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三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初步认识 |
吴联派 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经济将更加发展,民主将更加健全,科技将更加进步,文化将更加繁荣,社会将更加和谐,人民生活将更加殷实。这是全国各族人民衷心向往的宏伟蓝图,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国上下纷纷从不同侧面解读和认识小康社会。围绕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联系三明实际,我认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做到“五个把握”。 一、要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第一次使用“小康”一词。他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5年之后,邓小平同志在深圳和苏南等地考察时,首次使用“小康社会”一词,并且说:“翻两番、小康社会、中国式的现代化,这些都是我们的新概念。”据统计,邓小平同志从1979年到1992年,在讲话和报告中共28次提到小康发展目标。 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过去提出的“小康”和“小康水平”相比较,赋予了新的涵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前提出的“小康”和“小康水平”,主要注重于经济发展和物质生活方面的指标。而十六大报告,对此承前启后,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思想的基础上,对“小康社会”加以新的发挥,不仅内涵更加丰富,而且意义更加深远。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涵义,可以从时间、空间和质量这三个方面加以理解和把握:一是从时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从一个起点开始不断向终点趋进的过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点是从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开始,即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800美元、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为起点;终点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4000美元,基本实现现代化。二是从空间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分作空间结构和空间布局两个层次。在空间结构上,它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环境等全面发展的目标,其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接受良好教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人与自然更加和谐;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足、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在空间布局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发展比较均衡,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城镇人口比重超过50%,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广大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的过程。三是从质量上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由低水平向更高水平趋进的过程。就是用大约20年的时间,使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超过3000美元,相当于当时中等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使我国进入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上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我们要认真把握、深刻领会。 二、要把握我市现阶段小康的状况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关于小康的界定,确定了两个方面:一是小康的社会属性方面,即“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二是小康的实现水平方面,也就是“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从这个标准衡量,正如市委六届六次全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到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基本实现在1980年基础上翻三番的目标。但是,现在我们所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低水平,就是刚刚进入小康的门槛。一是人均水平还不高。2000年我市人均GDP只有800美元,居中下收入水平,二是指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还没有进入小康。不全面,是讲我们以往基本达到小康主要是侧重物质消费方面,或者说只是解决了生存消费,对于发展性消费,还没有完全满足城乡人民的需要。发展很不平衡,是讲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市分布很不平衡,地区、城乡、各阶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农村还有一小部分群众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城镇也有部分人口生活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为此,我们要正视现状,承认不足,盯紧目标。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 三、要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各方面。国家有关部门参照国际上常用的衡量现代化的指标体系,考虑我国国情,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包括以下十个方面。(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2)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2000年不变价,下同);(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4)恩格尔系数低于40%;(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6)城镇化率达到50%;(7)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8)大学入学率20%;(9)每千人医生数2.8人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这里对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没有提出具体量化指标,所以以上十个方面只能作为一个基本标准。我市要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把握这些基本标准,组织有关部门进一步论证和测算,分阶段、有步骤加以实施。 四、要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 从目前小康水平的总体判断出发,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突出以下重点:(1)从实现程度来看,农村和农民是重点。现代化的过程就是非农产业逐步增加,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的过程,也即城镇化的过程。城镇化滞后,农村富余劳动力多是我市经济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问题。要富裕农民,就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就必须推进城镇化。(2)从地区发展来看,我市第二层面(尤溪、大田)和第三层面的西北部各县是重点。因为除铁路沿线的市区和永安、沙县发展相对较好外,其余县经济发展基础还比较薄弱,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收支平衡的状况在短时期内还难以扭转。(3)从结构转换来看,就是要以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为重点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重点。(4)从科技、教育、文化的整体水平来看,全面提高人口的素质是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以人为本,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人的素质的提高,这首先是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高的思想素质,一个物质上发达、富裕的社会谈不上真正的幸福美好”。(5)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实现程度来看,可持续发展是重点。 五、要把握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 市委六届六次全会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七届四次全会的部署要求,结合三明实际,明确提出本世纪头二十年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要在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力争发展得更快更好些,市区及永安、沙县等有条件的地方要提前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水平明显提高,建成更加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运行机制,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依法治市全面落实,社会秩序良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初步建成,城乡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总体上看,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与全国、全省的目标作了衔接,体现了我市既处在全国东南沿海地区,又是福建欠发达这一基本特征。只要我们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开放有新局面各项工作有新举措。我们相信,这一目标定能实现。 |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