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改革开放三十年国企改革的思考 | |
余磊 | |
www.smnet.com.cn 2008-11-02 10:30:15 | |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中央有数届三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改革作出战略决策。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改革正式提出了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问题,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指明了方向。时隔十年,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提出了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问题,从体制上和机制上增强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活力和市场竞争能力。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重申了“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加快落实、加快推进、加快完成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重点就改革开放三十年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问题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巨大成就。回眸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从表面上看国有企业改革是提高经营效率的问题,而实质上是公有制、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如何结合的问题。国有企业改革后与改革之初的状况相比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这种渐进式的改革已通过实践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在: (一)初步建立起面向市场经济的体制和机制。随着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公司制已成为国有企业的一种主要组织形式。大部分国有企业通过产权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资本市场上市等途径,已经改制为多元股东持股的公司制企业,全国中小企业的改制面已达80%以上,中央企业及下属子公司的股份制比例已由2002年的30.4%提高到2007年的76.4%。在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形势下,我国许多国有企业都开始以市场为导向实行独立经营;公司制企业初步建立起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机制;许多企业通过精干主业、健全研发体系、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实现了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和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并大胆创新,国有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也普遍提高。 (二)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随着国有中小型企业改制的逐步完成,国有经济和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企业集中,国有企业量多面广和过于分散的状况有了明显改观,国有经济的布局趋向优化,国有企业在关系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领域中仍占支配地位,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已成为国家实力的重要象征。据统计:1998年至2007年,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从6.5万户减少到2.5万户,减少了近三分之二,而国有企业的效益和竞争力却有明显地提高,其工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3.1%上升到15.5%,实现利润在全部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的比重由36%上升到43.5%,国有资本向能源、原材料、交通、重大装备制造冶金等基础行业集中。2007年,这些行业中的国有资本达到3.3万亿元,占国有资本总量的70.6%。 (三)有力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与国民经济和上层建筑各领域之间的改革密切相连、互为条件,围绕使国有企业成为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这一核心目标和任务,国有企业改革先后推动了计划、价格、财税、金融、外贸、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政府机构、法制建设等多方面进行配套改革。反之,这些配套改革也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外,国有企业改革还为非国有企业的快速成长创造了巨大空间,提升了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从而使我国经济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我国保持了GDR年均增长率近10%的记录。2007年,我国GDR达到24.95万亿元,由1978年的世界第10位跃升至世界第4位,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由1978年的世界第27位跃升至世界第3位。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国有企业改革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有企业通过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到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使绝大多数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步伐加快,法人治理结构日趋完善,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措施落到实处,科学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国有经济布局得到优化,整体素质和效益状况明显改善,整个国有企业的组织结构得到调整,不合理状况明显改变。同时,国有企业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也产生了“溢出效应”,带动或促进了非公经济的发展,众多民营企业也纷纷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走规范化发展之路,进一步解放和培育了企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然而,国有企业在改革的进程中也遇到了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要国企的改革滞后。从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来看,国企改革需要现存体制的推动,因而不得不受到现存体制的束缚,经常还要迁就现行体制的利益。因而,国有企业渐进式改革的最大不足是改革的妥协性与不彻底性。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中,改革的突破则采取了先易后难的办法,相对容易、难度较小的一般竞争性行业国企改革大都先期完成了,而对整个国企改革的成败与市场运行效率具有关键意义的基础、垄断行业的国企改革却都被延后。这种分化的状况,加大了后期改革的成本,也腐蚀了前期改革的成果,使国企渐进式改革呈现出后期边际效应逆减的特征。 (二)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国有企业渐进式改革是由政府部门主导,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定方案、实施、操作的。由于我国的国有资产涉及面广、比重高,更因为国企改革过程中的制度建设滞后、监管不到位,造成国有企业在改革中的国有资产流失较为严重。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和信息,借国企改革、产权流动之机,钻体制、制度的空子,采取搞场外交易、在产权交易中与中介机构联手、低值评估、蓄意制造投资失误等各类手段大肆侵吞国有资产。虽然后来国务院国资委和财政部出台了《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对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提出了规范性要求,但为时已晚,而且具体执行办法还不完善。按照保守的估计,国有企业改革三十年来,国有资产流失的规模应该在万亿元以上。 (三)内部收入分配差距明显拉大。国有企业在改革过程中由于受到少数内部人的操控,使许多国有企业改制都变成了不折不扣的国有资产私有化。这种私有化的国有企业改制给公有财产和职工利益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继而不合理地拉大了内部收入分配的差距。有的改制后的企业,高管人员的收入是普通员工收入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悬殊差距过大,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这显然与党中央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让大多数百姓共享改革成果”的努力方向是格格不入的。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启示。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各级政府成立国资委之后,对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科学有序的监管,使国有企业改革迈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党的十七大又一次重申了“国有企业改革要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意味着国有企业改革将走向深化和成熟,更加坚定了搞好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启示: 启示之一:改革决策需要确保指引正确。国有企业改革是在缺乏市场经济经验的背景下进行的,变量太多,不确定性太大。因而,决策的风险也就更大,但又不能不决策,这就构成了对我国执政党执政能力的巨大挑战。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对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上,从实践中追求足智多谋,不惧风险,沉稳定夺,总体上保持了良好的决策记录。从1993年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2003年提出建立现代产权制度,这一系列的改革决策都具有很强的指引性,而且实践也证明其主导方向一直是正确的。 启示之二:改革调整需要确保节奏得当。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历史进程,其动态时局往往复杂多变,因而必须反应敏捷,随机进行得当的调整。1993年,党中央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决策,显然是对改革之初的国有企业改革进行的一种方向性的调整。时隔十年,党中央又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决策,则是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攻坚克难、寻求更大突破的一种根本性的调整,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在考虑整个国有企业改革调整的节奏处理上,时刻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启示之三:改革创新需要确保意蕴深刻。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选择的是渐进模式,而改革的创新是以意蕴深刻为特征的。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国有企业改革在创新方面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走出了一条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兼容的新路子,为加快落实、加快推进、加快完成整个国有企业改革铺平了道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国有企业改革走过了艰难历程,一些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通过改革改制获得了新生,重新进行了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改造,卸掉包袱,增强活力,盘活自身资产,优化产权结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把企业做大做强。 |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