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余秋雨纵论文化河南(根据录音整理) [打印本页]

作者: 中国老秘    时间: 2009-4-21 19:52
标题: 余秋雨纵论文化河南(根据录音整理)

余秋雨纵论文化河南(根据录音整理) 2007-07-04 11:49

分类:默认分类
字号:    
第一个话题:从文化的角度看河南的意义。
  河南文化,对我最大的感动是有一些印象非常深刻的事件,这些事件在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和很多中国的文化人对中国文化的看法发生了变化,而这样的事情主要发生在河南。她不仅是中国文化一个极其重要的的发祥地、成熟地,而且,当中国人开始遗忘了中国传统文化优势的时候,她又是一个重要的提醒者。我特别需要讲一讲她为什么是一个重要的提醒者?在100多年前,中华文化确实面临着一个临近灭亡的危机。在整个19世纪,先是两次鸦片战争,表面上是军事上的战争,实际上是中华文明对于远处的西方文明一无所知,于是就构成了一次次的危机。对中国这个大国来说,领土就像一个盘子,文明就像这个盘子里所盛放的水,当盘子被打碎了,水一定保不住了。领土碎了,我们的文明不也就流失了吗?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东西提醒了中国的文化良知。在1899年的秋天,北京城的团练大臣王懿荣先生发现了甲骨文。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发现?为什么让他这个人发现?让我看来,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呼唤,就是中国人,你不能就这样忘记了自己曾经有过的繁华,你应该站起来,而不应该倒下去。几个月以后,八国联军入侵我们的首都北京,不论是光绪皇帝还是慈禧太后都逃到西安去了。这个团练大臣王懿荣先生觉得北京失守他有责任,但是自己一定不能够成为八国联军的俘虏,所以他选择了自杀。但这个甲骨文到底来自何方?所以继续研究的人就接下去寻找,最后终于找到了,就是在安阳的小屯。大学者罗振玉亲自来到小屯,后来更大的学者王国维先生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于是我们知道中国有一个过去朦朦胧胧的商代,而这个伟大的商代,一切都通过甲骨文。这是一个重大的提醒。我曾经讲过这么一段话:就像一个武士被人家打倒了,奄奄一息倒在地上,突然传来了童年时代的歌声,这个童年时代的歌声那么嘹亮,他又踉踉跄跄地站起身来,这就是那个时候的中华民族。文化在这个时候起了积极的作用,让我们的记忆复活。所以安阳的殷墟在20世纪初的时候,对这个临近破坏的民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河南不仅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她在整个中国早期的发展史上作用似乎还要更大一点。
  中原文明在中华文明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有三个方面:
  一个是进入文明的门槛所在。以河南为主的中原文明是进入文明的门槛所在。第二个是强化文明的基地所在。门槛进入以后,还需要强化,进入门槛不见得她就有持续发展的可能,强化主要是以黄河流域为主完成的,河南很重要。第三个她是发展文明的重心所在。
  对这三点我想分别简单地说几句。前面说到河南在20世纪初曾经对中华民族的重新崛起起到提醒作用,那么在古代史上,她又发挥着全方位的作用。有三个方面,一个是进入文明的门槛所在。进入文明的门有几个要求,一般说应该有文字、青铜器、祭祀的仪式。否则就是史前文化。中华文明拥有这三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以河南为最突出。第二,强化文明的基地所在。很多文明进入门槛以后就持续不下去,世界上很多古文明都是这样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是她没有被强化。强化的过程有好多关节,比如商王朝迁到殷来,就是中华民族早期强化非常重要的关键。有了这次迁徒,就有了灿烂的商代文明,有了我们所看到的甲骨文里面所记述的各种各样的内容,有了妇好墓里面的大量的玉器。商王朝进入了她的黄金时代。但是,中华文明更大的强化是诸子百家对社会管理学的各种各样的讨论,在这个过程当中,河南也起了很大的作用。我举几个例子,当时河南的洛阳住着中国第一个哲学家老子。前几年,美国出版一本书《世界上十大最重要的写作人》,第一个是中国的老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编了本资料,说人类历史上写了书以后被翻译成外文最多的人,第一本书是《圣经》,第二个就是老子。所以,人类哲学的第一页是用中文写的。孔子在年纪大了以后,就带了一批学生周游列国,来看看自己的管理学可行性的程度。他走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河南,他的很多主张都是在河南提出的。在中华文化自我强化的过程当中,河南、山东这一带,也就是黄河文化的腹地这一带,起着极其关健的奠基作用。第三个是发展文明的重心所在。在奠基、强化以后她还要发展,河南的文化一直很重要。很多河南的朋友问我能不能写写河南人,因为河南人老被人家误会。我说,其实河南是不必要写文章的,因为她们的历史太辉煌,她实实在在是一个很伟大的存在。我还说,比如我们最骄傲的唐代,唐代诗人李白是天外来客,不去说他了。从杜甫开始,后面有很多我们喜爱的唐代诗人都是河南人。我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摘了一些资料。唐代的时候实行科举制度,进士的名额,第一名是河南,184名,第二名是河北,160名,第三名是陕西(长安的所在地),149名。北宋的时候,科举制度录取的数量,第一名是河南,196名,比唐代还多,第二名是福建,138名,第三名是浙江,132名。这本书还统计了历代杰出专家的分布图。唐代第一名是河南,第二是陕西,第三名是河北。宋代发生变化,因为有南宋,第一名是浙江,第二名是江西,第三名是河南。在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过程当中,在极长的时间之内,她都是重心所在。现在我们提倡文化河南,我觉得有非常深厚的历史理由,它不是凭空造起来一个文化河南,它本来就有那么好的底蕴。尽管后来由于文化和经济活动的迁徙过程,它失去了某些因素。但既然伟大的中华文明最初的锻造地就在河南,或者说河南是锻造地之一,那么雄风犹在,价值犹在。希望广大的河南朋友一起努力,让曾经是中华文明千古雄风的发祥地重见雄风。
  第二点,我讲一讲由这里开始奠基的中华文明,她到底凭什么在全人类的古文明都灭亡的情况下,唯一地留存了?她的光荣在何处?她的优势在何处?通俗地来说,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何在?
  文化河南是整个文化中国的一部分。我们以前经常会说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历史悠久不能说明她长寿。早的文明很多,比如,巴比伦文明、美索布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历史悠久根本不能说明中国文化唯一的特点。除了历史悠久以外,还说地大物博。地是不小了,可是地大物博一定不能说明她能够活到今天。而且我们物博的程度也不像我们过去所说的程度,我们的资源并不是那么丰富。还有,说中华文明为什么伟大?因为勤劳勇敢。但哪个文明不勤劳?哪个文明不勇敢?但是他们都灭亡了。1920年,英国的大哲学家罗素到中国来,讲中国有很多很多好处。人家说中国有什么缺点?他讲了几个缺点,其中有一个缺点就是中国人比较胆小。
  一个优点就是中华文化不喜欢远征。中华文明不喜欢远征,已经成为美国人写的《世界文明史》讲到中国文明的时候的开头的一段话: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相比,她年纪是比较轻的,但是她一出现在世界舞台上,就再也没有下过舞台。理由是:中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不支持中国军人远征,她的国家从来没有整个国家成为一个向外扩张的军事体系。正因为没有发生过,这个国家也就不会被毁灭性地报复。正因为没有发生过,这个国家也不要为远征支付自己巨大的文明代价。这和我们的农耕文明有关。依靠大河建立起来的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区别很大。游牧文明和海洋文明居无定所,具有某一种明确的侵略性。农耕文明依恋的是自己的熟土,对远方的土地没有太强烈的兴趣。远征在世界古代永远是一种文明的自杀,即使你胜利了也是文明的自杀。中华文明的不远征带来了中国保持了她基本的使命。她即使内耗也在一个价值系统之内,大家争夺在这个价值系统里面的控制权,这个价值系统没有破碎。
  中华文明长寿的第二个秘密是中国文化不喜欢极端。这也是农耕思维产生的。农耕文明告诉农民:热,热到头上就变成了秋风习习的阴凉;冷,冷到头上又迎来了春暖花开的季节。一切都是循环,这是农民懂得的真理。也有一些极端主义的阶段,但是时间不长,很快被克服了。农民的这种思维后来就进入了我们的周易哲学,一种阴阳涡旋型的高层智慧,它远远高于后期的很多哲学流派。从周易哲学再到孔子的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极高的智慧,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它只是一种好人哲学。中庸之道是反对极端的一种择世的方式。就是两个极端都不要,而是找一个合适的点。只有站在这个点上才能照顾两个走向极端的人群,所以只有中庸才能关注一切人。这是中华文明的很大的优点。这不是不分是非,但是分了是非以后的处理方法一定不是极端的、血淋淋的方法,一定不是激化矛盾的方法。这就是中庸之道的要义。你用极端的办法推翻另一个极端,结果只能是大家一起走向极端。避免极端主义就是我首先放弃任何极端主义的方法,大家慢慢地回归中庸之道。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境界。中庸之道一定会成为世界的安详、社会的和谐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思想。
  第三个,中国人不喜欢失控。这也是中国文明没有灭亡的第三个秘密。这个问题说起来比较复杂,不喜欢失控也代表了中国人的不自由、不民主,有很多毛病。但我们如果想一想完全失控的时候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就会知道当时秦汉帝国所制定的很多维持我们国家秩序的办法其实是功大于过的。比如: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还有秦汉王朝规定了户籍制。这会带来很大的不自由,但实际上是对于兵荒马乱的古代社会的有序管理。还有郡县制。1300年前的科举制度保证每三年提供大量的文官来管理中国各个地方。各个地方的县官整体上还比较负责。因为他们学的、考的内容是以儒家学说为主,治国平天下。学了治国平天下的哲学,然后再来管理自己的一个县或地方,我们的说法叫专业对口。而且更惊人的是,由于1000多年的科举使中国无数男子不得不为了做官背诵这些经典,所以这些经典也活过来了。世界上没有另一种文明的经典被那么多的生命代代地去背诵、去研究、去传扬。正因为这样代代地传扬、代代地背诵,所以看上去是经典滋养了年轻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年轻的生命滋养了千年的经典。
  最后必须要讲到第三个方面,中华文化的缺憾。
  如果我们认为中华文化全部是好的,国学全部都是精华,这是对我们的祖先不负责,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负责,也是对我们今天的继承者们不负责。我们的文化其实问题很多,比如:我曾经讲过2500年以前,人类已经成熟,希腊哲学家研究人和物的关系,印度哲学家研究人和神的关系,中国哲学家研究人和人的关系。很多年过去了,以希腊哲学为母本的西方哲学特别地发展自然科学,也就是人和物的关系、客观世界的关系,所以自然科学特别发达,对客观世界的探索也特别完整。印度的神学、宗教比较发达。中国的论语都是在研究人和人的关系,在当时一点不落后,而且一直没中断,但是人和人的研究太长久了,所以已经成了一种很大的包袱。梁漱冥先生也讲,中华文明走到后来一直不研究自然科学,老是研究人际关系,也就是一个包袱了。
  中华文明优点和缺点并存,但明显的缺点有这样几个供大家参考。我用最温和的语言来讲,我们不要对我们自己的文明进行过于声色俱厉地声讨。
  第一,中华文化不太在乎公德。
  中国其实是讲道德的一个民族。中国的传统哲学里面对公共空间的关系太抽象,她关系到的主要是两个“廷”,一个家庭,一个朝廷。对朝廷是忠,对家庭是孝。对这个“廷”之间的空间比较陌然。所以我们中国的旅游者到外国去,随地吐痰、高声喧哗,不注意公德秩序,其实不是道德问题,我始终觉得他们不懂得公共空间是怎么回事。公共空间应该用什么态度来面对,对我们中国大多数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这正是我们文化要关注的地方,也是我们传统文化比较缺的地方。经常有女孩子向我提问题:男性的第一魅力是什么?我会讲:对陌生空间的责任感是男性的第一魅力。
  第二个中国文化的毛病是:中国文化不在乎实证。
  讲通俗一点就是不在乎真假。我们讲的往往是善恶、忠奸。当年西方的实证主义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提倡的是一种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在中国历代没有普及。我们历代的统治者关心的是忠和奸、善和恶,明正言顺,而不是讲这件事情实实在在的真假在哪里。十几年,全国到处都是我的盗版书,我当时很难过,我到处求那些领导。领导拍着我的肩膀说:“小余啊,好书多印一点怕什么?!”他对盗版没感觉,他在乎的是好书还是坏书。这就为我们打击盗版带来很大的思维障碍,造成我我们向前发展的重大阻力。
  中国文化的第三个缺点是中国人不在乎创新。
  我们的创新意识比较薄弱,我们永远在寻找着过去的规范。创新就是要冲破老一代的规范。按照美国人的说法就是中国人有一种奇怪的情节,叫做祖父崇拜。但并不是每一个过去的传统都是好的。中国历史上有一个非常伟大的文化工程,就是《四库全书》的编纂,乾隆皇帝在晚年召集了当时很有学问的纪晓岚和其他人,用九年多的时间编成了《四库全书》,将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典籍汇集在一起。我在肯定这个伟大的同时,调查了一下在这十年之间西方学者在做什么。调查后发现:瓦特发明了连动式蒸汽机,德国铸造了第一条铁轨,法国造了第一条铁桥,美国科学院在波士顿成立,还有大量自然科学的发明和发现都在这十年当中完成。而在人文科学领域里,无论是休谟,无论是亚当斯都做出了非常大的、划时代的贡献。我不得不感叹:我们在整理古籍,他们在探索未来;我们在咬文嚼字,他们在实验室里面辛苦地面对各种数据;我们在对人的崇拜当中过着非常安详的日子,他们在探索未知世界的冒险行为当中为自己争取了空间。这个结果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历史确实很辉煌,但我们现在生活中有关的一切,电灯、汽车、空调、摄像机,似乎都和中华民族的原创性没有关系了。我们现在经济的崛起,很大一部分是克隆人家已有的经验,但原创的力量越来越降低。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原则起到很大作用:一切都需要无争议,才能够很好地通过或者上升、或者得奖。如这个干部没有争议所以升职,这个戏没有太大争议所以得奖,这个项目没有争议所以立项。但是无争议是个陷井。因为任何创新都是对原有世界的挑战,任何创新都是对原来的从业人员的背离。这是造成我们创新意识薄弱的非常重要的原因。这就是我们文化的成果。因为我们讲的中庸之道,我们要讲协调、讲无争议,优点和缺点有正反的关系问题,很好的优点在一定条件下就变成了缺点。创新不是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完全可控的话一定不是创新。所以,由河南出发的文明非常伟大,艰难困苦地走过了几千年的道路,使我们充满感情。我走完那么多文明的考察以后,我真是热泪盈眶,我曾经讲过这样的话,就像对待自己的母亲,原来认为我的母亲太老了,缺少风度,又不懂外语,但是看了她的老茧,你会觉得我们的母亲真不容易。走完中东亚、南亚、非洲这些国家,从西藏进入国境的时候,不禁热泪盈眶。你会觉得中华民族真不容易,经过几千年活下来了,真是让我们很感动。但是我们还是要承认,她确实在新的时代里面需要进行自我更新,她有好多弊病,需要在重新选择中改变自己的自身生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21世纪世界最伟大的文明的组成部分。
  谢谢大家!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