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利红 谢剑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经济技术协作成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的决定性的因素,因此也成为推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一、经济技术协作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经济技术协作是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同时又指出:“开放是两个内容,一个对内开放,一个对外开放”。
经济技术协作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每个国家不可能具备发展经济的一切条件。具体到某一个地区,更是如此。区域资源存在禀赋不均,只有加强地区经济技术协作,发挥比较优势,取长补短,才会产生最大生产效益。
加强经济技术协作是加速常德发展的动力源泉。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全面引入技术、资本、管理、智力等要素,对于实现我市又好又快发展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技术协作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是中央实施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方针。早前一段时期,我国更多的是对外开放,对内开放水平较低,各经济区域与国外经济之间存在更高的产业与市场的互补,国内各区域之间的互补关系不大明显。国内各区域在经济发展规划上缺乏协调与合作,只想到对国外的开放、引资,不重视国内的相互开放与引资,产生了大量的外部负效应。资源流动程度低,消费品市场、原材料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等区域分割严重。在招商引资中恶性竞争,搞零地价,倒贴资金、资本,降低环保及卫生标准;在产业发展中,不顾结构雷同,竟相高价重复引进生产线,导致各区域在产业结构上高度重复;不顾全局的机场之争、港口之争、“中心”之争、项目之争,一些区域过度开发,造成了资源的巨大浪费,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也导致了环境生态的恶化,造成了一些新的社会矛盾。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方针,强调要加强东、中、西部的经济交流与协作,这是具有深远战略意义的决策。
二是市场条件下我国区域经济呈现板块发展格局。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上海为首的15个城市已初步形成了区域内进行沟通和共同发展的渠道和机制;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9+2模式”,即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9个省(区),加上香港和澳门,被称为泛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有32个城市共同签署了“天津倡议”,共同培育和发展环渤海地区统一的市场体系。此外还有“淮海经济区”,由苏鲁豫皖四省相邻的20个地级市组成。他们的近期目标是实现区域内的“交通同网、环境同治、市场同体”。为此,拟建立高层领导定期互访制度,加强高层交流,实现区域内高层磋商;为实现区域内的经济联合运行,拟共同推进建立省级协调机制;经济技术协作从较为容易形成合作的旅游业开始。以上经济技术协作得到了参与各方的积极回应,也得到了中央的支持和认同。
三是省(区)内经济技术协作广泛开展。典型的是城市经济圈。如“武汉城市圈”以武汉为龙头,半径100千米,包括周边8个城市,湖北省委、省政府正在建立工作协调推动机制,加强规划统筹和法规建设,积极探索区域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和财政支持政策。我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3+5”城市群带动发展战略,以长沙市为中心,构建“一小时经济圈”。除长株潭外,还纳入了益阳、岳阳、常德、娄底、衡阳五个城市。近年来,长株潭三市已提出了一个交通同网、能源同体、信息同享、生态同建、环保同治的“五同规划”。2007年12月中央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国家促进东中西互动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战略布局。通过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和协作范围的扩大以扩大市场、提高生产和组织效率,是毗邻地区加强合作的内在要求。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还是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之间,都在展开着不同规模和层次的经济技术协作。
三、加强组织协调,努力开创我市经济技术协作新局面
1、在协作意识上,端正心态,秉持“真诚合作,互利共赢”的协作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更多的是竞争,地方政府之间更多的应该是协作。协作需要真诚,不能从狭隘的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出发,台上握手台下分手,要求别人“协作”,自己却拨拉着小算盘;协作应当是互惠互利,要着眼全局、突出特色、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在开展经济技术协作的过程中,要重视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中心城市既能够有效聚拢资源、形成区域增长极;也能把区域增长极要素向外延展,产生裂变,发挥辐射效应。中心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区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点和聚集地。要克服两种心态,一种是中心城市怕当中心,怕影响GDP增长和财政收入,担心自身优势在合作中消减,不愿周边地区分享发展一杯羹,重“留住”轻“流出”。一种是非中心城市争当中心,不顾自身条件,竞相以“经济中心城市”为发展目标。
2、在协作内容上,强化机遇意识,加强内联引资工作。强化机遇意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省实施3+5城市群发展战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等机遇,实施“东引西拓,南联北进”的方针,向南:主动承接粤、港、澳经济辐射,积极地融入泛珠三角经济圈;向东:积极开展与沪、苏、浙等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与交流,对接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向西:加快发展与毗邻西南各地区的合作,参与西部大开发;向北:努力深化与中部地区的合作,呼应“中部崛起”战略。发挥我市在农业、交通、生态资源、城市品牌等方面的相对优势,打造绿色食品基地、文化休闲胜地、现代物流中心、新型工业城市。
拓宽发展视野,拓展地区经济技术协作的领域。广泛开展立足开发资源的协作,依托名牌产品的协作,围绕专业化分工的协作,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协作,扩大对外开放的协作。
抓好项目开发引进。开展地区经济技术协作的核心是招商引资。要围绕发挥资源优势、对接产业转移、扩张现有产业,开发一批重点项目。坚持用大项目支撑园区发展,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
抓好重点招商活动。着力组织参与好“异地商会第二届会长年会”“珠洽会”、“中博会”、“湘商大会”、“商交会”、“厦交会”、“湖南桃花节”、“石门柑橘节”、“柳叶湖龙舟节”、“澧县葡萄节”等重点招商活动,切实提高招商成效。
3、在协作手段上,加强行政协调,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地区经济技术协作就是要让资源配置跨越原有的界限。用行政手段打破界限是惯用方式,也是必要方式。即使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是如此。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共同编制合作规划,加强引导。以此,使各地的领导和决策部门对经济技术协作的诸多重大问题形成共识;认识区内各地的比较优势,确定经济技术协作的重点领域,探索协作的主要方式;合理布局跨地区的基础设施,协调运营;统筹谋划重点产业的发展,联合开展结构调整工作,促进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等等。其次,加强高层领导交流、对话制度。协作各方的主要领导可以建立不定期或定期会晤制度,共同商议经济技术协作的重大事项,确定工作的方向和重点,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再次,逐步增强常设机构、联络处的协调组织功能,充分发挥其组织协调作用。联络处应掌握区内协作的进展情况和发展态势,研究工作思路,提出计划安排,抓好协作联席会上确定的各项专题和其他重要工作的落实,参与经协活动的组织,协调解决问题。
4、在协作渠道上,强化协作队伍,构建协作工作网络。当务之急是整合经协办、招商局、项目办等机构的协作力量,把弱小而且分散的招商协作力量集中起来,强化招商协作职能。全力研究、编制经协工作规划,组织、指导和协调区域经济协作和境内招商工作,引导企业开展大跨度合作。加强与外地经协部门之间的联系,建立面向全国的经协工作网络。加强信息交流,掌握本地的信息,了解协作对方地区的信息。加快电子信息网络和信息系统建设。大力支持全国各地建立常德企业商会,发挥商会桥梁和纽带作用,大力宣传常德、推介常德,推进内引外联,引导和支持异地德商回归创业。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