能够长期支撑农村发展的后备力量,将一批农村优秀青年、致富能人、专业大户吸收到党组织中来。村级组织的能力被激活了,村干部、党员和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下同心谋发展、聚合力的氛围日渐浓厚。 四、农村推行“乡干部身份,村干部职能”的积极意义 1、探索了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途径。推行“乡干部身份,村干部职能”,将大批干部直接推到农村一线,与农村干部、农民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在与农民群众的朝夕相处中,广大乡干部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再教育。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农民群众对党的思想感情没有变,如果说干群关系疏远了,那也不是农民群众疏远了干部,而是干部疏远了群众。推行“乡干部身份,村干部职能”后,干部接触联系群众多了,对群众的了解更深入了,处处想群众之所想、办群众之所急,从而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加深了与群众的感情,同时,干部也从群众中汲取了营养,增长了才干,丰富了做群众工作以及解决各种矛盾的经验。大家一致感到,只要经常深入到群众中去,切实解决农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就能真正与群众沟通感情、建立真情,就能不断改善党群干群关系,重塑乡镇干部的良好形象。 2、创新了服务“三农”工作的方式。新形势下,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上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走致富之路、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同心声和迫切需要。过去长期使用的领导干部下基层蹲点,派工作队或工作组驻村帮助工作等具体工作方法,越来越难于取得预期的成效。要适应新形势农民的需要,干部就必须在原有的工作基础上,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切实转变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与带领农民致富的时代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乡干部身份,村干部职能”虽然从总体上说仍属于干部下基层抓工作的范畴,但又有着明显的特色,它不是以解决某一个方面的问题为目的,而是应用综合性的手段和方法,来努力解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问题;它不是为完成突击性、短期性工作任务而采取的一时之策,而是以一个较长的工作周期来整体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乡干部的努力工作,既抓住了农村经济建设的中心,又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盼富、求富的心理,因而能在实践中确实取得成效,并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是新形势下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种方法创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3、拓宽了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路子。村级班子整体素质不高、后备人才不足、村务管理混乱是当前村级组织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实行“乡干部身份,村干部职能”,探索出了一条村级组织建设的新路子。实践证明,通过下派干部挂(任)村干部职务,特别是通过下派干部的“传、帮、带”,有利于加强对村干部的培训教育,增强其思想、政治素质;有利于充实班子力量,较好地解决一些村级班子软弱涣散、带动力不强、后继乏人等问题;有利于引入积极因素,制定落实发展规划,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有利于规范村务决策,建立健全支部活动和村务管理各项制度;有利于强化村级组织凝聚功能、价值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信息传输功能、控制功能,创建各类先进典型,增强基层组织活力。 课题指导:洪明德、廖鲁言、蔡建境 课题组成员:吴 榕、揭重阳、魏正福、陶龙波、吴良森 执 笔:陶龙波、揭重阳 责任编辑:温 毅 |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