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写作 发表于 2020-10-14 08:46:48

写作消息中根据不同需要对“地点”的处理有不同的方式

<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地点”是消息的重要构成要素,与时间、人物以及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并称消息“六要素”。所谓要素,是指构成事物必不可少的因素。“地点”能够成为消息“六要素”之一,说明其在消息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已经到了不可或缺的程度。而事实上,写作消息时,根据不同的需要,对“地点”的处理有着不同的方式。有的“地点”必须写清写明,有的“地点”必须写细写具体,有的“地点”则只需概写,有的“地点”甚至可以忽略不写。</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b><span style="font-size:12pt;">一、必写“地点”:权威郑重</span></b></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写清楚新闻事件的发生地,能够增强消息的真实性,让读者觉得消息实实在在,可感可信。一般情况下,消息都要写明事件的发生地,这也是“地点”能够被纳入“六要素”的重要原因。除了一般性的新闻事件要注明发生地之外,还有一些重要消息也需交代清楚“地点”,以便传达新闻事件本身之外的其他信息。</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一是“地点”重要,能够突显事件的重要性和权威性。</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t;">这类消息多属于时政类新闻,透过事件发生地,可以看出该地点的“政治地位”和特殊地位,也能够表明人们对该事件的重视。比如,新华社2020年5月8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 &nbsp;习近平主持并发表重要讲话》一文在导语中写道:“5月8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的意见和建议。”文中特意点明地点在“中南海”。众所周知,中南海是我国国家中枢,是党的机关和中央国家机关办公所在地。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座谈会,显示了党和国家对党外人士的高度重视。</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二是“地点”特殊,能够突显重要导向。</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t;">在一些特殊地点举行的活动,常常具有特殊的意义。比如,新华社2019年8月3日发布的《陈希在北戴河看望暑期休假专家》一文在导语中写道:“ 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陈希3日在北戴河看望慰问暑期休假专家,向各位专家并向全国各条战线、各个领域的广大专家人才,致以崇高敬意和诚挚问候。”文章特意写明地点在“北戴河”,表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认真落实党管人才原则。这有利于营造崇尚科学、尊重创新、爱才重才的良好社会氛围。</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三是“地点”有变化,能够凸显事件的特殊之处。</span><span style="font-size:12pt;">一些常规性工作通常有固定的地点,已经给人们留下了固定的印象。一旦地点发生变化,不同以往,在写作消息时就要特别注明,避免人们误解。</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b><span style="font-size:12pt;">二、不写“地点”:无碍真实</span></b></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虽然说“地点”是消息的“六要素”之一,但是有一些特殊的消息,不必写明“地点”,或者无法写明“地点”,此时就不必写“地点”。这种消息也十分常见,主要有两种情况。</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第一种情况是对一些众所周知的新闻事件,根据约定俗成的习惯,人们能够判断出发生地,因而不必写明。比如,一些党和国家的大事要事,多发生在北京。这已经成了人们的惯性思维,消息中即使不写明地点,人们也很容易判断出来,这时候就无需赘言。新华社2020年5月6日发布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nbsp;&nbsp;听取疫情防控工作中央指导组工作汇报&nbsp;&nbsp;研究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nbsp;&nbsp;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一文在导语中写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5月6日召开会议,听取疫情防控工作中央指导组工作汇报,研究完善常态化疫情防控体制机制。”文章并没有写出会议召开地点,但是根据惯例,人们都可以判断出本次会议是在北京召开。这种结论是根据过往工作规律得出的,而且也是符合事实的。</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另一种情况是此类消息并无发生地点,或者发生地点呈现多元化多样化,因而无需写出。一些公文发布类消息,是根据党政机关制发的公文改编而成,并无发生地。比如,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0年5月7日刊发的《教育部、卫健委发文:低风险地区中小学、托幼机构内学生不需戴口罩》一文,就是依据教育部、卫健委的文件而编写,并没有所谓的“地点”。还有一些新闻事件,也不必写明发生地。比如,新华社2020年3月26日发布的《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2020年4月24日发布的《习近平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强调&nbsp;&nbsp;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nbsp;&nbsp;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2020年4月30日发布的《习近平给郑州圆方集团职工回信勉励广大劳动群众 向全国各族劳动群众致以节日的问候》和《〈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5月7日发布的《习近平同葡萄牙总统德索萨通电话》、2020年5月9日发布的《习近平同朝鲜劳动党委员长金正恩互致口信》、2020年5月10日发布的《2020年全国城市节约用水宣传周启动》等消息,这些新闻事件多通过信件、电话、网络等进行,有的还涉及多地多方人员,情况比较复杂,因而均未写明新闻发生地。还有一些总结性、经验性的综合消息,发生地多元化,也无需标注“地点”。比如,央广网2020年5月6日发布《“五一”假期全国快递揽投量双双突破10亿件&nbsp;&nbsp;同比增长约四成》一文,介绍了“五一”假期期间,全国快递包裹揽投量增长情况,该消息并无具体的发生地。以上这些情况中,人们关心的是“事件”,新闻发生地并不是人们关心关注的重点,“地点”没有交代的必要,不做交代,也并不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和重要性。</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b><span style="font-size:12pt;">三、概写“地点”:总而概之</span></b></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消息中的“地点”一般情况下只需写明大的“地”即可,除非必要,一般不具体详细地交代“点”。在消息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事件发生在“北京”“上海”“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地,而不知道具体发生在这些地方的哪个所在。这是因为,这些新闻事件中的具体地“点”,无关宏旨,不影响新闻的传播,不影响新闻的整体真实性;另外,这些具体的地“点”,也并不是人们的关注点。只概括性地交代事件发生在某“地”,而不写明某“点”,也便成了消息中“地点”的惯常处理方法。</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在概写消息“地点”时,人们的常用写法是,国家级媒体对直辖市直接写明“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对地方市(县),则要写明所属省份,比如“河南省郑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南省张家界市”等。比如,《中国青年报》2020年5月12日发表的《唐山:122副嵌名对联赠送援鄂英雄》一文,其导语写道:“5月11日下午,河北唐山122名援鄂医疗队员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嵌有自己名字的对联书法作品,以庆贺护士节。”该导语关于“地点”的表述就采取了“省名+市名”的模式。</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对一些知名度较高的市(县)或省会城市,有时也不必写明所属省份,直接写市(县)名即可。比如,中央电视台2020年5月11日播发的一条消息,导语是:“5月11日,全国首个5 G全场景应用智慧港口在厦门投入生产”。其中的厦门隶属福建省,因其全国知名,故而省略了所属省份名称,而直接写出市名。</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省级媒体由于主要受众为本省读者,消息所涉及的“地点”在外省时,则要注明所属省份;“地点”在本省时,则无需冠以省名,只需从市(县)名,或市(县)区(乡镇)名写起。同样的道理,市县级媒体在刊登消息时,也无需注明所属省份名称。这种情况在各类省级、市(县)级媒体上十分普遍。</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b><span style="font-size:12pt;">四、详写“地点”:具体详细</span></b></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详写“地点”,有时传递着特殊的意义。比如,新华社2019年9月29日发布的《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京隆重举行》一文,其导语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29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该消息标题写明新闻发生地是“京”,导语进一步具体到了“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众所周知,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重要活动的场所。在这里举行颁授仪式,突显了颁授仪式的庄严庄重、正式郑重,表明了其规格之高。再比如,新华社2020年5月12日发布的短消息《总书记坐农家炕沿儿话乡村巨变》写道:“11日,正在山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同市西坪镇坊城新村,走进村民白高山家,同一家人坐在炕上拉家常。”这里的“地点”具体到了农户家的“炕沿儿”,表明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深入基层、掌握实情、心系民生,关心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亲力亲为的公仆本色和亲民爱民的为民情怀。</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详写“地点”的情况多出现在社会类、民生类、经济类等消息当中,以表明真实性,增强新闻的现场感,让新闻更加生动活泼、真实可信。一些消息的“地点”要具体到某个范围、某个地点,甚至是某个村、某个街道、某户人家、某个会场。</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有时,为了增强消息的鲜活性,更好地体现代表性和典型性,消息所涉及的“地点”也十分详细具体。比如,中原经济网2020年5月9日刊发的《河南桐柏:发展乡村旅游勾勒村美民富新图景》一文开头写道:“这个‘五一’,南阳市桐柏县朱庄镇围山村成了桐柏县居民旅游出行的‘新宠’。” 该消息把“地点”具体到了一个村。“学习强国”2020年4月30日刊登的《江都:AI智能+生态&nbsp;&nbsp;这个城市公园很“慧”玩》把“地点”定在了“江都区的南水北调源头公园”;河南日报客户端2020年5月7日刊发的《河南淮滨:淮河滩上长出“金疙瘩”如今富了千百家》一文,把“地点”具体到了“信阳市淮滨县桂花办事处毛庄社区的一处农田”;人民网2019年6月29日刊登的《“祖国在我心中”界碑描红主题活动第四站走进西藏边防站》把“地点”具体到了“24号界碑前”。消息的“地点”千变万化,不一而足。总之,凡有新闻事件发生的地方,都可以写入消息成为“地点”。</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但是,消息的“地点”也并不是越详细越好,对一些无关紧要的消息“地点”,可以适当舍弃。比如,经常会看到一些消息把事件发生“地点”写做“公司第二会议室”“集团办公大楼106房间”“我校一号教学楼302室”“市政府新闻发布厅(××路168号市民服务中心3号楼1楼4号会议室)”等,这些“地点”看似详细,实则毫无必要,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嫌。</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b><span style="font-size:12pt;">五、隐写“地点”:敏感保密</span></b></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写作消息时,要慎重选择“地点”的表述方法。一些“地点”,因为某些特殊的原因,不能直接点明。这就要求作者认真甄别,仔细对待。</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一些涉及国家安全、军事保密等的地点,不能明确写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密法》规定,“军事禁区和属于国家秘密不对外开放的其他场所、部位”,应当采取保密措施,在新闻报道时不能写得过于具体,要采取隐写的方法。比如,《解放军报》2019年12月3日刊登的《西藏军区在严寒时节组织实兵演习“窗口期演训”向全年练兵随时能战转变》,其“地点”概括写做“多个高原训练场区”;2020年5月5日刊登的《海军陆战队打造多维一体新型作战力量》,把“地点”写为“南海某海域”;2020年5月9日刊登的《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一文,把“地点”写做“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此外,“中原某地”“东北某地”“赣北某地”“西北某地”等模糊化表述在涉密消息中比比皆是。这是因为出于保密需要,不便向外界透露重要“地点”信息。</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有时,为了保护新闻当事人和单位的隐私,避免给事件涉及的人员和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写作消息时“地点”也不能过于详细。因此,各类消息报道中,“某小区”“某村”“某社区”“某号楼”“某居民楼”“某酒店”“某博物馆”“某工地”等隐晦写法比较常见。有时,为了不损害某地形象,对相关的负面报道,也多采取隐写,称作“某省”“某市”“某地”等。</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但是,如果对于一些重要的、公众广泛关心关注的“地点”不予公开,采取隐写手法,则会适得其反,引起公众的反感。2020年4月20日,新华每日电讯微信公众号曾刊发题为《疫情通报不是猜谜,别用“某”字让大家“脑补”》的评论。该文指出,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人员4月19日在疫情发布会上谈及2例新增确诊病例时说:“4月5日,因定点医院收治境外人员确诊病例,夫妻二人乘坐私家车转至某二级医院住院治疗。”相关视频在网上传播后,引发不少网民质疑:“某二级医院”到底是哪所医院?疫情通报非小事,为何要用“某”字让大家猜猜猜?评论指出,一个“某”字,可能让很多密切接触者错过筛查,埋下疫情扩散隐患,与中央强调的“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背道而驰;疫情信息越公开,病毒传播路径就越容易追溯,就越能实现有效防控疫情的目标;疫情通报越及时精准,百姓和各有关部门越心中有数,既能消除社会疑虑,也能压缩谣言空间,还利于查清传染链条,控制传染源,切断病毒传播途径。由此可见,对于一些关键信息,绝不能随便隐写。</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消息中的“地点”该如何写、如何处理,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但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循。一般来说,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包含重要信息、公众关注的“地点”必须写清写明写全;二是写“地点”不能泄露国家和有关部门的秘密、不能暴露公民个人和单位的隐私;三是媒体级别越低、发行范围越小,“地点”越详细具体;四是写“地点”是否要具体,该采取哪种写法,还要以是否影响真实性为标准来判断。</span></div><div style="color:rgb(51, 51, 51);text-indent:2em;font-size:10.5pt;"><span style="font-size:12pt;">    </span></div><div align="right" style="text-indent: 2em;"><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2pt;">(</span><font color="#333333">作者:李 展 来源: 应用写作杂志社&nbsp;</font><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2pt; text-indent: 2em;">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span></div><p></p>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写作消息中根据不同需要对“地点”的处理有不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