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若干思考 | |
刘建军 | |
www.smnet.com.cn 2008-05-11 00:11:56 | |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大力加强农村新文化建设,既是新农村建设取得进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把新农村建设不断推向前进的基本保证。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急剧增长,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农村的文化建设从总体来说还比较薄弱,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还难以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因此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题中之意,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环节。
农村的文化建设问题,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农村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绩有目共睹,各地组织开展各种农村文化活动,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总体上说来,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很多,突出表现在: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有些地方封建迷信等愚昧活动盛行,少数地方非法宗教活动抬头;文化设施落后等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农村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甚至危害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对农村文化建设还需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体制是当前农村问题的总根源。落后的农村、发达的城市;落后的农业、先进的工业的城乡对立的二元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典型特征。在二元体制框架下,导致城乡发展的严重失衡。农村的文化建设问题只是农村问题折射出的一个侧面。社会的二元结构,逐渐使城乡形成两个不平等的群体,成为农村问题的总根源。正是如此,党和政府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也正是基于这个理念,中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基本方针,进入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 二、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偏差。乡镇政府热衷于抓经济建设,源于发展经济的强烈愿望,各地普遍重视经济性、生产性的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提供,而对社会性基础设施投资甚少。在政绩目标考核驱使下,为创造政绩,一些地方政府更愿意将资金投向政绩工程、门面工程,以致严重过剩,资源浪费。而符合农民实际需求的和日常生活接近的农村公共产品却供给意愿不强,无论是总量、质量,还是结构,都严重落后。如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等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部分农村干部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只注重抓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有了钱,就一切都好办了。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忽视了文化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工作中将文化建设排在各项工作的后面,往往是经济当主角,文化作配角,结果导致对文化建设工作领导不力,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我国早在“六五”时期就提出的“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目标至今尚未实现。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乡镇没有建立自己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有的有名无实,只挂牌子而无馆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很不平衡。 三、内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市场发育不足、管理不善。从农村文化建设的内部进行分析,也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等因素。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与广大农村地区其他商品市场空前繁荣形成反差,农村文化市场境况冷清。一部分乡镇连一家书店也没有,导致农民买书难。与此同时,文化市场管理不善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一方面,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正当的文化娱乐生活,但农村的文化建设却严重滑坡,农民很难享受到一些健康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文化市场的管理跟不上,甚至缺乏管理,一些不法分子为了牟利,私自印制或从海外走私进口了大量带有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内容的图书和音像制品在农村大肆销售,严重损害农村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应对措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农村的文化建设。积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好地推进全面小康进程,同时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维护农村稳定,促进科学文明乡风的养成,以及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也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要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当前着重要解决好下列问题: 一、要抓住体制的根源不断深化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农村的文化问题,因素有很多,但根子在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解决包括文化问题在内的农村问题关键还在于推行和深化体制改革,这里面包括财政体制、金融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其中行政管理体制特别是乡镇政府机构的改革尤为急迫。乡镇机构的改革关键是转变基层政府的职能,建立一个面向农村农民,服务于农村农民的服务型政府。乡镇政府要实现政府功能定位,转变为真正为农民提供各种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上来,落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这样才能树立统筹经济文化发展的理念。要改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考评机制,建立与乡镇政府新职能相适应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以GDP、招商引资论英雄的农村发展思路,认识到农村文化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特殊意义,将农村文化独立列入各级政府预算及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内。同时在农村文化建设中,还要确立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理念。要把这种理念贯穿于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文化设施布局、文化经费投向,还是文化生活安排、文化产品生产等方面,都要体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要求。 二、农村文化建设要立足于农民素质提升,开创农村“大文化”建设的大格局,确立建设“大文化”的观念。“大文化”包括社会伦理思想、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方面。抓农民素质提升,开创农村大文化建设的大格局。要把握三个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农民。当前广大农民多是把打工经济作为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注重开展对进城务工农民的劳动技能提供培训,忽视留守的被称为“386199部队”的妇女、儿童和老人。这些群体既是弱势群体,又是迫切需要全面提高素质的群体(特别是妇女和儿童),因此一个也不能忽视。第二是要注意全面发展,不能仅仅是或知识、或能力、或体质、或娱乐某个方面的发展和提高。第三是要注意“两个结合”。一是注意经济与文化的结合。致富奔小康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愿望。因此,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很好地与农民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特别是要拓宽农村培训领域,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根据农业生产技术的不同要求和市场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让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真正尝到文化的甜头,真切体会到文化的价值。二是注意狭义文化与广义文化的结合。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要主动适应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综合性文化需求,打破文化活动就等于唱唱跳跳的偏见,将狭义文化向广义文化延伸,在满足农民群众文化娱乐需求的同时,在活动中融入更多的科技、法律、市场知识,让农村群众从活动中学到更多致富本领。 三、多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的保障。据研究,如果依据城乡统筹、城乡差距基本解决的标准,按照三个五年规划即从“十一五”到“十三五”(2020年)的时段,我国乡村治理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成本大约在30-50万亿。资金的保障需要通过多方的筹措渠道。这其中,农村文化建设同样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渠道无论如何是难以完全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给予民间文化机构正常的保护,鼓励对文化事业的捐助,在制度上对捐助给予免税,支持文化发展的民间基金会的建立,给予非营利机构的对待。 四、培育内生机制,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增强农村社会资本,建设和谐乡村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乡风是和谐的、文明的。农村文化建设不但要与经济建设相结合,还要注意与社会建设相结合,要重视和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培育农村公共文化活动,促进和谐乡村的建设。首先,农村公共文化活动需要农民积极主动、发自内心地组织与参与。农村文化的重点在村,主角是广大农民。村文化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作用,建设好一支素质高有能力的文化协管员队伍,抓好农村文化户培育,打造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其次要慎重、宽容、理智地处理农村的民间风俗,努力建设现代农村社区文化。在历史上,几乎所有农村地区都曾拥有过长久以来形成的民间习俗,如赶庙会、赛龙舟、舞龙灯、跑旱船、踩高跷、祭祖等等,在特定的年节,民众都会自发地参与这些群体性的民俗活动。由于民俗活动与民间信仰、宗教相掺杂,现在应该通过保护与培育民间习俗来刺激民间文化的内生,回归民间文化的本体。民间习俗从来都是民间文化的载体,近些年许多地方政府都在努力恢复传统的民俗活动,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功利色彩浓厚,因此传统民俗活动需要回归,使之成为各地最具特色的文化,使普通群众真正乐于参与其中。而对于“历经岁月的磨砺存在下来的”老百姓自己的民俗活动,政府要谨慎对待,注意加强引导和管理,去除糟粕,存留精华,推动现代农村社区文化的形成。最后,要注意发挥农村社会文化类民间组织的作用。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有文化、有生活感的新农村,只有充分发挥农村社会文化类民间组织的作用,才能从根本上变革传统的村落文化,创造出祥和、安宁、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和文化气息,促进新农村文化的形成。比如通过组织老年人协会、妇女文艺表演队,建设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文化俱乐部)等等,让农民有一个公共的、适合他们需要的交流场所,让大众的活动进入到农民之中,他们在活动中,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品味生活的乐趣,有效地增加农民的福利,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而开展这种公共性文化活动往往并不需要大量的投入,而收到效益却相当地高。 总之,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要以广大农民群众自己认可的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中,使村民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高尚的精神文化家园。只有这样,才能建设起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