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认识自己
□张保振
同事、同志之间的和谐相处,除了相互之间的信任、支持,包容、宽容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认识自己。
要认识自己,说得更通俗一点,就是要明白自己的身份,弄清自己所处的位置,干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要认识自己,首先是个遵守秩序的问题。秩序者,次序也。这种次序指的是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含有整齐守规则的意思。《诗·小雅·宾之初筵》载:“宾之初筵,左右秩秩”,说的就是这样:来宾在筵会上左左右右有顺序,规规矩矩有秩序。秩序,可以说从古到今,从中到外,历来都被当作一件大事、要事来看待。如,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就大力倡导“尊尊”原则,即秩序原则,强调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这“三种人”的关系如何处;在我们党的传统规矩中,更是把秩序作为党内民主集中制的一种原则规定下来,强调下级要服从上级,个人要服从组织,全党要服从中央。这种讲秩序的作法,在国外表现的形式也颇为独特。华盛顿的国会图书馆的天花板上,就漆有这样11个大字:秩序,是天国的第一条法则。可见,通过认识自己,从而在社会和单位大家庭中讲秩序,守规矩,是和平年代、发展时期的一条重要原则。
要认识自己,还是一个提高素质与能力的问题。古往今来,从来是“自知者英,自胜者雄”。也就是说,自知者,才是英雄豪杰、优异之人;能战胜自己者,才是智慧超群、才能盖众之人。而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无数事实都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自知者才叫明。这种明,如“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不仅可使“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而且可使耳聪目明,不致暗生。因为,这种明,是对自己在与人相处、与事相处时所处的地位、角色和能力的真实了解和确切把握;是时时无情面地解剖自我、与“人镜”相比自我认识的结果;是自觉有何长处、便极力保存而光大之,自觉有何短处、便极力避免而奋发之的结果;是动必三省、言必三思,自我控制、旧习自除,使自己言行举动符合自己角色定位要求,实现自我完善的结果。一句话,认识自己,是一种高素质的表现,是一种高能力的体现。
要认识自己,同时也是一个依照社会文化处事的问题。人在社会中,离不开社会文化的风蚀雨润。这种社会文化,既有强制性的,如法律规范等;也有非强制性的,如道德规范、宗教规范、习俗礼仪等。这种社会文化,不仅具有很强的稳定性,而且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她“活”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存”在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信息里,“植”在传统文化的基因里,使人们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从来不需要刻意去想,却永远不会忘记丢掉,好象是一种用手抓不住、但怎么也摆脱不了的那种似空气般处处存在、时时流动着的精神氛围。这种社会文化,也叫社会标准。这种社会标准是社会群体中人们共同行为规则的总和,是调整人与人关系的总和。她不仅渗透在自然环境的框架中和社会生活的制度中,而且渗透在自身行动和思想的规范中及个人精神生活的境界中。这种社会文化,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要求人人都要认识自己,从而在其位,谋其政,做好分内之事;在其岗,尽其责,做好应做工作。
要认识自己,表面看,似十分容易;细深究,委实不易。这种不易,虽因人因地因时而异,但却绵绵不绝,话题难休。譬如,《淮南子·原道训》中记载的那个叫蘧伯玉的人,到了五十岁,才知道自己“有四十九年非”;还譬如古希腊戴尔菲神庙入口处早就刻有的那个“认识你自己”的箴言,也时时在提醒告诫着人们认识自己是不易的。其实,说不易也易。关键在于不要只见自己不见别人。人在社会生活中,就要学会环顾左右。“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就要学会善找“参照物”。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正观念、正行为;就要学会多向实践学习,多向载有“许多事情,过去有过;许多问题,前人想过;许多办法,曾经用过;许多错误,屡屡犯过”的书本学习。相信,只要这样做了,是会清清楚楚认识自己、明明白白知道自我的,是不会犯下说话办事时不知自己是谁就信口开河的低级错误,更不会产生在走楼梯时的那种感觉:抬头看,“我低你一级/你高我一级”,但回头看,“我高你一级/你低我一级”,从而不知自我,言行出格。
要认识自己,不在于理论,而在于实践。观念总是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并强化、固化的。认识自己,就是认识人生、成全人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天天努力,就会日日向上。
(作者系国家烟草专卖局副局长)
欢迎光临 老秘网_材夜思范文 (http://caiyes.cn/)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