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山区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量周沙界    时间: 2009-5-19 08:12
标题: 山区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山区生态型小城镇建设的思考

林娟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既给环境保护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对我们大田来说,如何开展生态城镇建设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力推进生态市建设的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本文拟用生态学观点,对开展山区生态型小城镇建设作一些初浅的探讨。
    一、大田县生态环境现状
    大田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西侧,属闽中大山带组成部分,是闽江和九龙江水系的源头,山体切割强烈,山高坡陡,加之人为开荒和生产建设,生态环境较脆弱。全县土地总面积2294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全县面积的90%以上,其中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有1820.77平方公里。境内主要支流有均溪、仙峰溪、文江溪、桃源溪等,前三溪由西南向北东流入尤溪,桃源溪集广汤溪和上京溪汇于漳平,流入九龙江。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45种,其中煤、铁、硫多金属矿储量均居福建省前列。
    全县共辖18个乡镇、262个行政村、2361个自然村。至1999年末总人口36.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56万人。200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1.24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2.46亿元,工业总产值19.78亿元。工业有冶金、煤炭、建材、机械、电力、纺织等行业,矿业经济也发展较快。
全县人均拥有林木蓄积量仅为17.57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最高的乡镇是桃源镇(76.7%),最低的是建设镇(43.6%),林分结构不合理,中幼林比重大,成熟林少;针叶林比重大,阔叶林少,森林资源贫乏,由于大部分乡镇的原生植被遭到破坏而逆行演替为常绿针阔混交林,土壤蓄水保土能力下降。
    全县有耕地2009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9.02%,垦殖率低于全省13%的平均水平,人均占有耕地0.0566公顷,也低于全国人均水平。因耕地紧张、缺乏规划,导致土地资源不能合理配置,25°以上的山坡地,从山脚到山顶全面开发,几乎到了寸土必垦的地步,而且缺少配套完整的水土保持工程。
    大田县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据调查,1997年全县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1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3.72%,并以每年大约440公顷的速度增加,有1107个自然村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据县水文站分析,仅均溪上游的325平方公里中,平均每年每亿立方米带走的砂量就达3.25万吨。
    二、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大田县的环境污染已由以工业污染为主转变为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农业污染并重的局面。“九五”期间,大田县狠抓工业污染源治理,实施“一控双达标”工程,52家重点企业基本完成了达标排放任务,然而,工业污染源只是低层次的单因子达标,远远不能满足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的要求;城区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内河成为纳污场所,境内水环境质量仍然较差,流经城区的均溪河呈富营养化趋势;水泥业带来的局地大气污染时有发生,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的发展使污染正在向农村转移;集镇建设缺乏生态保护观念,生活垃圾、污水未能妥善处置;规模化养殖和农药、化肥等污染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因采矿、公路改造、水利工程、农业开发等生产建设导致相当严重的生态破坏,水源枯竭,河流自净能力下降,很少有企业进行采后垦复,典型的有银顶格、川石、建爱、广平、太华、上京、前坪等矿区。全县因开矿破坏森林植被面积422.13公顷,每年剥离土石量达700万吨,淤积严重,直接影响河道行洪能力。上京矿务局煤矿排出的污水影响16个村约0.74万人饮用水和287公顷水田灌溉用水,上坪水库蓄水量比1975年减少40%。由于水土流失和农业生产上普遍存在着重用轻养问题,致使土壤沙化、贫瘠,养分失调,降低了土地生产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虽然我县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生产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现代农业转变,“雪山罗卜”、“反季节蔬菜”、“桃形李”等一批农产品创出了品牌效应,沼气工程在一些村庄相继建成,但是总体上生态农业在我县发展缓慢。一方面,生态示范村、示范镇不够典型,发展深度不够;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科技教育落后,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数量较大,农业从业者素质低,加上文化素质高的青年弃农外流现象严重,削弱了农业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影响了高新技术在农业的推广和使用,从而制约了生态农业发展。
    三、用生态观指导山区小城镇建设
    人与自然和谐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新世纪的城镇化发展要有高的起点。因此,我们必须深入贯彻《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站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开展小城镇建设。
    1、建设生态型城镇需要高质量的规划做保证。规划是建设的先导,要因地制宜、高起点的制定县、乡镇生态环境建设与发展规划。编制规划要引进生态学观点,与村镇建设、生态农业、城镇基础设施、生态工业园区等统筹兼顾,充分利用当地环境和资源优势,提升规划的档次和质量。对生态环境较好的乡镇,如桃源、屏山、谢洋等,要在保护中发展,其它乡镇要根据当地生态薄弱环节,提出重点治理措施,如上京、太华、前屏等要针对采矿带来的生态问题提出方案,开展矿区水土流失治理,切实解决村民饮水问题。
    2、强化各级政府生态决策观,优化产业结构。我县的工农业生产大多依赖于当地的资源优势。因此,资源配置和优化尤为重要。要强化生态产业观,一、二、三产业都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出发,树立新的资源观念,建立资源节约型体系。非公经济是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及时灌输生态经济观,依靠科技创新,推行清洁生产,实现产业升级,把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减至最小。
    3、建设生态型城镇必须重视农业环境保护。山区县面对广大农村,农业是基础。首先,要尽快构建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制环境,用法律的手段规范生态农业的行为;二是加快生态示范区建设步伐,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增加农民科技教育投入,推广科学施肥和使用有机肥,合理使用农药并加强生物防治,使农业的发展和布局既能符合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又保护生态环境;三是进一步深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试行两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广大农民的环境意识提高了,乡镇领导的环境保护责任明确了,环保工作有了明显的进展,当前仍要抓住农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体系,全面开展“农考”工作,推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
    4、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保护区。针对大田县地处闽江支流尤溪源头的生态环境特点,确定生态功能保护区划,将屏山、谢洋、武陵等地划为自然生态保护区和重要水源涵养区,创建省级大仙峰自然保护区;以象山草地自然景观为核心开发生态旅游区;将水源地坑口水库及相关流域作为饮用水补给源,划为水源保护区。同时,县政府要制定相应的规章,依法进行保护。
    5、引导小城镇创建绿色社区活动。一要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主要是生活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因山区经济实力较弱,必须实行比城市更优惠的政策,按照中央提出“各地要积极探索在政府引导下通过市场机制建设小城镇的路子”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参与环保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二要通过开展创建“绿色社区”等一系列活动,如“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消费”、“绿色住宅”等,让环境保护走进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生活。只有全民环境意识的提高,法制观念和环境道德观念的增强,对环境的关注才是主动的、自觉的。
    6、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举。一方面,针对自然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薄弱环节,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与监理力度。在重大项目、个私经济发展的决策中,认真贯彻环保第一审批权,把好源头关。另一方面,多渠道增加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投入。生态环境建设是社会公益事业,各级政府要确定比较稳定的投入渠道,不断增加投入,用于重点项目和重点区域的生态建设,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集体、个人投资。应出台开征生态环境保护费的政策,用于生态示范区和重点流域生态综合治理。
    7、机构保证,综合管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涉及面广,要树立大环境观念。一要加强领导,将乡镇生态环保工作纳入干部政绩考核,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各乡镇也要成立生态环保工作机构,把生态环保和建设的规划纳入当地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以保证生态环保工作落到实处。二要树立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统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工作。政府要强化环境保护委员会的职能,统筹协调城建、林业、农业、地矿、水电、环保等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城建部门要引导乡镇做好生态规划编制工作;林业部门要按照《大田县生态公益林界定报告》的要求,大力推行封山育林;地矿部门要认真实施《大田县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三区”规划》,确保资源的有序利用;水土保持部门的工作重点要放在矿区流域治理和水土保持上,对严重流失的坡耕地及25°以上的陡坡进行有计划退耕还林;水利水电开发部门应根据水资源状况做好规划,合理开发;环保部门要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提高“达标”的层次;农业部门应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生态示范区。通过综合管理促进全县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