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立和完善抓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制考评机制的思考
<p align="center" class="style25"><strong>中国古代吏治的得失与借鉴</strong><br>——以唐朝吏治为例(上)</p>
<p align="center" class="style25 style38 style39">宁 可</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从事秘书工作应当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才能,而对历史和政治知识的掌握更为重要。中国古代吏治是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博大精深,当然也非常复杂。了解中国古代吏治的成功经验、变化沿革和历史教训,对于我们提高知识素养、更好地做好秘书工作是不无裨益的。从本期起,我们分两期连载首都<st1:PersonName
ProductID="师范大学" w:st="on">师范大学</st1:PersonName>博士生导<st1:PersonName
ProductID="师宁可" w:st="on">师宁可</st1:PersonName>教授的相关文章。<b style='mso-bidi-font-weight:
normal'>——编 者</b> <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o:p> </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吏治,指古代官吏特别是地方官吏管理和统治民众的方式和治绩。放宽一些,它涉及到官吏的教育、选拔、任免、考核、监察和奖惩等诸多方面。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吏治也就是治吏,或者叫吏政。<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官吏、官或吏,是各级官员的通称。但古代的官和吏亦各有专门的涵义。官,一般指有品级、地位较高的官员,低的无品级的如书办等则成为吏。官多是读书人出身,读的是儒家经典,很多实用的东西没有学,也不大清楚;官是个特权阶层,高高在上,不熟悉下情,具体的事都由吏去办。所以,吏在中国古代官僚体制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人多而杂,所起的作用也很重要,甚至可以操纵政事,问题最多,也最难管理,吏治的好坏,他们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官分文武,这里只讲到文官,武官的一些问题先不涉及。<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1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b
style='mso-bidi-font-weight:normal'>一、中国古代吏治概况<o:p></o:p></b></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吏治,乃至“治吏”重于“治民”。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的重要特征,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所决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战国秦汉以来,中国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地主经济。而作为单个的地主,在政治上直接统治农民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地主阶级的政治权力集中到他们的总代表皇帝那里。皇权是最高的、唯一的、绝对的。但皇帝不可能直接统治和管理民众,而是要靠各级官吏来管理和统治。就像一个金字塔式的网络,顶尖上是皇帝,下边是各级政府和官吏,底层是民众。官僚的权力是皇帝授予的,官僚对皇帝负责。这种权力很大,几乎是事无不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其他古代国家也有,像古代埃及、波斯、拜占庭,后来的奥斯曼帝国、俄罗斯等,但都没有中国这样完备而严密的官僚制度。<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一)中国古代吏治的完备与严整性<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一是有明确的指导思想。重视官员的“德”,也就是官员的品德教育。从小抓起,主要是教授儒家经书中的政治思想和德行操守,选官要依此标准,考试也依此。而且官员还负有“教化”百姓的职责。<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二是有为官的具体规范和标准。先秦典籍《左传》里就讲到相传为舜制法律的皋陶法中规定“昏、墨、贼,杀”。即当官不明、贪赃、滥施刑法的杀头。反过来,清明、廉洁、公正执法,就是做官的基本要求。“清官”的标准就是“公正廉明”。此后,做官的具体规范、要求越来越多。出土的云梦秦简有官书《为吏之道》;唐宋以来私家著述多了起来,托名东汉大儒马融的《忠经》,主要是针对做官的和要做官的人讲的。还有各式各样的“官箴”,从宋到清,浩如烟海。<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三是有法令的详细规定。中国法律,主要是刑法,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官员执法和犯法的处罚规定。<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四是对吏治有专门机构负责。其中尤其是相对独立的强有力的御史制度,能对官吏实施一定的,甚至是重要的监督、制约和弹劾作用。这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二)唐朝吏治的情况<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中国历史悠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从秦汉以来延续了两千多年,关于吏治的记录非常丰富,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也非常多。但我们这里,仅以唐朝为例。之所以选择唐朝,是因为它处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各种制度由秦汉时的粗疏多变而趋于定型完备,并为后世所继承;就吏治败坏的材料而论,唐朝不如以后各朝那么多而具体。所以,唐朝的吏治在中国历史上是有一定代表性的。<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唐朝吏治的历史背景。凭借农民大起义浪潮而起的唐朝,以唐太宗为代表的统治者有一个很明确的思想,那就是接受前朝覆亡的教训。唐太宗清楚地认识到,“官吏贪求”是导致隋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清明的吏治则是实施“轻徭薄赋”等种种政治政策的重要环节和保证。为此,针对“民少吏多”的弊端,大力并州县,裁减内外官吏,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人民赋役负担。重视选用廉吏,特别是地方长官人选。唐太宗曾把各地都督、刺史的名字写在屏风上,“得其在官善恶之迹,皆注于名下,以备黜陟”。并派大员巡行全国,升迁廉吏,惩治贪官。他“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随以所犯,置以重法”。再就是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经过数年乃至十数年的艰巨努力,终于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唐朝的官吏选拔制度。西汉立国,官员的选拔尚没有一定的制度。以后实行察举制,主要由地方官吏推荐人才,标准是德和才,尤其是德。这样的标准太抽象又缺少衡量的规范,加上地方官员自行推荐,结果弊端丛生,冒滥作假,东汉后期弄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地步。魏晋南北朝,随门阀政治而行九品中正制,以门第高下取得不同的任官资格,结果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隋朝起,行科举制,唐朝大行,一直延续到晚清,靠考试选官,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标准具体、方法公平,更多的人可以凭自己的本事经过考试去做官。选官的途径扩大了,方法科学了,这是一大进步。但问题是儒家经典的理念和现实政治生活及做官治事的能力有相当大的距离。考试的方法,唐代是“帖经”,即填空,纯属知识的记忆。最煊赫的考试是进士科,重视诗赋,但那也主要是显示应试者的文才,而非治世之道。到了明清,考试是具有严格框架程式的八股文,内容又限制为“代圣贤立言”,不许有独立见解,更是脱离实际。比较而言,还是唐代的选官制度较为合理,因为唐的科举考试,合格了只是取得任官资格,其间还需经吏部试“身、言、书、判”,考核其做官能力,才能任命。但后来这样的做法淡化了。<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唐朝对官吏的考核。唐代官员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由专门部门吏部考功司负责日常材料,临考核时由大臣主持。有统一的考课内容和繁琐复杂的评定标准,分九等,其中居官谄诈、贪浊有状的为下下等(可以注意,古代吏治历来重视贪污受贿问题),此外还有敷衍塞责、官官相护、渎职、枉法等,以考核定官阶俸禄的升降。<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唐朝对官吏的监察。监察制度是中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官僚体制的一个亮点。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高权力集中在皇帝,运作则靠庞大的各级官僚体系。皇帝通过这个机构对官员实施控制、防范与监察是必然的。监察机构一般直属皇帝,在官僚系统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地位很高,权柄很大,有直接检查、接受投诉、弹劾官吏、处置案件等权,甚至可以“风闻奏事”。不仅有对官员的监察权,而且有行政权和司法权,并有保障这些权力不受干扰阻碍的种种规定(当然也有限制这些权力被滥用的种种规定)。唐代监察有多种渠道,好些政府机构内部及彼此间都有互相监察的职能。专门的监察机构分台、谏两部分,谏官负责对皇帝提意见,议论政务得失,常是不痛不痒,作用不大。御史台则专门为皇帝监督官员,非常重要。御史是皇帝的耳目,直接对皇帝负责,甚至称可“代天子巡狩”。唐朝御史台分三院:台院专门纠弹中央百官,殿院巡视宫禁京城,察院的监察御史,分道巡按州县。明清御史台称都察院,长官都御史官居一品。地方的总督、巡抚也带佥(副)都御史衔,有监察属下各级官员的权力。御史特别是分巡各地的巡按权柄很大:第一,可以直接受理人们的投诉,甚至越衙上告。第二,可以独立办案,不受地方官员的干扰,可以会同司法机关审案,也可直接处置案件,包括抓人、搜集罪证、审问、定罪、施刑(有时死刑也可先斩后奏)。第三,监察范围很广,举凡行政、军事、财政、司法乃至官员生活作风都可以管。第四,沟通民情,中国封建社会,民告官属于以下犯上,限制很多。唐代越衙上告,多半可不受理,还要受笞刑,先治你个以下犯上之罪。后来到御史那里告状,限制要少一些,甚至御史巡按一地,出牌“放告”,放开来受理。<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唐朝对官吏犯罪的处罚和防范。法令有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对涉及贪污受贿的处罚。唐太宗注重选用廉吏。唐代法律对“主守盗”(贪污)、“以财行求”(行贿)、“因事受财”(受贿)、“受所监临财物”(侵吞公物,收受属下财物,包括送礼)、“请求”(请托)、“乞索”(勒索)、非法役使属下和百姓、侵夺百姓私人田产等,都有具体的量刑规定。还规定官员不许经商放贷,不许通过代理人经商,家属也不能在其辖区内经商放贷,不许利用职权参加外贸活动。另外,还有官吏任职的回避制度,地方官避本籍,中央高官近亲避京畿,中央高官子弟避监谏官,亲戚避同署联事。官吏犯罪,还要追究其上级和同僚的连带责任。关于提高行政效率,法令也有明确规定。如公文的收受周转均有时日限制,超时要处分,延缓、扣压有罪。<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贞观之治”给唐朝吏治开了一个好头。但到唐太宗晚年,他所奉行的“治道”原则也有所松弛。到了高宗特别是武则天时期,政局有几次变化,这期间武则天大量非制度化地除授官吏,告密酷刑之风四起。武则天打击的主要是上层反对她的政治势力,唐太宗奠定的开明吏治的基础还在,制度化的运作还能大体遵行,保证了唐朝在这80年间维持着上升的局面。武则天以后,中宗、韦后、太平公主操纵朝政,吏治废弛。玄宗即位,励精图治,整饬吏治,任用贤臣,淘汰冗员,加强制度化运作,以保障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唐朝在玄宗开元年间达到它兴盛繁荣的顶点,但社会矛盾也在兴盛外衣下逐渐孕集。到了天宝年间,玄宗从励精图治走向怠惰逸乐,政事不修,大肆奢靡。各种制度开始败坏,“钱谷之司,务为刻剥,向下苛索,名目万端”,吏治由松弛走向败坏。杨贵妃兄宰相杨国忠一身兼40多个使职,“军国之务,决于私家,事务责成胥使,贿赂公行”,促成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以后,唐朝吏治越来越糟,其间虽有几个皇帝和大臣想改变这种局面,但已无法扭转衰败的趋势。<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三)历朝吏治的特点分析<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总的来说,唐朝的吏治开头是比较好的,逐渐趋于败坏,其中有几次起伏,最后不可收拾,它与王朝的兴衰史是同步的。<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这种情况,中国历史上几个比较长久的王朝如汉、唐、明、清,大体上都是这样的,其中似乎有某种规律存在。从制度上看,从秦汉到明清,大体上从粗略到完备再到严密。各朝在吏治方面的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大略近似,但也各有一些自己的特点。例如西汉的内外朝,任用酷吏(包括治吏与打击地方豪强);东汉时的外戚、宦官的擅权与斗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唐朝后期的藩镇、宦官、朋党的相互争斗又互相勾结;宋朝吏治一开始就松弛疲软;元朝蒙古人、色目人当官,治理不行,又不用汉族读书人,以致政事全由属吏把持,是吏在历史上起作用(多半是坏作用)最大的时代;明朝中期以后皇帝昏庸荒淫不理政事,宦官乱政;清朝满汉官员共治及胥吏和师爷的作用等等。其中三个朝代宦官在吏治上起了特别坏的作用,那就是东汉、唐和明。<o:p></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在这些存在时间较长的王朝中,宋的情况有点不同。宋朝是由割据而走向统一的,没有经过强大的全国性的农民战争,因此宋朝最高统治者首先和着重考虑的是怎样不致削弱专制主义皇权,怎样不再出现分裂割据的局面。这里第一要控制的是军队,第二要控制的是官吏。他们考虑的不是通过“治吏”而去“治民”,而是只着眼于“治吏”,防止和限制官吏权力过大,因此采取各种“内重外轻”、“内外相维”的办法限制,牵制官吏的权力,加强对官吏的监察。另一方面则多让他们得到做官的好处,甚至养起来,不让他们捣乱和造反。宋朝的冗兵、冗官、冗费是很突出的,官僚机制从一开始就松弛、孱弱、昏暗,以后越来越坏。有人曾问北宋名将岳飞,天下如何能致太平?他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那时正是金人入侵的危急时刻,天下不太平,可见,文官总爱钱,武官多怕死,正是当时的普遍现象。过去官吏有所谓良吏、循吏、能吏、干吏、廉吏、酷吏等等称呼,“清官”这个词正是在宋朝从民间兴起的。千古“第一清官”包拯就是出现在宋朝,号为“包青天”。他的事迹有些是真实的,更多的是民间传说。当时人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金人元好问诗曰:“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把执法公正和廉洁不贪赃受贿结合在一起,称之为清官。那“青天”之外,就是一片黑暗了。人们那么地期盼清官,贪官赃官昏官之多之普遍,也就可想而知了。<o:p></o:p></p>
<p class=MsoNormal align=right style='text-align:right; text-indent:21.1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b style='mso-bidi-font-weight:normal'>(未完待续)<o:p></o:p></b></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o:p> </o:p></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21.0pt; mso-char-indent-count:2.0; font-size: 14px;'>
</p>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