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
</tr><tr>
<TD class=newstitle id=fontzoom vAlign=top><br>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SPAN lang=EN-US> </SPAN></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近年来,新余教育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如何在新平台上加快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再创发展新辉煌,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市委、市政府“三年大变样、五年一体化”和省委苏荣书记对新余提出的“两个率先、一个努力”的奋斗目标,都要求新余教育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4.1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条件基本成熟</SPAN></B></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均衡发展。一是把城乡教育均衡化、义务教育现代化列入全市十大民生工程之中。二是基本做到“三个优先”向教育倾斜:经济社会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三是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相继出台实施了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每月人均增加248元岗位津贴、农村教师享受城市经济适用房政策等政策措施。</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height=353 src="file:///E:/发展论坛2008/net804/xxa.JPG" width=248 align=left border=0></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新余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07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27<SPAN lang=EN-US>8</SPAN>亿元,增速全省第一;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大关,新余已跨入中等收入水平门槛;财政收入超过40亿元,年度增幅突破10亿元大关;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SPAN lang=EN-US>527</SPAN>亿元,如期实现决战决胜工业500亿目标;其他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也有较大增长,增幅居全省前列,为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提供了强大的经济保障。</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近几年全市共投入资金近亿元改善办学条件,新建、扩建农村中小学80所、校舍面积30多万平方米,使D类危房比例由2001年的17.2%降为2.1%以下;实施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新建改建一批学校饮用水设施和厕所,投资近1200万元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在全市农村初中普遍建立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普遍建立卫星地面接收装置,农村教学点普遍安装光盘播放设备,是全省第一个建成“天网”、“地网”的设区市。</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农村教师素质有所提高。通过“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开放月”活动和“送教下乡”活动,促进乡教师交流互动,丰富完善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农村远程教育网的建成,使农村教师方便享受到中央电教馆的优质教学服务,乡村教育师资力量得到了明显提升;农村教学历不断提升,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具有大专、本科学历和研究生比例分别达到75.6%、72.6%和18.2%。</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4.1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B><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目标和思路</SPAN></B></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我市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总体目标应该是:全面加强以农村为重点的基础教育,高标准、高质量实施15年教育(即幼和园3年、小学6年、中学6年),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着力实现教育公平;完善教育投入机制,优化教育管理体制,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建立和完善均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到2010年,努力实现全市城乡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发展均衡化,师资队伍专业化,办学特色多样化,教育质量优良化,使我市成为全省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先行之地。</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1、加强组织领导,实现城乡教育责任考核一体化。一是落实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4%。二是明确县、镇两级政府的办学责任,将农村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确保公办中小学教职工人员经费、公用经费、校舍维修改造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并做到逐年增长。三是按照“制止新债,模清旧债,明确责任,分类处理,逐步化解”的总体要求,基本完成“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同时建立起制止发生新的农村义务教育债务的稳定机制。四是完善县级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将当地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发展状况纳入县级领导班子和主要领导干部任期内的政绩考核内容。</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2、科学合理布局,实现城乡学校规划建设一体化。按照“高中段学校向县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镇集中,中心小学、幼儿园向乡镇所在地集中,新增教育资源向城镇集中”的原则,制订并实施新一轮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到2010年,原则上农村小学按5000以上居民设一处,农村初中按3万居民的乡镇设一处、5万居民的乡镇设2处的标准进行撤并和新建、扩建,使全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校建设标准化不低于95%,各类中小学校做到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设施、教学装备均达到国家标准,基本实现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一体化。</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3、激活校园氛围,实现城乡学校文化建设一体化。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的整体发展规划,全面打造现代学校文化底蕴,通过确立科学先进的办学理念、创设典雅宜人的育人氛围、倡导群体精神的高度弘扬、保证管理策略的有效实施、促进现代意识的迅速形成,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本地历史文化相协调、与教育创新相吻合的学校文化体系。要建设民主平等的校风,塑造严谨活泼的教风,培养积极向上的学风,形成生机勃勃的文风,使校园文化迸发出催人奋进的生机和活力。</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4、激励约束并重,实现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实施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重点培养50名名校长、100名学科带头人、500名中小学名教师,进一步发挥其示范作用。培养教育人才市场,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培养,有计划地提高教师学历层次。积极推进学校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实行“资格准入、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合同管理”。积极稳妥推进岗位设置改革,按照“先入轨后完善”思路,建立农村学校教学岗位管理运行机制。完善“进人事前核编,增人有序上编,减人及时下编”等制度,配合编制、财政部门重新核实中小学教职工编制,逐步实行实名管理。适度提高农村学校的中、高级教师职务比例,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优秀教师表彰奖励等方面对农村教师给予倾斜。进一步理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培训职责,推进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改革;设立农村教师继续教育基金,在“十一五”期间对农村教师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全面轮训,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5、加大扶持力度,实现城乡学校教学条件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继续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农村卫生新校园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应用行动计划,重点建设一批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应用示范性学校和一批农村中学标准实验室;到2010年,农村寄宿中小学的新建、改扩建要有新突破,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95%以上。优质高中招生名额要进一步向农村倾斜,优质高中生招生指标在2007年扩大1000名的基础上继续逐步扩大,优质高中均衡生招生指标在2007年20%的基础上,2008年再增加10%的比例倾斜到农村学校,减少择校生招生名额,做到优质教育普及化、平民化。要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力争全市所有乡镇初中、小学具备计算机教室(建成校园网),并实现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调动广大师生开发、创造、享用教育资源。探索学校间在教学、师资、物资、经费等方面实质性帮扶的有效途径和经验,实现城乡教育资源的交流、共享、互助和同步发展。要完善扶贫助学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家庭困难学生助学教育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广泛动员和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捐资助学,落实对捐资助学单位和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6、完善管理机制,实现城乡学校管理水平一体化。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规章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工作环节的责任体系,大力提升教育系统管理水平。出台教学质量检测评估和教学指导办法,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建立校园风险管理体系。完善选派办法,实行应届毕业新任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先任教、后进城制度,实行特级教师到农村巡回讲学和特级教师定点联系乡镇制度。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切实加强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方法,抓好教育科研基地建设和管理,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改革考试评价和招生选拔制度,建立健全素质教育督导体系,加大督导评估力度。</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right" 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作者系市教育局工会主席)</SPAN></P>
<P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INDENT: 24pt; LINE-HEIGHT: 150%; TEXT-ALIGN: right" 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2pt; LINE-HEIGHT: 150%; FONT-FAMILY: 宋体">责任编辑:简威平</SPAN></P>
页:
[1]