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换个角度谈一谈怎样干好机关工作写好公文? [打印本页]

作者: 释然    时间: 2023-12-12 09:40
标题: 换个角度谈一谈怎样干好机关工作写好公文?
俗话说,机关工作主要是“三办”:办文、办会、办事。办文即公文写作,对机关干部来讲,是很重要的基本功。现在无论哪一级机关、哪一个部门,都非常需要“笔杆子”。
2 K, k7 A1 Z- d- z% ]% \- K  K9 V7 C. Z, c" f
/ m, C3 I- @) }- Y( Z
公文写作,看似文字能力和写作套路的问题,实际上远远不止于此。如果认为只要具备一定的或者较强的文字能力,掌握一定的或者较熟的写作套路就能把公文写好,那样就把公文写作看低了、想偏了。不过,这绝不是说文字能力和写作套路一点都不重要。事实上,提高文字能力、掌握写作套路,对公文写作的确能有所帮助,但这样并不能解决公文写作的根本问题。当然,还得要加强各方面学习,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思维层次,不断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等等,但即便这样也未必能保证把公文写好。7 k7 D( [- T; a0 ~0 t  }' X+ v
, l, s, r0 Z3 O1 ]  R2 y4 u

% U1 ]5 O" b6 F$ |* h# S从写作行为本身来看,怎样才能把一篇公文写好,人们更倾向于从技术和方法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比如怎样确定主题、怎样编排结构、怎样提炼观点、怎样选取材料、怎样锤炼语言等等。但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还得要解决好态度和作风的问题。只要解决了这个问题,提高文字能力、掌握写作套路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从态度和作风的角度看,能不能写好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体会,主要看六方面:0 E5 i. x4 B. }4 y7 h

0 t4 ^* d2 I' ^. l- w
  Y0 C* ?' B: r5 Q* D! g: ~# L5 t一看格局站位——高还是不高?
6 l7 B/ o) p" L1 q
% [1 p+ r$ M  ^0 u* U& m& T
, b: j+ Q% C3 f* a什么是格局站位呢?格局站位,实际上是由格局和站位两个词组成的。这两个词词典都分别有专门的解释。如果两者合在一起,用在工作上,意思也不难理解,实际上就是用什么样的视野和角度来看待工作,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来把握工作的问题。具体说,它应当包括工作的出发点、着眼点和立足点。
7 Q- C6 B8 T6 ?' r- ]
1 G* t6 y4 R* q& _* f
2 g! j! _1 c. ^# m公文写作的格局站位高不高,主要也是看这三方面。关于出发点,主要看是否出发于建设和发展。写公文,究竟是为什么而写?为了推动工作、解决问题,这是最基本的前提。如果是为了应付差事、完成任务而写,肯定是写不好的。关于着眼点,主要看是否着眼于全局和大势。写的公文,应当紧跟党的声音、符合上级精神,应当顺应单位建设发展。如果不顾及这些,公文写作就容易偏离方向,甚至造成负面影响。有时写公文,从业务部门角度看,为了解决某方面问题、推动某方面工作,看似有写的必要,但站在单位建设大局和形势发展的角度,可能会一时不合时宜,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能想写就写,起码不能马上去写。关于立足点,主要看是否立足于实际和现状。公文写作理应从实际出发、从现状入手,这样才能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如果脱离实际、远离现状,写出的公文就会无的放失。1 Y. {$ R- W2 x

. u2 F# Q; d9 j: N' k. B8 R, t
" r+ k/ G8 Y7 T6 Z9 j2 l- \8 y1 P$ r其实,公文质量的差别,有时与文字表达关系不是很大。有些公文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反倒都是平白、通俗的语言,没有一个字不认识,没有一句话看不懂,但很吸引人,能让人一口气读下去;而有些公文虽然词句很精彩、提法很新鲜,洋洋洒洒,却没有吸引力,让人读不下去。造成这种差别,可能会有多种原因,但有时公文写作的格局站位高不高,恐怕也是很重要的原因所在。如果找这方面的原因,就不妨从公文写作的出发点、着眼点、立足点来分析一下。
  b9 H2 Z, Y: m$ D1 C3 V  r9 z# T* o! K, j9 Y
! B7 M  c& y0 y0 E9 z( L! T, Y- J; |) S
比如,有的公文读起来让人受到触动、受到震撼,这实际上是它的出发点产生的作用。读这样的公文,会让你感受到有推动某方面工作、解决某方面问题的重要、必要和紧要。又如,有的公文很有高度、很有层次,这实际上是它的着眼点产生的作用。读这样的公文,会让你加深对形势任务的判断和理解,自觉从全局和大势下看待某方面工作和问题。再如,有的公文很到位、很实在,这实际上是它的立足点产生的作用。读这样的公文,会让你感到提出的任务很明确、提出的措施很管用。
9 m( o& h7 t* i0 s( H! n5 Z+ [0 }0 s6 _

  V( G9 ~* @& n8 d9 t; U, l& c相反,有的公文或者很平淡、很无味,或者高度不够、层次很低,或者空洞无物,空话、套话、废话连篇,这其实是格局站位不高导致的,要么出发点,要么着眼点,要么立足点出了问题。, L# b, W: ~: P

; T6 e. |4 y+ v  M  X
9 B0 g0 Y9 j% b7 n5 I由此可以看出,写公文格局站位高,实际上是体现了认真负责、求真务实的态度和作风。" o1 A( Q9 D& X) f- x/ }
# y8 j5 z# z+ x$ K  ?
# a0 c+ H: }( `* ?& f
# U+ c' W3 q' i3 o0 v. }5 k
二看思考程度——深还是不深?+ y4 i( @  }6 j) f0 i4 v% {$ V+ ^

% k( u4 ~4 ^0 k
& j/ M- }$ p. f8 ^: `公文写作是脑力劳动,在写的过程中肯定要动脑思考的。但问题是怎么思考?现实中有不少同志在写的时候,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上下了不少功夫,费了不少脑筋,但写完以后,效果不理想,质量并不高。这看似作了思考,实际上并不是有深度的思考,甚至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思考。. f- W% i) K, [1 p$ Y
; C  |9 P& u, X$ [$ T, v

) i9 L9 C1 O# }1 O4 ^' R. _. P为什么这样说呢?既然写公文是为了推动工作、解决问题,那么写公文的过程就是思考筹划工作、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工作应该怎么干、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公文就应该怎么写。在没有把这些想清楚的情况下,就忙着在“谋篇布局”、咬文嚼字,在列“一、二、三”、拼四六句上下功夫,很难想象这样写出的公文会对推动工作、解决问题有帮助。# Z) I# w/ M; o% q9 {( C# s& q$ f
5 g7 }) y2 W4 `. E( L: s7 Z
& ?+ F! I' _7 `/ x  z5 a! H
文章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公文写作的思考程度如何,关键是看有没有围绕所要写的内容,围绕推动工作、解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首先,通过深入思考来找准方向。写材料的背景是什么?领导的意图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起到什么效果?等等这些,都要考虑好、把握好。如果不考虑、不把握这些,只是盲目地去写,千篇一律地去写,只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写,这样就会偏离方向。比如,在发生某方面问题的情况下,领导的意图是重在讲问题、解决问题、改变现状,可你却在写作的公文中大讲做法、大谈经验,这就是方向不对。
, M2 J  T* C) k  U7 s% p: X' r7 Y* D1 k" \% n' {; Y
. ^9 a+ r( G* V* s- A9 ^) t; S1 `
其次,通过深入思考来理清思路。围绕公文主题,层次如何划分,结构如何编排,观点如何表达等等,这不是语言组织的问题,而其实是工作思路的问题。目前某方面工作处于什么现状,存在什么问题,需要采取什么措施,只要把这些理清了,那么层次问题、结构问题、观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有时写公文很辛苦,写不出来,写不到位,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所要推动的工作的特点搞清楚,没有把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原因弄明白,怎么推动、怎么解决,思路是模糊的、条理是凌乱的。比如,起草《关于加强高学历干部队伍建设措施》,其中一部分是写的是“注重教育管理方法”。首先要想好为什么要注重方法和注重什么方法。为什么注重方法,因为不注重方法的现状比较普遍,有的没有区分层次和对象,有的没有谈心交心,有的空洞说教或生硬指责;然后再想注重什么方法,通过调研分析,应当是注重加强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注重强化行为引导和作风养成。既然是这么想的,那么就这样去写。可是,有的作者在这方面犯迷糊,在还没想清楚、甚至没去想的情况下,就只顾到网络上,只顾从报纸中,只顾在文件里寻章摘句、堆彻而成,奉行“拿来主义”,结果怎么写都写不准确、写不到位,甚至下很大功夫也写不出来。
3 g$ J( O" N. J# q0 U
$ @# G' T' r. s+ P5 l
& z* O. f; E: j/ s! a( I+ B再次是通过深入思考来抓住重点。干工作、解决问题有主次之分,公文写作也有主次之分。公文写作要围绕干工作和解决问题的主次来区分主次,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比如,起草《关于进一步加强XX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意见》,出发点是为了解决XX干部队伍整体年龄偏大、结构不够合理、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但核心、关键的问题主要是三方面,一是优中选轻,二是能上能下,三是稳定保留。那么,写这个《意见》就要把这个三个方面问题突出出来,写深、写透、写实。现实中,有些同志写公文,就想不到、抓不住重点,写完之后,通篇来看,有些内容都是多余的,真正需要重点写的内容反倒看不到、感觉不到。
. R7 b* O; R! @7 S
4 F% W& {# p" j' O' Z+ @" M6 X: M  [% L
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写公文思考程度深,实际上是体现了追根求源、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
, ]& \) f, `  p! \& z, d0 s0 Y  C2 `7 ^6 @& G/ }

2 b1 d- M/ W  Q2 `& C, k6 A5 c0 I$ y3 z, K$ c
三看准备工作——细还是不细?
$ J7 ^6 e4 [$ Y! ^) N9 k& \9 n: C5 J

: Q! b2 ~4 X( R0 l! m; }' M深入思考对公文写作固然很重要,但在深入思考的同时,还要细致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有些公文经过思考后很容易就能写好,但有些公文并不是一挥而就、倚马可待。特别是综合性的大型公文材料,不是想好就能写好,不是思考之后就能写出来的。公文写作当然是围绕工作而写,但写作行为本身实际上也是一种工作,写作的过程就是工作的过程。既然是工作,就需要有一个工作准备的问题。: j& {: x6 l/ |/ A

5 Y$ E' ]( }; B$ ]: [2 _! f
, T! A/ |2 j- U2 L& l9 f! d一方面,细致做好情况了解的准备。所了解掌握的情况与所要写的公文,就好比“米”与“炊”的关系。只有确保了解了情况,才能保证公文写作内容的丰富。客观事物是纷纭复杂的,客观实践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了解情况,不是片面的、肤浅的、滞后地了解,而是全面的、深入地、实时地了解。情况了解越多,公文写作就越有底。就公文写作来讲,尤其要了解三方面情况,即:上面情况与下面情况,过去情况与现在情况,本单位情况与外单位情况。比如,起草《加强基层主官队伍建设措施》,既要了解上级的有关政策规定和指示要求,又要了解下级有哪些意见建议和呼声诉求;既要了解过去是怎样发展、变化和完善的,又要了解现在面临什么形势和发展趋势;既要了解本单位处于什么现状,有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又要了解外单位是怎么做的,有什么经验做法可供借鉴。只有多方面、多角度、多维度了解情况,认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权衡,才能对所要写的内容做到胸有成竹、胸中有墨。5 p  V2 s& L8 f6 c& i4 p
$ _/ u( X  t, K5 ^
$ R" p2 ^; A8 A! B6 h' W
这里还要强调一下,有时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情况,还要进行必要的调研。这项工作也很重要。比如,某一个会议确定基层XX干部作交流发言,围绕打牢训练基础谈体会和建议。如果这个交流发言比较重要,为确保质量,机关干部要帮助整理文字甚至为他代笔。俗话说,代人立言难对路。那么要写好这个材料,就必须进行专门的调查研究。怎么搞好调研呢?可以进行个别采访,让发言交流的XX干部讲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可以让他把自己所思所想写出来。还可以搞个集体座谈,同时听听其他XX的看法。这样就基本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了把这些第一手资料充分利用好,有时还要对采访和座谈情况进行录音并整理出来。在采访和座谈中,有时可能会遇到采访、座谈对象思考不深入、准备不充分的问题,这时作为单位的领导或机关同志,有必要进行动员,引导大家高度重视、积极参与。这样做的好处,不但能够保证调研的质量,同时对采访和座谈对象也是一个学习提高的过程,可以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所以说,要把调研工作搞好,也要讲方法、循章法,每个环节步骤都要做扎实、做到位。, g% W" V9 H& e
. b# ~7 W' u# q6 g

1 o) {1 ~& V2 L% ~( X另一方面,细致做好资料搜集的准备。这里的资料,主要是现成的书面类、文本类的素材,包括公开发表的、内部印发的、别人起草的各类文章、文件和稿件等等。凡是“爬格子”、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无论作家还是记者、评论员,不论是业余写手还是机关文秘人员,都非常注重资料搜集。有的作家为了写一篇两千字的文章,至少用了两万多字的素材来垫底。与文学创作的彰显个性相比,公文写作是代组织立言,多了些共性,广泛搜集资料显得更为重要。它不像文学创作那样最忌重复,如果写了别人写过的观点和内容就会被人讥笑为“拾人牙慧”“鹦鹉学舌”,而它是为了推动工作、解决问题,有些内容不但需要引用、借鉴,而且还要重复讲、反复讲,也就是所谓的重申和强调。比如,领导就某项工作作了指示后,机关要起草公文来贯彻落实,那么就需要把领导的指示体现在公文中。所以在公文写作中,各类相关资料是必备的、大量的,可以说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即便写一篇篇幅不长的公文,有时也需要尽可能多地搜集材料。我们都知道,文章越短越难写,但只有把资料素材搜集多了,才能为写短创造条件。正如被誉为语言大师的著名作家老舍所说的“知道多,写得少”。# r& M1 o5 u/ m. P$ ~3 e
0 z6 `& f' u( n7 T5 r% `

5 d6 |* o& t( K- ^8 T" t有的机关同志在公文写作时,尤其是在对所写的内容没搞清楚、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根本想不到去搜集资料,也不知道怎么搜集资料。比如,拟制完政策规定文件后,需要起草个情况说明。说明怎么写,怎么把握?如果没有写过、没有把握写好,就要多找一找类似的、现成的情况说明,上级的也好,本级的也罢,只要多找找、多看看,应该就会清楚了,就知道怎么写了。要是不找、不看,那么多走弯路、徒耗精力不说,到头来还写不到点上、达不到要求。还有的机关同志搜集到资料后,不知道怎么用。还拿起草情况说明来说吧,虽然搜集了现成的情况说明,但也只是用它来改头换面、穿衣戴帽,照葫芦画瓢,拿新瓶装旧酒,这样写出来的质量肯定高不到哪去。这当然有应付的成分在里头,但也确实有想用好资料、写好公文的愿望,只是不会借鉴和取舍,不会吸取精髓、为我所用。想必有的机关同志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资料搜集很多,感到都与所写内容有关,觉得都可以用得上,但到底用哪些呢?这个挺好,那个也不错,结果是难以选择、无从下手,始终在资料里打转转。这样一来,搜集到的资料对他们反倒成了包袱。要是都舍不得、放不下,那就这取一句、那截一段,搞移花接木、生拼硬凑,这样写出的公文就鲜有作者自己的思想和语言,很难想象它的质量会有多好、水平会有多高。其实,写公文之所以要搜集资料,更主要的是为了开阔眼界、启发思路、丰富内涵。
1 y! k+ u9 G1 y$ q5 l+ C. r
4 w* V$ f' B+ r+ i# v3 _- B: Z
+ R( o' v! {: r  s, Q这两方面准备,或许老生常谈,但往往被人忽略。而它之所以被忽略,说到底是缺乏准备工作的意识。现实中有些人,总是认为公文写作没那么复杂,没必要做什么所谓的准备工作。于是,有的习惯闭门造车,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坐在办公桌前埋头苦写,时间花了不少,成效收获甚微;有的经常仓促上阵,接到任务后,为了体现雷厉风行,为了尽快交差,提笔就写,结果效率上去了,质量下来了。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在他们看来,情况是了解的,资料是具备的。但问题是情况了解多少,资料具备多少呢?有些时候,人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总是认为自己知道的不少。其实,只有在想方设法多了解到一些情况、多搜集到一些资料之后,才会发现以前了解的情况、搜集的资料竟是那样的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公文写作上,准备工作很重要,准备工作做与不做,做得细与不细,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有时做好了、做实了、做细了,就容易写好,可以说质量会上一个档次;做不好、做不实、做不细,就很难写好,起码说质量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7 M4 t( `) g" s% B
2 _, b  G& y: L  q; Y% F1 g7 u$ f, {4 l* l; j9 R" j
由此可见,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把准备工作做细,实际上是体现了严谨细致、真抓实干的态度和作风。0 ~; w, @/ h# N  ?' q4 \$ ~
6 b5 k  W1 _( G$ p

  q# r8 D" b. F/ y  h8 z四看写作状态——好还是不好?0 r( c! I$ o7 }) l6 G/ x: ]
5 q8 y$ [1 E% _$ g# L  Y
: p! k& l' r+ {- r# B" V' d# r
一般来说,写文章是作者有话要说,要么有感而发,要么不平则鸣,总归是一种情感的流露和状态的沉醉。当然,公文写作不同于作诗和写散文,作者不太有或很难有什么情感的流露和状态的沉醉。但是,要想把公文写好,不管作者主观上对要写的公文有没有兴趣,只要接到了这个任务,就必须要有一个好的写作状态。其实,人无论做什么事,没有好的状态,是很难把事干好的。这个道理想必众所周知。
  O( V# i/ u; `- j) o. t  C/ z6 g3 |4 C4 K( @( ^/ v+ E+ T  z" l
6 w6 R0 E% U5 s" ^% }
一方面要进入状态。怎么进入状态,没有什么具体的管用的办法,完全取决于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有的人总是把文字工作看成令人头痛的事儿,写公文不知如何入手。其实,别把它想像得多难,只要敢于正视它、面对它,它也就没有什么了不起。有些事情没做之前会有很多疑虑,一旦做了起来,疑虑也就没了,甚至能体会到、享受到其中的乐趣。有的人在写作过程中灵感频现,文思如泉涌,那是进入了状态的结果。进入了写作状态,花时间、用精力便成为了一种自觉,凝思苦索也不再是痛苦的事,有时常常为此茶饭不思,甚至做梦都在构思或斟酌;进入了写作状态,你会徜徉在语言世界的美景中,你会感到这是一个全新的意境,是一个令人愉悦的精神世界,外界的诱惑和干扰此时便离你远去,每想好一个观点、每写出一段文字,每用对一个词汇,都会让你感到难以名状的成就感。相反,如果进入不了这种状态,就很难找到写作的感觉,很难捕捉写作的灵感,很难体会写作的成就。公文写作本是枯燥、辛苦的差事,没进入状态的写作,会让你感到更加枯燥、更加辛苦,对你更是一种负担,更是一种煎熬。$ J3 W8 Y5 J, y2 B' u# j
) B( [0 ^2 S! a

5 t9 c6 `5 r( a另一方面要保持状态。按说,进入状态了,保持状态不会很难。问题是由于公文写作的难度大,在写作过程中有时会比较曲折,有时怎么写都不顺畅,怎么写都不满意;有时好不容易完成初稿却交不了差,离标准要求相差甚远,领导那儿通不过,一遍遍修改,一次次重写,被反复折腾,很容易没了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还能不能保持状态,对作者就是一种考验了。面对这种考验,一般也只能正确理解、正确对待。其实,换个心态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就把这个过程看作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吧,实际上它确实也是。心态好了,状态也就好了。# ^5 V4 x1 h  ?! F6 X! d% C
2 M6 o- D# i8 E+ v4 m

4 k, a" Y5 k5 ]/ \9 [8 q% ^1 W需要注意的是,投入状态后,还得要能够走出状态。俗话说,写文章既要进得去,还要出得来。可是,有些人进去容易、出来很难,写着写着,就走进死胡同,陷入文字迷宫不可自拔,任凭怎样绞尽脑汁,头绪都是乱的。这时就不必急于求成,不妨先放一放,冷静思考一下,回过头再理理头绪。及时摆脱困境、走出状态,实际上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状态(在公文写作上,写作习惯因人而宜。有的先想好了再动笔,有的边想边动笔,这都可以,都不妨碍写作任务的完成。问题是,想法和文字之间有一个距离甚至是一个障碍。有的人在动笔之前,务求要完全想好,但想来想去总是有不尽人意之处,所以迟迟动不了笔。其实,有些想法在没有形成文字之前,都是模糊的、粗糙的,只有在成为文字的时候,它才会逐渐清晰和明了。还有的人在写的过程当中,虽然是边想边写,但想和写相脱离。想好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写,又想到另外的问题;写出的内容还没有深入地想,又写到另外的内容。这样一来,就造成顾此失彼,就好比“布里丹毛驴效应”,说的就是犹豫不定、迟疑不决。这就是状态出不来造成的结果。究竟是想好再写,还是边想边写,都要把握一个前题:问题要一个一个想,内容要一点一点写,把两者结合起来、统一起来。任何固执和随意、盲目和蛮干都要不得。有些事情要等条件具备了再做,而有些事情是边创造条件边做,到底怎么选择,都要视具体情况来定。)3 `/ F2 B  N3 X  m3 O

0 p' H& f8 S. J2 s' G5 W% P( |( U- C* d- a4 w2 S: G8 P% Y
因此,写作状态好,实际上是体现了刻苦用心、投入专注的态度和作风。$ v- t/ `2 {/ T( T) p

- p- v1 b5 ^$ ~4 U五看意见听取——真还是不真?: U8 s; N% t3 K/ m) o! g
8 O# ~" S4 P2 C2 M% r
) z% p" d4 W% i* A/ \) K' O
常言道,文人相轻。有人说,文人写出的文章,就像自己的孩子,别人碰不得、改不得。机关干部写公文,被提意见、被修改把关,家常便饭。一般来说,被领导修改把关倒能接受,如果同事、下级来提意见,就很难听得进去。一段时间以来,机关“推材料”的做法比较流行,在会议室的办公桌上放着投影仪,把某个公文材料投放到大荧幕上,一群人围座在一起,共同对材料逐字逐句地进行大修或小改,以体现集思广益。从作者的角度讲,自己写出的公文,尤其是自认为是得意之作,一般都不希望别人七嘴八舌地提意见,倘若改得面目全非,那更是受不了。这样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的心态需要改变。3 f6 Q" v  U+ x. u9 V
% R: `6 [! s9 `* h/ Z6 u& p
3 `  h  m7 n6 q" z
说到这儿,想起一个例子。想必大家都知道美国的《独立宣言》。它是美国最重要的立国文书之一,是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纲领性文献。关于它的起草,当时主要有亚当斯、富兰克林、杰斐逊、李文斯顿、谢尔曼5个人负责(后来被称为五人小组),但实际上它由杰斐逊一人主笔。杰斐逊是一个博学多才的zz家,是美国开国元勋中最具影响力者之一,后来当选为美国第三任总统,许多人认为他是美国历任总统中智慧最高者。(据说1962年,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一次宴请49位诺贝尔奖得主的晚宴上致词说:“我觉得今晚的白宫聚集了最多的天份和人类知识——或许撇开当年杰斐逊独自在这里吃饭的时候不计。”)他为起草《独立宣言》也是煞费了苦心,当然他对自己的这部作品也是格外满意和自豪。可是,当议会提出修改意见的时候,他非常不乐意,甚至心烦意乱。富兰克林为了安慰他,给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我做印刷短工时,有一个伙伴是制帽学徒。师满后,他准备开一家小店,第一件事便是制作一个漂亮的招牌,写上合适的广告词。他拟写这样的话:“制帽商汤普森,制造并收现钱,caiyes帽子。”下面画了一顶帽子。他征求朋友们的意见,以便修改完善。第一位朋友看后说,“制造商”与后面的“制造”重复,他便删去了“制造商”。第二位朋友看后说,“制造”一词也可以去掉,因为顾客并不关心帽子是谁做的,只要帽子合适,质量好,他们就买,而不论是谁做的。因此,他又删去了“制造”二字。第三位朋友看后说,“收现钱”三字毫无意义,因为当地并无赊卖的习俗,这三个字又被删除了。这样,就只剩下“汤普森caiyes帽子”了。caiyes帽子!又一位朋友看后说,并没有人认为你会白给呀!这“caiyes”二字有何意义?“caiyes”二字也被取消了。最后,干脆把“帽子”二字也枪毙掉,因为牌子上已经画了一顶帽子,何必画蛇添足呢?结果,招牌只有“汤普森”三个字,底下画着一顶帽子。富兰克林用这个故事幽默地告诉杰斐逊,对一则帽子的小小招牌都可以做出这么多的修改,对事关人类发展前途的《独立宣言》反复修改,是合情合理的。这样一来,杰斐逊感到好受了些,就按照议会要求对《独立宣言》进行了修改完善。
8 i% n: Z4 ~5 d, f  l% ^/ ^5 R3 @2 m

1 {) v$ o- C4 g0 y: [俗话说,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即便是文章高手、写作大家,他们写出的作品被人提出修改意见,也是正常不过的事儿。毕竟,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而实践也证明,好文章确实都是改出来的。从作者的角度讲,自己的写的公文被人提出意见,特别是正确的修改意见,不但能使公文质量得到提高,对自己也是一个学习提高。同时,通过这样的集思广益,对大家也是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所以,写好公文后,决不能怕别人提意见,而是真心地、真诚地去听取别人的意见。
( [6 U) q( ~. F
$ ]! y, {  J  g3 `4 x
$ B: k- j& l/ c5 A一是主动请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学习别人的长处。有时自己写的文章,自己是看不出不足的,别人反倒能很清楚地看出来。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主动向别人请教,对自己只有好处,没有坏处。2 F2 U& n3 Z3 C  |# R

. b1 \1 f* ^7 S% Z% i5 {5 i/ q7 J9 o) S
二是诚恳接纳。公文写好后,领导把关修改提意见是职务行为、职责所系,一般来说,作者都会诚恳接纳的。但对于同事或其他人提的意见,能不能诚恳接纳,有些人就未必能做到。其实,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愿意听赞扬声、不愿听批评话。这样一来,越来越多的人也都不愿意给别人提意见了。你写好公文后给别人看,他给你提出意见,那一定是出于信任和帮助。这时,你抱以诚恳的态度,不但能让你自己有所收获,也体现了对他的尊重。如果只是做做样子,嘴上说征求意见,而心里不愿接受,甚至对他的意见不屑一顾,这样的话,别人也就不会给你提意见了。到头来,受损失的还是你自己。6 ~6 \6 D( ?' U

; C7 F5 {; Z& Z9 F$ S$ C" B0 V2 i
: Q: F5 x- H$ W/ G三是合理借鉴。对别人提的意见,并非全盘接收、拿来即用,应当认真甄别,有所取舍地为我所用,尽可能把有益的意见充实进去、消化吸收,这样才会提高公文写作质量有所帮助。
3 o1 w- ^8 X" R+ b: t; G; F: F6 Z# L& U) N/ V

9 l6 {# ?% I" n1 B因此不难看出,在公文写作中,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实际上是体现了谦虚好学、虚怀纳谏的态度和作风。
# v1 O* ~# U( d+ r& m! m8 Y
7 k1 A( i% |; ]+ e! ^# L' `
9 b+ _5 n. q2 w) I1 {/ Y5 v六看自我要求——严还是不严?
7 A- l! ^1 `- |9 T" |6 T& v, `+ t& a3 F/ W9 s5 ^  N: L
; R! Q) x9 R/ \
公文能不能写好,领导指导把关、别人帮助修改只是一个方面,关键还得取决于自己,确保第一手写作质量。有的机关干部虽然在机关工作了多年,也写了很多公文,但写作水平提高不明显,甚至始终在原地徘徊。这绝不是领导帮带不够、别人帮助不够、环境熏陶不够造成的,根本上是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要求不够导致的。按说,公文写作作为职务写作,达到规定要求、领导满意通过即可。但从作者的角度讲,对自己应该有更高的标准、更远的目标。
$ U7 p9 w8 a2 d  f8 d1 a5 b( l& {' l5 Q3 H, ?4 }' y, Z$ A

0 G# O5 g, V" z& f$ d" a俗话说,“文无止境”。文章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想把公文写好,写得越来越好,就要做到:虽然达到规定要求,但达不到自己要求;虽然领导满意,但自己不满意。要保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自我审视。无论是在公文写作中,还是在公文写完后,都应当用近乎苛刻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自己写的还有哪些差距,还有多少提升空间。现实中有些人难以做到这一点,除了自我感觉的问题,还有一个自我标准定位的问题。比如,作为团一级单位的机关干部,写公文觉得达到团级机关的标准就行。这样看似没错,但实则不足取也。古人说得好,“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取法乎下,无所得矣。”写公文不能满足于本级机关的标准,应该向更高的机关标准看齐。如果标准定位不高,那么提升就很难。有的机关同志看不到自己的差距,感觉不到有提升的空间,还在于对好公文的概念理解有偏差。比如,“八股式”的公文看多了、写惯了,可能就认为好公文就应该这样写,甚至只能这样写。这样写下去,怎么能提高写作能力呢?要想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公文,不妨多看看大家名家的精品力作,多看看我党我军历史上的经典文献,这时再回过头来看自己,就知道差距有多大了。能不能善于、严于审视自我,决定着写作的内在动力,决定着将来在公文写作的道路上能走多远。
$ `2 O5 a, Q0 Y7 ^( l. D' V7 h
* v' g. w$ c$ z7 @- p% t% h6 a  X. \7 x4 s  J' i5 l
另一方面要自我否定。公文写完后,有一股如释重负、大功告成的感觉,顿时松了口气,但这并不意味着就完成了任务,修改的工作将是大量的。能不能修改好,不能寄希望于别人,主要还得要靠自己。公文是自己写的,自己的思考最深、体会最深,按说修改起来会自如一些,但实际上绝不是那么回儿事。这并不是不会改的问题,而是不想改、不愿改的问题。有的机关同志爱惜自己的文章就像鸟儿爱惜自己的羽毛一样,一根舍不得拔,文章中那些看似精彩华丽、实则冗长累赘的词句段,就是舍不得删去。所以,解决好想改、愿改的问题,关键是具有敢于自我否定的意识和精神。大家想必都读过著名诗人卞之琳的《断章》一诗。此诗很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开始写的是一首几千字的长诗,后来修改时觉得其中一个片段很好,就把它留了下来,其余都删去,留下的便是这首《断章》。之所以叫《断章》,就是截取整章的片断。把千字文删成四句话,结果成就了不朽诗作。现代文学巨匠鲁迅说:“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语言大师老舍说:“不要溺爱自己的文字!……我们须狠心地删,不厌其烦地改!改了再改,毫不留情!对自己的宽大是对读者的不负责。”在修改过程中能不能否定自我,就看能不能做到“竭力”“不要溺爱”“毫不可惜”“毫不留情”。机关干部写公文,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不但是对读者的不负责,更是对工作的不负责。所以,有必要舍得花精力,甚至比写初稿花更大的精力去修改,有必要对感觉不妥之处大刀阔斧地修改,甚至推倒重来、另起炉灶。# o+ g# \) g2 \2 p, l
. e* f8 _& T9 A9 H6 w; M) G/ r

6 x4 O0 X7 x0 @% X9 K+ R事实证明,只有乐于自我审视、敢于自我否定,才能实现自我突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我审视、自我否定,就是对自我的磨炼。公文写作是个艰苦的过程,从写好到写精,是更为艰难的过程。有时任凭下多大的功夫,总觉得差那么一点点。这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只有不断地勤磨苦炼。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经过量的积累,才能实现质的跃升。如果坚持不住、忍耐不了,就会“行百里者百九十”,到头来功亏一篑。只要坚持住、忍耐住了,就能“打通最后一公里”,就有可能达到古代著名诗人贾岛所言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那种境界。+ U7 o# Y" n  l0 I8 ?1 t5 J3 N& F
4 C' R2 ]* y0 c2 ]8 n+ `
2 k" C# {5 A4 O9 K0 E% `
所以说,在公文写作中,自我要求严,实际上是体现了争创一流、精益求精的态度和作风。3 n% F9 S$ m6 M* S* U

; h! B$ Z8 h6 a0 k
3 O; g  T* s  J" `- I) l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