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对接“两型社会”的规划思考 [打印本页]

作者: 福建老秘    时间: 2009-4-30 23:38
标题: 对接“两型社会”的规划思考

                                  张可贵

  推进“两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两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建设,是我市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3+5”城市群建设的紧迫需要。如何在适应和对接“两型社会”中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笔者认为重点应实现这么“五个转变”:
  一、应从注重城市发展向城乡统筹发展转变
  今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城乡规划法》,旨在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应突出抓好常德市城市发展规划。主动适应和对接长株潭“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3+5”城市群建设,应坚持从构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城市出发,明确城市的发展战略和职能定位,合理布局我市的城市产业、能源、交通、管网、环保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城市发展方向应确定以城市发展现状条件为基础,依托现有城市格局,全面考虑城市长远发展的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系统维护能力、城市建设用地条件、城市功能分区需要等方面予以确定,城市各片区应避免小而全的发展模式,保持和加强现有城市功能分区的特征,江北城区连片紧凑发展,江南城区形成相对独立的组团,德山建成功能完善的工业新城,城市空间结构“一城三片”,灌溪镇、斗姆湖镇等逐步发展成为卫星镇,使整个城市的功能更完善,分区更合理。另一方面,应统筹兼顾镇、乡和村庄的发展。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完善村镇体系规划,着力培育独具特色的城镇风格,强化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支柱产业建设和城镇综合管理,进一步提升城镇品味、综合竞争力;加大对新农村规划编制的指导力度,确保我市村庄整建规划编制任务按年度完成;全面完成县级规划管理机构的组建工作,督促乡级按规定设立规划管理站,没有条件的应明确一名专人负责规划管理工作,从而建立全市上下规划一体、协调运行的规划管理体系。
  二、应从注重规模扩张向适应“两型”对接转变
  一方面,应加快城市扩容提质步伐。当前我市城市发展空间严重不足,2000年国务院审批我市至2020年的城市规模为85平方公里,目前已发展到68平方公里,只剩下不足20平方公里的用地,由于预留的文化教育、市政道路等城市基础设施用地和城市规划控制的水面、绿地以及大量的村民住宅,实际上所剩用地不多,扩大我市城市规模已势在必行。当前重点应抓紧修编我市城市总体规划,力争2010年完成;加大控规编制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期加速完成85平方公里主干道建设,修建常德三桥,尽快形成85平方公里城市框架。另一方面,应坚持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新型城市化建设不应再是单纯城市规模的盲目扩大和城市数量的大量增加,而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现代化三位一体的文明演变过程。要坚持走产业集群之路。围绕我市烟草、铝材、机电、纺织、造纸、食品、电力、建材、医药、盐化工等优势产业,制订出科学、合理的产业集群发展中长期规划,促进每个产业一步步发展壮大;围绕项目引进、产业配套、完善功能,突出抓好园区设施建设,发展娱乐休闲、物流配送、餐饮购物、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等设施,使工业园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阵地。要坚持走节能环保之路,全面落实节能环保措施,加快发展循环经济项目,着力调整淘汰落后产能,真正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路子。实现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的良性互动。
  三、应从注重物质形态向体现人文关怀转变
  城乡规划是政府的一项公共政策,是政府合理配置资源、调控经济发展、维护公众利益的重要手段。在规划建设工作中应坚持以人为本,以满足群众需要、维护公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由注重物质形态向提高生活质量、关注民生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转变。一是应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控。将物质形态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公平、和谐社会联系起来,保障全社会公平享有土地这一公共资源的权利,引导人们进行理性消费。二是应关注社会事业的发展。对公共性、公益性用地要系统研究、通盘规划,优先规划好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学校、医院、健身场所等公共服务设施,解决好一些低收入人群、城市弱势群体聚居地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缺乏和居住环境差等问题,特别在中低收入阶层居住用地规划上,应重点确定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比例要求,解决群众“居者有其屋”的问题,体现规划的公共服务职能和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三是应重视人居环境的设计。合理安排城市居民小区规划和乡村住宅规划,坚持兼顾实际、标准适当、合理布局用地、配套基础设施的原则,积极引导市民小区建设和村民建房,体现城市特色、乡村特色和传统风貌,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方便人民群众居住和生活。
  四、应从注重技术过程向强调法律过程转变
  《城乡规划法》更多地侧重于对地方政府在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修改、监督的行政行为以及当事人行为的法律规范。规划工作者应进一步增强依法行政理念,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程序要求,开展规划管理工作。要坚持依法、科学、民主编制规划,对所有建设项目实行先规划、后建设,严格规划编制程序,遵循有关法定要求,不断提高规划编制质量,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专家咨询、部门联席、公众参与、规划公示等制度,形成科学、民主的规划决策机制。对城乡规划的变更和修改要遵循法律程序,不得随意改变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城乡规划。要严格规范审批行为,加快完善配套工作程序,调整并完善管理方法、技术手段,规范工作制度和相应证书,做好项目方案的指标拟定、方案评审和报批工作,使规划审批更加公正、透明,更加符合既定的规划目标。要依法开展监察执法工作,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督促检查力度,加大对违法建设的巡查处理力度,采取整改、没收非法所得、强制查封、拆除等行政措施,积极稳妥地解决好违法建设查处难的问题,维护规划行政许可的严肃性、权威性。
  五、应从注重城市本位向平衡多元利益转变
  长期以来,规划管理工作更多地强调“城市本位”,强调国家利益的保障。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原先以国家利益为主的单一的利益关系格局被打破,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已经形成了市民个人利益、开发商利益、地方政府利益和社会利益等多元的利益主体和利益形态。制定和实施城乡规划,要高度重视社会利益,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和改善环境、保护生态结合起来,明确强制性内容,落实强制性要求,发挥规划的调控和引导作用。要加强对居民利益、开发商利益的保障,及时公布经依法批准的城乡规划,采取论证会、听证会或其他方式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加强民主决策、依法管理,既不能不作为,更不能乱作为,切实维护好广大群众利益,尽可能避免给群众造成损失。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