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三明政协论坛“推进市区经济发展”专题优秀论文摘登 [打印本页]

作者: 秘园老董    时间: 2009-5-18 20:03
标题: 三明政协论坛“推进市区经济发展”专题优秀论文摘登
三明政协论坛“推进市区经济发展”专题优秀论文摘登
www.smnet.com.cn 2008-09-28 08:32:18
编者按:为贯彻市委提出的“强化主轴、壮大两翼、块状推进、连片发展”的要求,推进市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协三明市委员会组织开展了三明政协论坛———推进市区经济发展专题征文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市直有关部门(单位)、政协委员、民主党派成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响应,踊跃参与,紧扣加快市区经济发展主题,建言献策,所撰写的论文具有较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促进市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较好的参考和应用价值。经过组织有关专家的认真评审,从征集的54篇论文中评选出10篇优秀论文,本期《理论与实践》特辟专版。将主要观点摘登,以飨读者。

    

    

    提升产业水平增强市区经济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一、市区产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产业层次比较低。原材料加工产业比重高,最终产品生产企业比重低;产品能耗高;高新技术产业薄弱,尚未对工业增长形成作用;国际化滞后使产业升级动力严重缺乏。

    (二)服务业发展缓慢。社会商品消费额规模小,市区社会商品消费总额占全市的份额仅近三成;现代服务业水平低,市区仍以传统产业为主,文化娱乐、旅游休闲、计算机软件、金融、信息咨询、会展、国际商务、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有的甚至是空白;市场发育不健全、社会化服务程度低,服务业始终徘徊于低水平,效益差的状态。

    二、提升产业水平的建议

    (一)加快优化产业结构的步伐,使经济增长的格局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推动,转变为二、三产业共同推进。近几年市区工业发展迅速,而三产则增长缓慢,在二产主要以浅加工型重化工业的情况下,经济总量的增加依赖于二产,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因此,市区要加快“退二进三”,尤其是“进三”的步伐,使发展三产成为市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

    (二)进一步发挥市区原材料资源丰富的优势。市区集中了钢材、钢板、热冷轧带钢、镀锌板、彩涂钢板、铸件、刨花板等丰厚的原材料资源,如果产业链不加以延伸,那么留给我们的只有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的原材料生产企业。因此,提升和壮大市区工业,必须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既要强调产业集群,同时更应重视产业链的上下拓展延伸,实现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就地转化,或者通过对周边辐射转化,从根本上优化产业结构。

    (三)科技创新应摆上突出的地位。要着力改变市区产业高科技企业形不成气候、起不到影响的局面。一方面,对工业投资项目要进行认真甄别。必须有相当科技含量的产业才能落地市区,不要别人嚼的馍,更不要去“克隆”传统的产业。另一方面,要鼓励支持企业的创新。提高研发经费在财政支出和企业销售收入中的比重,使创新变成地方政府部门和企业的自觉行为,通过创新增加市区产业的带动力和竞争力。

    (四)大力提高服务业的社会化程度。一是要适应工业发展的目标方向和规模,大力发展为企业生产服务的服务业。如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服务外包、会议展览、外经贸服务等。二是要大力发展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服务业。如健康产业、教育培训、文化娱乐、旅游休闲等。三是要改造传统的服务业通过更新、整合、置换,改善市区的购物环境和旅客的食宿条件,提高市区商贸服务业的品质。(市政协常委市统计局伍成康)增强市区休闲旅游和游客集散中心建设的思考

    一、市区休闲旅游和游客集散中心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市区作为休闲旅游和游客集散中心功能还不强,主要表现在:市区在全市旅游经济总量中占的比例不高;产品开发明显滞后;市区旅游产品已经落后于周边县市。主要原因是:市区城市主体形象不鲜明,旅游主题欠突出,缺乏对全市旅游的统领功能;旅游管理体制不顺,风景、文保单位、公园等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形成多头管理、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的局面;城市旅游服务功能不完善,市区旅游集散中心、游客咨询服务中心、旅游购物中心以及城市旅游导向系统、旅游厕所建设等功能性设施建设尚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二、三明市区构筑休闲旅游和游客集散中心内核的路径选择

    第一、要做实荣誉和称号来激励市区旅游的发展。要巩固提高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成果,提升国家园林城市的美誉度和知名度,提升旅游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发挥对闽南、闽中、闽东以及赣西的联合与辐射作用。

    第二、要创新旅游的管理体制来主导市区旅游的发展。一方面,要加强对市本级旅游工作的领导。建议强化市旅游领导小组职能,统领旅游规划、重点项目开发、品牌战略打造等全市旅游发展的重大事项。另一方面,学习外地先进模式,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开发、大管理”的要求实现旅游领导体制。

    第三,要创新旅游的发展机制来保障市区旅游的发展。在投入机制上建议将市本级已经进入旅游市场的各类资源实体单位进行整合,以此为基础成立国有股份制的旅游投资开发集团,通过集团解决融资、投资问题。从资源整合和产品组合机制看,要有效整合市本级所有旅游资源、项目,以市场为导向,发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的作用,组合打造大三明旅游圈品牌,联合市外旅游城市,开展多方位的旅游合作。

    第四,要创新旅游的产品来支撑市区旅游的发展。必须将旅游开发与城市规划建设相结合,在努力做大做特做优格氏栲、瑞云风景名胜区的同时,加快以生态旅游核心为主的市县一体化休闲旅游项目开发,把永安、沙县、将乐、泰宁纳入市区旅游,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机构负责规划以及招商工作。

    第五,要营造新的环境来配合和完善市区旅游的发展。一是城市建筑、道路等设施要景观化。二是要努力建设旅游购物中心、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会展中心,尤其是旅游集散中心、咨询服务中心、购物中心,要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持。三是要营造全社会都来关心旅游的氛围。

    第六,要创新宣传营销手段来推广城市形象和开拓客源市场。成立三明城市形象推广委员会,开拓旅游客源市场,丰富和改善节庆活动,突出三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形象,以区域旅游整体营销为载体,以产品结构的差异性、互补性为基础,加强市县两级政府组织间的协调和合作机制建设,扩大企业间的合作,共同构建闽西北地区旅游圈。

    (市政协委员市实验小学张瓅瑛)加快市区经济发展增强我市发展磁力

    一、经济增长极理论及其对三明经济发展的启示

    经济增长极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规律,它揭示了某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往往是由某个产业或某个城市、地域率先发展,进而带动其他产业和地区的非均衡发展过程。

    三明市市区是三明市的政治中心,有着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区位条件优越,北有相距不到30公里的沙县、南有永安,经济基础都很好,而且位于三明市的中心地带,相比三明市其他地区,更合适作为三明市经济增长极。但相比其他设区市,三明市市区存在规模明显偏小,而且发展速度不够快,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它对三明经济的带动作用,还难以真正形成其在三明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极点地位。毕竟,自身块头不大,活力不强,就像“小马拉大车”,想带也带不动,带不好。因此,加快市区经济发展,做大做强市区经济,联合沙县、永安,形成三明市经济的增长带,带动三明整体经济的发展,是三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加快市区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

    二、市区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1、区位条件。三明市区处在两面环山,沿沙溪两岸的狭长地带,市区发展的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2、历史积累的负面因素。三明作为老工业基地曾为福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目前三明的发展滞后了,存在着机制转换难、适应慢、效益低、竞争力弱等不足。

    3、人为主观因素。三明市作为新兴工业城市,创业的氛围和干劲是有的,但受计划体制和区位因素的影响,适应市场经济的制度、文化、观念总会比那些沿海地区慢半拍,从而失去经济发展的先机。

    三、加强市区在三明经济发展中的极点地位

    1、拓展市区发展空间

    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空间,要壮大市区经济,增强市区的发展磁力,必须要解决三明市市区空间狭小的问题。沙县是离三明市区最近的一个县,而且沙县县城还有相当的土地储备,用地相对完整,有良好的发展条件。因此,沙县是三明市区拓展的理想区域。

    2、做好产业发展规划

    要壮大市区经济,必须要首先发展工业,进而顺其自然地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其后若有必要,再把其中的一些工业转移出去。具体工业产业的选择,首先一定要结合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其次要考虑与下辖县市的产业关联性;最后还应当使所选择的产业符合产业发展趋势的要求。另外,外向式的旅游业也应当是三明市产业发展的重点。

    3、搞好基础设施建设

    要使市区与市内其他地区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畅通无阻,构建三明市高效、便捷的交通和信息网络,使三明市经济空间形成以市区为中心的有机体。

    4、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要充分发挥以政府为主体,包括各类企业、市民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市内市外两个市场的资源,创造并利用各种条件,加快市区经济发展,增强市区发展磁力。

    (三明学院李应春熊华林)加快三明市区经济发展的难点与对策

    一、三明市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扩充较慢且总量偏小,经济发展的活力尚未充分发挥。

    2、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相对薄弱,老工业基地城市转型的任务艰巨。目前,市区多数工业企业规模较小、活力不足,产业层次不高,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不足,市区工业经济对全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较弱。

    3、产业的后向联系对消费品工业和消费品市场的刺激不够,第三产业发展明显滞后。

    4、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要素统筹协调配置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5、城镇可建设用地有限,中心城区规模和结构难有突破,直接导致城市功能拓展受限。

    6、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二、加快三明市区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搞好规划,大力拓展市区经济发展空间

    拓展市区产业发展平台,规划建设城市重要通道,健全园区投入与收益分配机制,多渠道筹集园区建设资金。

    (二)做好产业布局,突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重点,着力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对接;努力完善项目工作、要素供给、环境优化三大保障;引入“经营城市”理念,加快中心城区发展;落实扶持优惠政策,协调市区经济快速发展。

    (三)调整结构,促进市区产业提速增效。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制造业基地;引导生产性项目落地市区;推动市区企业上市;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扶持发展总部经济;建立现有企业做大做强激励机制;加大产权制度改革功坚力度,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发展。

    (四)做优环境,提升三明中心城市品位。

    提升城市档次与品位,有序推进房地产开发,做好土地收储、供应工作。

    (五)壮大物流,发展旅游,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壮大物流运输业,培育现代物流业,扶持发展旅游业,完善体制,落实政策,促进充分就业;支持、鼓励和引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六)科学统筹,整合社会事业公共资源。

    突出重点发展各类教育,集聚要素促进各项事业发展,增加投入支持城市社区建设。

    (七)转变作风,制定政策,加强经济软环境的建设。

    加大金融对市区经济的支持力度,下放、授权行政审批权限,推行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强化对行政审批服务的监管,构筑全市统一的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交易平台,营造用好人才和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

    (市政协委员邓源明市委党校田生海)实施品牌带动增强产业凝聚推动市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品牌的含金量不高,种类不多;企业争创品牌的积极性不高,经营品牌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品牌发展后劲乏力,龙头带动效应不明显;企业产业连接不紧密,无法形成产业带动链。

    二、三明市区实施品牌带动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创牌合力。实施品牌带动政府必须发挥先导作用,通过企业主动、政府推动、部门联动来营造全社会尊重品牌、支持品牌、保护品牌、争创品牌的良好氛围。

    (二)强化品牌建设,实现品牌滚动发展。

    1.立足优势产业,扶持做大一批。坚持“扶优、扶强、扶新”的原则,围绕市区“4+1”产业集群,扶持一批规模较大、纳税靠前、产品质量稳定、信誉良好、产品竞争力较强的生产企业成为行业龙头企业;鼓励龙头企业争当行业品牌的领头羊,在做大“老品牌”的基础上,培育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家级品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制改造、项目合作等形式,优化、重组中小加工企业,实现企业的跨跃式发展。

    2.强化基础管理,培育发展一批。对已列入市级品牌库的“培育一批”的企业要实施质量管理体系、环境体系、职业安全健康体系等认证,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主动参与国家、行业、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掌握行业竞争的“发言权”;注册并规范使用商标、商号,有条件的企业要注册防御商标、联合商标,在主要出口国开展商标国际注册;企业要加强商标设计、产品标识(如防伪标志、认证标志、许可证使用标志等)以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等的注册申请工作,并合理使用、严格管理,做好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

    3.依靠科技创新,自主研发一批。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建立企业研发机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产品,保持品牌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品牌核心竞争力。

    4.追求卓越管理,做强争创一批。必须从实施“品牌战略”的长远角度出发,建立从研发、生产、营销及今后服务为一体的质量保证体系;导入《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国家标准,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参加名优产品的展销、订货、招商等活动,实现品牌价值。

    5.围绕产业集群,打响带动一批。进一步利用品牌优势,推动品牌的延伸与扩张,扩大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围绕市区产业集群,寻找切入点和联接点,延伸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强化大品牌意识,不断引导企业重视对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

    (三)建立健全机制,加大品牌企业的扶持、保护力度。

    加大指导服务力度,完善要素保障机制,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将生产、资源要素配置向现实和潜在带动力强的品牌企业倾斜。品牌产品应优先纳入采购目录,完善品牌保护机制,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建设。

    (四)齐心协力,加大名牌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

    (市政协委员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刘先义)三明沙县市县一体化产业对接的探析

    一、市县产业对接的优势分析

    一是交通优势。沙县是福建省四个交通枢纽城市之一,三明综合交通枢纽拟建于沙县。二是空间优势。三明市区至沙县的空间距离仅20公里,联系便捷。三是用地优势。三明市区未来可建设用地已非常有限,而沙县未来可发展用地空间广阔。四是产业优势。市里确定并着力培育壮大的“4+1”产业集群,与沙县的林产加工、金属深加工、生化三大主导产业关联度高、协作性强,推进市县产业一体化,将有利于壮大市县优势产业,打造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有影响的产业基地。五是政策优势。为壮大三明市区经济,市里提出市区产业“退城入园”、“退二进三”等政策措施,为两地形成优势互补、加速产业对接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市县产业对接的基本原则

    要做好市区与沙县的产业对接工作,结合两地实际情况,重点应认真遵循:“扬长避短、错位发展”的原则;“重点突破、循序发展”的原则;遵循“依托园区、集聚发展”的原则;遵循“双方互动、共同发展”的原则。

    三、市县产业对接的对策及建议

    1、坚持规划先行,科学谋划指导对接。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市县产业一体化工作思路,突出做大产业集群,促进三产整合提升、联动发展。

    2、坚持突出重点,有的放矢展开对接。坚持把工业作为对接的重中之重产业,把现代物流业作为对接的重要新兴产业。在工业产业对接上,要坚持依托园区(集中区),着力发展壮大冶金压延、机械汽车、林产加工、矿产品加工和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为避免产业重复、产业链延伸不明显、产业聚集效应低等现象的发生,在产业对接中要严防“遍地开花”、“一盘散沙”。在物流业对接上,沙县要大力支持配合市区实行“退二进三”政策,共同把市区发展成为闽西北繁华的商贸中心。以市场运作方式启动沙县城南6平方公里物流区的开发,抓紧实施铁路站场等重要节点工程和路网,加快推进“无水港”、闽西北物流园区等一批现代物流项目建设。

    3、坚持机制创新,集聚合力推动对接。要健全高层协调机制,完善项目跟踪机制,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深化联系互动机制。同时,建立重点产业对接项目库,分类推进规划、前期、在建三类重点对接项目。

    4、坚持创优环境,强化支撑保障对接。要完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提升社会事业配套水平,优化产业对接软环境,推动市县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

    (市政协委员潘峰沙县政协黄长春)加强对接促进合作推进三明永安城市联盟

    一、三明市区和永安城市联盟的优势条件

    1、工业基础雄厚。三明、永安同属我省老工业城市,有着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目前,三明市区的“4+1”产业集群与永安市的“4+2”产业集群,产业结构接近,互补性、协作性强。

    2、地理位置特殊。随着铁路和高速公路等陆路交通的发展建设,三明、永安将成为福建沿海与山区对接的陆路交通枢纽和出省要塞。

    3、资源环境丰富。永安森林资源集存量大,矿产资源颇具特色,水力资源潜力极大,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4、基础设施完备。近年来,三明市区以做大城市为目标,逐步实现了三明市区“南拓北扩西进”预定目标。永安在城市建设中积极贯彻实施“南商北工”和“东扩西进”的城市发展战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都较大程度地完善了基础设施建设。

    5、产业集群壮大。永安市以尼葛林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汽车工业园等两个主导园区为龙头,带动了各工业集中区的联动发展,并且旅游产业逐步形成。

    6、社会事业发展快速。永安市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

    二、三明市区和永安城市联盟的对策思路

    1、完善组织机构,推进规划对接。三明市政府应专门成立三明市区与永安城市联盟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三明市、永安市与三元区政府主要领导联席会议制度。着手编制三明市区与永安城市联盟建设规划,推进城市联盟经济一体化。

    2、统筹产业布局,推进产业对接。三明市区和永安应结合实际,合理分工和布局,避免产业过度同质化竞争和重复建设。要以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产业链延伸为切入点,以尼葛园区、埔岭汽车工业投资区、三明市区工业区、三元汇华工业园等为合作的聚集空间,建立协作配套工作机制,推动基础原材料与加工工业、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的分工合作,延伸和扩大产业链,壮大产业集聚。

    3、突出特色互补,推进功能对接。要突破行政区划,努力做到三明市区、永安分工协作、联手发展,实现公共事业联动,市场建设互补,基础设施对接,沙溪流域共同规划建设。

    4、整合优势资源,推进旅游对接。要规划三明周边旅游圈总体建设项目,优化旅游资源的配置、整合,开发富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整体推出和开发贡川镇栟榈度假村,开展旅游联合促销活动,发挥两地旅游资源的优势,力争实现两市重点旅游景区联票制。

    5、强化相向发展,推进空间对接。一是积极构建连接两地的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快速公路的交通网络,实现永安市区到三明市区之间的半小时经济圈。二是将贡川水东工业区划入尼葛工业园区。三是建议对贡川水东工业小区和三元汇华工业小区进行同步规划和建设。四是发展永安至三明市区的城市公交。同时拆除永安至三明的两个公路收费站。

    6、着眼绿色共建,推进生态对接。科学规划两地之间的绿色走廊,利用沙溪河沿岸良好的山体、水体资源,开发沙溪流域观光旅游项目。同时,抓住当前编制“生态市建设”规划的契机,推进与三明的生态对接。(永安市政协吴家福黄发华)发挥优势以园区建设推进市区经济快速发展

    一、三明市园区发展的基本情况

    三明市目前规划面积达500亩以上的工业园区(集中区)共33个,总规划面积22.04万亩。经过多年的建设,各开发区都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效。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龙头带动作用不足。目前园区规模不大,没有一个产值过百亿的大园区;二是土地利用率不高。园区土地开发成本高昂,但一些项目投资强度很低;三是投融资体制不完善。大多园区仍为政府主导投资。

    二、影响园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主要制约因素

    一是经济发展环境不容乐观。全球经济明显降温,国内通涨压力增大,紧缩性宏观调控政策严重抑制了企业扩大再生产能力,且三明市各园区内大多是中小企业,对价格上涨因素的自我消化能力弱,生产成本大幅攀升,生存压力很大。严格的土地政策也影响到园区的扩张。

    二是区位发展处于劣势。三明市的工业园区是典型的内陆型开发区,与沿海和其他发展水平较高内陆开发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人才等多方面都明显处于劣势。

    三是园区布局不够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重的问题仍然存在。

    四是发展机制不够灵活。在园区管理上尚未形成较完善的市场化发展机制。

    (二)主要潜在优势

    1、资源和生态优势。在国家节能减排政策的背景下,三明市总体保护较好的生态发展环境和深厚的人文文化背景,丰富的土地、林木、矿产、水电资源,相对较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将成为园区招商的大优势。

    2、结构重塑优势。三明市园区总体产业发展结构还没有定型,有利于对园区进行整合、规划调整和产业转型。

    3、地理位置优势。我省正在加大本省闽中和闽西北承接沿海转移产业的工作力度,使三明市成为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力承接者。

    4、制度后发优势。通过学习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通过制度创新和园区管理体制转型,提高引资效果。

    三、促进园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建议

    (一)推进园区整合,打造专业型工业园

    通过统筹规划、重点推进和资源共享来推进园区整合,打造专业化的大园区,形成成本优势和行业互补优势,提高园区竞争力。

    (二)创新管理机制,打造服务型工业园区

    通过创新园区管理机制,组建三明市级园区管理机构,提高管理、协调和服务水平,推进园区加速发展。

    (三)创新招商模式,打造国际型工业园区

    通过加快产业转移园区建设,整合招商平台,创新招商模式和投融资模式,提高园区效益。

    (四)突出资源优势,打造生态型工业园区

    通过完善规划、强化整治、优化产业、集约资源等手段,创建一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园区,提高三明市承载高科技发展的能力。

    (五)强化政策引导,打造创新型工业园区

    强化政策和资金扶持引导,加强产学研合作,扶持和鼓励园区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同时建立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组建园区科研专家队伍,提高三明市园区自主创新能力。

    (永安市政协林海傅光贤)推动三明市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三明市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市区经济的相对优势提高不快,龙头带动作用还不明显。与福州、厦门、泉州比较,三明市区主要经济指标的比重明显偏低。

    2、市区服务业的提升步伐还较慢,对全市的服务能力还不强。目前市区生产性服务业层次亟需提升。

    3、项目少、储备不足,建设质量不高,进展缓慢。

    4、市区的中心城市功能还不健全,使得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不强。

    5、市区的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导致市、区摩擦消耗较多。

    二、推动三明市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市区经济发展应把“好”字放在首位

    1、明确市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按照市区经济要领先于全市发展的要求,把市区建设成为二、三产业发达,城市功能完善,科教文化先进,生态文明,人民生活质量较高的闽西北中心城市。

    2、建立制度化的市区发展工作平台。加快市区经济发展需要一系列体现“重抓市区”的制度安排和载体设计,做到把主要精力更多地放在市区,把力量更多地用在市区。建议市政府每季一次召开市区经济发展分析会,对市级各部门业绩考核应强化市区发展方面的指标,建议建立市区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3、优化发展环境,保证生态文明,确保市区的可持续发展。有步骤地将一些市区企业搬迁进工业园区,加大对现有市区工业企业治理污染力度,优化人居环境。

    (二)推动市区经济发展应突出“快”字

    1、集中政策和财力资源重点扶持市区。调整政策导向和资源配置重点,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产业流等要素向市区的集聚。

    2、科学确定市区工业的主导产业和主攻方向,真正在海西建设中发挥“前锋”和“基地”作用。要以发展制造业(冶金及压延、机械与汽车零部件、林产工业和生物医药产业)为突破口,以金沙园、埔岭汽车工业园和市区重点园区为平台,推动龙头企业纵向延伸,拉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市区经济发展的龙头。

    3、运用交通的“枢纽”地位,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第三产业。要重点培育海峡西岸金属材料制品市场、林产品和农副产品的物流发展。以新兴第三产业(包括科学教育文化产业、会展业、旅游业、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等)发展带动传统第三产业发展。

    4、加快推进城市化,有序推进市区房地产业发展。要利用行政力量加大市区扩张的规模与力度,扩大主城区规模,利用社会和经济的自然向心力,促进三明市区的延伸。

    5、发展特色农业,扩展市区收入渠道。要针对人均土地面积较少的现象,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实行土地流转,集中使用权。要引导市区工商企业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发展城郊型生态型规模农业、特色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园区、加工园区、观光园区等,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6、完善促进市区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重点发展各类教育,发挥人才支撑作用;加大金融对市区经济的支持力度,发挥资金支撑作用;积极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发挥行政服务效能的支撑作用。

    (市政协常委人行三明市中心支行胡东生)创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为三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先行条件

    一、三明市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公路、铁路和水运等各种运输方式枢纽规划建设各自为政,缺乏有效衔接。目前尚未建成一个由多种运输方式及城市交通共同组成的大型综合客货运枢纽站。

    2)交通枢纽规划及建设工作滞后,与城市发展不协调。未能统筹考虑综合性的交通设施用地以及各种对内对外交通方式的衔接。

    3)各种运输方式间信息衔接不畅。目前,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化工作尚未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4)交通枢纽与交通线路发展不平衡,严重地制约了我市综合运输体系效率效益水平的提高。

    二、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1、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和交通规划,合理规划交通建设用地。

    目前,我市应先规划好综合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的建设用地。建议统筹火车站和汽车西客站建设,在火车站附近建设一个大型的综合客货运枢纽站,方便铁路、公路客流换乘和货物中转。在永安和沙县建设一个全国性的物流中心和仓储中心。

    2、建立规划建设协调机制,统筹交通枢纽规划。

    加大政府协调力度,尤其是要加强分散管理经营的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城市交通等交通部门的协调力度,在枢纽所在地,建议成立由城市人民政府直接牵头的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协调机构和工作机制,统筹公路、铁路客货运综合枢纽规划建设。

    3、加强交通规划,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合理布设交通枢纽。

    建议在火车站附近规划建设一个大型的铁路公路共用的客货运综合枢纽站,使公路、铁路客流实现“零距离”换乘,使公路、铁路物流实现“无缝”流转。建议在永安、沙县规划建设一个全国性的大型货运综合枢纽站和物流园区,在各县分别规划建设一个小型客货运枢纽站。三明市应规划建设一条环城快速干道(或绕城高速公路),使过境车辆快速穿越三明市城区,减少过境交通对主城区交通的影响。同时规划建设一些放射状的联络线使城市主干道与环城快速干道能就近相接,使对外交通能尽快疏散。

    4、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

    市政府应对交通建设予以政策扶持,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加快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和城市道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路网,加快综合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的建设,为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创造条件。

    5、构建公共信息平台,实现运输信息网络化。

    政府应从行业和市场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做好信息系统规划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建设好综合调度系统、综合信息交换系统、出行需求引导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紧急救援系统、客票预定预售和售票系统等内部子系统,使各枢纽站场、铁路、水路、公路、航空、城市交通子系统等通过相应的接口与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联接,公共信息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综合客运和货运枢纽网络优势得以发挥。

    三、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发展三明经济

    1、依托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优化产业布局。

    三明应在现有工业的基础上,充分把握高速公路开通的机遇,在高速公路、铁路沿线形成若干重点区域产业带,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优化综合客运枢纽周边区域功能,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3、组建区域性物流运输服务网络。

    鼓励运输企业间联合、地区间协作,组建现代物流服务网络;加快网络硬件设施建设与企业整合,重点进行以集装箱、外资产品、大件运输及其他大宗物资为主的跨省干线运输和海陆联运,业务实施中做到统一组织、统一调度、统一运价。

    4、依托综合货运枢纽规划建设现代物流中心、物流园区

    对货运综合枢纽而言,必须从一个提供相对较少服务品种的短期合作的传统运输服务,向以提供综合服务及着眼长期伙伴关系的现代第三方物流服务转变,向物流中心、物流园区方向发展。

    (民进三明市会员吴昌兴)


作者: 客人    时间: 2010-12-30 23:08
标题: eMFHNkzkWgvtJ
3qGjdR ololcajwchqk, wohwfxqtdmmt, [link=http://ebqljhccvwdt.com/]ebqljhccvwdt[/link], http://dpljszdyrlkk.com/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