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宣讲稿 [打印本页]

作者: 秘途杂谈    时间: 2024-8-29 10:49
标题: 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宣讲稿
同志们:
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就学习贯彻党的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学习体会。我今天准备从三个方面跟大家做一些分享。一是介绍一下文化体制改革已经经历的阶段和取得的成绩。二是介绍一下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和新形势。三是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点以及对策建议。有不对的地方,大家批评指正。
一、文化体制改革已经经历的阶段和取得的成就
(一)第一阶段:体制性改革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自2003年起,文化体制改革先进行试点,至十八大前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历时约10年。
我们理解体制性改革的关键在于把握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这是理解第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核心脉络。在基本思路上,这一阶段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坚持两手抓:一方面抓公益性文化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另一方面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基本改革措施上,将国有文化单位分为两类:一类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保留事业体制,突出公益属性;另一类将经营性国有文化单位转制为企业,使其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方面,主要致力于建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旨在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如观看电视、收听广播、阅读书报、公共文化鉴赏和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
在经营性文化产业方面,推动培育市场主体,促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和国有文化企业改制。对民营文化企业而言,放宽市场准入,最终目标是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在市场体系方面,坚持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产品体系。在要素市场方面,建立产权交易市场。
经过十年改革,第一阶段文化体制改革的最显著成就是文化产业实现了较快速度的发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4年至2008年期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3.28%,同期GDP年均增长速度为18.4%,文化产业增速明显高于GDP增速。2008年至2010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速度达24.19%,同期GDP增长速度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仅为12.4%,文化产业实现了逆势增长。2011年,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比上年增长21.96%,亦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
(二)第二阶段:发展性改革
第二阶段始于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要求: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第二阶段的改革均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指导下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在正本清源中厘清了理论是非,校正了工作方向,推动新时代文化体制改革向正确方向前进。
在第二阶段,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由文化体制改革专项小组负责25项重点工作,到历次中央深改组和十九大后的中央深改委对文化体制改革中涉及的重大改革举措进行顶层设计,同时加强了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成立了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由中宣部统一管理新闻出版和电影工作,组建文化和旅游部,组建国家广电总局和中国广播电视总台。深化中国文联、作协、记协的改革,在宏观管理方面,建立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
同时,中办和国办印发了一系列文件来指导和推动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例如,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社会效益指标考核权重应占50%以上。中办、国办还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加快融合步伐,尽快建成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构建逐步构建纵向横向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建立以内容建设为主体、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
中办、国办还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建立和完善剧目优秀、演出质量高、剧种丰富多彩、剧场布局合理、院团人才辈出的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实现国有文艺院团创演质量、管理水平、服务效能大幅提升,巩固和发挥国有文艺院团舞台艺术创作生产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
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确定了14个小类22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具体标准。中办和国办还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推动延续中华文脉,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对做好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中办和国办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关联形成中华文化数据库,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实现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国务院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要求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政策引导,优化市场环境,壮大市场主体,改善贸易结构,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文化合作和竞争,把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推向世界。
因此,第二阶段的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通过一系列会议和文件来指导和推进的。在这两个阶段中,非常重视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不断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前后出台了综合性和专门性的文件30多项,涉及文化体制改革的综合配套政策,以及电影、戏曲、出版、书店、动漫、小微企业、对外文化贸易等方面。特别是改革的配套政策,从2003年的105号文件延续到2008年的114号文件,2014年进一步延续5年,到2018年又延续5年。这项改革的配套政策已执行20年,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两个阶段。
最后,可以用2023年4月21日在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表述来总结这两个阶段:我们推动的改革是全方位、深层次、根本性的,取得的成就是历史性、革命性、开创性的。这句话也包含了20年文化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就。
从整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看,我国已经建成了城乡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包括建成了超过3,300个公共图书馆,乡镇影院银幕超过1.2万块,超过20万家农家书屋提供数字阅读服务。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综合文化站和90%以上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
在文化产业方面,文化产业的轻业态、行业带动效应非常显著。据统计,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近1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其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超过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应该说,无论是在事业还是在产业方面,文化体制改革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和新形势
(一)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
理解二十届三中全会改革举措的一个重要背景是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主要体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服务于和服从于党的中心任务。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其中,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是推动本次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的说明中,也明确提出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着眼于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改进创新文明创建、文明培育、文明实践工作机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进国际传播能力重构,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这些都是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应该说,党的中心任务也就是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任务。
(二)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这是文化体制改革所面对的一个新形势。对总体形势的判断就是: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致贺信中指出,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推进,智能产业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新技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产生影响的精辟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通用效应。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改革举措中也专门提到了深化人工智能相关内容。在此背景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部分,明确提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全链条普及应用,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
本次深化改革的导语中有四个关键点,其中一点非常重要,即“要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这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所面临的一个新形势,需要我们认真把握。
三、文化体制改革的突破点和下一步政策建议
(一)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本次决定中明确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是: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中,也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这意味着文化体制改革要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二)具体改革举措在具体举措方面,本次决定提出了四个大方面,共计约29条具体改革措施: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
这次三中全会的决定共提出了30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其中文化体制改革约占1/10,大约29项。这些改革举措的最大特点是涉及体制、机制、制度层面的内容。有些是对过去改革举措的完善和提升,有些是根据实践需要和时代要求新提出的改革举措。
经过梳理,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部分提出的新改革举措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工作机制和评价体系,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2.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3.形成网上思想道德教育分众化、精准化实施机制。4.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5.推动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改革。6.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7.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制。8.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查制度,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9.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10.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11.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
这次三中全会对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许多新的改革举措,这些内容基本涵盖了宣传思想文化全条线。
(三)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性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应该是理解三中全会重大举措的一个重要维度。从这个维度可以理解其中许多新的改革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和科技融合高度重视,他两次视察湖南,两次谈到了文化和科技的融合。2020年9月17日,他明确提出,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已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积聚了大量创新人才,使朝阳产业大有前途。2024年3月21日,他又进一步提出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
文化和科技的融合贯穿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始终。例如,2008年在第一阶段时,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中就明确提出对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2009年由中宣部牵头,会同原文化部、原广电总局、原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制定文化产业的支撑技术的类别和范围。2011年,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2012年,财政部会同中宣部等部门印发了《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2019年,科技部、中宣部等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2022年,中办和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
从文化和科技融合的角度,可以理解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许多改革举措,如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机制等。
(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新一代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移动通信、物联网、区块链等。习近平总书记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高度重视,他明确指出:“面向未来,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对文化领域而言,最大的挑战是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颠覆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技术基础。这意味着过去的技术路线、建设路径已经不再适用,必须进行体系的再造。无论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是文化产业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都面临着体系再造、体系重构的艰巨任务。
为应对这一挑战,2019年由科技部、中宣部等部门制定的《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贯彻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在中办、国办《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指导思想是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为抓手,主要目标是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202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又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因此,要应对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加快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新形势,就必须大力推进文化数字化,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体系再造,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