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农村环境现状及对策的思考
四川巴中市巴州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工党员 冯天万
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时代的主题,八国峰会乃至联合国安理会都将环境问题列入核心议题。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党的十七指出: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国务院办公厅制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并于
农村环境现状
巴中市巴州区位于四川省东北部,经济总量小,交通闭塞,远离经济发展主轴,是一个拥有136 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 80% )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典型贫困人口大区。全区国土面积为25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8115公顷,林地10095公顷,自然湿地 2150 公顷,森林履盖率48%,森林蓄积660 余万立方米,但存在数量型增长和质量型下降并存的现状;域内水土流失面积为1576平方公里,占61%,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以水力面蚀、沟蚀和山洪侵蚀为主,年侵蚀总量为521万吨;境内河流水质仅为Ⅲ类,农村和集镇饮用水水源污染比较突出。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集镇建设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工业污染不断向农村转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格局没有形成,农村环境污染日趋严重。表现为:畜禽、水产养殖业污染日益严重;农作物秸杆就地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呈上升趋势;农药污染依然存在;白色污染加剧;挖砂取石造成的环境破坏日趋严重;集镇生活垃圾、生活废水污染十分明显;湿地减少河床的自净能力减弱,耕地有机质下降,土壤潜育化严重;人民群众饮水难完全解决尚待时日;对森林的乱砍乱伐现象时有发生;乱倾乱倒、乱排乱放现象普遍存在;广大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乡镇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尚未纳入议事日程。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巴州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农”问题始终困绕着历届政府。
对策与思考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广泛地深入农村调查研究,针对目前农村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还要建设生态文明的三重任务,按照十七大政治报告的要求,根据贫困地区财政状况、人民群众的需求、群众环境保护意识等情况提出个人之管见。
一、强化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措施之一。只有通过知晓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意义,才能在行动中自觉保护环境;只有通过环保知识进机关、进社区、上书本、入课堂,从娃娃抓起,且持之以恒地宣传教育,把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把中华文明与长江、黄河流域生态状况的关系,把印度河流域塑造的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以及古巴比伦文明所经历的由盛至衰的悲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把环境与健康、生态与发展、保护与利用、治污与效益的辨证关系用通俗易懂的道理讲深讲透,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明白环境保护决定着一个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影响着人类的现在、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才能使广大群众干部真正做到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规划做起、从每一个项目规划抓起,形成人人讲环保、事事重环保、全社会共同参与抓环保的浓厚环保氛围。
二、加大投入,为农村环保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建设一个环境优美、经济发展、村容整洁、生态良好的新农村,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又是一个需要大投入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要开创农村环保工作新局面,必须要以生态县(区)建设为抓手,认真解决广大农民群众饮水安全问题,集镇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农村畜禽水产养殖的治污问题,化肥、农药、白色污染的防治问题,水土流失的防治问题、农村秸杆的综合利用问题、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问题等等。国家虽然在农村饮水、沼气建设、水土流失防治、林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给予了投入,但与需求相比仍显得杯水车薪;农村的化肥、农药、白色污染防治虽有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和低残高效农药的使用,但与农民增收的要求比较相去甚远;在一些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中,塑料地膜的需求越来越大,农民只考虑眼前投入小的现实,绝不会思考未来地膜对土壤的破坏问题;随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提速,原来的城镇基础设施已经超荷,农村集镇根本就没有治污设施,生活污水、垃圾的任意排放,既污染了农村的土和水,又污染了城市的饭和菜。要解决这些问题,都涉及一个投入,而贫困地区政府财力十分有限,难有较大作为,必须依赖国家。国家应该统筹考虑,比如在下达的农业项目资金、交通建设资金及其它专项资金中环保建设资金应占一定比例,强制性推进环境保护;国家重大项目建设中的环评经费应留一定比例给当地乡镇政府用于环保项目建设。只有通过国家的环保项目投入、其它项目的环保投入、地方政府投入、群众个人投入的多元投入机制,逐步改变贫困地区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的现实,才能实现农村环保的综合治理,改善农村环境。
三、完善政策,严格监管约束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主要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其相关法律和政策性规定。从现实情况审视这些法律、法规和规定,存在着法律层面上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政策层面重城市轻农村;项目环评经费上收、事下管、权责利不对等;基层环保队伍业务素质与工作要求不适应等问题。对此,国家环保部应积极做好法律的修订工作,争取全国人大早日出台新的环保法;加强对贫困地区农村环保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制订相关配套政策,下放部分权利于基层,使之责权利对等;加强县(区)环保部门人员的业务培训,着力提高他们法律、政策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特别是做群众工作的能力)。
要严格农村环境污染监管。政府的招商引资项目必须坚持浪费资源的项目不引进、对环境污染大的项目不引进、对自然生态有较大负效应的项目不引进。对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致富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也必须坚持先论证后引进。要严格坚持“三同时”制度,对已有的工业企业要限时减排治污或者采取关、停、并、转的办法进行综合治理;对整个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必须首先制定环境保护规划,严格按规划实施,经费、政策、时间约束到地方,到项目,到人头;林业部门应针对林权制度改革给森林可能带来的负效应,研究有效的管护措施,确保森林覆盖率、畜积量稳步上升;要实行严格的制度保障,要像控制人口、保护耕地一样,实行严格的环境、资源保护制度;要严格环境标准、执法纪律、执法手段,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和评价考核体系,绝不允许在农村环境问题上再出现“少数人发财、人民群众受害、全社会买单”的情况出现。
四、建立补偿机制,激励开展农村环保工作
建设生态县(区)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覆盖率既可以涵养水源,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防沙治沙,促进降雨、净化空气、维护粮食和水资源安全,减轻洪涝灾害,提供可再生能源,还可以保护动植物的多样性。森林还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最大的吸碳器,也是最长久的固态碳形态,具有调节气候的重要功能。因此有专家指出1980年到2005年25年间,我国森林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达51.1亿吨,树木每增长一立方米就能吸收二氧化碳1.83吨,释放氧气1.63吨。我国通过直接减排和间接减排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较大贡献,而我区由于森林覆盖率较高,每年既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的生态贡献,又为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可以说我们是在勒紧裤袋做贡献。因此,国家应该尽早从财政角度设计生态补偿机制并出台相应的生态补偿政策,通过补偿的形式激励长江、黄河上游地区持之以恒地抓好生态建设,有序推进农村环保工作,达到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为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创造宽松的生态环境。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是一项面宽量大、人数众多、工作难度大、见效慢的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需要国家和各级政府长期大量的投入、社会公众的自觉参与、媒体的大力宣传教育。通过以城带乡、示范引导等多种方式和加强生态工业经济、生态农业经济、生态商贸经济、生态文化、生态人居体系建设,经过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才能实现广大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大地葱绿、河水清澈、蓝天白云、鸟语花香的优美生态环境。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