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标题: 关于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打印本页]

作者: 大明老秘    时间: 2009-4-14 14:36
标题: 关于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市政府和市政协2007年协商调研课题的安排,5月22日至23日,在市政协副主席吕凯明、赖逢良的带领下,市政协文教卫体委组织部分委员分成两个组,分别深入到沙县、尤溪和将乐、泰宁等县,通过召开座谈会、进村入户和实地察看等形式,就我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并经市政协主席会议讨论。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市各级文化部门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加强领导、完善设施、创先争优、建设队伍、规范市场等措施,促进了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是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农村文化活动较好开展。各县(市、区)都成立了文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沙县给予每个文化站5万元的建设经费补助;泰宁县把发展文化事业纳入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每年召开专题会议听取汇报,协调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将乐县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把农村文化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精神文明建设考核内容。
通过加强组织领导,我市农村文化活动得到较好开展。各地组织开展“亿万农民健身活动”;泰宁县创排梅林戏新剧目十余个,演出320多场,观众10多万人次;尤溪举行广场大家唱、农民赛诗会,明溪、大田、宁化、将乐等县举办农村歌手赛、农村文艺汇演等活动。逢年过节,各地开展了棋牌、猜谜、拔河、秧歌、球赛及元宵舞龙灯、端午龙舟赛、重阳登山等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二是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得到拓展。各地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新建一批文体场馆和活动中心,县、乡、村三级文化网络逐步完善。将乐县投资800多万元,建成面积7747平方米的文化三馆;沙县投入800多万元建成文化一条街;泰宁、尤溪等县分别投资数百万元新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结合新农村建设,建立了内设图书阅览室、娱乐(活动)室、展览室的文化服务中心。目前,全市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25个,乡级文化站101个,近千个行政村建立了村文化室。
随着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文化阵地得到拓展。各地充分利用农村宣传栏、文化中心和广播、电视、网络等文化载体,扩大农村文化活动的覆盖面。各行政村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创建“宣传文化中心户”,组织农民开展“六个一”活动(每月组织一次时政学习、一次文娱活动、一次普法教育、一次公德评议、一次实用技术培训、一次计划生育讲座),使之成为新时期最贴近农民生产、生活的文化活动载体。
三是创先争优进一步深化,农村特色文化逐步发展。各地进一步深化创建文化先进县(市、区)和文化先进乡(镇、街道)活动,积极开展“民间艺术之乡”和“民间艺术特色之乡”的创建活动。目前,我市尤溪、泰宁、沙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并有省级文化先进县3个,市级文化先进县5个、先进乡(镇、街道)19个。同时,我市农村特色文化得到发展。各地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发掘、整理和弘扬优秀民间、民俗传统文化,精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红色旅游文化、小吃文化等文化品牌,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市共组建上百支民间文艺社团,举办全市民间、民俗文艺调演,促进了我市优秀民间、民俗文化发展。目前,全市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化保护单位25处。永安大腔戏、泰宁梅林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沙县肩膀戏、泰宁傩舞、将乐龙池砚、西山造纸被列为省级名录。
四是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农村文化市场日渐规范。]各级文化部门通过采取选配好基层文化工作者、加强基层文化干部培训、积极扶持基层文艺活动队伍等措施,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结合的农村文化队伍。全市有70多名机关干部、教师、大中专毕业生进入到基层文化单位工作;市、县两级文化专业人员还深入乡镇,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教育、业务培训和上岗培训。泰宁县成立农民管乐队、山歌队、舞龙队、业余梅林戏剧团、民间风情表演队等基层文艺活动队伍。将乐县发展业余文艺团队13支607人。同时,各地通过健全文化出版市场管理网络,加大“扫黄打非”力度,整顿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秩序,促进了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基层经营性文化娱乐场所425家,电子游艺71家,互联网服务234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511家。
二、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文化活动场所少,场所使用率低。全市“三馆一站”中有40%的文化馆、30%的图书馆的馆舍面积不达标,40%的场馆功能不健全,场所使用率低;全市145个乡(镇、街道)有69个乡级文化站借寄其他单位或无活动阵地,3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站只有49个,村文化室的建设则更为薄弱。
二是文化资金投入少,资源利用率低。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事业投入不足。县级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购书经费普遍不足,有的县级图书馆藏书量还不到达标要求的一半。一些文化馆、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文体设施建设维护及活动经费缺乏,难以正常开展活动,造成文化资源的严重浪费;影剧院、电影公司运营困难,专业剧团大多有名无实,农村影剧市场日益萎缩。个别财政困难县图书馆、文化馆(站)的干部职工工资待遇没有落实,只能拿到40-80%工资,严重影响工作积极性。
三是文化形式创新少,活动吸引力低。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十分贫乏,农村文化消费普遍低下,大部分文化站由于受现有场地、经费限制,同时也受干部专业素质、观念的局限,文化活动的手段过于简单,形式过于陈旧,活动内容也缺乏创新,主要以唱歌、跳舞、鼓乐队等传统活动方式为主,文化活动地点大多在集镇,活动时间也多集中于元旦春节等节假日。加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滞后,可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掌握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对群众没有多少吸引力,文化站的功能在逐渐萎缩和降低。边远山区农村的文化生活贫乏,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是文化队伍素质不高,工作主动性不足。农村文化专干不“专”,大多在乡镇党政部门兼职,主要工作精力不在文化方面;一些文化站没有正式编制,有的则长期在编不在岗;专业人员严重不足,人才流失,知识老化,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全市乡级文化站166名在职文化工作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的57人,仅占34.3%。针对农村文化事业滞后的局面,一些基层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及有关部门在思想上对发展农村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主动作为和开拓创新精神。
三、关于加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然要求。加强我市农村文化建设,对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推进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建设文化强市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市广大农村群众的物质生活正在变得越来越好,而精神文化生活却相对滞后,对文化生活的品位、质量要求正逐步提高。为此,今后,我市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突出地方特色,建设文化活动场地,完善文化设施,开展文化活动培养文化体育人才,以此推动全市文化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1、提高认识,思想促动,正确把握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
没有农民物质上的富足,就难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没有农民素质上的提高,也难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因此,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工作的指示精神,从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三明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对农村文化工作的领导,把新农村文化建设纳入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要认真抓好国家和文化部出台的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真正使农村文化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工作中做到“五纳入”:即把农村文化工作纳入各级人民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党政领导任期工作目标责任制、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纳入整体改革方案。要把经济扶贫与文化扶贫结合起来,治穷和治愚结合起来,通过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全市农民的文化素质。要正确把握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求富、求知、求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农民群众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引导农民群众崇尚科学,分清是非、善恶、美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健康文化趣味;引导广大农民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不可牺牲生态环境、社会公正、公共卫生等为代价;引导农民建立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营造出一个农民安居乐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容村貌整洁,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美好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2、统筹规划,投入拉动,加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农村文化事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离不开政府财力的扶持。因此,各地要本着“政府主导、量力而行、统筹规划”的原则,加大农村公益性文化阵地建设力度,加快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建议各级政府在组织力量对全市农村文化现状进行全面摸底的基础上,制订加快全市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实施。市政府在今后若干年内,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与各级地方财政配套使用,主要用于乡镇文化站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改扩建;要抓住“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对乡镇文化站建设投资力度的机遇,争取省级财政加大对中央苏区、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扶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广电村村通工程应争取列入国债建设盘子,得到国债资金支持。通过积极争取项目,拓宽融资渠道,努力改善和充实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基础设施,优化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夯实基础,切实改善全市基层文化建设滞后的状况。同时,要把发展农村文化与抓好城镇建设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协调发展,要在中心地段或人口集中地段划定文化机构的位置,使文化建设在小城镇建设中占有恰当位置,进而辐射和拉动周边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要突出重点和特色,以国道、省道沿线及全市新农村建设试点乡村和各大集镇为重点,在各县(市、区)分别创建1-2个农村特色文化示范点和特色文化乡镇,争先创优,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基层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要创新思路,积极创建“一县一品”、“一乡一品”特色文化活动,着力提高文化站(中心)服务功能,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活跃地方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经济文化协调发展。
3、健全机制,队伍带动,加快建立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
要加快建立健全农村文化队伍管理机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稳定和发展专兼职相结合农村文化队伍。首先要解决各县(市、区)文化馆、各乡镇文化站文化干部人员编制紧缺、“不务正业”的问题。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属公益性事业单位,应在人员、编制、经费及办公、活动场所上予以保证,一些文化站场所被挤占挪用应限期收回,从编制、人员、财力上保证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其次,加强组织培训,不断发展壮大农村文化队伍。政府要安排专项经费抓好农村文化专职干部的培训工作,选送农村文化骨干赴省内外有关高等院校、艺术团体进行业务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素质。要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文化工作。向社会广聘人才,使一大批懂文化、会管理、有专长的文化人才充实到农村文化队伍中来。第三,落实待遇,充分调动文化队伍积极性。要切实帮助基层文化工作者解决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逐步形成一支“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乡村文艺创作、演出队伍,创造条件使文化不仅能下乡,而且能住乡,用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占领农村阵地,促进农村文化的发展与提高。第四,积极培养农民群众文化骨干,加强对民间文化队伍的业务指导。在村一级要努力发展一支农村文化协管员队伍,做好人员选聘工作,落实经费补贴,积极发挥乡土文化人才作用。
4、整合资源,管理驱动,有效解决农村文化的“三难”问题。
为农民提供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产品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从解决我市农村普遍存在的“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演出难”的“三难”问题入手,以县(市、区)文化馆、图书馆、电影队为龙头,以乡镇文化站为基础,以民间文艺队伍、个体办的文化实体为补充,加强管理,整合资源,逐步形成农村文化网络,加快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一是要加强农村文化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县、乡文化机构的作用。现有的农村文化机构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和载体,要充分发挥其带动和辐射作用,有计划、有选择地发掘农村文化人才,推出文艺精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二是要确保县(市、区)图书馆的业务经费。县级财政应将图书馆购书经费列入预算,确保每年有新书进入图书馆,科普及农业科技书刊必须占一定比例。县级图书馆的工作重点应当放在农村,要把图书送到农民手中,把文化、科技知识和信息送到农民手中。三是要尽快形成我市农村电影放映网络。调查表明,农民群众对电影、尤其是科教片是非常欢迎的。为了推进农村电影发行事业,解决好县级电影队当前面临的问题,建议市文化与出版局认真研究解决好电影放映设备不足,放映员队伍逐渐萎缩,影片库存老化,知识面、信息量不能满足农民需求的问题,并总结和推广好的经验。四是要积极扶持民间文艺社团,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室、图书室、剧团、电影放映队等,不断丰富农村业余文化生活。要经常组织市、县属专业文艺团体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扶持民间职业剧团的发展,切实解决农民文化生活贫乏和看戏难的问题。
5、解放思想,创新推动,不断促进农村文化市场繁荣发展。
首先,要创新机制,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和有志之士,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产业。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以市场运作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给予政策优惠和经营扶持,走好“政府引导,多方投入,企业运作”的发展道路,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不断提升农村文化事业的规模、实力,品位和形式。
其次,要根据农村客观实际,走“城乡共建,城乡结对”之路,把城区文化与农村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城市支持农村,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农村文化建设,鼓励民间资本、慈善组织和各界人士捐助农村文化事业;广泛开展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把“三下乡”变为“常下乡”,把“送文化”变为“种文化”,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
第三,要将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与发展旅游产业有机结合。我市在大力发展旅游业,展示山美水美的同时,应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艺术,不断开发各种健康向上、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不断提高我市旅游业的文化品位和档次。建议旅游局和文化出版局互相配合,共同研究,采取措施,在开发建设我市旅游事业过程中,充分重视地方文化艺术的建设和发展,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抢救保护和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打造民族民间文化品牌。要设立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县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确保文化遗产保护计划的有效实施。

三明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