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县农民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对策 |
郑剑波 泰宁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已成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中急需解决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因此,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对策措施,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 一、正确认识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当前,制约该县农民增收主要有“五大因素”:(一)政策因素。主要体现为粮食价格多变,优质不优价,农民种粮的成本又居高不下,如农资涨价幅度大,化肥价格近五年涨了一倍多,农药上涨近2倍,农民因此每亩少收60多元,致使农民对种粮失去信心;县级以下财政普遍为“吃饭”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农村金融政策趋紧,农民除了能在信用社获得很少的小额贷款外,其他金融机构只存不贷;土地流转不畅,造成农业生产规模狭小,劳动生产率低,不利于与WTO的有效对接;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偏紧,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吸纳劳动力能力降低,出现打工“回流”现象,直接影响了农民的现金收入。(二)体制因素。一方面城乡分割的经济体制,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进程缓慢,截止2001年该县城镇化率只有36%,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各种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农民收入渠道难以拓展。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下形成的农工商分离,贸工农脱节,产业各自为政,导致农产品流通不畅,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不利于农民从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等产后环节中获得收益,农民收入范围狭窄。(三)收入结构因素。一是农民收入的来源结构不合理,目前农民收入结构的50%以上来自传统的种养业,第二、三产业及其他收入较少,造成农民收入随生产的波动而变化,一旦农业欠收或价格下降,农民收入就锐减。二是农民收入中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比例不合理,实物收入比重偏大且不真实。(四)负担过重因素。近年来农民负担基本没有超出1995年农民人均收入5%的标准,但是农民的隐性负担如学杂费、医疗费支出等有加重的趋势,导致农民收入的流失,农民不能把有限的收入投入再生产,影响增收后劲。(五)农民素质因素。目前,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致使科技对农业的转化和贡献率较低,许多科技成果得不到有效的应用和推广,已成为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另外,农民素质不高也体现在受落后的社会风俗影响较大,农民的微薄收入,不是循序渐进地投入再生产,而是用于红白喜事、请客送礼等。 二、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措施 破解农民增收难题,要坚持以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顺应农村兴起“经商热”、“打工潮”,迎合农民“求富”兴奋点,千方百计构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从泰宁县情出发,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农民增收工作要着重抓好“四种经济”、实施“三种战略”: (一)抓好四种经济。一是旅游经济。旅游业是泰宁县域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旅游兴,百业兴。(1)要围绕旅游上项目,发展和开发一批农业旅游、生态旅游、山区休闲旅游等新兴旅游产业,重点抓好花卉苗木、观光果竹园、垂钓渔场、森林旅游等观光农业项目建设。(2)要围绕旅游搞加工,立足当地笋竹、珍稀食用菌、锥栗、中药材、野生食用植物、淡水鱼等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绿色旅游食品,并切实做好加工转化增值文章;充分利用山区木竹、树根、藤草、奇石异木开发旅游农艺品,实现旅游购物结合,增加旅游收入。(3)要围绕旅游兴三产,引导农民发展商业、饮食、交通运输等为旅游服务的第三产业,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分流,增加非农收入。二是库区经济。该县境内共有36座中小型水库,养殖面积4万余亩,尤其是池潭水库的形成,为发展水库渔业提供了优越的资源条件。要依托水库优势,加快以网箱、围网、拦网养殖和拦截库湾增养殖为重点的大水面渔业开发,重点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金湖银鱼生产建成全省最大的银鱼生产基地,积极发展水产捕捞、运输、加工业,提高水库渔业效益和渔民收入。三是庭院经济。要抓住当前家畜家禽价格回升的有利时机,坚持增养和补栏相结合,积极发展生猪、鸡、鸭、家兔等畜禽养殖,依靠庭院养殖增收。要充分利用当地竹木、粮食、水果、食用菌等资源和传统技艺,在庭院内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促进增值增效。要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菜、鱼、稻)”生态农业模式,切实把沼气与畜牧养殖、经济作物、粮食、蔬菜等种养业结合起来,促进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四是流通经济。要从当地实际出发,组建农产品专业市场、集贸市场和一批常年或季节性的贸易集市,如在朱口兴建水产品交易市场,在新桥建立笋竹制品批发市场,并使之成为在周边地区有影响的水产品、笋制品集散地。要构建流通网络,成立专业流通协会,建立农副产品信息服务中心,设立农业网站,定期发布农产品供销信息。要进一步培育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支持鼓励农村经济能人参与农产品流通,鼓励干部、职工参与农产品流通。要认真落实扶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政策,大力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实施三种战略。一是激活主体战略。农民是农村经济建设的主体,他们的参与程度决定着农村经济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要从政策上加大对农民和农业的扶持力度,财政、国债、信用贷款等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城镇化进程上倾斜,同时,大力减轻农民负担,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从体制上,要突破人为的“壁垒”,按市场机制运行规则配置城乡资源,拓展农民生存空间。二是能人大户带动战略。农民能人、专业大户市场意识和自主能力较强,能够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选择生产模式,有能力把农副产品拉出去把市场信息带进来,因此是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的生力军,能起到示范推动、典型引路的作用。各地要充分运用能人示范、邻里效法的方法,注重培植一批在当地具有一定生产经营规模,可以带动农民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增收的种、养、加、运、销的农民能人、专业大户,并总结与推广他们的成功经验。通过抓能人、抓大户,起到示范推动、典型引路的作用。三是科教兴农战略。要把依靠科技进步作为增强农民增收后劲的关键措施来抓,积极主动与农业科研院校和龙头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引进科研院校在农村建立示范点和实验基地,以此辐射带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含量。要加强对农民进行实用技术培训,认真实施“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努力提高农民学习新技术、应用新成果的能力。 (作者为泰宁县政府副县长) (责任编辑:林运裕) |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