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书香润此心 传承好家风 [打印本页]
作者: 秘途杂谈 时间: 2024-8-9 09:40
标题: 读《曾国藩家书》有感:书香润此心 传承好家风
家风是一本书,写满中国人民的智慧;家风是一首歌,传唱家族世代的荣昌;家风是一幅画,描绘美好生活的明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正,则民心淳;民风正,则社稷安。只有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富强,民族才能昌盛。”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为人之道、生活方式和生活作风的总和。中华民族历来对家文化极其重视,一个家族或家庭的家风,对内影响着个人的品格,对外影响着社会的组成。所以,优良家风的树立不仅能使家庭成员的个人成长和发展得到正面影响,也能助推社会的和谐稳定。
古今中外优秀家风的创造者、集成者写就的各类家训、家书、家史,都是我们领略家风的最好途径。其中,家书往往是一种最为广泛的家训和家教形式,长辈们通过言辞恳切的家书形式,将道德修养、人格风范、人生感悟、求知经验、交往礼仪等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辈子孙,让后人得以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和经验教训,这样的家书可谓是片纸重千钧。纵观历史上的家书,比较著名的有司马光的《训俭示康》、诸葛亮的《诫子书》以及《曾国藩家书》等等。因为有了优良家风传承,这些世家大族才得以摆脱“富不过三代”的魔咒,使得家族百年长盛不衰。其中,曾国藩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其家书是真实生动的国学家庭读本,充满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国式智慧,对后人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曾国藩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封。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流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梁启超曾经盛赞曾国藩:“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毛泽东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表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于是,带着无限的好奇和敬意,我认真阅读了《曾国藩家书》。品读此书,恰如围炉品茗,氤氲茶香沁人心脾;又如隔帘听雨,尺素难书情意缱绻。
曾国藩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湘军领袖,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他的家书,浓缩了一个思想者对世道人心的观察体验、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一个政治家对治国理政的深层感悟。品读此书,就像与一位历尽沧桑、充满智慧的老者晤谈,字里行间书写着他对世事变迁的独到见解、对人生浮沉的深邃思考、对学养修为的孜孜不倦。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关于治学,他力求有志向、有见识、有恒心。他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让我想到自己读书时常半途而废,貌似涉猎众多,实际未通一本、未精一门;更让我联想到,读书治学如此,为人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作为年轻人,我们往往在做事上“常立志”而做不到“立长志”,往往在业务学习上“囫囵吞枣”而做不到“如琢如磨”,这些浮皮潦草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惭愧。
关于做人,他力求谦虚谨慎、谨言慎行。他说:“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让我常常反思作为年轻人,我们就像打磨未精的玉石,初有形状但燥性未除,往往在生活上贪图“安逸自在”而不愿经受“艰难困苦”,往往在处事上喜欢“大自我小天下”而做不好谦虚谨慎、虚怀若谷,这些浮躁不堪的不良习惯,想来怎能不让人汗颜。
关于为官,他力求清清白白、廉洁自守。他说:“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宦襄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让我常常想到,从政做官不仅是组织赋予的一种权力,更是肩头扛着的一份责任,要堂堂正正、清清白白,既不能把官位大小作为荣辱的标志,更不能心存做官发财、谋取私利的念想。
关于胸怀,他力求心态平和、不悲不喜。他说:“胸襟广大,宜从平、淡二字用功,凡人我之际,须看得平,功名之际,须看得淡,庶几胸怀日阔”,让我常常想到,我们阅历尚浅,看待“功劳、苦劳”,有没有做到心态平和、随遇而安?如果没有,我们的境界和胸怀就还需要千锤百炼。
关于家风,他力求克勤克俭、杜绝浪费。他说:“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让我常常想到家庭生活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年轻人,贫困时要学会“安贫乐道”,富足时要常思“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必须时刻保持刻苦勤勉、艰苦朴素的良好习惯。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写给兄弟子侄的,也是写给后世之人的,读完此书可以让我们懂得慎独内省、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更可以让我们明白: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正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家风建设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促进人民幸福安康、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意义。
我的父亲是一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教师,在他身上有着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都如烙印一般刻在骨子里。直到现在,无论是在一起工作奋战的同事好友,还是邻里乡亲,谈起父亲的名字,都会交口称赞,作为子女我为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骄傲。我的母亲是一位勤俭持家的独立女性,小时候,母亲吃苦耐劳忙工作,不辞辛苦照顾全家上下,那些繁琐的家务事也几乎都落在了母亲一个人身上,正是有了母亲这位“贤内助”,父亲才能心无旁骛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周易》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父亲刚参加工作时,在偏远的乡镇中学教书,一个月的工资只有100多元。班上有两个学生家庭条件很差,经常吃不上饭导致营养不良,学习时间一长就头疼,父亲便每天给他们煮鸡蛋吃,两位学生也顺利考上了大学。可录取通知书拿到手后,学生家长却因为交不上学费犯了难,父亲得知消息后,翻山越岭徒步赶到学生家中,苦口婆心相劝,最后还拿出500元资助他们上学,后来他们一位做了老板,一位成了老师。每次他们去看父亲的时候,总会说到,如果没有父亲,他们现在还不知道在哪个工地搬砖呢。父亲的故事让我知道,即使生活很苦,也不要被压倒,即使困难重重,也要坚定向善。正因为他的一举一动,才在潜移默化中,让我明白了责任与担当,爱与付出。
严正家规,无言教诲。我的父母始终坚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从小到大他们对我的要求都非常严格。小时候我有个坏习惯,吃饭的时候总会“漏”许多米粒在桌子上,碗里的饭菜也时常吃不干净。因为年纪小,父亲只是习惯性地提醒我几句,便将我撒在桌上的米粒挑到自己的碗里吃掉,由于父亲每次都会为我收拾“烂摊子”,所以我对这件事也从不以为意。直到有一次我一边看动画片一边吃饭,时不时被逗得哈哈大笑,碗中的米粒也随着我的笑声抖落了一桌子,父亲照常提醒了我,我却觉得他小题大做了,于是跟他顶了嘴。父亲沉默了片刻后关掉了电视机,要求我把撒在桌子上的米粒挑回碗里继续吃。我有些羞恼,便不再理会父亲,只是埋头扒拉碗里的饭菜,父亲却很严厉地训斥了我,命令我必须把桌子上和碗里的米饭都吃干净才能下桌。我清楚地记得那一次我是哭着吃完的,而当时父亲却并没有解释什么。隔了几天,父亲起了个大早带我回乡下老家,让我下地收割水稻。太阳很大,稻穗在我的腿上划出了一道道血痕,我一边哭一边割,不知道过了多久,父亲拿着一碗米饭问我吃不吃,我连连点头,立刻狼吞虎咽起来。父亲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饿着,你不知道米饭的重要,不亲自下地劳作,你不知道种粮的辛苦。”从那以后,我便养成了节约粮食的习惯。正因为有了严格的家规家教,我才能在成长道路上一直严于律己。正因为有了严厉的教导教诲,我才能如父母一般积极向上、充满阳光。
生在红旗下,长在党员家。我深深庆幸着,能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在父母言传身教和良好的家风家教熏陶下,我传承着父辈的优秀品质,用实际行动崇德向善、尊法守法、爱岗敬业,积极地向党组织靠拢,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新冠疫情发生后,我第一时间到所在社区参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积极参与到人员摸排、防疫宣传、卡点值守等工作中。我能够拥有这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就和父母多年以来对我的谆谆教导有着很大的关系,这样的家风以及家庭中的良好氛围使我受益无穷。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尊崇家国情怀。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体现了“爱家”与“爱国”的一体性。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广为传颂的诗句,都体现出浓厚的家国情怀。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人民教师,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做到永远跟党走。就是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教诲,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